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3068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压力锅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电压力锅内锅在蒸汽压力的作用下,通过安装在外锅底部和发热盘之间的弹性元件变形产生位移,使得控制装置通过感知位移信号来控制发热盘工作状况,以此达到控制压力锅蒸汽压力的目的。例如中国专利CN201157273Y公开了一种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它包括外锅、发热盘和设置在所述发热盘底部的发热盘支撑脚,对应于每 一个发热盘支撑脚,相应设置一个独立的小弹性板和在所述外锅底壁上相应设置一个凹槽或通孔,小弹性板搭盖在凹槽或通孔的上面,发热盘支撑脚弹性地压在小弹性板上从而通过小弹性板支撑在所述凹槽和通孔上。采用这种结构的弹性支撑装置虽然弹性性能较好,但是小弹性板是支撑在外锅底壁且直接与外锅底壁的平面接触,因此,外锅底壁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导致电压力锅控压精度较差,而且小弹性板受压形变时与外锅底壁之间的摩擦力大,不容易实现弹性板形变工作。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亟需提供一种弹性形变好、控压精度高、不易发生变形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弹性形变好、控压精度高、不易发生变形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提供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包括外锅和发热盘,所述发热盘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的支撑脚,所述外锅和发热盘之间设置有U形弹性板,所述U形弹性板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臂和第二弹性支撑臂,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臂与所述外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臂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支撑脚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臂开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外锅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一螺丝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螺丝孔。其中,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臂开设有第三螺丝孔,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臂通过螺丝与所述支撑脚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外锅的底部向上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的凸台,所述凸台沿所述外锅的底部圆周均匀地分布设置,每个所述凸台对应安装一个所述U形弹性板。其中,所述U形弹性板的第一弹性支撑臂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凸台。其中,所述凸台的形状设置为圆形、方形或者弧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包括有外锅和发热盘,发热盘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的支撑脚,外锅和发热盘之间设置有U形弹性板,U形弹性板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臂和第二弹性支撑臂,第一弹性支撑臂的一端与第二弹性支撑臂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支撑臂与外锅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弹性支撑臂与其对应的一个支撑脚固定连接。采用U形弹性板这种结构作为支撑发热盘的弹性支撑装置,当电压力锅的内锅压力上升后,发热盘受压而向U形弹性板施加压力,第一弹性支撑臂对发热盘起到支撑作用,并通过自身形变承受压力而产生向下的位移,U形弹性板的第一弹性支撑臂和第二弹性支撑臂之间形成弹性位移区,更有利于弹性形变量;当内锅压力下降时,U形弹性板的第一弹性支撑臂又恢复形变,并使内锅复位。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支撑装置可以承受较大的弹性形变量,不易发生变形,有利于提高电压力锅的控压精度,而且U形弹性板可拆卸地安装于外锅和支撑脚,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实施例I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U形弹性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U形弹性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实施例2的外锅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实施例2的外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I至5中包括有外锅I ;发热盘2、支撑脚21;U形弹性板3 ;第一弹性支撑臂31、第一螺丝孔311、第二螺丝孔312 ;第二弹性支撑臂32、第三螺丝孔321 ;凸台4 ;加强筋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I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实施例I如图I至图5所示,包括有外锅I和发热盘2,发热盘2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的支撑脚21,外锅I和发热盘2之间设置有U形弹性板3,U形弹性板3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臂31和第二弹性支撑臂32,第一弹性支撑臂31的一端与第二弹性支撑臂32的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支撑臂31与外锅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弹性支撑臂32与其对应的一个支撑脚21固定连接。具体的,第一弹性支撑臂31开设有第一螺丝孔311,外锅的底部对应第一螺丝孔311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螺丝孔312,第一弹性支撑臂31通过螺丝固定于外锅的底部。具体的,第二弹性支撑臂32开设有第三螺丝孔321,第二弹性支撑臂32通过螺丝与支撑脚21固定连接。U形弹性板3可拆卸地安装于外锅I和支撑脚31,便于拆卸和维修。当电压力锅的内锅I压力上升后,发热盘2受压而向U形弹性板3施加压力,第一弹性支撑臂31对发热盘2起到支撑作用,并通过自身形变承受压力而产生向下的位移,U形弹性板3的第一弹性支撑臂31和第二弹性支撑臂32之间形成弹性位移区,更有利于弹性形变量;当内锅I压力下降时,U形弹性板3的第一弹性支撑臂31又恢复形变,并使内锅I复位。具体的,外锅I的底部设置有加强筋5,以增加外锅I的强度,使整个外锅I不易发生变形。·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的实施例2参见图I、图4和图5,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方案与实施例I的相同,其区别在于外锅I的底部向上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的凸台4,三个凸台4沿外锅I的底部圆周均匀地分布设置,每个凸台4对应安装一个U形弹性板3。凸台4的形状设置为圆形、方形或者弧形,但凸台4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其他能够达到支撑和弹性变形功能的形状亦可。具体的,U形弹性板3的第一弹性支撑臂31通过螺丝固定于凸台4,凸台2和U形弹性板3均可起到支撑发热盘2和产生弹性形变的作用。当U形弹性板3受压而产生形变时,U形弹性板3对凸台4施压压力,使凸台4进一步产生向下的弹性形变,从而增大了弹性支撑装置的弹性形变量,有利于提高电压力锅的控压精度;当电压力锅内的压力达到设定的工作压力时,控压装置断开加热电路,停止加热,进而内锅压力逐渐下降,发热盘2承压减小,凸台4和U形弹性板3在自身弹性作用下逐渐向上恢复形变,使内锅复位。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权利要求1.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包括外锅和发热盘,所述发热盘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的支撑脚,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和发热盘之间设置有U形弹性板,所述U形弹性板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臂和第二弹性支撑臂,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臂与所述外锅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臂与其对应的一个所述支撑脚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支撑臂开设有第一螺丝孔,所述外锅的底部对应所述第一螺丝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螺丝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臂开设有第三螺丝孔,所述第二弹性支撑臂通过螺丝与所述支撑脚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锅的底部向上凸起设置有至少一个的凸台,所述凸台沿所述外锅的底部圆周均匀地分布设置,每个所述凸台对应安装一个所述U形弹性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U形弹性板的第一弹性支撑臂通过螺丝固定于所述凸台。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台的形状设置为圆形、方形或者弧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压力锅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电压力锅的弹性支撑装置,其结构包括有外锅和发热盘,发热盘的下方设置有至少一个的支撑脚,外锅和发热盘之间设置有U形弹性板,U形弹性板包括相对且平行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臂和第二弹性支撑臂,第一弹性支撑臂的一端与第二弹性支撑臂的一端连接,第一弹性支撑臂与外锅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弹性支撑臂与对应的一个支撑脚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弹性支撑装置可承受较大的弹性形变量,不易发生变形,有利于提高电压力锅的控压精度。
文档编号A47J36/34GK202775928SQ20122044051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1日
发明者李军, 李中林, 齐云秋, 朱彩莲, 杨洋 申请人:广东洛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