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测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文档序号:17075252发布日期:2019-03-08 23:4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风险测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险测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及存在的风险。因此,也越来越多的人进行风险测评,了解身体健康以及身边存在的风险。风险测评是根据人们的生活现状以及保障情况进行分析,从而预测人们身边存在的风险。在预测风险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人们提供的内容进行大量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风险测评报告。

然而,风险测评的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的风险测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一种风险测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

根据所述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所述交互界面用于展示所述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

获取根据所述交互界面中展示的所述问题从所述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

根据所述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所述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所述保障数据用于表示所述用户的保障强度,所述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所述用户使用的险种;

根据所述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一种风险测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测评指令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

交互界面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所述交互界面用于展示所述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

目标选项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根据所述交互界面中展示的所述问题从所述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

数据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所述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所述保障数据用于表示所述用户的保障强度,所述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所述用户使用的险种;

测评报告生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风险测评方法所述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风险测评方法所述的步骤。

上述风险测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获取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这种风险测评方式根据用户的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进而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即可生成测评报告,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方法的应用环境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界面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界面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界面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界面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报告的界面示意图;

图8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报告的界面示意图;

图10为一个实施例中目标保障指数数据计算的流程示意图;

图11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报告的界面示意图;

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报告的界面示意图;

图13为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风险测评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15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风险测评方法,可以应用于如图1所示的应用环境中。其中,终端102通过网络与服务器104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终端102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然后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用户可以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目标选项,然后终端102将获取的目标选项上传到服务器104。服务器104再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服务器104生成测评报告之后,可以将测评报告发送给终端102进行展示。其中,终端102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服务器104可以用独立的服务器或者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来实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风险测评方法,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终端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

其中,风险测评指的是对用户现状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风险可以包括健康风险、出行风险、财务风险等。测评指令可以包括触摸屏幕的指令、指纹识别指令、脸部识别指令、声音识别指令等。

具体地,获取用户输入的指令,当该指令与预设指令相匹配时,则该指令为测评指令,启动风险测评;当该指令与预设指令不匹配时,则该指令为错误指令,提示用户重新输入指令。

进一步地,在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指令之前,还包括:建立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对应关系;建立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

步骤204,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

其中,候选选项指的是用于回答风险测评的问题对应的选项。每个风险测评的问题对应至少一个候选选项。

具体地,如图3所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可以是:“你属于哪个年代”,则对应的候选选项可以包括:“00后”、“90后”、“80后”、“70后”、“60后”、“50后及以前”。如图4所示,风险测评的问题也可以是:“你的出行方式是(可多选)”,则对应的候选选项可以包括:“自驾游”、“公交/地铁”、“打的/网约车”、“电动车/摩的”、“自行车”、“步行”。如图5所示,风险测评的问题还可以是:“你的家庭年收入是”,则对应的候选选项可以包括:“20万以下”、“20-50万”、“50-100万”、“100万以上”。如图6所示,风险测评的问题还可以是:“你的生活习惯是(可多选)”,则对应的候选选项可以包括:“按时吃饭”、“按时睡觉”、“不抽烟”、“定时运动”、“一个都做不到”。

步骤206,获取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

其中,目标选项指的是用户在候选选项中选择的选项。在一个风险测评的问题中,目标选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步骤208,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

其中,如图7所示,目标标签数据可以是“单身”、“90后”、“有房一族”、“小仙女”、“夜猫子”等。目标保障数据指的是用于评估用户现状的保障情况以及存在的风险的数据;推荐险种数据指的是为用户推荐的险种以及所推荐险种的相关数据。

进一步地,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包括:根据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目标险种指数;根据目标保障指数获取目标保障数据,并根据目标险种指数获取推荐险种数据。

步骤210,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其中,测评报告指的是根据用户的目标选项而分析得出的报告,该报告预测和评估了用户现状存在的风险。

进一步地,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包括: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总标签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标签解读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总标签数据、标签解读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上述风险测评方法中,首先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再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然后获取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接着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最后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根据用户的目标选项进行处理分析,即可生成完测评报告,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在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指令之前,还包括:

步骤802,建立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对应关系。

具体地,获取风险测评的问题后,根据该问题建立不同的候选选项。比如,获取风险测评的问题为“你的住房情况是”,则建立不同的候选选项可以为:“无房无贷”、“有房无贷”、“贷50万以下”、“贷50-100万”、“贷100-200万”、“贷200-500万”、“贷500万以上”。

步骤804,建立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

其中,候选标签数据指的是用于表示用户特征的标签的相关数据。候选保障指数指的是用于表示保障强度的指数。候选险种指数指的是用于表示所属险种及该险种保障强度的指数。

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包括:

步骤806,根据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目标险种指数。

具体地,在一个风险测评的问题中,当目标选项为一个时,相应地,则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目标险种指数也都为一个;当目标选项为多个时,则目标标签数据为多个目标选项对应的多个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为多个目标选项按照预设的计算方式得到的一个指数,目标险种指数也为多个目标选项按照预设的计算方式得到的一个指数。其中,目标保障指数预设的计算方式与目标险种指数预设的计算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步骤808,根据目标保障指数获取目标保障数据,并根据目标险种指数获取推荐险种数据。

具体地,根据用户的目标选项获取对应的目标保障指数,可以通过计算或者分析得到目标保障数据;根据用户的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险种指数,可以计算或者分析得到推荐险种数据。

进一步,推荐险种数据可以包括目标推荐险种以及推荐险种解读数据。目标推荐险种可以包括:“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人寿险”等。推荐险种解读数据可以为:“建议您重点关注:一年期意外险+百万医疗+定期重疾”等。例如,风险测评的问题为“你的出行方式是什么(可多选)”,当目标选项为“自驾”、“打的/网约车”时,则表示意外风险高,意外险的目标险种指数高,故目标推荐险种为意外险,推荐险种解读数据可以为“建议您重点关注:一年期意外险”;风险测评的问题为“你属于哪个年代”,当目标选项为“50后及以前”时,表示年龄大,则意外风险高、医疗风险高以及重疾风险高,则意外险、医疗险以及重疾险的目标险种指数高,故目标推荐险种为意外险、医疗险以及重疾险,推荐险种解读数据可以为“建议您重点关注:一年期意外险+百万医疗+定期重疾”。

如图9所示,推荐险种数据中,目标推荐险种为“意外险”、“医疗险”、“重疾险”以及“人寿险”,推荐险种解读数据为“建议您重点关注:一年期意外险+百万医疗+定期重疾”。

在本实施例中,在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指令之前,建立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对应关系,并建立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在获取到用户根据风险测评的问题输入的目标选项时,根据目标选项即可得到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目标险种指数;最后根据目标保障指数获取目标保障数据,并根据目标险种指数获取推荐险种数据,进而生成测评报告,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保障数据包含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根据目标保障指数获取目标保障数据,包括:将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根据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其中,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指的是用户现状的保障强度以及存在的风险。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指的是对用户现状的保障强度以及存在的风险的解读分析。

具体地,将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目标保障指数数据,计算的方式可以是将目标保障指数相加得到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也可以是将目标保障指数按照风险测评的问题所占权重计算得到目标保障指数数据,还可以是其他计算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例如,风险测评的问题1为“你的家庭年收入是”,问题1所占权重为50%,候选选项为“20万以下”,候选保障指数为40;候选选项为“20-50万”,候选保障指数为60;候选选项为“50-100万”,候选保障指数为80;候选选项为“100万以上”,候选保障指数为100。

风险测评的问题2为“你的住房情况”,问题2所占权重为30%,候选选项为“无房无贷”,候选保障指数为80;候选选项为“有房无贷”,候选保障指数为100;候选选项为“贷50万以下”,候选保障指数为80;候选选项为“贷50-100万”,候选保障指数为60;候选选项为“贷100-200万”,候选保障指数为40;候选选项为“贷200-500万”,候选保障指数为20;候选选项为“贷500万以上”候选保障指数为0。

风险测评的问题3为“你是否经常旅行”,问题3所占权重为20%,候选选项为“经常”,候选保障指数为40;候选选项为“偶尔”,候选保障指数为60;候选选项为“几乎不”,候选保障指数为80。

当风险测评的问题1选择的目标选项为“50-100万”,则目标保障指数为80;当风险测评的问题2选择的目标选项为“贷50-100万”,则目标保障指数为60;当风险测评的问题1选择的目标选项为“经常”,则目标保障指数为40。则目标保障指数数据=问题1目标保障指数×问题1所占权重+问题2目标保障指数×问题2所占权重+问题3目标保障指数×问题3所占权重=80×50%+60×30%+40×20%=66。

具体地,根据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其中,数据阈值可以是在服务器中预先设定的。当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大于等于数据阈值时,则表示保障强度强,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可以是“您的保障指数较好,做好保障的同时,记得锻炼身体,规律作息哦”;当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小于数据阈值时,则表示保障强度弱,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可以是“您的保障指数偏低,应加强保障,以便在风险到来的时候,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计算得到的目标保障指数数据通过图形、数字、颜色等显示出来,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保障强度的强弱以及存在的风险;通过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可以更清楚详细地了解存在的风险以及保障的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包括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和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包括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和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根据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包括:

步骤1002,将第一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并将第二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

其中,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指的是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的数据。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指的是用于表示用户现状存在的风险的数据。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指的是对用户的保障强度的解读分析的数据。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指的是对用户现状存在的风险的解读分析的数据。

具体地,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的计算方式根据需要预先设定。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的计算方式可以是将第一目标保障指数相加得到,也可以是将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按照风险测评的问题所占权重计算得到,还可以是其他计算方式,在此不做限定。相应地,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的计算方式可以与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例如,目标选项1的第一目标保障指数为10,目标选项2的第一目标保障指数为6,目标选项3的第一目标保障指数为7,目标选项4的第一目标保障指数为3,则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10+6+7+3=26。

根据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包括:

步骤1004,根据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一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具体地,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可以大于等于第一数据阈值,也可以小于第一数据阈值。例如,当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可以大于等于第一数据阈值时,则生成的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可以为“您的保障指数较好,做好保障的同时,记得锻炼身体,规律作息哦!”;当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可以小于第一数据阈值时,则生成的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可以为“您的保障指数偏低,应加强保障,以便在风险到来的时候,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步骤1006,根据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二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具体地,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可以大于等于第二数据阈值,也可以小于第二数据阈值。

进一步地,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包括健康风险指数数据、出行风险指数数据、财务风险指数数据。相应地,第二数据阈值包括健康风险阈值、出行风险阈值、财务风险阈值。第二目标保障指数包括目标健康风险指数、目标出行风险指数、目标财务风险指数。

在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指令之前,还包括:预先获取对风险测评的问题进行分类的类别,类别包括健康风险、出行风险、财务风险;建立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对应关系;建立候选选项与候选健康指数、候选出行指数、候选财务指数的对应关系;根据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二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包括:根据候选选项与候选健康指数、候选出行指数、候选财务指数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健康指数、目标出行指数、目标财务指数;根据目标健康风险指数计算得到健康风险指数数据;根据目标出行风险指数计算得到出行风险指数数据;根据目标财务风险指数计算得到财务风险指数数据;根据健康风险指数数据与健康风险阈值的比较结果、出行风险指数数据与出行风险阈值的比较结果、财务风险指数数据与财务风险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具体地,风险测评的问题所属的类别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如问题为“你的年收入在家庭年收入的占比”所属的第一类别可以是财务风险;问题为“你是否贷款买车”所属的类别可以是财务风险和出行风险。健康风险阈值、出行风险阈值、财务风险阈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此不做限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健康风险指数数据大于健康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健康风险高;当健康风险指数数据等于健康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健康风险中;当健康风险指数数据小于健康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健康风险低。相应地,当出行风险指数数据大于出行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出行风险高;当出行风险指数数据等于出行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出行风险中;当出行风险指数数据小于出行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出行风险低。当财务风险指数数据大于财务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财务风险高;当财务风险指数数据等于财务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财务风险中;当财务风险指数数据小于财务风险阈值时,可以设定财务风险低。

例如,问题1为“你的家庭年收入是”,所属类别为财务风险,候选选项为“20万以下”,候选财务风险指数10;候选选项为“20-50万”,候选财务风险指数为8;候选选项为“50-100万”,候选财务风险指数为6;候选选项为“100万以上”,候选财务风险指数为4。

问题2为“你是否经常旅行”,所属类别为出行风险,候选选项为“经常”,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10;候选选项为“偶尔”,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8;候选选项为“几乎不”,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6。

问题3为“你属于哪个年代”,所属类别为健康风险,候选选项为“00后”,候选健康风险指数为5;候选选项为“90后”,候选健康风险指数为6;候选选项为“80后”,候选健康风险指数为7;候选选项为“70后”,候选健康风险指数为8;候选选项为“60后”,候选健康风险指数为9;候选选项为“50后及以前”,候选健康风险指数为10。

问题4为“你的出行方式是什么”,所属第一类别为出行风险,候选选项为“自驾游”,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8;候选选项为“公交/地铁”,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7;候选选项为“打的/网约车”,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9;候选选项为“电动车/摩的”,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9;候选选项为“自行车”,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7;候选选项为“步行”,候选出行风险指数为6。

健康风险阈值可以为8,出行风险阈值可以为17,财务风险阈值可以为7。当问题1的目标选项为“20-50万”,则目标财务风险指数为8;当问题2的目标选项为“偶尔”,则目标出行风险指数为8;当问题3的目标选项为“90后”,则目标健康风险指数为6,当问题4的目标选项为“打的/网约车”,则目标健康风险指数为9。则健康风险指数数据为9,大于健康风险阈值,则健康风险低;出行风险指数数据=8+9=17,等于出行风险阈值,则出行风险中;财务风险指数数据为8,大于财务风险阈值,则财务风险高。

如图11所示,出行风险为中,健康风险为高,财务风险为低,则生成的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为:“您的健康风险较高,建议您提前规划医疗和疾病风险,全面保护您的健康”。

在本实施例中,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包括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和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包括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和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表示用户现状的保障强度,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表示用户现状存在的风险;并生成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和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更加具体、可视化地展示了用户现状的保障强度和存在的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目标标签数据中包含目标年龄标签,该风险测评方法还包括:从数据库中查找与目标年龄标签相匹配的对比年龄标签,根据对比年龄标签对应的保障指数数据计算得到对比保障指数数据,并将对比保障指数数据作为第一数据阈值;获取预先设置的第二数据阈值。

其中,目标年龄标签指的是用于表示用户年龄的标签,可以是“90后”、“00后”、“小仙女”等。对比年龄标签指的是数据库中存储的测评报告中包含年龄的标签。

具体地,在数据库中存储着在用户进行风险测评之前完成的测评报告,测评报告中包含着对比年龄标签。根据用户的目标年龄标签从数据库中对对比年龄标签进行筛选,当对比年龄标签与目标年龄标签相匹配时,则获取该对比年龄标签对应的保障指数数据,将所有的保障指数数据进行计算求平均值得到对比保障指数数据,并将该对比保障指数数据作为第一数据阈值。根据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一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例如,用户的目标年龄标签为“90后”,根据第一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的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为52。根据目标年龄标签“90后”在数据库中进行查找到五个相匹配的对比年龄标签,五个相匹配的对比年龄标签对应的保障指数数据分别为60、45、80、35、65,则对比保障指数数据=(60+45+80+35+65)/5=57。则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小于对比保障指数数据,生成的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可以是:“相较于同龄人,您的保障指数偏低,应加强保障,以便在风险到来的时候,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如图12所示,用户的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为51,对比保障指数数据为54,得到的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为:“相较于同龄人,您的保障指数偏低,应加强保障,以便在风险到来的时候,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与目标年龄标签相匹配的对比年龄标签获取对应的保障指数数据,根据保障指数数据计算得到对比保障指数数据,将对比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进行比较,生成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将用户的保障强度与同龄人的保障强度进行对比,可以突出用户的保障强度的强弱。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包括: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总标签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标签解读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总标签数据、标签解读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其中,总标签数据指的是用户现状的总体特征,可以是“女神辣妈”、“魅力大叔”、“窈窕淑女”等。标签解读数据指的是对目标标签数据的解读分析,比如可以是“年轻就是这么闪耀,每天忙着工作,经常去旅行,但是年收入不高,给自己配置了部分保障,还稍显不足,赶紧完善保障吧~”,也可以是“作为父亲,每天努力工作,忙完车子忙房子,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保护,赶紧给自己做个保障吧~”。

具体地,预先建立目标标签数据与标签解读数据的对应关系,然后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总标签数据,并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标签解读数据,最后根据目标标签数据、总标签数据、标签解读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进一步地,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总标签数据,包括: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目标标签组合,并根据目标标签组合从预先建立的候选标签组合与候选总标签数据的对应关系中获取对应的总标签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生成的总标签数据可以很直观地了解用户现状的总体特征,标签解读数据可以更加详细地了解用户现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总标签数据,包括: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目标标签组合,并根据目标标签组合从预先建立的候选标签组合与候选总标签数据的对应关系中获取对应的总标签数据。

具体地,预先建立目标标签组合与候选总标签数据的对应关系。将目标标签数据汇总生成目标标签组合,当目标标签组合与候选总标签数据项匹配时,则获取该候选总标签数据作为总标签数据。

例如,预先建立目标标签组合“90后、恋爱中、有商业保险、城市精英、有责任感”的候选总标签数据为“年轻有为”。获取到用户的目标标签数据分别为“90后”、“恋爱中”、“有商业保险”、“城市精英”、“有责任感”,则目标标签组合为“90后、恋爱中、有商业保险、城市精英、有责任感”,根据该目标标签组合获取到总标签数据为“年轻有为”。

在本实施例中,生成的总标签数据可以很直观地了解用户现状的总体特征。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图8以及图10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2、图8以及图10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风险测评装置,包括:测评指令获取模块1302、交互界面生成模块1304、目标选项获取模块1306、数据生成模块1308和测评报告生成模块1310,其中:

测评指令获取模块1302,用于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

交互界面生成模块1304,用于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

目标选项获取模块1306,用于获取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

数据生成模块1308,用于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

测评报告生成模块1310,用于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上述风险测评装置中,首先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再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然后获取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接着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最后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根据用户的目标选项进行处理分析,即可生成测评报告,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风险测评装置包括:对应关系建立模块1402、测评指令获取模块1404、交互界面生成模块1406、目标选项获取模块1408、数据生成模块1410、对比年龄标签查找模块1412和测评报告生成模块1414,其中:

对应关系建立模块1402,用于建立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对应关系;建立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

测评指令获取模块1404,用于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

交互界面生成模块1406,用于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

目标选项获取模块1408,用于获取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

数据生成模块1410,用于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

对比年龄标签查找模块1412,用于从数据库中查找与目标年龄标签相匹配的对比年龄标签,根据对比年龄标签对应的保障指数数据计算得到对比保障指数数据,并将对比保障指数数据作为第一数据阈值;获取预先设置的第二数据阈值;

测评报告生成模块1414,用于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上述风险测评装置中,通过预先建立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对应关系、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从候选选项中获取目标选项,根据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目标险种指数进行处理分析,并与同龄人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生成测评报告,得出与同龄人的比较结果并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数据生成模块1410还用于根据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目标险种指数;根据目标保障指数获取目标保障数据,并根据目标险种指数获取推荐险种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数据生成模块1410还用于将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根据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数据生成模块1410还用于将第一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并将第二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数据生成模块1410还用于根据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一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根据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二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测评报告生成模块1414还用于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总标签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标签解读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总标签数据、标签解读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测评报告生成模块1414还用于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目标标签组合,并根据目标标签组合从预先建立的候选标签组合与候选总标签数据的对应关系中获取对应的总标签数据。

关于风险测评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风险测评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风险测评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15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风险测评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15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获取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目标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目标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建立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对应关系;建立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根据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目标险种指数;根据目标保障指数获取目标保障数据,并根据目标险种指数获取推荐险种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根据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第一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并将第二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根据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一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根据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二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从数据库中查找与目标年龄标签相匹配的对比年龄标签,根据对比年龄标签对应的保障指数数据计算得到对比保障指数数据,并将对比保障指数数据作为第一数据阈值;获取预先设置的第二数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总标签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标签解读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总标签数据、标签解读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在一个实施例中,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目标标签组合,并根据目标标签组合从预先建立的候选标签组合与候选总标签数据的对应关系中获取对应的总标签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获取启动风险测评的测评指令;根据测评指令生成交互界面,交互界面用于展示风险测评的问题及对应的候选选项;获取根据交互界面中展示的问题从候选选项中选择的目标选项;根据目标选项生成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其中,目标标签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属性特征,目标保障数据用于表示用户的保障强度,推荐险种数据用于表示推荐用户使用的险种;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建立风险测评的问题与候选选项的对应关系;建立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根据候选选项与候选标签数据、候选保障指数、候选险种指数的对应关系,获取目标选项对应的目标标签数据、目标保障指数、目标险种指数;根据目标保障指数获取目标保障数据,并根据目标险种指数获取推荐险种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根据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将第一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并将第二目标保障指数计算得到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根据第一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一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一目标保障解读数据;根据第二目标保障指数数据与第二数据阈值的比较结果,生成第二目标保障解读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从数据库中查找与目标年龄标签相匹配的对比年龄标签,根据对比年龄标签对应的保障指数数据计算得到对比保障指数数据,并将对比保障指数数据作为第一数据阈值;获取预先设置的第二数据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总标签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标签解读数据;根据目标标签数据、总标签数据、标签解读数据、目标保障数据、推荐险种数据生成测评报告。

在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还实现以下步骤:根据目标标签数据生成目标标签组合,并根据目标标签组合从预先建立的候选标签组合与候选总标签数据的对应关系中获取对应的总标签数据。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