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用针以及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的制作方法_4

文档序号:9981516阅读:来源:国知局
之外,以基端固定部32为中心并以大致30°间距大致旋转对称地配置。这样,能够将通气孔40均衡地配置于支承部主体34,由此,在将医疗用针100设置于生物体组织时,在任意地选择通气孔40的位置的观点中,不选择设置方向。
[0088]在支承部主体34连接有与针部20连通的管部340 (参照图1 (b))。管部340沿着隔着基端固定部32对置的一对狭缝60的延伸方向延伸。在以狭缝60为折痕将支承部主体34折为两折时,能够利用反转后的支承部主体34夹住管部340的一部分以及基端固定部32。如图1(a)所示,在自然状态下的支承部主体34的顶部向纸面上方突出地形成有相互对置的一对立面370,在该立面370之间安装有基端固定部32。本实施方式的基端固定部32也作为使管部340与针部20相互连通的连接器发挥功能。此外,代替本实施方式,基端固定部32也可以是用于使针部20或者管部340嵌合的形成于支承部主体34的孔、槽。
[0089]医疗用针100的各结构的尺寸不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凹部开口 38的开口直径为30mm以上且50mm以下(例如37mm前后)。通气孔40的附近的支承部主体34的壁厚为0.5mm以上且4mm以下(例如1.5mm)。另外,呈心形状的通气孔40的开口直径为2mm以上且7mm以下(例如4.5mm)。狭缝60的宽度尺寸为Imm以上且5mm以下(例如3mm)。此夕卜,上述的通气孔40的开口直径的范围是以沿支承部主体34的周向分散配置有十个通气孔40时为基准,能够根据支承部主体34的尺寸以及通气孔40的数量进行适当地设计。另夕卜,通气孔40的内切圆300的直径也可以以与上述的支承部主体34的壁厚相配合的方式进行适当地设计,从该直径是该壁厚的三倍以下这一观点来看,通气孔40的内切圆300的直径为Imm以上且12mm以下(例如3.5mm前后)。
[0090]接下来,使用图2对医疗用针100的使用例以及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图2是用于对本实施方式的使用状态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受验者的生物体组织400的皮下,例如埋入有隔膜接口 440。隔膜接口 440对隔膜410进行支承固定,并且供导管420连接。从贯通穿刺隔膜410的针部20注入的药剂被导管420向受验者的体内传输。此外,隔膜410能够由针20穿刺,例如由硅酮之类的软质树脂构成。隔膜410是将隔膜接口 440的内部所具备的药液积存处(省略图示)与隔膜接口 440的外部隔开的部件。例如,针部20的前端例如贯通隔膜410,而到达上述药液积存处。
[0091]如图2所示,在使用状态下,设置于医疗用针100的针部20穿刺生物体组织400。针部20的基端部如上述那样被基端固定部32支承,医疗用针100的支承部主体34覆盖生物体组织400并与其抵接,从而能够支承医疗用针100。另外,针部20的前端贯通隆起的生物体组织400,而与隔膜接口 440连接。
[0092]以将医疗用针100稳定地固定于生物体组织400的方式,遍及支承部主体34的外周面364与生物体组织400的表面地粘贴有粘合带500。粘合带500覆盖通气孔40的外侧开口 44。
[0093]本实施方式的通气孔40如上述那样隔着基端固定部32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以上,并且沿支承部主体34的周向分散配置。因此,支承部主体34的内周面(凹部36的周面362)至少以大致十字状、或者进一步以多网状与生物体组织400抵接。由此,生物体组织400被周面362从外方向朝内方向按压,能够抑制生物体组织400的表皮从通气孔40向外方向膨出。除此之外,能够抑制粘贴于支承部主体34的外周面364的粘合带500从通气孔40进入内方向(生物体组织400方向)。
[0094]其结果,能够抑制生物体组织400与粘合带500在通气孔40紧贴,而在生物体组织400与覆盖通气孔40的粘合带500之间形成空间50。
[0095]若医疗用针100设置于生物体组织400的状态长时间持续,则存在在与支承部主体34对置的生物体组织400产生汗水的情况。该汗水能够积存在构成空间50的通气孔40,并且通过空间50的存在而逐渐气化。为了使在空间50的内部气化的汗水向外部良好地释放,例如也可以使用由具有通气性的部件构成的粘合带500。
[0096]根据本实施方式,这样,能够防止在生物体组织400产生的汗水长时间滞留在支承部主体34与生物体组织400之间,从而能够给予受验者舒适的使用感。
[0097]第二实施方式
[0098]以下,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使用图3以及图4(b)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0099]图3 (a)是表示从图3 (b)的空心箭头方向观察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用针200的结构的侧视图。图3(b)是医疗用针200的俯视图。图4(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孔41的说明图。
[0100]医疗用针200除了通气孔41的形状以及形成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医疗用针100不同以外,构成为与医疗用针100相同。
[0101]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通气孔41隔着基端固定部32在两侧分别各设置有两个,并且沿支承部主体34的周向分散配置。如图3(b)所示,在俯视观察时,支承部主体34的壁部呈大致十字状地存在于四个通气孔41之间。因此,支承部主体34的内周面能够以大致十字状与生物体组织400抵接。
[0102]通气孔41呈扇形状。通气孔41的外侧开口 44具有从基端固定部32朝向作为凹部36的开口的凹部开口 38的周缘382扩径的扩径部384(参照图4(b))。上述的外侧开口 44呈具有一条隔着扩径部384而与顶点386对置的弧388的形状。扇形状能够称为如上述那样被多数人识别为公知的形状的图形形状。
[0103]第三实施方式
[0104]接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与从上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例如医疗用针100)仅取出支承部30时的结构相同。
[0105]S卩,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是用于支承医疗用针100的针部20的部件。该支承部件具有支承针部20的基端部的基端固定部32、以及覆盖支承于基端固定部32的针部20的挠性的支承部主体34。支承部主体34具有呈弯曲形状并从针部20的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开口的凹部36。在该凹部36形成有从周面362贯通至支承部主体34的外周面364的通气孔40。通气孔40隔着基端固定部32在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以上,并且沿支承部主体34的周向分散配置。
[0106]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能够成为独立进行商业交易的对象。该支承部件通常与用于医疗用针的针部组合使用,从而能够将该针部稳定地支承于生物体组织400。另外,能够享有由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100带来的优良的作用效果。
[0107]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能够适当地参照关于上述的医疗用针100或者医疗用针200的支承部30的说明,因此这里省略详细的说明。
[0108]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而包含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各种变形、改进等方式。
[0109]例如,本实用新型的医疗用针或者医疗用针的支承部件包含以下的方式。
[0110]例如在图5(a)?图5(c)中示出本实用新型所包含的其他方式的例子。图5 (a)是表示具备一个通气孔40的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图5(b)是表示具备两个通气孔40的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图5(c)是表示具备三个通气孔40的本实用新型的方式的例子的俯视图。图5(a)?图5(c)所示的医疗用针10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医疗用针100,除了变更了所设置的通气孔40的数量、配置位置、以及尺寸以外,具备相同的结构。
[0111]S卩,如图5 (a)所示的医疗用针100那样,本实用新型包含设置有一个通气孔40的方式。通过将一个以上的通气孔40设置于支承部主体34,医疗用针100能够使在支承部主体34与生物体组织之间产生的汗水良好地气化或者流出。
[0112]另外,如图5(b)所示的医疗用针100那样,本实用新型包含设置有两个通气孔的方式。在图5(b)中,示出了隔着基端固定部32在两侧各设置有一个通气孔40的方式。换言之,隔着基端固定部32,在以大致180度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多个(具体而言为两个)通气孔40。这样,将多个通气孔40形成于离开的位置,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上述汗水的气化或者流出。
[0113]但是,本实用新型并未除去将两个以上的通气孔40配置于隔着基端固定部32对置的位置以外的位置的情况。通过通气孔40的数量增多,能够使上述汗的气化或者流出的效果增大。因此,两个以上的通气孔40也可以随机地形成配置于支承部主体34。
[0114]例如,如图5(c)所示的医疗用针100那样,本实用新型具备三个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