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88380发布日期:2019-03-02 00:4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止血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压迫经穿刺的部位进行止血的止血器具。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实施对手臂、腿等的血管穿刺、并向穿刺部位导入导引器鞘、将导管等医疗器具经由导引器鞘的内腔而送达至病变部的经皮性治疗·检查等。实施了这样的治疗·检查等的情况下,手术师需要对拔除导引器鞘后的穿刺部位进行止血。为了进行该止血,具备下述部件的止血器具是已知的:带体,其用于缠绕于手臂、腿等肢体;固定部件,其将带体在已缠绕于肢体的状态下固定;扩张部,其与带体连结,通过注入流体而扩张,压迫穿刺部位。

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那样,使用止血器具时,通常,医生、护士将独立于止血器具的注射器等专用器具连接于与止血器具的扩张部连通的端口,使用该专用器具向扩张部注入流体,从而使止血器具的扩张部扩张。

使用止血器具的处置中,已扩张的扩张部长时间强力地持续压迫穿刺部位及其周边的血管、神经时,可能会引起麻痹、疼痛,或闭塞血管。

例如,使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止血器具的情况下,为了防止血管闭塞等,医生、护士在使扩张部扩张后定期地将注射器等专用器具与止血器具连接,排出扩张部内的流体。如此,通过实施降低扩张部的内压的减压操作,经时性地使作用于穿刺部位的压迫力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愿平7-79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专利文献1的止血器具的减压操作需要定期地将注射器等专用器具与止血器具连接的操作,因此,可能会增加医生、护士的劳力。另外,也可能发生专用器具丢失时无法进行止血器具的扩张部的减压操作的情况。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使用独立于止血器具的专用器具、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进行扩张部的减压调节的止血器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实现上述目的止血器具具备:带体,其用于缠绕于肢体的应止血部位;固定部件,其将所述带体在已缠绕于所述肢体的状态下固定;扩张部,其与所述带体连结,且通过注入气体而扩张;管体,其将所述扩张部的内腔与外部连通;和罩部,其在所述扩张部内覆盖所述管体,其中,所述管体具有在所述扩张部内开口的孔部,所述罩部以覆盖所述孔部的方式配置,并且具有连通部,所述连通部通过以与所述孔部重叠的方式对位,从而能够将所述孔部与所述扩张部的内腔连通,所述管体能够相对于所述罩部相对性地移动,从而能够控制所述连通部和所述孔部的位置关系。

发明效果

上述止血器具中,管体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罩部相对性地移动的方式,从而能够调节管体的孔部和罩部的连通部的位置关系。将连通部调节至该连通部与孔部重叠的位置时,将扩张部的内腔与外部连通从而使扩张部内的气体排出至外部。另外,对于罩部而言,在连通部与孔部的位置不重叠状态的下,利用该罩部将孔部密封,防止从扩张部排出气体。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可提供通过使管体相对于罩部相对性地移动的简单操作即可进行扩张部的减压调节的止血器具。

附图说明

[图1]为从内表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的俯视图。

[图2]为沿图1的2-2线的剖视图。

[图3]为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所具备的管体及罩部的概观立体图。

[图4]为用于说明止血器具的操作例的图,图4(a)为管体及罩部的俯视图,图4(b)为沿图4(a)中所示的4b-4b线的剖视图。

[图5]为用于说明止血器具的操作例的图,图5(a)为管体及罩部的俯视图,图5(b)为沿图5(a)中所示的5b-5b线的剖视图。

[图6]为表示将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佩戴于手腕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沿图6的7-7线的剖视图,示出了扩张部已扩张的状态。

[图8]为沿图6的7-7线的剖视图,示出了对扩张部进行减压调节时的情况。

[图9]为表示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剖视图。

[图10]为用于说明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的操作例的图,图10(a)为管体及罩部的俯视图,图10(b)为沿图10(a)中所示的10b-10b线的剖视图。

[图11]为用于说明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的操作例的图,图11(a)为管体及罩部的俯视图,图11(b)为沿图11(a)中所示的11b-11b线的剖视图。

[图12]为用于说明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的操作例的图,图12(a)为管体及罩部的俯视图,图12(b)为沿图12(a)中所示的12b-12b线的剖视图。

[图13]为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4]为变形例2涉及的止血器具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4(a)为表示扩张部已扩张的状态的图,图14(b)为表示对扩张部进行减压调节时的情况的图。

[图15]为用于说明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的操作例的剖视图,图15(a)为示出了将管体的孔部与罩部的连通部对位前的状态的图,图15(b)为示出了已将管体的孔部与罩部的连通部对位时的情况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记载不构成对于权利要求中记载的技术范围、用语意义的限定。另外,附图的尺寸比率有时为了便于说明而进行了夸张处理,与实际比率不同。

参考图1~图8,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进行说明。图1~图5为供于说明止血器具10的各部分的图。图6~图8为供于说明止血器具10的使用例的图。

如图6~图8所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用于:将为了向血管内插入实施治疗·检查等的导管等而留置于穿刺部位p(相当于“应止血部位”)的导引器鞘拔除后,对该穿刺部位p进行止血,所述穿刺部位p形成于手腕w(相当于“肢体”)的桡骨动脉r。

如图1、图2所示,止血器具10具有:带体20,其用于缠绕于手腕w;表面紧固件30(相当于“固定部件(固定构件)”),其将带体20在已缠绕于手腕w的状态下固定;扩张部40,其通过注入空气(相当于“气体”)而扩张,压迫穿刺部位p;辅助压迫部45,其设置于扩张部40与带体20之间;标记40c,其用于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注入部50,其能够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和管体60,其将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内腔)40a与外部(容纳空间40a外部)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将在带体20已缠绕于手腕w的状态下、与手腕w的体表面相对一侧的面(佩戴面)称为“内表面”(相当于第一面),将其相反侧的面称为“外表面”(相当于第二面)。

带体20具备由具备挠性的带状的构件构成的带21、和比带21硬度更高的支承板22。

如图6及图7所示,带21以绕手腕w的外周大致一周的方式缠绕。如图2所示,在带21的中央部形成有保持支承板22的支承板保持部21a。支承板保持部21a通过在外表面侧(或内表面侧)利用熔接(热熔接、高频熔接、超声波熔接等)或粘合(利用粘合剂、溶剂的粘合)等方法接合单独的带状构件而成为双层,保持插入其空隙的支承板22。

在带21的图1中的左端附近的部分的外表面侧配置有表面紧固件30的阳侧(或阴侧)31,在带21的图1中的右端附近的部分的内表面侧配置有表面紧固件30的阴侧(或阳侧)32。对于表面紧固件30而言,例如,日本有velcro(注册商标)或magictape(注册商标)这样的作为常见制品而周知的钩环紧固件(hookandloopfastener)。通过如图7所示的那样将带21缠绕于手腕w、将阳侧31与阴侧32接合,从而将带体20佩戴于手腕w。需要说明的是,将带体20在已缠绕于手腕w的状态下固定的部件不限于表面紧固件30,也可使用例如子母扣、按扣、夹具、或使带21的端部通过的框构件等固定构件。

带21的构成材料只要是具备挠性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例如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这样的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这样的聚酯、聚偏二氯乙烯、有机硅、聚氨酯、聚酰胺弹性体、聚氨酯弹性体、聚酯弹性体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或者将它们任意组合而成的材料(混合树脂、聚合物合金、层合体等)。

另外,带21中至少与扩张部40重叠的部分优选实质上透明,但不限于透明,也可以是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由此,能够从外表面侧视认穿刺部位p,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后述的标记40c与穿刺部位p对位。

如图2所示,支承板22通过插入带21的形成为双层的支承板保持部21a之间而被带21保持。支承板2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朝向内表面侧(安装面侧)弯曲的板形状。支承板22由比带21更硬质的材料构成,保持大致恒定的形状。然而,将支承板22配置于带21的方法不限于图示的构成,可包括通过熔接、粘合这样的合适的方法而将支承板22接合于带体20的内表面或外表面。同样地,也可允许将带21与支承板22的两端部连接的构成。因此,支承板22整体并非必须与带21重叠。

支承板22形成在带21的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形状。该支承板2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央部22a几乎不弯曲而形成平板状,在该中央部22a的两侧,分别形成有朝向内周侧、且沿带21的长度方向(手腕w的周向)弯曲的第一弯曲部22b(图2的左侧)及第二弯曲部22c(图2的右侧)。

支承板22的构成材料可举出例如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尤其是硬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丁二烯这样的聚烯烃、聚苯乙烯、聚(4-甲基-1-戊烯)、聚碳酸酯、abs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缩醛、聚丙烯酸酯、聚丙烯腈、聚偏二氟乙烯、离聚物、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这样的聚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芳香族或脂肪族聚酰胺、聚四氟乙烯等氟系树脂等。

对于支承板22而言,与带21同样地,与扩张部40重叠的部分优选实质上透明,但不限于透明,也可以是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由此,能够从外表面侧可靠地视认穿刺部位p,并能够容易地将后述的标记40c与穿刺部位p对位。需要说明的是,支承板22也可以不具有中央部22a这样的不弯曲的部分、即在其全长范围内弯曲。

扩张部40具备通过注入空气而扩张、向穿刺部位p施加压迫力的功能。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2所示,扩张部40由袋状构件构成,所述袋状构件是将大致为矩形形状的两片片材重叠、并将周缘粘合或熔接而成的。由此,在两片片材之间形成有扩张空间40a。需要说明的是,扩张部40的构成只要能够通过注入空气而扩张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扩张部40可以由将1片片材折弯、并将边缘部粘合或熔接而成的袋状构件构成,也可以由不具备边缘部的气球状构件构成。另外,扩张部40的外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扩张部40可以具备在未扩张的状态下俯视时呈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的外形形状。

如图2所示,扩张部40以与支承板22的第一弯曲部22b及中央部22a之间的附近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如图7所示,使扩张部40扩张时,扩张部40朝向远离手腕w的体表面的方向的扩张被带21及支承板22抑制,扩张部40的压迫力集中于手腕w侧。因此,能够合适地压迫穿刺部位p。

扩张部40具有与配置于管体60的罩部70连结的连结部40b。扩张部40在罩部70的一部分插入扩张空间40a内的状态下经由连结部40b而与罩部70连结。另外,罩部70在将形成于带体20的贯通孔20a贯通的状态下与带体20连结。扩张部40与罩部70的连结方法及罩部70与带体20的连结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采用例如熔接、利用粘合剂的粘合等方法。需要说明的是,扩张部40例如可与带体20的带21直接连结。

扩张部40的构成材料只要是具备挠性的材料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与前述的带体20的构成材料同样的材料。

扩张部40优选实质上透明,但不限于透明,也可以是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由此,能够从外表面侧视认穿刺部位p,从而能够容易地将后述的标记40c与穿刺部位p对位。

辅助压迫部45如图7中以箭头示出的那样,具备按压扩张部40、调节扩张部40施加于穿刺部位p的压迫力的方向的功能。

辅助压迫部45与扩张部40同样地由袋状的构件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辅助压迫部45可以由例如海绵状的物质、弹性材料、棉这样的纤维的聚集体、或它们的组合等构成。

辅助压迫部45以其内部空间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的方式安装于扩张部40。因此,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时,辅助压迫部45也被扩张。

如图2所示,标记40c设置于扩张部40中面向带体20一侧的大致中央。通过在扩张部40上设置这样的标记40c,能够容易地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因此,扩张部40的位置偏移得到抑制。需要说明的是,标记40c可设置在扩张部40中面向手腕w的一侧。此时,标记40c优选以不与穿刺部位p直接接触的方式设置于扩张部40内的内表面。需要说明的是,设置标记40c的位置只要能够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只要能够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则标记40c也可设置于带21、支承板22。

标记40c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例如圆、三角形、四边形等,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四边形。

标记40c的大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标记40c的形状呈四边形的情况下,其单边的长度优选为1~4mm的范围。单边的长度为5mm以上时,标记40c的大小变得大于穿刺部位p的大小,因此,难以将扩张部40的中心部与穿刺部位p对位。

标记40c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举出例如混炼有油墨等油性着色剂、色素的树脂等。

标记40c的颜色只要是能够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的颜色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绿色系。通过为绿色系,能够在血液、皮肤上容易地视认标记40c,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扩张部40与穿刺部位p对位。

另外,标记40c优选为半透明或有色透明。由此,能够从标记40c的外表面侧视认穿刺部位p。

将标记40c设置于扩张部40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将标记40c印刷于扩张部40的方法、将标记40c熔接于扩张部40的方法、将粘合剂涂布于标记40c的单面上并贴附于扩张部40的方法等。

注入部50是用于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的部位,如图1所示,其与扩张部40连接。

注入部50具备:具有挠性的管51,其基端部与扩张部40连接,其内腔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袋体52,其以与管51的内腔连通的方式配置于管51的前端部;和管状的连接器53,其与袋体52连接,内置有止回阀(图中未示出)。

在使扩张部40扩张(膨胀)时,将注射器(图中未示出)的前筒部插入连接器53并开启止回阀,推动该注射器的柱塞,经由注入部50而将注射器内的空气注入扩张部40内。扩张部40扩张后,经由管51而与扩张部40连通的袋体52也膨胀,从而能够通过目视确认在空气未泄漏的情况下成功对扩张部40进行了加压。向扩张部40内注入空气后,若从连接器53拔除注射器的前筒部,则内置于连接器53的止回阀闭合,防止空气的漏出。

接下来,参考各图,对管体60及罩部70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示出了管体60及罩部70的概观立体图,图4及图5中分别示出了管体60及罩部70的简化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如图2所示,管体60将扩张部40内的扩张空间40a与外部连通。另外,如图3及图4(a)所示,管体60具有:在扩张部40内开口的孔部61;可供空气流通的内腔62;配置于扩张部40外部的基端开口部63;构成锁定机构的第一构件64;和能够利用手指等把持的把持部65。

如图3及图4(b)所示,罩部70以在扩张部40内覆盖管体60的方式配置。另外,罩部70以覆盖管体60的孔部61的方式配置。

罩部70具有:连通部71,其通过以与管体60的孔部61重叠的方式对位,从而能够将孔部61与扩张部40连通;可供管体60插入的内腔72;设置于基端侧的基端开口部73;设置于基端开口部73的周围的凸缘部74;和覆盖管体60的前端部的底面部75。

需要说明的是,罩部70只要具有能够以与管体60的孔部61重叠的方式对位的连通部71即可,具体的形状没有限定,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不设置覆盖管体60的前端部的底面部75的形状。

如图3及图4(b)所示,管体60的前端侧(图4(b)的下侧)插入罩部70的内腔72。管体60构成为在插入罩部70的内腔72的状态下能够相对于罩部70旋转。管体60的插入罩部70的内腔的前端侧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罩部70的内腔72以可供管体60插入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

管体60的内腔62沿管体60的延伸方向(轴向)形成。孔部61形成于管体60的前端侧(图3中的下侧),以与管体60的内腔62正交的方式朝向管体60的外表面开口。

罩部70的内径(内腔72的直径)优选形成为与管体60的外径相同、或小于管体60的外径,从而使得管体60能够旋转,且在管体60的外表面与罩部70的外表面之间不会形成多余的空隙。

管体60的旋转范围(在周向上能够相对于罩部70旋转的距离)可任意地设定,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如图4(a)及图4(b)所示,管体60的旋转范围形成为能够将孔部61与连通部71之间的距离保持为如下程度:在管体60的孔部61与罩部70的连通部71不重叠的状态下连通部71不会开口。

另外,如图3及图4(b)所示,在管体60的凸缘部74配置有阀芯90。阀芯90具有可供管体60穿通的狭缝91。阀芯90可防止空气从管体60与罩部70之间泄漏。需要说明的是,阀芯90及狭缝91只要可供管体60穿通、且能够防止空气从扩张部40泄漏即可,形状、结构等没有特别限定。

在罩部70的基端侧配置有盖构件(支承体)80。盖构件80具有:供管体60穿通的开口部81;第二构件82a、82b,其与形成于管体60的第一构件64联动而限制管体60的旋转;和规定的凸缘部84。

如图4(b)所示,阀芯90被夹入罩部70的凸缘部74与盖构件80之间。另外,带体20和盖构件80的凸缘部84彼此固定。如图3所示,管体60穿通盖构件80的开口部81、阀芯90的狭缝91、罩部70的基端开口部73,并插入罩部70的内腔72。本实施方式中,管体60、罩部70、盖构件80及阀芯90构成能够操作从扩张部40排出空气的减压调节机构60a(参见图3)。

管体60的构成材料优选为比罩部70硬度更高的材料。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例如已知的金属材料、塑料材料等。

罩部70的构成材料优选为弹性构件,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例如丁基橡胶、聚硫橡胶、表氯醇橡胶、高腈橡胶、氟橡胶、硅橡胶等弹性体材料及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等。

阀芯9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例如作为弹性部件的硅橡胶、胶乳橡胶、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等。

盖构件8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使用例如与前述的带体20的构成材料同样的材料。盖构件80的凸缘部84固定于带体20或罩部70的凸缘部74。例如,盖构件80的凸缘部84与带体20或罩部70的凸缘部74的固定可通过熔接、粘合等方法进行。需要说明的是,阀芯90通过被夹持在盖构件80与罩部70的凸缘部74之间而配置于盖构件80与罩部70的凸缘部74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罩部70的连通部71由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罩部70的狭缝(切缝)形成。狭缝配置于在相对于管体60的轴心垂直的截面(图4(b)所示的截面)中与孔部61重叠的位置。另外,在罩部70上以沿与罩部70的延伸方向(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形状而形成有1条狭缝。

连通部71可如上所述地由例如狭缝构成,但只要构成为能够如后述那样对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与管体60的内腔62的连通及连通状态的阻断进行切换即可,不限于狭缝的形态。例如,连通部71也可由具备与狭缝同样的功能的小孔形成。另外,例如,连通部71也可由多条狭缝构成、或由沿相对于罩部70的延伸方向而言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形状的狭缝构成、或由彼此交叉而重叠的多条狭缝等形成,具体的形状、结构、配置等没有特别限定。另外,连通部71由小孔形成的情况下,同样地,具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配置等没有特别限制,可采用例如上述中例示的构成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管体60所具备的孔部61的俯视时的形状形成为圆形。但是,孔部61的形状只要可供空气流通即可,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也可以是俯视时的形状为矩形、椭圆形、梯形、其他多边形的形状等。

需要说明的是,罩部70的连通部71由狭缝构成的情况下,狭缝的长度(沿与罩部70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长度)优选比孔部61的直径更长。通过如此构成,在使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时,狭缝容易由于扩张部40的内压而开放。因此,止血器具10能够更适当地控制空气的排出量。

管体60的第一构件64和盖构件80的各第二构件82a、82b构成对管体60相对于罩部70的相对性移动进行限制的锁定机构。

如图3所示,第一构件64具有第一凹部64a和第二凹部64b这两个凹部。如图4(a)所示,第一凹部64a构成为能够嵌合(固定)于盖构件80的第二构件82a。另外,如图5(a)所示,第二凹部64b构成为能够嵌合(固定)于盖构件80的第二构件82b。通过将第一凹部64a和第二构件82a固定,并将第二凹部64b和第二构件82b固定,从而限制管体60的旋转。

如上述那样,对于锁定机构而言,第一凹部64a与第二构件82a在孔部61与连通部71不重叠的位置处嵌合,第二凹部64b与第二构件82b在孔部61与连通部71重叠的位置处嵌合,从而限制管体60的旋转。因此,在操作管体60时,能够基于触摸管体60的把持部65的手指的感觉而简单地确认孔部61是否已配置于使扩张部40减压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锁定机构只要能够限制管体60的旋转即可,其构成没有特别限定。锁定机构不限于利用构件之间的机械性连接(嵌合)来限制管体60的移动的结构,也可以是例如利用磁力等限制管体60的旋转的结构。另外,锁定机构无需构成为例如在孔部61与连通部71不重叠的位置、和孔部61与连通部71重叠的位置处限制管体60的旋转,也可构成为在上述两个位置中的一个位置处限制旋转。但是,为了防止扩张部40意外地减压,锁定机构优选构成为至少在孔部61与连通部71不重叠的位置处限制管体60的旋转。

接下来,参考图4及图5,对利用减压调节机构60a使扩张部40减压的操作的步骤例进行说明。

图4(a)及图4(b)示出了向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内注入空气的状态。该状态下,管体60的孔部61未配置于与罩部70的连通部71重叠的位置。由于成为扩张部40内的压力大于管体60的内腔62的压力的状态,因此,连通部71由于该压力差而维持闭合的状态。

如图5(a)及图5(b)所示,使管体60旋转、将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后,形成连通部71的狭缝由于扩张部40的内压而被朝向孔部61侧按压,狭缝开放。由此,连通部71使管体60的内腔62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内的空气经过管体60的内腔62而被排出至外部。由于可基于形成连通部71的狭缝形状及大小(尺寸)来控制在孔部61的位置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时从扩张部40排出的空气的排出量,因此,能够定量地控制空气的排出量,从而能够适当地排出所需量的空气。

结束扩张部40的减压操作时,使管体60旋转,以使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不重叠的方式调节二者的位置关系。如此,止血器具10能够通过使管体60旋转的简单操作来实施扩张部40的减压调节。另外,对于止血器具10而言,由于在扩张部40内配置有对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与管体60的内腔62的连通及连通状态的阻断进行切换的机构(孔部61、连通部71),因此,能够防止医生、患者等意外地碰触上述机构、或微细的异物堵塞在上述机构中,从而能够提高止血处置的安全性。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将止血器具10佩戴于手腕w前,如图2所示,扩张部40呈未扩张的状态。如图6所示,对右手的手腕w的桡骨动脉r实施穿刺的情况下,穿刺部位p位于偏向拇指侧的位置。通常,导引器鞘被留置于穿刺部位p。将带体20缠绕于维持留置该导引器鞘的状态的手腕w,以使设置于扩张部40的标记40c重叠于穿刺部位p上的方式将扩张部40及带体20对位,使表面紧固件30的阳侧31及阴侧32接触并接合,将带体20佩戴于手腕w。

此时,止血器具10以注入部50朝向桡骨动脉r的血流的下游侧(手掌侧)的方式佩戴于手腕w。由此,能够在不干扰在比手腕更靠上游侧的手术、位于上游侧的器具(例如,血压仪等)的情况下操作注入部50。另外,通过将止血器具10以注入部50朝向下游侧的方式佩戴于右手的手腕w,扩张部40位于偏向手腕w的拇指侧存在的桡骨动脉r。需要说明的是,动脉的情况下,所谓血管的上游侧是指血管的接近心脏的方向。另外,所谓血管的下游侧是指血管的远离心脏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止血器具10也可用于对左手手腕的桡骨动脉实施穿刺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以注入部50朝向桡骨动脉的血流的上游侧的方式佩戴于左手的手腕。

将止血器具10佩戴于手腕w后,将注射器(图中未示出)与注入部50的连接器53连接,如前述那样向扩张部40内注入空气,如图7所示地使扩张部40扩张。

此时,可利用空气的注入量容易地根据病例而对扩张部40的扩张程度、即作用于穿刺部位p的压迫力进行调节。例如,假如向扩张部40过量地注入空气从而扩张部40过度扩张时,可使用注射器将过量注入的部分的空气从扩张部40内排出,也可使用减压调节机构60a排出空气。

使扩张部40扩张后,使注射器从连接器53脱离。然后从穿刺部位p拔除导引器鞘。

拔除导引器鞘后,可以根据止血的进展情况、经过时间,通过操作减压调节机构60a来调节送入扩张部40及辅助压迫部45的空气量,也可以调节扩张部40施加于穿刺部位p的压迫力(参见图8)。例如,已扩张的扩张部40长时间地持续压迫穿刺部位p及其周边的血管、神经时,会引起麻痹、疼痛,或闭塞血管。为了防止血管闭塞等,可以在扩张部40的扩张后,通过经时性地使扩张部40内的空气排出、使扩张部40的内压缓缓减压的减压操作,从而使作用于穿刺部位p的压迫力经时性地降低。由于可利用减压调节机构60a实施止血器具10的减压调节,因此,医生、护士得以省去为了实施减压调节而搬运专用器具(注射器等)的劳力。

需要说明的是,假如在扩张部40的扩张后止血进行不充分的情况下,也可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使扩张部40的内压上升。例如,计划使扩张部40的内压恢复至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时的内压的情况下,注入已从扩张部40排出的部分的空气即可。

经过规定的时间,穿刺部位p的止血结束后,从手腕w卸下止血器具10。通过剥离表面紧固件30的阳侧31及阴侧32而将止血器具10从手腕w卸下。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具备:带体20,其用于缠绕于手腕w的穿刺部位p;固定部件30,其将带体20在已缠绕于手腕的状态下固定;扩张部40,其与带体20连结,且通过注入空气而扩张;管体60,其将扩张部40内的扩张空间40a与外部将连通;和罩部70,其在扩张部40内覆盖管体60。另外,管体60具有在扩张部40内开口的孔部61,罩部70以覆盖孔部61的方式配置,并且具有连通部71,所述连通部通过以与孔部61重叠的方式对位,从而能够将孔部61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连通。管体60能够相对于罩部70相对性地移动,从而能够控制连通部71和孔部61的位置关系。

上述止血器具10中,管体60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罩部70相对性地移动,从而能够调节管体60的孔部61和罩部70的连通部71的位置关系。将连通部71调节至该连通部71与孔部61重叠的位置时,使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与外部连通,从而使扩张部40内的空气排出至外部。另外,对于罩部70而言,在连通部71与孔部61的位置不重叠的状态下,可利用该罩部70将孔部61密封,防止空气被从扩张部40排出。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供通过使管体60相对于罩部70相对性地移动的简单操作即可进行扩张部40的减压调节的止血器具10。

另外,管体60能够相对于罩部70相对性地旋转。因此,通过使管体60旋转的简单操作,能够实施扩张部40的减压调节。

另外,连通部71配置于在相对于管体60的轴心垂直的剖面中与孔部61相同的位置。因此,通过使管体60旋转的操作,能够容易地以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的方式对位。

另外,止血器具10具有限制管体60相对于罩部70的相对性移动的锁定机构。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管体60的意外的移动而非本意地实施减压操作。

另外,锁定机构具有:配置于管体60的第一构件64;和构成为能够与第一构件64固定及分离的第二构件82a、82b,所述第二构件设置于配置在罩部70的基端侧的盖构件80。因此,通过操作第一构件64与第二构件82a、82b的固定及分离的简单操作,能够防止管体60发生意外的移动。

另外,连通部71由在与孔部61对位时开口的狭缝构成。因此,通过调节为连通部71与孔部61重叠的位置,能够容易地使连通部71开口,从而能够良好地从扩张部40排出空气。

接下来,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变形例1)

图9~图13为供于说明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100的图。图9中示出了将止血器具100佩戴于手腕w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0~图13中示出了用于说明止血器具100的各部分的构成及操作例的剖视图。图10~图12中分别示出了管体60及罩部70的简化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如图9及图10(b)所示,对于变形例1涉及的止血器具100而言,能够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的注入部150与该止血器具100一体地设置。

注入部150具备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的功能。如图10(b)所示,注入部150由具备能够容纳空气的容纳空间(内腔)150a的立体形状的构件构成。注入部150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通过弹性变形,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

注入部150以在带体20的外表面侧围绕管体60的基端侧(图10(b)的上侧)的方式设置。管体60的内腔62经由基端开口部63而与注入部150的容纳空间150a连通。管体60将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与注入部150的容纳空间150a连接。如后述那样,在从注入部150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时,罩部70的连通部71利用从管体60的孔部61排出的空气而使扩张空间40a与容纳空间150a连通(参见图11)。

注入部150具备配置在带体20的外表面侧的底面部151、从底面部151朝向未设置带体20的一侧立起的纵壁部152、和与纵壁部152连接并且与底面部151相对的上表面部153。在纵壁部152上形成有将容纳空间150a内外连通的孔部150b。

容纳空间150a相当于被底面部151、纵壁部152及上表面部153围绕而成的空间。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注入部150形成为具备圆柱状的外形形状的方式,但注入部150的外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注入部150的外形形状可以是例如四棱柱等多棱柱,也可以是底面部、纵壁部及上表面部没有区别的球等。

注入部150的容纳空间150a的容积优选为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的容积的1/4~1/3左右。由此,使注入部150形成为适度的大小,可防止注入部150妨碍在止血器具10的周边实施的手术等,并且能够减少实施后述的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的注入操作的次数。

注入部150配置在带体20的外表面侧。因此,与注入部150以从带体20向手腕w侧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情况相比,注入部150不易与佩戴者的手腕w接触,能够降低佩戴者感到的不适感。另外,由于能够在硬度高的支承板22上进行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的注入操作,注入操作变得容易。需要说明的是,配置注入部150的位置优选配置于带体20上,但没有特别限定。

形成于注入部150的孔部150b在与注入部150的延伸方向(图10(b)的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上贯通纵壁部152。孔部150b能够将空气摄入容纳空间150a内。例如,在使扩张部40扩张时,如图11(b)所示,以捏住注入部150的方式配置手指,用手指堵塞孔部150b,同时挤扁注入部150。通过该操作,容纳空间150a内的空气被送入与容纳空间150a连通的管体60的内腔62。如后述那样,利用被送入管体60的内腔62的空气,连通部71打开,管体60的内腔62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

如上所述,注入部150的孔部150b形成于纵壁部152。因此,挤扁注入部150时的按压力较难传递至位于带体20的内表面侧的穿刺部位p(参见图9)。因此,能够良好地防止由于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的注入操作而超出必要地压迫穿刺部位p的情况。另外,如上所述,挤扁注入部150的按压力较难传递至穿刺部位p,因此,在使扩张部40扩张时,佩戴者能够较为准确地仅把握扩张部40施加于穿刺部位p的压迫力。由此,佩戴者可根据感到的压迫力而向扩张部40中注入最适合穿刺部位p的止血的量的空气。此外,孔部150b形成于纵壁部152,因此,较之孔部150b形成于上表面部153的情况而言,孔部150b与周边的物品等接触而被堵塞的可能性降低。因此,能够防止注入部150被非本意地挤扁、空气意外地注入扩张部40中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于注入部150的孔部150b的个数、位置、形状等没有特别限制,可在能够从注入部150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的前提下适当变更。

注入部150可由例如硅橡胶、胶乳橡胶等弹性体材料、聚丙烯、聚乙烯等热塑性塑料材料、及兼具这两种性质的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构成。需要说明的是,注入部150的壁厚优选较薄地形成,从而在该注入部150覆盖管体60的周围的状态下,得以利用手指等从外部实施管体60的移动操作(旋转操作),而且,所述注入部150得以沿上下方向(图10(b)中的上下方向)折叠。

注入部150能够通过例如将底面部151熔接、粘合于支承板保持部21a而与带体20连结(参见图10(b))。

如图13所示,在管体60的把持部65配置有第一阻挡件191,在注入部150的上表面部153的内表面侧配置有第二阻挡件192。第一阻挡件191以在相对于管体60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形状形成,第二阻挡件192以能够与第二阻挡件192进行勾挂的l字形的形状形成。

本变形例中,在不实施利用注入部150的空气注入操作时,注入部150可如图13所示的那样折叠。在折叠注入部150时,第二阻挡件192的前端部勾挂于第一阻挡件191。由此,注入部150维持折叠的状态。此时,由于管体60的基端开口部63被注入部150的上表面部153的内表面覆盖,因此,即使在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良好地防止空气从基端开口部63泄漏。解除注入部150的折叠状态时,可通过用手指等操作注入部150,将第二阻挡件192从第一阻挡件191卸下。

在注入部150的上表面部153的内表面配置有密封构件193,所述密封构件在折叠注入部150时将管体60的基端开口部63密封。密封构件193由在将注入部150折叠时插入管体60的内腔62的凸状构件构成。密封构件193可由例如已知的弹性构件形成。另外,密封构件193可构成为例如将由与注入部150不同的构件构成的构件固定于注入部150,也可由注入部150的一部分构成。另外,密封构件193的具体形状不限于图示的形状,例如,也可形成为在折叠注入部150时紧贴把持部65(基端开口部63及其周围)而将基端开口部63密封的形状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阻挡件191及第二阻挡件192可由例如锁定机构构成,所述锁定机构在维持将注入部150折叠的状态的同时将管体60固定于注入部150,限制动作从而使管体60无法旋转,或者,也可由将注入部150固定于带体20、限制动作从而使管体60无法旋转的锁定机构构成。

接下来,对减压调节机构60a及注入部150的操作例进行说明。

图10(a)及图10(b)中示出了使扩张部40扩张前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管体60的孔部61未配置于与罩部70的连通部71重叠的位置,因此,连通部71呈闭合的状态。

图11(a)及图11(b)中示出了操作注入部150、使扩张部40扩张时的情况。

通过按压注入部150将其挤扁而向管体60送入空气后,空气经过管体60的内腔62,被从孔部61释放。空气被从孔部61释放后,在管体60的外表面与罩部70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微小的空隙部。空气经过形成于管体60的外表面周围的上述空隙部而移动至连通部71(参见图11(a)中的箭头a)。空气到达连通部71后,形成连通部71的狭缝开口,使管体60的内腔62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并且,通过向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内注入空气,扩张部40扩张。

扩张部40扩张后,若解除注入部150的按压,则注入部150进行弹性变形而恢复原来的形状。此时,管体60的内腔62较之扩张空间40a而言成为负压,由此,连通部71闭合,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与注入部150的容纳空间150a的连通状态被阻断。此外,由于扩张部40的内压,罩部70的内表面与管体60的外表面没有空隙地紧贴,因此,能够防止发生空气从扩张部40侧向注入部150侧逆流。

图12(a)及图12(b)中示出了实施管体60的减压操作时的情况。

使管体60旋转、将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后,形成连通部71的狭缝由于扩张部40的内压而被朝向孔部61侧按压,狭缝开放。连通部71使管体60的内腔62与扩张部40的扩张空间40a连通。扩张部40内的空气经过管体60的内腔62、注入部150的容纳空间150a、及注入部150的孔部150b而被排出至外部。由于可基于形成连通部71的狭缝形状及大小(尺寸)来控制在孔部61的位置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时从扩张部40排出的空气的排出量,因此,能够定量地控制空气的排出量,从而能够适当地排出所需量的空气。

结束扩张部40的减压操作时,使管体60旋转,以使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不重叠的方式调节两者的位置关系。

如上所述,本变形例涉及的止血器具100具有能够弹性变形、且能够向扩张部40中注入空气的注入部150。另外,管体60将扩张空间40a与注入部150的容纳空间150a连接。另外,从注入部150向扩张部40注入空气时,连通部71利用从管体60的孔部61排出的空气而使扩张空间40a与容纳空间150a连通。

根据上述的止血器具100,可以不使用独立于止血器具100的专用器具、通过简单的操作实施扩张部40的扩张。另外,在实施扩张部40的减压操作时也无需使用独立于止血器具100的专用器具。因此,能够省去搬运独立于止血器具100的专用器具的劳力、将专用的器具与止血器具100连接的劳力,并且,能够防止发生由于专用的器具丢失而导致无法实施扩张部40的扩张及减压的情况。

(变形例2)

图14为供于说明变形例2涉及的止血器具200的图。

如图14所示,变形例2涉及的止血器具200具有气体捕集部250。除了具备气体捕集部250这一点以外,止血器具200与前述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止血器具100(参见图1)同样地构成。虽然省略图示,但止血器具200具备使用注射器等使扩张部40扩张的注入部50。

气体捕集部250由覆盖管体60的基端侧的膜状构件构成。气体捕集部250在管体60的周围划分气密的容纳空间(内腔)250a。容纳空间250a可以形成为例如扩张程度最大时的容积(最大扩张时的容积)小于扩张部40的最大扩张时的容积的方式。对于扩张部40的减压而言,由于在不排出扩张部40内的全部空气即能达成所期望的减压的范围内进行调节,因此,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容纳空间250a的容积,能够防止非必要地形成较大的气体捕集部250。

作为构成气体捕集部250的材料,可举出例如与扩张部40同样的材料。

如图14(a)所示,在未从扩张部40排出空气的状态下,气体捕集部250呈瘪平的状态(收缩的状态)。如图14(b)所示,使管体60的孔部61与罩部70的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连通部71开放后,空气被从扩张部40排出。从扩张部40排出的空气移动至扩张空间40a的外部即容纳空间250a内。例如,在容纳空间250a中容纳有空气的状态下按压气体捕集部250时,能够再次向扩张部40送入空气。因此,即使在利用减压调节机构60a从扩张后的扩张部40中过量排出空气、或利用注入部50从扩张部40过量排出空气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再次向扩张部40送入空气,从而能够再次调节扩张部40的内压。另外,佩戴者、医生等能够通过目视等确认气体捕集部250已扩张的程度,从而简单地确认扩张部40的减压进行至何种程度。

如上所述,本变形例涉及的止血器具200具有气体捕集部250,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进行扩张部内压的微调节。另外,对于本变形例涉及的止血器具200而言,由于气体捕集部250具有简单的构成,因此,能够实现制造成本的削减及制造操作的简单化。

(变形例3)

图15为供于说明变形例3涉及的止血器具300的图。

如图15所示,变形例3涉及的止血器具30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各变形例的区别在于管体60能够相对于罩部70沿罩部70的轴向(图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在进行扩张部40的减压操作时,使管体60向罩部70的前端侧(图中的下方)移动,并使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通过进行该操作,连通部71开放,能够使空气从扩张部40排出。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防止在使管体60沿轴向移动时将其从罩部70拔出,在管体60设置有底面部75。

如上所述,控制管体60的移动以使孔部61与连通部71的位置重叠的机构不限于控制管体60的旋转移动的机构,也可以是如本变形例所示的控制管体60的轴向移动的机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变形例所示的止血器具300中,例示了不具备用于注入空气的注入部、限制管体60移动的锁定机构的构成,但是,也可以是与前述的实施方式、各变形例同样地具备注入部、锁定机构的构成。

以上,通过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对本发明涉及的止血器具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非仅限于所说明的各构成,可基于权利要求范围的记载适当变更。

例如,构成止血器具的各部分可更换为能够发挥同样的功能的任意构成。另外,可附加任意的构成物。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佩戴于手腕进行使用的止血器具,也可适用于佩戴于腿等进行使用的止血器具。

另外,前述的实施方式中,对止血器具具备辅助压迫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不具备辅助压迫部。

另外,管体的移动不仅限于实施方式中例示的相对于罩部的旋转、沿轴向的移动(纵向的移动)。例如,也可将管体的旋转及向轴向的移动这二者组合而使孔部与连通部的位置重叠。另外,管体及罩部只要能够以利用二者的相对性移动使孔部与连通部的位置重叠的方式进行控制即可,例如,可以构成为罩部能够相对于管体移动,也可以构成为罩部及管体这二者能够移动。

另外,对于管体及罩部的构成而言,只要构成为在孔部与连通部的位置重叠时能够将扩张部的内腔与外部连通,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适当省略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附加性构件(阀芯、盖构件等)的使用。

本申请基于2016年7月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6-134606号,其公开内容作为参考被整体引。

附图标记说明

10止血器具、

20带体、

30表面紧固件(固定部件)、

40扩张部、

40a扩张空间(内腔)、

45辅助压迫部、

60a减压调节机构、

60管体、

61孔部、

62管体的内腔、

63基端开口部、

64第一构件(锁定机构)、

64a、64b凹部、

70罩部、

71连通部、

72罩部的内腔、

73基端开口部、

74凸缘部、

80盖部(支承体)、

81开口部、

82a、82b第二构件(锁定机构)、

84凸缘部、

90阀芯、

91狭缝、

100止血器具、

150注入部、

150a容纳空间(内腔)、

150b孔部、

151底面部、

152纵壁部、

153上表面部、

191、192固定部、

200止血器具、

250气体捕集部、

250a容纳空间、

300止血器具、

w手腕(肢体)、

p穿刺部位(应止血部位)、

r桡骨动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