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吸收管腔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02797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吸收管腔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吸收管腔支架。
【背景技术】
[0002]自从1976年德国医生安德里亚?格隆茨戈首次提出支架的设想、到20世纪90年代冠脉支架广泛应用临床以来,已经出现了第三代可吸收药物洗脱支架。但目前以不锈钢和钴铬合金为基础的药物洗脱支架(DES)仍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在支架植入后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问题,而且这类金属支架是永久留存在体内的。于是,生物可吸收支架(BVS)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0003]可吸收支架理论上有多个可能的好处:支架被吸收后可恢复血管正常收缩性,阻止血管再狭窄的发生;重建普通支架置入后消失的血管动力;可在同一病变处进行多次介入干预;对患先天性疾病的儿童可使用,不需要频繁的再干预。
[0004]药物洗脱可吸收支架是未来发展方向,此研宄以及其他相关试验代表了心血管研宄的前沿,但目前值得关注和需要进一步研宄的问题是可吸收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持续时间。对径向支撑力持续时间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支架在植入前,是否存在因为材料或者工艺带来的损伤,而现有的高分子聚合物支架由于经历压握以及撑开这两个必要过程,出现应力集中区域损伤,带来的植入后对机械性能的影响。对此,为减小聚合物材料支架植入时带来的损伤,日本的Igak1-Tamai聚乳酸支架提出在球囊内充盈高温的造影液,来减小支架撑开过程的损伤。另有其他改进方法通过外部磁场对支架进行体内加热,使得支架在撑开过程中减小损伤。但是这些改进方法都存在支架需要在植入血管后进行加热的步骤,因支架与血管壁处于接触状态,对支架体内加热很可能导致动脉壁的受损以及坏死,随之而来的并发症是平滑肌细胞增殖,因而导致支架内再狭窄。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吸收管腔支架,在支架植入血管内时,通过通孔内的材料与支架本体材料的复合,减少支架在压握和撑开过程中的损伤。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吸收管腔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制备在所述支架本体上的多个通孔、以及所述通孔内填满有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材料。
[0007]其中,所述支架本体为网管状结构,包括多列波状的主体结构杆、连接于相邻主体结构杆之间的连接杆;
[0008]所述支架本体的每一列主体结构杆由多个基本结构杆首尾一体连接,且相邻列主体结构杆之间沿竖直方向呈左右对称;其中
[0009]所述基本结构杆包括:首尾一体相间连接的第一 V形杆和第二 V形杆,与所述第一V形杆的波峰一体连接的连接杆且,所述连接杆与相邻列的第二 V形杆的波峰一体连接,以及制备在所述第一 V形杆和/或第二 V形杆上的多个通孔;
[0010]所述第一 V形杆的波峰为m形波峰,所述第二 V形杆的波峰为η形波峰。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通孔分布于所述第一 V形杆的波峰处与第二 V形杆的波峰处以及,所述第一 V形杆与第二 V形杆一体连接形成的波谷处,或分布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全部区域。
[0012]其中,所述通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椭圆、多边形。
[0013]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壁厚为100?250微米,所述通孔的横截面面积大小为10?23000平方微米。
[0014]进一步地,通孔的横截面的面积大小为5000?10000平方微米。
[0015]其中,所述支架本体的制备材料为与所述所述通孔内的填充材料相同或不同的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材料。
[0016]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材料选自聚乳酸PLA、左旋聚乳酸L-PLA、右旋聚乳酸D-PLA、消旋聚乳酸TOLLA、聚己内酯PCL、碳酸酯PTMC、聚对二氧环己酮PTOO、聚氨基酸衍生碳酸酯TOTE或聚原酸酯ΡΟΕ。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材料的分子量为3万?40万。
[0018]优选地,所述支架本体的制备材料为分子量30万的PLA,所述填充材料为分子量5万?10万的PCL。
[00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0020]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支架本体压握和/或撑开时的应力集中区域上制备通孔,即在第一 V形杆的波峰处与第二 V形杆的波峰处以及第一 V形杆与第二 V形杆一体连接形成的波谷处制备多个通孔,并采用生物可吸收合物材料聚己内酯(PCL)材料填满通孔,使填充材料与支架材料紧密结合。在整个支架植入过程中,只是通过通孔内的材料与支架主体材料的复合,减小支架在压握以及撑开过程中的损伤,提高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持续时间,保证支架植入后的其机械性能。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吸收管腔支架展开面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通孔的几种布置关系的示意图。
[0023][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24]10-支架本体、20-主体结构杆、21-基本结构杆、22-第一 V形杆、23-第二 V形杆、24-通孔、30-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进行描述。这些描述只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6]针对现有技术中高分子聚合物支架由于经历压握以及撑开这两个必要过程,出现应力集中区域损伤而带来的植入后对机械性能的影响,以及为减少损伤必须在体内加热的弊端,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吸收管腔支架,通过在支架本体压握和/或撑开时的应力集中区域上制备多个通孔,即在第一 V形杆的波峰处与第二 V形杆的波峰处以及第一 V形杆与第二 V形杆一体连接形成的波谷处制备多个通孔,在支架植入过程中,只通过通孔内的材料与支架主体材料的复合,减小支架在压握以及撑开过程中的损伤,有效提高了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持续时间,保证了支架植入后对其机械性能。
[0027]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吸收管腔支架展开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可吸收管腔支架,包括支架本体10、制备在所述支架本体10上的多个通孔24、以及所述通孔24内填满有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为生物可吸收聚合物材料。
[0028]具体的,所述支架本体10为网管状结构,包括多列波状的主体结构杆20、连接于相邻主体结构杆20之间的连接杆30 ;
[0029]所述支架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