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66401发布日期:2020-03-24 21:3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电刺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刺激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对手的任意部位施加电刺激的电刺激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健康维护或各种治疗、美容等为目的,使用对身体进行电刺激的各种电刺激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刺激装置,其具有:可抓握的壳体;关电极(differentelectrode),配置在壳体的外表面,与手掌的大致中央部抵接;无关电极(indifferentelectrode),配置在壳体的外表面,与手掌抵接;以及信号输出单元,容纳于壳体的内部,向各电极输出低频脉冲信号。通过该电刺激装置,可以对位于手掌的大致中央的劳宫穴(穴位名称)施加线性增加或减少的脉冲刺激,因而可以期待获得对自主神经症状和焦虑的镇静效果。图12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刺激装置的俯视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27913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终端等的普及,有手酸困扰的用户在增加。作为缓解手酸的方法,可以考虑向例如引起手酸的部位或有效缓解手酸的部位等、手的任意部位施加电刺激的方法。

在此,参照图12,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刺激装置100中,从无关电极92在电刺激装置10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921(另一端部922),到壳体110在电刺激装置1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111(另一端部112)的长度不充分。因此,使用电刺激装置100对手上的除劳宫穴以外的任意部位施加电刺激时,抓握电刺激装置100的手指会触碰到无关电极92。因此,即使将关电极91与手的任意部位接触,电流也会从与无关电极92接触的手指逸出,因而不能对与关电极91接触的部位(即,期望的部位)施加充分的电刺激。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手的任意部位施加充分的电刺激的电刺激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电刺激装置,包括:壳体,形成为细长的形状并且能够抓握;电极部,配置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包括第一电极和形成在包围所述第一电极的位置处的第二电极;信号输出单元,容纳于所述壳体的内部的第一容纳部,并向所述电极部输出脉冲信号,所述电刺激装置的特征在于,当将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壳体的一端部、所述壳体的另一端部、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部、所述第二电极的另一端部分别定义为第一壳体端部、第二壳体端部、第一电极端部、第二电极端部时,从所述第二壳体端部到第二电极端部的长度(l2)比从所述第一壳体端部到所述第一电极端部的长度(l1)长。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2满足:35(mm)≤l2≤55(mm)。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外表面配置有扁平状的扁平部,所述扁平部隔着所述第一容纳部而与所述电极部对置,所述扁平部在垂直于与所述电极部对置的对置方向的面内延伸。

(4)根据上述(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扁平部连续地设置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随着向所述第二壳体端部延伸而向远离所述电极部的方向弯曲,所述壳体具有沿着所述扁平部及所述弯曲部的外缘形成的形状部,在所述对置方向上的从所述弯曲部到所述形状部的高度为规定值以下。

(5)根据上述(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规定值为1mm。

(6)根据上述(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的内部的与所述第二壳体端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容纳部,在所述第二容纳部中容纳有发光元件,所述第二壳体端部的透光性比所述壳体中的处所述第二壳体端部以外的部分的透光性高。

(7)根据上述(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所述发光元件发光的控制单元,在向所述信号输出单元供电的状态下,所述控制单元控制向所述发光元件供电。

(8)根据上述(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刺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电极形成有穴部,在所述穴部的内侧配置有所述第一电极,当将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的、所述穴部的一端部、所述穴部的另一端部分别定义为第一穴端部、第二穴端部时,从所述第一穴端部到所述第一电极端部的长度l3比从所述第二穴端部到所述第二电极端部的长度l4长。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抓握电刺激装置时,能够将手指放在避开第二电极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电流流出,并能够对所期望的刺激部位施加充分的电刺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刺激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刺激装置的俯视图。

图3a是图1所示的电刺激装置的仰视图。

图3b是图3a的分解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刺激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了电刺激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电刺激装置的第一使用方法的图。

图7是在z轴方向上观察图6所示的使用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电刺激装置的第二使用方法的图。

图9是示出设定为激活模式时的脉冲信号的输出波形的图。

图10是示出设定为放松模式时的脉冲信号的输出波形的图。

图11是示出从电刺激装置的动作模式开始到主电源自动切换到关闭状态为止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2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电刺激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4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刺激装置进行以下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刺激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电刺激装置的俯视图。图3(a)是图1所示的电刺激装置的仰视图。图3(b)是图3(a)的一部分的分解图。图4是图1所示的电刺激装置的侧视图。此处,x轴、y轴及z轴是互相正交的3个轴。x轴示出电刺激装置的长度方向,y轴示出电刺激装置的宽度方向,z轴示出后述的电极部与后述的扁平部对置的对置方向,在以下的图中也是如此。

本实施方式的电刺激装置1可以考虑如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使用方法,即,将电极按压在手掌的劳宫穴上,从而用五指包裹着抓握壳体并进行电刺激;在避开电极的位置用手指抓握壳体并将电极按压在劳宫穴以外的期望部位(主要是手),从而进行电刺激。以该使用方法为前提,对电刺激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关于这些使用方法,已在图6至图8中示出,但是后面将做详细描述。

电刺激装置1具有电极部2、操作部3和壳体4。壳体4呈细长的大致卵状。壳体4的长轴及短轴之比为大约10:3。壳体4具有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4a和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4b。在壳体4的上部外表面上设置有电极部2。在壳体4的下部外表面上设置有操作部3。壳体4由合成树脂等形成。

在壳体4的内部的第一容纳部k1(图3中用点划线示出)中,容纳有生成低频脉冲信号的后述的脉冲发生电路。脉冲发生电路的输出端子与电极部2的各电极21、22连接。另外,在第一容纳部k1的x轴方向上的邻接的位置,形成有电池收纳部12a,在该电池收纳部12a中,可拆装地安装有电池12。

电刺激装置1的尺寸,被设计成当用手握住该电刺激装置1时能使得电极部2及操作部3容纳在手掌中。通过该设计,能够用手握住电刺激装置1。此处,本实施方式的电极部2可以设计成其x轴方向长度为59mm,其y轴方向长度为29mm。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部3可以设计成其x轴方向长度为52mm,其y轴方向长度为29mm。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此。

电刺激装置1的外表面主要由具有较少棱角和阶梯面的曲面构成。此处,电极部2与壳体4连接的部分,阶梯面形成得非常小。根据该结构,当握住电刺激装置1时,不易给使用者带来因触摸阶梯面而引起的不适感。

电极部2具有第一电极21、第二电极22和绝缘环23。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椭圆形状,第二电极22的面积比第一电极21大。在第二电极22上形成有直径稍大于第一电极21的穴部24。沿着穴部24的内侧,配置有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环状的绝缘环23。在该绝缘环23的内侧配置有第一电极21。即,在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22之间配置有绝缘环23,第一电极21与第二电极22不会物理接触。

第二电极22具有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221和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222。此处,从第二电极22的另一端部222到壳体4的另一端部4b为止的长度l2,比从第二电极22的一端部221到壳体4的一端部4a为止的长度l1长。另外,l2形成为,比从抓握电刺激装置1的手的中指的顶端到该中指的第一关节为止的长度长。根据该结构,当抓握电刺激装置1来对手的任意部位施加电刺激时(例如,参照图6),可以将手指放在避开第二电极22的位置。因此,电流不会从与第二电极22接触的手指逸出,能够从第一电极21对手的任意部位施加充分的电刺激。

优选l2满足以下的条件。

35(mm)≤l2≤55(mm)

在l2小于35mm时,将手指放在避开第二电极22的位置时,有可能难以抓握电刺激装置1。在l2长于55mm时,当弯曲五指来抓握电刺激装置1时,电刺激装置1的端部大部分从小指突出,不美观。

因此,优选l2满足上述的条件。

另外,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的表面光滑且没有粘着面。因此,即使将电刺激装置1装入口袋或包等随身携带也不会劣化。

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分别具有朝向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的中央逐渐隆起的形状。另外,第一电极21比第二电极22更向上方突出。根据这些结构,当将电极部2与手的任意部位接触时,能够使第一电极21与手的任意部位接触,且第二电极22与手的其他部位接触。因此,使用者在使用电刺激装置1时不会感到不适。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刺激装置中,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由相同的材料构成,且第二电极22的电极面积比第一电极21大。进而,抓握电刺激装置1而将第一电极21与手的任意部位接触,则第二电极22的大部分会与手的其他部位接触。由此,在接通电源的通电状态下,经由第二电极22流入生物体的电流密度比经由第一电极21流入生物体的电流密度低,能够对手的任意部位集中地施加电刺激。例如,能够集中地刺激位于手掌的大致中央的劳宫穴(一般认为对自主神经症状和焦虑具有镇定效果的穴位)。

如图3所示,操作部3形成为将椭圆的长轴侧的端部沿短轴方向切除而成的切口椭圆形状,包括扁平部31和与该扁平部31连续设置的弯曲部32。扁平部31以在包含xy平面的面内延伸的方式形成。扁平部31隔着壳体4内的第一容纳部k1而设置在与电极部2面对面的位置。根据该结构,当抓握电刺激装置1时,能够使抓握的力集中在z轴方向。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刺激手的任意部位。

弯曲部32随着朝向壳体4的另一端部4b延伸而向远离电极部2的方向弯曲。弯曲部32的外缘320包括第二外缘部322和一对第一外缘部321。一对第一外缘部321随着朝向壳体4的另一端部4b延伸而向互相接近的方向(沿x轴方向延伸的向电刺激装置1的中心轴接近的方向)弯曲。一对第一外缘部321的前端部通过在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外缘部322连接。

在操作部3(扁平部31及弯曲部32)的表面设置有电源操作按钮33、输出调节按钮34和动作模式选择按钮35。通过操作电源操作按钮33,能够切换电刺激装置1的通/断。通过操作输出调节按钮34,能够调节脉冲信号的输出级别。通过操作动作模式选择按钮35,能够将电刺激装置1的动作模式切换为后述的各模式。

壳体4包括第一壳体41和第二壳体42。此外,图3(b)示出省略第一壳体41的情况。第一壳体41以薄壁形成,具有:一对底部411、一对切口部412、以及端部413。一对底部411在yz平面上延伸。一对底部411形成为弧状,在y轴方向上对置。一对切口部412以大致抛物线形状形成为切口。一对切口部412在z轴方向上对置。一对切口部412以顶点为出发点随着在x轴方向延伸而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弯曲。一对底部411的两端与一对切口部412的两端分别连续地连接在一起。端部413相当于壳体4的另一端部4b。在x轴方向观察时,端部413配置在由一对底部411及一对切口部412所描画的轮廓的内侧。随着关注点从一对底部411及一对切口部412向端部413移动,第一壳体41的曲率逐渐变大。

第二壳体42具有:一对底部421、一对包围部422、以及端部423。一对底部421配置于yz平面,且在y轴方向上对置。一对底部421分别具有与第一壳体41所具有的一对底部411对应的形状,且与一对底部411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一对包围部422中的设置于电刺激装置1的上部外表面的第一包围部422a沿着第二电极22的外缘形成。沿着第一包围部422a的外缘的一部分,形成有一对切口部412中的设置于电刺激装置1的上部外表面的第一切口部412a。一对包围部422中的设置于电刺激装置1的下部外表面的第二包围部422b(相当于权利要求4中的“形状部”)沿着弯曲部32的外缘320而形成。沿着第二包围部422b的外缘的一部分,形成有一对切口部412中的设置于电刺激装置1的下部外表面的第二切口部412b。一对包围部422通过一对底部421而连接。端部423相当于壳体4的一端部4a。在x轴方向观察时,端部423配置在由一对底部421及一对包围部422所描画的轮廓的内侧。随着观察点从一对底部421及一对包围部422向端部423移动,第二壳体42的曲率逐渐变大。

沿着弯曲部32的外缘320而形成的第二包围部422b,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比弯曲部32高。本发明的发明人对这一点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从弯曲部32到第二包围部422b为止的高度为规定值以下时,能够更容易地抓握电刺激装置1。这是因为,使用者几乎感觉不到手指卡在第二包围部422b的不适感。

优选从弯曲部32到第二包围部422b为止的高度为1mm以下。由此,能进一步降低使用者感觉到的不适感,从而能够更容易抓握电刺激装置1。

在形成于壳体4的另一端部4b的内部的第二容纳部k2内,容纳有发光元件5。此处,壳体4的另一端部4b所具有的透光性,比壳体4中除另一端部4b以外的部分所具有的透光性高。由此,使用者能够更容易地确认发光元件5发光的状态。

作为使壳体4的另一端部4b所具有的透光性比壳体4中除另一端部4b以外的部分所具有的透光性要高的结构,例如,可以考虑将壳体4的另一端部4b的壁面形成得比除另一端部4b以外的壁面薄。然而,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仅将壳体4的另一端部4b用透明或者半透明的材料形成的结构。

发光元件5通过后述的控制电路13以如下的方式被控制。即,在向低频输出用驱动器(后述)供电的状态下,以向发光元件5供给恒定电力的方式对发光元件5进行控制。由此产生的效果如下。

在使用具有发光元件5的以往的电刺激装置施加电刺激时,向低频输出用驱动器(后述)供电但没有向发光元件5供电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一电力状态)和向低频输出用驱动器及发光元件5供电的状态(以下,称为第二电力状态)会以规定周期重复。在第二电力状态下,还需要向发光元件5供电,因而与第一电力状态相比,供给到低频输出用驱动器的电力会减少。因此,有时施加的电刺激不恒定,不能有效地对使用者的手施加电刺激。也就是说,以往,由于在电刺激中使发光元件5反复地点亮及熄灭,因而电刺激强度会产生波动。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想到了在向低频输出用驱动器供电的状态下,通过控制电路13向发光元件5供给恒定的电力来进行控制。由此,在向低频输出用驱动器供电时,始终向发光元件5供给恒定的电力。即,在使用电刺激装置时,维持第二电力状态。因此,施加到使用者的手的电刺激恒定,能够有效地对使用者的手施加电刺激。

第一壳体41可装卸地安装于第二壳体42。在更换容纳于电刺激装置1的内部的发光元件5及电池12时,拆下第一壳体41。通过在x轴方向上向远离第二壳体42的方向滑动第一壳体41,将第一壳体41从第二壳体42拆下。此外,第一壳体41具有未图示的爪部,通过将该爪部卡合于第二壳体42,将第一壳体41安装于第二壳体42。

在第二切口部412b与第二包围部422b之间,基于它们的形状的不同而形成有间隙6。在将第一壳体41拆下时,通过将手指扣住间隙6,并按上述那样移动第一壳体41,能够更容易地拆下第一壳体41。

接着,参照图5,对电刺激装置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此处,图5是示出电刺激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电刺激装置1具有:控制电路13,负责控制整个电刺激装置1;作为电源的电池12;升压电路17,将电池12的电压升压为规定值并输出;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作为基于升压电路17的输出电压及控制电路13的控制信号输出低频脉冲信号的信号输出单元;振荡器15,向控制电路13供给规定频率的时钟信号;通断开关7,用于切换主电源的通断;输出调节电位器8,调节向电极部2的输出;动作模式选择开关14,切换输出动作模式;复位电路16,向控制电路13供给复位信号;发光元件5,发出规定颜色的光。

对于电池12,使用5号电池(例如,lr03(碱性干电池,标称电压1.5v))。升压电路17将从电池12供给的dc1.5v的电源升压到例如dc55v从而供给至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与纽扣型电池相比,5号电池可以低价获得,因而能够降低电刺激装置1的运行成本。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刺激装置1中,为了能够将手指放在避开第二电极22的位置,壳体形成得比专利文献1的结构长。因此,能够使用比纽扣型电池长的5号电池。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刺激装置1,能够提高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方法的自由度,并降低运行成本。

控制电路13基于电池12供给的dc1.5v的电源以及由振荡器15激励的例如4mhz的时钟信号来驱动,并向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输出控制信号。

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基于从升压电路17供给的dc55v的电压以及来自控制电路13的控制信号,输出低频的脉冲信号。对应于通过切换动作模式选择开关14设定的输出动作模式,从控制电路13供给该控制信号。动作模式选择开关14的切换,是通过使用者按压动作模式选择按钮35来执行的。

通断开关7具有作为电源开关的功能,切换主电源的通断,即切换电池12对各电路的电源供给的通断。通过按压电源操作按钮33,通断开关7运作,从而切换通断的状态。

输出调节用电位器8具有调节从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供给到各电极21、22的脉冲信号的电压级别的功能。输出调节用电位器8设置在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的后面。另外,如图5所示,输出调节用电位器8的输出端子连接到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使用者通过按压输出调节按钮34,调节输出调节用电位器8的电压级别。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按压电源操作按钮33而使通断开关7运作,从而接通主电源。同时,输出调节用电位器8运作,调节供给至各电极21、22的电压为最低。若按压输出增加按钮34a,则通过输出调节用电位器8将供给至各电极21、22的电压调节变高。另外,若按压输出减少按钮312b,则通过输出调节用电位器8将供给至各电极21、22的电压调节变低。

当通断开关7接通时,复位电路16向控制电路13输出复位信号。在本实施例中,当控制电路13检测到来自复位电路16的复位信号时,通过删除存储在控制电路13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等中的数据等来执行初始化。由此,当通断开关7接通并且主电源再次接通时,供给至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的控制信号返回初始状态。

另外,控制电路13中包含内部计时器13a,该内部计时器13a对从动作模式选择开关14被切换以来的时间进行计时,当该内部计时器13a计时的时间达到规定时间时,控制电路13控制通断开关7断开。

在以这种方式构成的脉冲发生电路中,当基于用户对电源操作按钮33的操作接通通断开关7时,电池12供给的dc1.5v的电源分别供给到升压电路17及控制电路13,并通过升压电路17升压到dc55v。同时,对应于通过切换动作模式选择开关14而设定的输出动作模式,从控制电路13向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供给控制信号。基于该控制信号而从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输出的脉冲信号经由输出调节用电位器8供给至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电极21为正且第二电极22为负的极性的脉冲信号供给至各电极21、22。此处,认为通过正电极能够增强刺激,通过负电极能够抑制刺激,并且认为正电极的阈值(感觉到刺激感的电平值)比负电极的阈值低。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电刺激装置1中,第一电极21及第二电极22由相同的材料构成。另外,第二电极22的电极面积比第一电极21大。进而,在通过电刺激装置1刺激手的任意部位时,能使第一电极21切实地与手的任意部位接触,且使第二电极22的大部分与手的其他部位接触。由此,在接通主电源后的通电状态下,经由第二电极22流入生物体的电流密度比经由第一电极21流入生物体的电流密度低,能够对第一电极21所接触的部位集中地施加电刺激。例如,能够集中地刺激位于手掌的大致中央的劳宫穴(一般认为对自主神经症状和焦虑具有镇定效果的穴位)。

(刺激手的任意部位的情况)

接着,对电刺激装置1的使用方法等进行说明。参照图1至7,对使用电刺激装置对手的任意部位施加电刺激的使用方法(以下,称为第一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电刺激装置的第一使用方法的图。图7是在z轴方向观察图6所示的使用状态时的图。

当刺激手的任意部位(包含手掌的大致中央)时,按压电源操作按钮33之后,按压动作模式选择按钮35从而将动作模式设定为“手部护理模式”。然后,将电刺激装置1配置在使电刺激装置1在z轴方向上的下表面侧与手对置的位置。然后,以将食指的顶端配置在与壳体4的另一端部4b相比更靠近一端部4a的位置且大拇指与壳体4的侧面相抵接的方式,抓握电刺激装置1的壳体4。

通过将电极部2(第一电极21)推压到没握电刺激装置1的手的任意部位(例如,拇指球部或小指球部等),能够有效地刺激该部位。

从第二电极22的另一端部222到壳体4的另一端部4b为止的长度l2,比从第二电极22的一端部221到壳体4的一端部4a为止的长度l1长。另外,l2比从抓握电刺激装置1的手的中指的顶端到该中指的第一关节为止的长度长。因此,使用者能够在从第二电极22的另一端部222到壳体4的另一端部4b为止的任意位置,配置抓握电刺激装置1的手的中指(参照图6)。即,能够将抓握电刺激装置1的手指放在不与第二电极接触的位置。其结果,在使第一电极21接触手的任意部位时,能够从第一电极21对手的任意部位施加充分的电刺激。

在抓握电刺激装置1时,与第一壳体41抵接的手指(包含中指)所延伸的方向相对于yz平面而具有规定的倾斜角。此处,随着观察点从一对底部411及一对切口部412向端部413移动,第一壳体41的曲率逐渐变大。因此,在抓握电刺激装置1时,与第一壳体41抵接的手指沿着第一壳体41的曲面延伸。其结果,使得使用者容易抓握电刺激装置1。

参照图2及4,从穴部24的一端部241到第二电极22的一端部221为止的长度l3,比从穴部24的另一端部242到第二电极22的另一端部222为止的长度l4长。因此,当第一电极21与手的任意部位接触时,能更加充分地确保第二电极与手的其他部位接触的接触面积。其结果,经由第二电极22流入生物体的电流密度进一步低于经由第一电极21流入生物体的电流密度,从而能够更加集中地对手的任意部位施加电刺激。

如上所述,扁平部31具有在包含xy平面的面内形成的大致扁平形状。另外,扁平部31隔着壳体4内的第一容纳部k1而设置在与电极部2面对面的位置。因此,若在抓握电刺激装置1时将手指抵接于扁平部31,则从与扁平部31抵接的各手指施加给电刺激装置1的压力会集中在z轴方向上。因此,能够将第一电极21更准确地与手的任意部位接触,并将第二电极22更大范围地与手抵接。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刺激手的任意部位。

如上所述,弯曲部32随着向壳体4的另一端部4b延伸,而向远离电极部2的方向弯曲。根据该结构,在抓握电刺激装置1时,通过使手指(图7中的食指)抵接于弯曲部32,能够更加稳定地抓握电刺激装置1。

此处,沿弯曲部32的外缘320形成的第二包围部422b在z轴方向上形成得比弯曲部32高。当从弯曲部32到第二包围部422b为止的高度为规定值以下时,使用者几乎感觉不到手指(图7中的食指)卡在第二包围部422b的不适感。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抓握电刺激装置1

优选从弯曲部32到第二包围部422b的高度为1mm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使用者感觉到的不适感,因而能够更容易地抓握电刺激装置1。

壳体4的另一端部4b所具有的透光性,比壳体4中除另一端部4b以外的部分所具有的透光性高。因此,即使抓握壳体4时壳体4的另一端部4b被手指隐藏(遮挡),使用者也能够从手指的间隙充分地确认从发光元件5发出的光(参照图6)。由此,使用者能够根据确认的光的颜色享受各种各样的效果(放松效果等)。

此处,通过操作设置于扁平部31的输出调节按钮34,能够调节输出的强弱。例如,用右手握住电刺激装置1时,能够用右手大拇指及/或食指操作输出调节按钮34。另外,也可以暂时停止将电刺激装置1压向左手,而是用左手操作输出调节用开关后,然后再将电刺激装置压向左手。此外,电刺激装置也可以用左手握着使用。

使用后,停止推压电刺激装置1并将其分开,从而处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同时远离手的各皮肤部位的状态。因此,不需要将电极部2安装到皮肤部位和从皮肤部位拆下的任何麻烦。

(用手握住整个电刺激装置时)

当对位于手掌的大致中央的劳宫穴进行电刺激时,优选用手握住整个电刺激装置的方法(以下,称为第二使用方法)。图8是示出电刺激装置的第二使用方法的图。参照图1至5以及图8,当用手握住整个电刺激装置时,按压了电源操作按钮33之后,通过按压动作模式选择按钮35将动作模式设定为“放松模式”或者“激活模式”。然后,以使电极部2面向手掌,并且使电刺激装置1的长度方向(x轴方向)与中指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式,将电刺激装置1置于手掌上。

此时,使第一电极21的最突出的中央部以配置在手掌的大致中央的方式定位,并用各手指握住电刺激装置1,从而成为用手掌覆盖电极部2,并且至少壳体4的另一端部4b未被手覆盖的状态。因此,即使在使用者用整个手1握住电刺激装置1的状态下,也能够目视确认发光元件5所发出的光。

此处,壳体4的另一端部4b所具有的透光性,比壳体4中除另一端部4b以外的部分所具有的透光性高。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目视确认配置于壳体4的端部4b的内侧的发光元件5所发出的光。因此,使用者能够根据目视确认的光的颜色的不同享受各种各样的效果(放松效果等)。

当用手握住整个电刺激装置时,握着的手的食指及中指与扁平部31抵接(参照图8)。此处,扁平部31具有在包含xy平面的面内形成的大致扁平形状。另外,扁平部31隔着壳体4内的第一容纳部k而设置在与电极部2对置的位置上。根据该结构,从与扁平部31抵接的各手指施加到电刺激装置1的压力集中在z轴方向上。因此,能够将第一电极21更准确地与劳宫穴接触,并将第二电极22更大范围地与手抵接。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刺激劳宫穴。

另外,当用手握住整个电刺激装置时,握着的手的无名指及小指与弯曲部32抵接(参照图8)。此处,如上所述,弯曲部32随着向壳体4的另一端部4b延伸,向远离电极部2的方向弯曲。因此,通过与弯曲部32抵接的手指(图8中的无名指及小指),能够更稳定地握住电刺激装置1。

沿着弯曲部32的外缘320形成的第二包围部422b,在z轴方向上形成得比弯曲部32高。当从弯曲部32到第二包围部422b的高度为规定值以下时,使用者几乎感觉不到手指(图8中的无名指及小指)卡在第二包围部422b的不适感。因此,能够更容易地抓握电刺激装置1。

优选从弯曲部32到第二包围部422b为止的高度为1mm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使用者感受到的不适感,因而能够更容易地抓握电刺激装置1。

此处,通过操作设置于扁平部31的输出调节按钮34,能够调节输出的强弱。例如,用右手握住电刺激装置1时,能够用右手的食指及/或中指操作输出调节按钮34。此外,电刺激装置1也可以用左手握着使用。

使用后,停止推压电刺激装置1并将其分开,从而处于第一电极及第二电极同时远离手的各皮肤部位的状态。因此,不需要将电极部2安装到皮肤部位和从皮肤部位拆下的任何麻烦。

进而,在电刺激装置1中,由于能够用单手握住整个电刺激装置,因而在通电时另一只手是自由的。因此,能够用没握住电刺激装置1的手操作输出调节用按钮34或者进行其他作业。

接着,参照图9及图10对用电刺激装置1对手的任意部位施加电刺激时各输出动作模式所对应的脉冲信号的频率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设定激活模式时的脉冲信号的输出波形的图。图10是示出设定放松模式时的脉冲信号的输出波形的图。

在手部护理模式中,在控制电路13中生成用于交替重复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此处,第一信号是持续2分钟的信号,是每隔规定时间交替重复7hz的信号和50hz的信号的信号。第二信号是持续5秒的1hz的信号。通过将生成在第一信号彼此之间夹着第二信号而成的信号,能够以第二信号为触发,提供改变护理部位的机会。

如图9所示,在激活模式中,在控制电路13中,生成在周期为20秒的大约以14~73hz逐渐增加的线性信号上重叠了1/f波动信号而成的激活信号,并将该激活信号输出到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

如图10所示,在放松模式中,在控制电路13中,生成在周期为180秒的大约以14~1hz逐渐减小的线性信号上重叠了1/f波动信号而成的信号,并将该信号输出到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

此处,1/f波动信号是混合有规则信号和不规则信号的信号,在控制电路13中,基于公知的计算式生成1/f波动信号。具体地,在图9、图10的阴影线的范围中,从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输出的信号以波动的方式设定。像这样,通过将包含1/f波动信号的电刺激施加到人体,从而与仅以线性信号施加电刺激的情况相比,能够期待获得更高的镇静效果。

另外,与线性信号不同,信号的模式不是恒定的,因而能够总是给人体施加新的刺激。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从设定为手部护理模式后经过了16分钟,则将电刺激装置1的主电源切换为断开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若从设定为激活模式及放松模式后经过了15分钟,则将电刺激装置1的主电源切换为断开状态。

参照图1至5以及图11,对将电刺激装置1的主电源自动切换到断开状态时的步骤进行说明。此处,图11是示出从电刺激装置的动作模式开始到主电源自动切换到断开状态为止的控制的流程图。该控制通过控制电路13执行。

首先,在步骤s101中,若切换动作模式选择开关14已经被设定输出动作模式,则在步骤s102中,内置于控制电路13的内部计时器13a开始计数动作。此外,内部计时器13a也可以设置在控制电路13的外侧。

然后,在步骤s103中,判断内部计时器13a的计数是否到达规定时间,当到达了规定时间时,进入步骤s104。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动作模式设定为手部护理模式时,规定时间为16分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动作模式设定为激活模式或放松模式时,规定时间为15分钟。

在步骤s104中,当通断开关7接通时,控制电路13控制通断开关7将主电源切换为断开状态(步骤s105)。

由此,由于能够在不进行电刺激时减少电力消耗,因而能够实现电刺激装置的节能化。尤其,当在睡前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电刺激装置1,并且没有通过操作电源操作按钮33将通断开关7断开就睡着了时,经过了规定时间后,主电源会自动变为断开状态,因而能够实现电刺激装置的节能化。

另外,在以往的电刺激装置中,进行了以在经过了规定时间后降低输出到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的电压的控制。相比之下,电刺激装置1能够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将主电源切换到断开状态。因此,与以往的电刺激装置相比,能够进一步减少未进行电刺激时的电力消耗。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节能化。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极22的电极面积设定为大于施加电刺激的第一电极21,但是,例如,在由碳构成第一电极21,并由与碳相比电阻更高的不锈钢构成第二电极22时,也可以使第一电极21的电极面积大于第二电极22的电极面积。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内部计时器13a计算从开始电刺激装置的动作模式到主电源自动切换为断开状态为止的规定时间。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即,对从低频输出用驱动器18输出的脉冲信号的脉冲数进行计数,并基于该计数结果,将主电源切换为断开状态。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根据选择刺激手的任意部位的情况和选择用手握住整个电刺激装置1的情况来适当地使用动作模式。然而,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在各情况下使用相同的动作模式。

(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电源操作按钮33、输出调节按钮34和动作模式选择按钮35设置于扁平部31及弯曲部32。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将电源操作按钮33、输出调节按钮34和动作模式选择按钮35设置于壳体4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刺激装置;2:电极部;3:操作部;4:壳体;5:发光元件;21:第一电极;22:第二电极;31:扁平部;32:弯曲部;422b:第二包围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