蒸煮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7757发布日期:2018-07-24 19:0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菌种培养基料的加热灭菌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蒸煮锅。



背景技术:

常见的菌种培养基料包括麦麸、黄豆、大麦等,在菌种培养的步骤中,第一步需要对菌种培养基料进行加热及灭菌,传统的加热方式是将菌种培养基料加入罐内,对锅体进行加热,由锅体将热量传导至菌种培养基料,在加热过程中需要人工使用工具对锅体内的菌种培养基料进行搅拌,这种方式存在以下弊端,①在加热过程中,由锅体壁进行传导热量的方式使锅体各处的菌种培养基料受热不均,影响菌种培养基料质量;②人工使用工具对锅体搅拌的工作强度较高,加重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且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均匀、工作效率高的蒸煮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锅体及加热装置,所述的锅体设置有进出料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锅体翻转架及翻转装置,所述的锅体翻转架分别设置于锅体两侧并与锅体呈转动配合,所述的翻转装置包括电机,所述的电机安装于锅体安装架,所述的电机沿水平驱动设置有电机轴,所述的锅体与电机轴呈联动配合并与电机轴同步转动,所述的加热装置包括蒸汽进入管道及气体排出管道,所述的蒸汽进入管道一端位于锅体内,另一端延伸至锅体外侧并与蒸汽源联通,所述的气体排出管道一端位于锅体内,另一端延伸至锅体外侧并与外界联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蒸汽加热代替之间外界传导加热,蒸汽能够在菌种培养基料之间穿梭,使各部分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同时进行加热,并利用电机轴对锅体进行竖向翻转,以弥补相对蒸汽进入管道具有高度差的不同部分的菌种培养基料,尽可能的保证菌种培养基料均匀受热,此外,在锅体翻转时部分菌种培养基料沿锅体内壁上升一段高度后下落,模拟搅拌的过程,使菌种培养基料更加分散,避免菌种培养基料结块,蒸汽无法完全渗入的弊端,气体排出管道在蒸汽经过菌种培养基料之后能够及时排出,加速锅体内的蒸汽循环,提高蒸煮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蒸汽进入管道位于锅体内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透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蒸汽进入管道不仅限于出口进行出气,而是位于锅体内的部分排布的所有透气孔进行出气,使蒸汽相对菌种培养基料的出气更加均匀,使菌种培养基料各处同时升温及供热,使各处的菌种培养基料加热进度更加均匀,优化整体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出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蒸汽进入管道沿锅体转轴设置并贯穿锅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蒸汽进入管道是沿锅体转轴进行转动的,故转轴位于锅体中心,即将蒸汽进入管道安装于锅体中心,使蒸汽同时对各部分的蒸汽进入管道同时供热,进一步强化加热程度的均匀性,且蒸汽进入管道贯穿锅体,使蒸汽进入管道长度最大化,从而使蒸汽的出量达到最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气体排出管道安装于锅体翻转架,所述的气体排出管道包括转动部及弯曲部,所述的转动部沿锅体转轴设置,所述的转动部穿过锅体并与锅体呈转动配合,所述的弯曲部位于锅体内并随着远离转动部逐渐向上弯曲。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蒸汽在经过菌种培养基料之后会相对锅体向上移动,并聚集于锅体上部,弯曲部的设置则便于气体排出管道的进口能与聚集于锅体上部的废气相对应,及时快速对已冷却的废气进行收集并排出,提高菌种培养基料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锅体内设置有支承机构,所述的支承机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的上支承块、支承臂及下支承块,所述的上支承块固定于锅体内,所述的气体排出管道的弯曲部下方与上支承块相抵,所述的支承臂上端铰接于上支承块,下端铰接于下支承块,所述的下支承块设置有供蒸汽进入管道穿过的支承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体排出管道弯曲部向上延伸且弯曲,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会逐渐向下降,进而导致气体排出管道位于锅体内的进口偏移,进而导致菌种培养基料误入,而上支承块位于其下方给予其支持,杜绝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下支承块则保证蒸汽进入管道的定位及安装,作为蒸汽进入管道的第一安装位,安装稳定的蒸汽进入管道持续在指定且合理位置持续提供蒸汽,对锅体内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均匀加热的核心,此外,支承臂分别与上支承块及下支承块铰接,使支承孔能够与各种高度的蒸汽进入管道适配,避免因加工误差及加工重力的影响造成下支承块无法安装,进一步提高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气体排出管道的转动部与弯曲部之间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所述的蒸汽进入管道由依次设置的第一组合部及第二组合部组成,所述的第一组合部与气体排出管道的转动部相对应,并设置有朝向锅体的安装端,所述的第二组合部可拆卸的固定于安装端并位于锅体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体排出管道的转动部与蒸汽进入管道的第一组合部可作为基础模块,独立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安装于不同规格的锅体时,只需生产及配备结构简单的第二组合部及弯曲部即可,使装置具有泛用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气体排出管道位于锅体内的端部上方固定设置有遮挡块,所述的遮挡块覆盖于气体排出管道位于锅体内的端部,所述的遮挡块与气体排出管道位于锅体内的端部之间设置有进气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遮挡块,避免菌种培养基料倒入锅体时误进入气体排出管道,遮挡块与气体排出管道之间的进气孔便于废气正常排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蒸汽进入管道同轴设置于气体排出管道的转动部内并穿过气体排出管道的转动部进入锅体,所述的气体排出管道内固定设置有围绕蒸汽进入管道的支承环,所述的支承环内周与蒸汽进入管道外周之间设置有稳定块及密封腔,所述的稳定块固定于支承环并与蒸汽进入管道外周相抵,所述的密封腔设置有填充密封腔的第一密封件及将第一密封件向稳定块挤压的压盖。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合理利用气体排出管道,用于排出废气的同时作为蒸汽进入管道的安装位,辅助蒸汽进入管道进行安装,作为蒸汽进入管道的第二安装位,稳定块对辅助蒸汽进入管道外周进行定位,而压盖将第一密封件挤压形变,提高蒸汽进入管道与气体排出管道之间的间隙的第一密封件,避免外界气体从该间隙进入锅体内,进而避免外界不明气体影响锅体内的加工,安装稳定的蒸汽进入管道持续在指定且合理位置持续提供蒸汽,对锅体内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均匀加热的核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电机轴与锅体之间联动设置有传动环,所述的传动环与锅体转轴同轴设置并与锅体相联通,所述的蒸汽进入管道朝向电机的一端伸入传动环并与传动环转动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蒸汽进入管道由于呈贯穿锅体,所以长度较长,在传动环与锅体联动的同时,增设供蒸汽进入管道朝向电机的一端伸入的配合位,作为蒸汽进入管道的第三安装位,进一步提高蒸汽进入管道的安装稳定性,安装稳定的蒸汽进入管道持续在指定且合理位置持续提供蒸汽,对锅体内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均匀加热的核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进出料口包括进料口及出料口,所述的进料口位于锅体顶端,所述的出料口位于锅体底端,所述的锅体位于进料口及出料口分别设置有密封盖,所述的密封盖分别与进料口及出料口之间压缩有弹性材质的第二密封件,各所述的密封盖与锅体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拆装机构,所述的拆装机构包括拆装摆杆及拆装槽,所述的拆装摆杆转动设置于锅体,所述的拆装槽设置于密封盖并与拆装摆杆相对应,所述的拆装摆杆设置有在拆装摆杆摆动至拆装槽内时限位于拆装槽另一侧的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料口位于锅体顶端,便于菌种培养基料向锅体内倾倒,而出料口位于锅体底端,便于传输带接收加工完成的菌种培养基料,加快加工效率,此外,增设拆装机构,利用拆装摆杆实现密封盖的快速安装拆装,减少借助工具固定密封盖,保证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蒸汽进入管道及气体排出管道的配合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的放大图;

图5为图1中C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煮锅,包括锅体1及加热装置,锅体1设置有进出料口,还包括锅体1翻转架及翻转装置,锅体1翻转架分别设置于锅体1两侧并与锅体1呈转动配合,翻转装置包括电机2,电机2安装于锅体1安装架,电机2沿水平驱动设置有电机轴21,锅体1与电机轴21呈联动配合并与电机轴21同步转动,加热装置包括蒸汽进入管道3及气体排出管道4,蒸汽进入管道3一端位于锅体1内,另一端延伸至锅体1外侧并与蒸汽源联通,气体排出管道4一端位于锅体1内,另一端延伸至锅体1外侧并与外界联通,由蒸汽加热代替之间外界传导加热,蒸汽能够在菌种培养基料之间穿梭,使各部分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同时进行加热,并利用电机轴21对锅体1进行竖向翻转,以弥补相对蒸汽进入管道3具有高度差的不同部分的菌种培养基料,尽可能的保证菌种培养基料均匀受热,此外,在锅体1翻转时部分菌种培养基料沿锅体1内壁上升一段高度后下落,模拟搅拌的过程,使菌种培养基料更加分散,避免菌种培养基料结块,蒸汽无法完全渗入的弊端,气体排出管道4在蒸汽经过菌种培养基料之后能够及时排出,加速锅体1内的蒸汽循环。

蒸汽进入管道3位于锅体1内的部分的管壁上设置有若干个透气孔31,蒸汽进入管道3不仅限于出口进行出气,而是位于锅体1内的部分排布的所有透气孔31进行出气,使蒸汽相对菌种培养基料的出气更加均匀,使菌种培养基料各处同时升温及供热,使各处的菌种培养基料加热进度更加均匀,优化整体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出品质量。

蒸汽进入管道3沿锅体1转轴设置并贯穿锅体1,由于蒸汽进入管道3是沿锅体1转轴进行转动的,故转轴位于锅体1中心,即将蒸汽进入管道3安装于锅体1中心,使蒸汽同时对各部分的蒸汽进入管道3同时供热,进一步强化加热程度的均匀性,且蒸汽进入管道3贯穿锅体1,使蒸汽进入管道3长度最大化,从而使蒸汽的出量达到最大。

气体排出管道4安装于锅体1翻转架,气体排出管道4包括转动部41及弯曲部42,转动部41沿锅体1转轴设置,转动部41穿过锅体1并与锅体1呈转动配合,弯曲部42位于锅体1内并随着远离转动部41逐渐向上弯曲,蒸汽在经过菌种培养基料之后会相对锅体1向上移动,并聚集于锅体1上部,弯曲部42的设置则便于气体排出管道4的进口能与聚集于锅体1上部的废气相对应,及时快速对已冷却的废气进行收集并排出,提高菌种培养基料的加热效率。

锅体1内设置有支承机构,支承机构包括自上而下依次排布的上支承块5、支承臂51及下支承块52,上支承块5固定于锅体1内,气体排出管道4的弯曲部42下方与上支承块相抵,支承臂上端铰接于上支承块5,下端铰接于下支承块52,下支承块52设置有供蒸汽进入管道3穿过的支承孔521,气体排出管道4弯曲部42向上延伸且弯曲,由于自身重力作用,会逐渐向下降,进而导致气体排出管道4位于锅体1内的进口偏移,进而导致菌种培养基料误入,而上支承块5位于其下方给予其支持,杜绝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下支承块52则保证蒸汽进入管道3的定位及安装,作为蒸汽进入管道3的第一安装位,安装稳定的蒸汽进入管道3持续在指定且合理位置持续提供蒸汽,对锅体1内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均匀加热的核心,此外,支承臂分别与上支承块5及下支承块52铰接,使支承孔521能够与各种高度的蒸汽进入管道3适配,避免因加工误差及加工重力的影响造成下支承块52无法安装,进一步提高实用性。

气体排出管道4位于锅体1内的端部上方固定设置有遮挡块43,遮挡块43覆盖于气体排出管道4位于锅体1内的端部,遮挡块43与气体排出管道4位于锅体1内的端部之间设置有进气孔44,增设遮挡块43,避免菌种培养基料倒入锅体1时误进入气体排出管道4,遮挡块43与气体排出管道4之间的进气孔44便于废气正常排出。

蒸汽进入管道3同轴设置于气体排出管道4的转动部41内并穿过气体排出管道4的转动部41进入锅体1,气体排出管道4内固定设置有围绕蒸汽进入管道3的支承环45,支承环45内周与蒸汽进入管道3外周之间设置有稳定块451及密封腔,稳定块451固定于支承环45并与蒸汽进入管道3外周相抵,密封腔设置有填充密封腔的第一密封件452及将第一密封件452向稳定块451挤压的压盖453,合理利用气体排出管道4,用于排出废气的同时作为蒸汽进入管道3的安装位,辅助蒸汽进入管道3进行安装,作为蒸汽进入管道3的第二安装位,稳定块451对辅助蒸汽进入管道3外周进行定位,而压盖453将第一密封件452挤压形变,提高蒸汽进入管道3与气体排出管道4之间的间隙的第一密封件452,避免外界气体从该间隙进入锅体1内,进而避免外界不明气体影响锅体1内的加工,安装稳定的蒸汽进入管道3持续在指定且合理位置持续提供蒸汽,对锅体1内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均匀加热的核心。

气体排出管道4的转动部41与弯曲部42之间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蒸汽进入管道3由依次设置的第一组合部31及第二组合部32组成,第一组合部31与气体排出管道的转动部41相对应,并设置有朝向锅体的安装端311,第二组合部32可拆卸的固定于安装端并位于锅体内,气体排出管道4的转动部41与蒸汽进入管道3的第一组合部31可作为基础模块,独立进行大批量生产,在安装于不同规格的锅体时,只需生产及配备结构简单的第二组合部32及弯曲部即可,使装置具有泛用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转动部41与弯曲部42及第一组合部31及第二组合部32之间通过连接法兰33构成可拆卸的固定配合。

电机轴21与锅体1之间联动设置有传动环22,传动环22与锅体1转轴同轴设置并与锅体1相联通,蒸汽进入管道3朝向电机2的一端伸入传动环22并与传动环22转动配合,蒸汽进入管道3由于呈贯穿锅体1,所以长度较长,在传动环22与锅体1联动的同时,增设供蒸汽进入管道3朝向电机2的一端伸入的配合位,作为蒸汽进入管道3的第三安装位,进一步提高蒸汽进入管道3的安装稳定性,安装稳定的蒸汽进入管道3持续在指定且合理位置持续提供蒸汽,对锅体1内的菌种培养基料的均匀加热的核心。

进出料口包括进料口11及出料口12,进料口11位于锅体1顶端,出料口12位于锅体1底端,锅体1位于进料口11及出料口12分别设置有密封盖13,各密封盖13与锅体1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拆装机构,密封盖13分别与进料口11及出料口12之间压缩有弹性材质的第二密封件132,第二密封件在压缩之后用于填充密封盖13分别与进料口11及出料口12之间的间隙,由于具有弹性,可自动适用于各种规格的间隙,拆装机构包括拆装摆杆14及拆装槽131,拆装摆杆14转动设置于锅体1,拆装槽131设置于密封盖13并与拆装摆杆14相对应,拆装摆杆14设置有在拆装摆杆14摆动至拆装槽131内时限位于拆装槽131另一侧的限位块141,进料口11位于锅体1顶端,便于菌种培养基料向锅体1内倾倒,而出料口12位于锅体1底端,便于传输带接收加工完成的菌种培养基料,加快加工效率,此外,增设拆装机构,利用拆装摆杆14实现密封盖13的快速安装拆装,减少借助工具固定密封盖13,保证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工作效率,由于锅体会翻转,故根据实际翻转停止位置,进料口11及出料口12会出现调换,仍以位于下方的作为出料口12,位于上方的作为进料口1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