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384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脂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脂加工机械,即一种油脂脱水机。
背景技术
油脂脱水,特别是豆油、葵花油、花生油等食用油的脱水,是油脂加工当中的重要环节。过去,食用油的脱水多采用热解法,就是把油加热100多度,使其中的水分蒸发出去,如目前的色拉油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脱水的。热解法的缺点除了消耗热能以外,还会造成油脂中的营养成分的破坏。为此,人们找到了一些低温脱水的方法。其中,最先进的是棉花过滤法。就是在一个底部设有漏孔的容器内,装入棉花,把油脂倒入容器中,因为棉花具有吸水拒油的特性,油脂中的水分吸入棉花,净油从漏孔流出。可是,棉花的吸水量是有限的,工作一段时间后,就必须停下来,由人把棉花取出来,通过挤压或甩干,去掉水分后,再放回容器重复利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够解决油脂脱水的问题,可是,由于手工操作,工作效率很低,而且也不卫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代替手工操作,工作效率高,清洁卫生,脱水效果更好的低温油脂脱水机。
上述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研制一种油脂脱水机,其特点是这种脱水机有一个固定的外桶,外桶的桶壁密闭,下面有桶底,装在支架上。在外桶里面,装有一个四周开有多个通孔且可转动的转桶。外桶内壁与转桶外壁之间是一个环形间隙。转桶的中间装有一根进油管,进油管的管壁上设有多个供油孔,转桶和进油管之间,装有棉花过滤层。转桶的轴心上装有转轴,并通过传动装置与动力机的转动输出轮相联系。在转桶的下面,外桶桶底之上有一个环形的接油槽,接油槽的外环大于转桶的外径,处于外桶内径与转桶外径之间。接油槽向外接出放油管。外桶的桶底上设有排水管。工作时,油脂通过进油管的供油孔进入转桶,经过棉花层,水分被棉花吸收,油从转桶的通孔流出,沿转桶的外壁向下落入接油槽而被收集。当棉花吸水饱和后停止供油,开动动力机,带动转桶转动,把水从转桶的通孔甩出,冲到外桶内壁上下落,从桶底的排水管排出,然后再重复进行。
所说的转桶与进油管之间的棉花过滤层有两层以上,每层之间由滤筒相隔。
在所说的转桶里面的滤筒是由四周的筛网和下面的底板构成,滤筒至少有上下两层叠放在转桶里。
在所说的进油管的外面围有一个海绵套,海绵套的外面与棉花过滤层相接触。
在所说的进油管配有自动进油机。
所说的带动转桶转动的动力机的电动机。
在所说的放油管入口前设有油脂水分探测头,探测头与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相联系。
所说的自动进油机和电动机与所说的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相联系。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制成的油脂脱水机,集油脂脱水和棉花脱水为一体,省略了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既卫生,又方便,而且可以采用计算机程控系统控制作业,从而解决了油脂脱水的难题,所加工的食用油含水量及其相关指标均好于同类产品。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实施例由以下附图给出图1是第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第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桶底的主视图;图4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桶底的俯视图;图5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接油槽的主视图;图6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接油槽的俯视图;图7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转桶的主视图;图8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转桶的俯视图;图9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滤筒的主视图;图10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滤筒的俯视图;图11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海绵套的主视图;图12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海绵套的俯视图;图13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进油管的主视图;图14是第一种实施例的部件进油管的俯视图;图15是第二种实施例的自动控制程序框图;图16是第二种实施例的硬件电路图。
图中可见支架1,桶底2,接油槽3,外桶4,转桶5,通孔6,滤筒7,棉花过滤层8,海绵套9,进油管接头10,进油管11,供油孔12,转桶盖13,净油下落轨迹线14,滤筒底板15,水分抛落轨迹线16,电动机17,放油管18,传动带19,转轴20,轴承21,排水管22。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介绍两种实施例第一种实施例如图1-14所示,这种油脂脱水机的外部可见一副支架1和一个固定在支架1上面的外桶4,外桶4的桶底2中心向下伸出转轴20,通过皮带轮与支架1一侧的电动机相连。在外桶4里面,装有一个转桶5。如图1及图7、8所示,转桶5上有桶盖13,下有底板,四周的桶壁上开有多个通孔6。转桶底板与电动机17的转轴20相连,可在电动机17的带动下高速转动。转桶5内装有如图9、10所示的滤筒7,滤筒7有三层环形筛网和下面的底板15所构成,装在转桶5的里面,环形筛网之间填充棉花过滤层8。为了保持棉花的体积相对稳定,除了靠三层筛网支持以外,还通过缩短滤筒7的高度,采用多层滤筒7叠放的方法,使转桶5里面的棉花如图1所示分为上下两层,或更多层。这样,即使棉花遇水收缩,也能保证滤筒内部空间充满棉花。在滤筒7中间竖立一支进油管11,如图13、14所示,进油管11的管壁上开有多个供油孔12,上面通过接头10和开关与供油的油管相通。进油管11外面套有一个海绵套9,既可以进行一次过滤,又可以防止棉花堵塞供油孔12。由图1和图5、6可见,在转桶5下面,有一个环形的接油槽3,接油槽3外环的内径比转桶的外径大一些,外环的外径比外桶4的内径还小一些,处于外桶4和转桶5之间。工作时,油脂通过进油管11上的供油孔12进入转桶5,经过海绵套9和几个棉花层8以后,油中的水被棉花吸附,净油从转桶5的通孔6流出,在重力的作用下,顺着转桶5的外壁流下,进入接油槽3,再从接油槽3里的放油孔19流出而被收集。当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棉花的吸水量逐渐饱和,就要关闭开关,停止进油,开动电动机17,带动转桶5连同里面的滤筒7、棉花过滤层8、海绵套9以及进油管11一起高速旋转,棉花里面的水被甩出,撞在外桶4的内壁上,再向下被外桶桶底承接后,经排水管22流出。
在脱水过程中,可通过对油脂的化验,得到油脂含水数据,再通过棉花的吸水率,算得每一批次的进油量和脱水量,就可以掌握进油和甩干交替进行的时间了。
第二种实施例在这种脱水机上装配计算机程序控制装置,实行自动控制作业。能够达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有多种。例如采用水分探侧仪测得棉花过滤层8或滤出净油的水分数据。当棉层水分达到饱和值或净油水分超标时,传出信号,程序发出停止进油和开动电机的指令,进入甩干过程;甩干完成后,再发出指令,电机停转,恢复进油和滤出过程。
图15、16介绍了一种计算机程序控制的实施例。德国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一种小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S7-200PLC,它是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综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通用的工业自动控制装置。S7-200PLC虽然是一种小型PLC,可是其许多功能达到了大、中型PLC的水平,而价格却和小型PLC的一样。且具有体积小、功能强、程序设计方便、灵活通用、维护方便等优点,特别是它的高可靠性和较强的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使其广泛应用与各种工业领域。考虑到生产线的成本及控制系统设计的便捷,本设计采用SIEMENS S7-200CPU22*系列PLC。图15是这种梯形图设计的程序图,图16是其硬件电路图。
权利要求
1.一种油脂脱水机,其特征在于这种脱水机有一个固定的外桶(4),外桶(4)的桶壁密闭,下面有桶底(2),装在支架(1)上,在外桶(4)里面,装有一个四周开有多个通孔(6)且可转动的转桶(5),外桶(4)内壁与转桶(5)外壁之间是一个环形间隙,转桶(5)的中间装有一根进油管(11),进油管(11)的管壁上设有多个供油孔(12),转桶(5)和进油管(11)之间,装有棉花过滤层(8),转桶(5)的轴心上装有转轴(20),并通过传动装置与动力机(17)的转动输出轮相联系,在转桶(5)的下面,外桶桶底(2)之上有一个环形的接油槽(3),接油槽(3)的外环大于转桶(5)的外径,处于外桶(4)内径与转桶(5)外径之间,接油槽(3)向外接出放油管(18),外桶(4)的桶底(2)上设有排水管(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脱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转桶(5)与进油管(11)之间的棉花过滤层(8)有两层以上,每层之间由滤筒(7)相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脱水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转桶(5)里面的滤筒(7)是由四周的筛网和下面的底板(15)构成,滤罩(7)至少有上下两层叠放在转桶(5)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脱水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进油管(11)的外面围有一个海绵套(9),海绵套(9)的外面与棉花过滤层(8)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脱水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进油管(11)配有自动进油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脱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带动转桶(5)转动的动力机的电动机(1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脱水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说的放油管(19)入口前设有油脂水分探测头,探测头与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相联系。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脂脱水机,其特征在于所说的自动进油机和电动机(17)与所说的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相联系。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脂加工机械,即一种油脂脱水机。这种脱水机有一个固定的外桶4,外桶里面装有一个四周开有多个通孔6且可在电机17带动下转动的转桶5。转桶的中间装有一根管壁上设有多个供油孔12的进油管11,转桶里面装有棉花过滤层8。在转桶的下面,外桶桶底之上有一个环形的接油槽3,接油槽向外接出放油管18。外桶的桶底上设有排水管22。工作时,油脂进入转桶5后水分被棉花吸收,净油流出而被收集。当棉花吸水饱和后开动电机带动转桶转动,把水甩出。这种油脂脱水机,替代了手工操作,卫生,方便,工作效率高,而且可以采用计算机程控系统,从而解决了油脂脱水的难题,所加工的食用油含水量及其相关指标均有显著提高。
文档编号C11B3/00GK101054545SQ200610145658
公开日2007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4日
发明者张建臣 申请人:张建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