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针以及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81516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医疗用针以及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针以及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
【背景技术】
[0002]作为用于将医疗用针固定于生物体组织的方法,提出各种方法。
[0003]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用于支承针等介入器具的稳定化装置(以下,也称为现有技术I)。现有技术I中,具备基座、支承部件、夹持部件、以及保持部件。在专利文献I中说明了上述基座被附着于患者(以下,称为“受验者”)的皮肤。现有技术I的课题在于利用支承部件支承介入器具,并且通过基座来维持相对于受验者稳定的姿势,由此实现介入器具的姿势的稳定化。
[0004]更具体而言,作为现有技术1,例示了具备大致平坦并且在一个方向为长形且扁平的基座的稳定化装置(例如专利文献I的图2)。上述基座能够通过粘合剂、吸引力或者其他适当的结合方法能够取下地安装于受验者。在专利文献I的图8中,图示了在稳定化装置支承有针等介入器具的状态,该稳定装置具备一侧面与受验者的皮肤(以下,称为“生物体组织”)的规定面紧密地结合的基座。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14-500066号公报
[0006]然而,现有技术I具有以下的课题。
[0007]S卩、在现有技术I的基座附着于受验者的生物体组织的状态持续的情况下,具有在该生物体组织产生汗水的情况。由于不具有在生物体组织与同其抵接的基座之间产生的汗水流出、或者气化的空间,因此存在汗水长时间滞留在出汗的位置的情况。由此,存在给予受验者不舒适的使用感的担忧,从而在该点存在问题。
[0008]医疗用针大致区分为所谓的用于“单次注入”的医疗用针、与用于“持续注入”的医疗用针。上述单次注入是指将填充于注射器的药剂一次性注入体内或者埋入体内的接口(port)。上述持续注入是指像通过针部将药剂经过一段时间注入体内或者接口之类的持续注入那样,当在能够持续地使用的介入器具使用现有技术I中的稳定化装置的情况下,特别是与基座对置的生物体组织的出汗而导致产生上述问题的担忧较大。
[0009]因此,在医疗用针中,若能够使在基座(以下,称为“支承部”)与生物体组织之间产生的汗水迅速地气化或者流出,就能够给予受验者舒适的使用感,因此较优选。
【实用新型内容】
[0010]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即本实用新型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使在支承部主体与生物体组织之间产生的汗水良好地气化或者流出的医疗用针以及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
[0011]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具备针部、以及支承上述针部的支承部,上述医疗用针的特征在于,上述支承部具有支承上述针部的基端部的基端固定部、以及覆盖支承于上述基端固定部的上述针部的挠性的支承部主体,上述支承部主体具有呈弯曲形状并从上述针部的上述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开口的凹部,并且具有从上述凹部的周面贯通至该支承部主体的外周面的通气孔,上述通气孔将在上述凹部的上述周面形成的内侧开口与在上述支承部主体的上述外周面设置的外侧开口连通。
[0012]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用于支承医疗用针的针部,上述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支承上述针部的基端部的基端固定部、以及覆盖支承于上述基端固定部的上述针部的挠性的支承部主体,上述支承部主体具有呈弯曲形状并从上述针部的上述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开口的凹部,并且具有从上述凹部的周面贯通至该支承部主体的外周面的通气孔。
[0013]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在支承部主体具有通气孔。由此,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能够使在支承部主体与生物体组织之间产生的汗水经由该通气孔良好地气化或者流出。
[0014]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能够与任意的针部件一起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用针的结构的图,图1(a)是侧视图,图1(b)是俯视图,图1(c)是剖视图。
[0016]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0017]图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用针的结构的图,图3(a)是侧视图,图3 (b)是俯视图。
[0018]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开口的说明图,图4(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外侧开口的说明图。
[0019]图5(a)是表示具备一个通气孔的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具备两个通气孔的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图5(c)是表示具备三个通气孔的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
[0021]20...针部;30...支承部;32...基端固定部;34...支承部主体;36...凹部;38...凹部开口 ;40、41...通气孔;42...内侧开口 ;44...外侧开口 ;50...空间;60...狭缝;100、200...医疗用针;300...内切圆;320...壁厚;340...管部;362...周面;364...外周面;370...立面;372...方向;374...角部;382...周缘;384...扩径部;386...顶点;388...弧;400...生物体组织;410...隔膜;420...导管;430...壁面;440...隔膜接口 ;450...分界线;451...端部;500...粘合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有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重复的说明。
[002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在如图示那样规定上下方向来进行说明的情况。但是,这是为了对构成要素的相对关系进行简单说明而便于规定的,不限定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产品的制造时、使用时的方向。
[0024]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或者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的各种构成要素无需各自独立地存在,而允许多个构成要素形成为一个部件、一个构成要素由多个部件形成、某个构成要素是其他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以及某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与其他构成要素的一部分重复等。
[0025]本实用新型的用语或者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时使用的用语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如下定义。
[0026]在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时,针部的前端部意味着包含穿刺到生物体组织的一侧的前端在内的规定区域。针部的基端部意味着包含与上述前端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基端)在内的规定区域。
[0027]在本说明书中,医疗用针的纵剖面是指通过设置于医疗用针的针部的轴心并与该针部的长边方向平行地剖切的剖面。
[0028]第一实施方式
[0029]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使用图1、图2以及图4(a)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10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30]图I (a)是表示从图I (b)的空心箭头观察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用针10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1(b)是医疗用针100的俯视图。图1(c)是图1(b)所示的医疗用针100的C-C线剖视图。图2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图4(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开口 44的说明图。
[0031]医疗用针100具备针部20、以及支承针部20的支承部30。
[0032]支承部30具有支承针部20的基端部的基端固定部32、以及覆盖支承于基端固定部32的针部20的挠性的支承部主体34。支承部主体34具有呈弯曲形状并从针部20的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开口的凹部36 (参照图I (c))。在该凹部36形成有从周面362贯通至支承部主体34的外周面364的通气孔40。通气孔40将在凹部36的周面362形成的内侧开口42与在支承部主体34的外周面364设置的外侧开口 44连通。
[0033]通过将一个以上的通气孔40设置于支承部主体34,医疗用针100能够使在支承部主体34与生物体组织之间产生的汗水良好地气化或者流出。
[0034]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用针100而言,通气孔40隔着基端固定部32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以上,并且沿支承部主体34的周向分散配置。
[0035]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6的周面362相当于支承部主体34的内周面。
[0036]具体而言,如图1(b)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用针100隔着基端固定部32在两侧分别各设置有五个通气孔40。十个通气孔40呈相同形状,并沿支承部主体34的周向分散配置。另外,在基端固定部32的一侧以大致均等的间隔排列有五个通气孔40。
[0037]—个通气孔40的周向的开口直径被限制为不足周向的尺寸的十等分。即周向的开口直径相对于周向的尺寸充分地小。这里,通气孔40的“周向的开口直径”意味着沿支承部主体34的周向被测定的通气孔40的直径中的最大直径。
[0038]根据上述的医疗用针100,通过设置通气孔40,能够使在支承部30与生物体组织(参照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