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116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公知有使击球的杆面部的背面侧为空腔结构的杆头。由于在这种杆头结构中,重量分散在杆面部的周边,并且可以使底侧的重量较大, 因此可实现低重心化,并增大转动惯量,可实现击球方向的稳定化。上述空腔结构的杆头可通过使杆面部(杆面部件)薄壁厚化来提高反弾性,并增大转动惯量,但是使杆面部过于薄壁厚化时,強度下降,且在击球时杆面部的中央变得容易挠曲,从而方向性下降,或击球感变差。于是,如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那样,公知在空腔的底面(杆面部的背面)上形成肋。该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肋以均等的宽度及高度形成在杆面部的背面,使杆面部的中央位置不容易挠曲。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杆面部的背面形成有与专利文献I不同的肋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具体为,形成有在趾 跟方向上隔开间隔且在顶 底方向上延伸的多个肋,通过使各肋形状形成为随着从趾侧移向跟侧,体积比逐渐变少,或者高度逐渐变低,使杆面部的刚性随着从趾侧移向跟侧而变低。专利文献I :日本国特开2001-87430号专利文献2 :日本国实开平7-3677号在如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具备肋的杆头中,呈作为杆面部整体抑制了挠曲,而较难反弹的杆面结构。尤其是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的杆面部在观察顶 底方向吋,呈趾侧长、跟侧短的形状,因此如上所述,在杆面部背面上形成均等宽度、均等高度的肋时,存在抑制了杆面部跟侧的挠曲的倾向,由此,在中央位置上的击球和在跟侧的击球的反弹差变大,击球点偏移时飞行距离差变大(飞行距离不稳定)。而且,在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具备肋的杆头中,在趾 跟方向上击球点偏移时,在形成有肋的位置上的击球点和除此以外的位置上的击球点之间产生反弹差,因击球点偏移所引起的飞行距离差变大,飞行距离不稳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具有在实现杆面部的轻量、高強度化的同时提高反弾性,即使在趾 跟方向上发生击球点偏移,飞行距离的偏差也较少的结构。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具有杆面部,具备击球的杆面;及空腔,以规定的杆面倾角支撑该杆面部,并由顶部、底部、趾部及跟部形成,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杆面部的有效击球点区域的中央位置相比在趾侧形成最大厚壁部,并在所述杆面部的背面上形成从所述最大厚壁部向跟侧延伸的肋,所述肋的截面积从所述最大厚壁部朝向跟侧減少。
通常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的杆面部以顶 底方向观察时,呈跟侧长度短,随着移向趾侧而变长的形状。由于这种形状的杆面部以形成空腔的方式固定安装于杆头本体,因此作为杆面部整体较大挠曲的区域以有效击球点区域观察时,相对于中央位置处于趾侧。另外,由于即使在趾侧,杆面部也呈顶部朝向趾侧逐渐上升的形状,因此从所述中央位置观察时较大挠曲的是趾侧。在上述构成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中,通过与杆面部的有效击球点区域的中央位置相比在趾侧形成最大厚壁部,可抑制较大挠曲的区域挠曲。而且,在杆面部的背面上形成从该最大厚壁部向跟侧延伸的肋,且该肋的截面积从所述最大厚壁部朝向跟侧减少,因此,对于朝向跟侧而逐渐变得难以挠曲的区域,不会较大地抑制挠曲。即,随着移向跟侧,形成在杆面部背面上的肋形成为截面积减少,因此,肋所引起的挠曲抑制效果减少,以趾·跟方向观察时,使杆面部整体得到均衡性良好的挠曲状态,由此,即使击球点在趾·跟方向上出现偏差,也不会因击球点位置导致反弹性极端不同,可实现飞行距离的稳定化。另外,在上述的结构中,由于杆面部的表面(击球面侧)平坦,因此上述壁厚变化出现在杆面部的背面侧。此时,以有效击球点区域观察时,最大厚壁部只要相对于中央位置存在于趾侧即可,对于最大厚壁部的范围,既可以是点,也可以是以一定程度的范围形成的区域。而且,有效击球点区域意味着以杆面观察时,形成有刻线(score line)的区域。根据本发明,可得到一种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在实现杆面部的轻量、高强度化的同时提高反弹性,即使在趾·跟方向上发生击球点偏移,飞行距离的偏差也较少。


图I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的第I实施方式的正视图。图2是沿图I的A-A线的剖视图。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杆面部的图。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3的D-D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3的E-E线的剖视图。图8是表示杆面部的变形例的图,是从背面侧观察杆面部的图。图9是表示杆面部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杆头部分的正视图。符号说明I-高尔夫球杆;3-杆身;5_杆头本体;6_杆面部;10_最大厚壁部;12、22、32_肋;B-高尔夫球;C_中央位置;G_重心;P-基准水平面;S_甜蜜点;W_有效击球点区域。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至图3是表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图I是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的正视图,图2是沿图I的A-A线的剖视图,而且,图3是从背面侧观察杆面部的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高尔夫球杆杆头具备杆头本体5、与杆头本体5分开形成的杆面部(件)6,通过在杆身3的前端上固定安装杆头本体5,而构成为高尔夫球杆I。在所、述杆身3上固定安装杆头本体5,相对于基准水平面P组装高尔夫球杆I时,设定为杆身3的轴线X和基准水平面P之间呈规定的杆底角α。在所述杆头本体5上形成有插鞘5a,其介由棒头承口 7插入杆身3从而固定安装前端区域,所述杆面部6具备击球的平坦状杆面6F,其以呈规定的杆面倾角β的方式,利用铆接、焊接、粘接等固定安装于台阶部(杆面支撑部)5c,该台阶部5c形成在形成为环状的杆头本体5的开口 5b上。
所述杆头本体5及杆面部6可以使用例如钛、钛合金、不锈钢、碳钢、钨等金属材料利用铸造等而一体形成,但是对于杆面部6,为了以高强度实现薄壁化,优选利用锻造来形成。所述杆头本体5具备顶部5d、底部5e、趾部5f及跟部5g,它们沿固定安装在形成于开口 5b周围的台阶部5c上的杆面部周缘而从杆面部周边向后方延伸设置。此时,所述顶部5d向后侧延伸且其前端侧以向下方下垂的方式弯折,同时所述底部5e向后侧延伸且向上方竖起,其前端延伸至趾部5f及跟部5g的大致中间位置(参照图2)。同样,所述趾部5f及跟部5g向后侧延伸且其前端侧向中央弯折,由此,杆头本体5呈杆面部6的后侧开口的空腔结构(用符号R表示空腔)。另外,对于底部5e,为了实现低重心化,既可以与杆头本体5的构成材料相比用高比重的材料来形成,也可以另外安装加重部件。所述杆头本体5及杆面部6具有随着从跟侧移向趾侧而高度变高的形状,在具有同样形状的杆面部6上沿趾 跟方向形成有多根刻线6L。另外,如图I所示,形成有该刻线6L的区域成为杆面部6的有效击球点区域W。如上所述,由于所固定安装的杆面部6的周围6f被顶接支撑于台阶部5c,其后方侧呈空腔结构,因此作为杆面部整体可挠曲。此时,杆面部6的中央区域成为最容易挠曲的区域,但是如上所述,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的杆面部6以顶·底方向观察时,呈跟侧长度短且随着移向趾侧而变长的形状,且呈顶部5d朝向趾侧逐渐上升的形状。因此,作为杆面部较大挠曲的区域以有效击球点区域W观察时,相对于其中央位置C处于趾侧。另外,这里的中央位置C被定义为,从形成有刻线6L的区域(有效击球点区域W)的趾·跟方向的中点Cl相对于基准水平线P画出垂线L时,由该垂线L的与杆面部6的顶部及底部交叉的点(由杆面部的边缘特定)P1、P2构成的线段的中点。而且,杆头的甜蜜点S依赖于固定安装有杆面部6的杆头本体5的重心G,但是通常杆头本体5如图I所示,在跟侧形成插鞘等,使重量偏向跟侧,并且为了实现低重心化,而使底部加重,因此,甜蜜点S并不与中央位置C严格地一致,但是根据上述的理由,可以认为相对于中央位置C,存在于跟侧且底侧。固定安装于杆头本体5的杆面部6呈使壁厚变化的结构,即使击球点在趾·跟方向上出现偏差,也能提高挠曲均衡性。以下,对杆面部6的壁厚变化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在所述杆面部6上,与如上特定的中央位置C相比在趾侧形成有最大厚壁部10。该最大厚壁部10以杆面部整体考虑壁厚时,是壁厚最厚的部分,这种厚壁部具有提高刚性且抑制挠曲的功能。如上所述,由于杆面部6以有效击球点区域观察时,容易挠曲的部分相对于中央位置C处于趾侧,因此通过在该区域中形成最大厚壁部10,可抑制较大挠曲的区域挠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最大厚壁部10相对于中央位置C,形成在趾侧且顶侧。
此时,最大厚壁部10既可以由点来特定,也可以是由一定程度的范围形成的区域(平坦面)。而且,最大厚壁部10只要与中央位置C相比位于趾侧即可,但是由于在趾 跟方向上,过度接近中央位置C时,过度抑制整体反弹的倾向升高,因此如图I所示,形成为在有效击球点区域W的范围内,存在于距趾侧边缘Wl为1/4W的范围内时,可使趾侧轻量化,实现低重心化等,呈现出重量余量,因此优选。而且,在杆面部6的背面上形成有肋12,其从形成于上述位置的最大厚壁部10向跟侧延伸。该肋12沿趾 跟方向形成,以提高杆面部6的挠曲均衡性,具体为,形成为其截面积从所述最大厚壁部10朝向跟侧减少。通常通过形成肋,可在其周边区域中得到提高刚性且抑制挠曲的效果,其刚性根据肋的截面积而变化(如果肋的截面积变小,则减轻挠曲难度)。如上所述,由于杆面部6因其形状呈跟侧难以挠曲的结构,因此形成肋12时,形成相同的截面积时,在跟侧会变得更加难以挠曲,会导致挠曲均衡性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使趾侧的宽度为wl,使跟侧的宽度为《2时,以wl > w2的方式形成肋12,而且 如图4所示,对于肋12的高度,使趾侧的高度为hi,使跟侧的高度为h2时,也以hi > h2的方式来形成,使其截面积在跟侧变小。如此,由于肋12与趾侧的截面积相比使跟侧的截面积减少,因此由肋引起的挠曲难度的程度随着移向跟侧而被缓和,可提高杆面部的趾·跟方向上的挠曲均衡性。尤其是使杆面部整体薄壁厚化而成为容易挠曲的结构时,通过预先形成如上所述的截面积减少的肋,可提高挠曲均衡性。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肋12如图I所示,形成为从最大厚壁部10延伸至跟侧(有效击球点区域W的跟侧边缘W2),但是为了发挥挠曲的抑制效果,至少相对于有效击球点区域W,形成在包括中央的1/2W的范围W3内即可。而且,对于肋12,如图3及图4所示,优选宽度及高度形成为随着移向跟侧而连续地减少,由此可以成为应力不容易集中的结构。而且,也可以是与该肋12的趾侧端部连续的一定宽度、高度的最大厚壁部10。而且,至少优选肋12与杆面部6的高尔夫球的击球点位置相比预先形成在顶侧。具体为,优选与相对于基准水平面P以规定的杆面倾角、杆底角设置杆头本体5时的高尔夫球B的接触点K(击球点位置)相比,肋整体形成为位于顶侧(在图I中,沿趾·跟方向的接触点K的位置以线L2示出,肋12形成为与该线L2相比位于顶侧)。通过如此预先设定肋12的形成位置,击球时的接触高尔夫球的位置位于肋12上的可能性变少,可防止击打感下降。而且,虽然肋12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线L2位于顶侧,并且在趾·跟方向上延伸即可,但是由于杆面部呈顶部朝向趾侧逐渐上升的形状,因此从所述中央位置观察时较大挠曲的是趾侧,并且容易为顶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最大厚壁部10形成在趾侧且顶侧,抑制较大挠曲的区域挠曲,可有效地抑制挠曲,以及提高挠曲均衡性。具体为,使有效击球点区域W的趾侧边缘Wl及跟侧边缘W2与上述线L2的交点分别为P3、P4,而且使趾侧边缘Wl的顶侧边缘为P5,使跟侧边缘W2的顶侧边缘为P6,进而使P3和P5的中点为P7,使P4和P6的中点为P8时,形成为使肋12位于连接中点P7、P8的线L3上。即,可以认为这种连接中点P7、P8彼此的线L3为沿趾·跟的几何学上的中央线的方向,从而补强效果增高,且位于击球点的上方,因此,通过沿该线L3形成肋12,不使肋加重便能有效地提高强度及抑制挠曲,以及提高挠曲均衡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I所示,虽然延伸的肋12的中心线形成为与如上定义的线L3 —致,但是也可以形成为肋12的一部分与线L3重叠。而且,虽然对于杆面部6的形成有上述最大厚壁部10及肋12的位置以外,也可以为相同的壁厚,但是优选以肋12为边界,与底侧区域Ml相比较薄地形成顶侧区域M2的壁厚。由于通过如此构成,可得到击球点位置附近(线L2附近)的底侧的必要强度,并且可使顶侧轻量化,因此可呈现重量余量,实现低重心化等,设计自由度变高。而且,由于即使底部变厚,也在顶侧形成有较薄的区域,因此整体刚性不会变高,可不易使飞行距离下降。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上述肋12以外,还形成有从最大厚壁部10延伸的2个肋22、32。其中,肋22形成为从最大厚壁部10向趾侧上方延伸,形成为在顶部5d的端部位 置交叉。而且,肋32形成为从最大厚壁部10向趾侧下方延伸,如图所示,也可以通过形成为在趾部5f的大致中间位置的下方交叉,而抑制杆面部趾侧下方的反弹。如此,通过除上述肋12以外,还从最容易挠曲的区域(最大厚壁部10)按照杆面部的形状形成肋22、32,可利用肋12、22、32所产生的补强效果使杆面部整体薄壁厚化,能够以轻量、高强度的条件得到高反弹的杆面结构。而且,对于肋22、32,也与肋12—样,优选预先形成为使截面积从最大厚壁部10朝向周缘部减少。通过如此形成肋22、32,可有效地使杆面部薄壁厚化,可形成轻量、高强度的杆面部。而且,通过形成如上所述的肋(大致Y字形的肋12、22、32),杆面部6的背面变为形成3个区域(上述的底侧区域Ml、顶侧区域M2及趾侧区域M3)。对于上述3个区域Ml M3,优选预先形成为底侧区域Ml的壁厚>顶侧区域M2的壁厚>趾侧区域M3的壁厚。SP,通过形成为使趾侧区域M3的壁厚最薄,可实现如上所述的低重心化等,此外还能抑制整体刚性。作为具体的壁厚关系,可设定为使最大厚壁部10的壁厚为2. 5mm,使底侧区域Ml的壁厚为2. 1mm,使顶侧区域M2的壁厚为I. 8mm,使趾侧区域M3的壁厚为I. 5mm。此时,对于最大厚壁部10的壁厚及各区域Ml M3的壁厚,可进行适当变形,但是对于各区域彼此的壁厚差,如果过大,则在边界部分上应力集中,或挠曲均衡性变差,因此,优选预先设定为
O.2 O. 5mm左右。而且,在各区域内,不需要一定成为均等的壁厚,例如也可以随着移向周边区域而逐渐进行薄壁厚化等而使壁厚变化。而且,上述的3个肋12、22、32以最大厚壁部10为中心,具有规定的交叉角度(趾侧交叉角度Θ I、顶侧交叉角度Θ 2、底侧交叉角度Θ3)而延伸至杆面部周边,但是对于各肋的交叉角度,优选顶侧交叉角度Θ 2及底侧交叉角度Θ 3形成为钝角(大于90° )。BP,对于肋22、32,交叉角度Θ2、Θ3为锐角(直角)时,会抑制上下方向的挠曲,反弹力下降,因此,优选预先形成为钝角。另外,对于趾侧交叉角度Θ 1,虽然也可以是锐角,但是为了实现使杆面部整体薄壁厚化,并且更加提高挠曲均衡性,对于交叉角度Θ1 Θ 3,优选全部预先形成为钝角。根据上述构成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通过与杆面部6的有效击球点区域的中央位置C相比在趾侧形成最大厚壁部10,可抑制较大挠曲的区域挠曲。而且,在杆面部的背面上形成从该最大厚壁部10向跟侧延伸的肋12,且该肋的截面积从最大厚壁部10朝向跟侧减少,因此,可减小对跟侧挠曲的抑制效果。即,随着移向跟侧,肋12所引起的挠曲抑制效果减少,因此,以趾·跟方向观察时,可使杆面部整体得到均衡性良好的挠曲状态,由此,即使击球点在趾 跟方向上出现偏差,也不会因击球点位置导致反弹性极端不同,可实现飞行距离的稳定化。而且,通过形成这种肋,可保持强度并使杆面部薄壁厚化而提高反弹性,而且通过使杆面部轻量化,可提高设计自由度。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除肋12以外,通过形成肋22、32,可有效地补强 杆面部,可以更加薄壁厚化地成为高反弹的杆面结构。对于如上形成的肋12、22、32的构成,可以进行适当变形。具体为,参照图4 图7,对本实施方式的肋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另外,在上述图中,图4是沿图3的B-B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3的C-C线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3的D-D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3的E-E线的剖视图。如上所述,对于肋12,形成为截面积随着移向跟侧而减少。此时,对于肋12的截面形状,并未特别限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截面形成为大致梯形。而且,对于肋12的截面积的减少方式,如图4所示,随着移向跟侧,使肋的高度逐渐降低,并且如图3所示,对于肋的宽度(下底的宽度),也形成为随着移向跟侧,而逐渐变窄。而且,对于肋22、32,其截面也形成为大致梯形(与肋12—样,也可以使截面积随着移向周缘部而减少)。如上所述,通过使肋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梯形,如图5所示,可相对于杆面部的背面,以成为规定倾斜角度的锥形进行厚壁化,与峭立为直角的结构的肋相比,可缓和应力集中。即,使肋12的各锥面(区域Ml侧的锥面12a、区域M2侧的锥面12b)的倾斜角度分别为Θ 4、Θ 5时,通过将Θ 4、Θ 5设定为小于90°,可缓和应力集中(角度越小,则应力集中越为缓和)。另外,如上所述,区域M2的壁厚与区域Ml的壁厚相比,形成为较薄,因此,优选呈薄壁厚的区域M2侧的倾斜角度Θ 5预先设定为呈厚壁的区域Ml侧的倾斜角度Θ 4以下(Θ 5 < Θ 4)。即,通过如此形成,可使肋12两侧的应力集中均衡性良好地得到缓和。此时,对于各锥面12a、12b的宽度wa、wb,形成为wb > wa。另一方面,对于倾斜角度Θ 4、Θ 5,也可设定为Θ5> Θ 4。但是,此时由于锥面宽度变大而导致重量化,因此对于各锥面12a、12b的宽度wa、wb,优选形成为wb ( wa。而且,对于肋32,如图6所示,也通过使截面形状为大致梯形,可相对于杆面部的背面,以成为规定倾斜角度的锥形进行厚壁化,可缓和应力集中。即,使肋32的各锥面(区域Ml侧的锥面32a、区域M3侧的锥面32b)的倾斜角度分别为Θ 6、Θ 7时,通过将Θ 6、Θ 7设定为小于90° ,可缓和应力集中。此时,如上所述,区域M3的壁厚与区域Ml的壁厚相比,形成为较薄,因此,优选呈薄壁厚的区域M3侧的倾斜角度Θ 7预先设定为呈厚壁的区域Ml侧的倾斜角度Θ6以下(Θ7^ Θ6)。即,通过如此形成,可使肋32两侧的应力集中均衡性良好地得到缓和。此时,对于各锥面32a、32b的宽度wa'、wb',形成为wb' > wa'。
另外,对于倾斜角度Θ 6、Θ 7,也可设定为Θ 7 > Θ 6。但是,与上述的肋12—样,对于各锥面32a、32b的宽度wa'、wb',优选形成为wb' < wa'。而且,对于肋22,如图7所示,也通过使截面形状为大致梯形,可相对于杆面部的背面,以成为规定倾斜角度的锥形进行厚壁化,可缓和应力集中。即,使肋22的各锥面(区域M3侧的锥面22a、区域M2侧的锥面22b)的倾斜角度分别为Θ 8、Θ 9时,通过将Θ 8、Θ 9设定为小于90° ,可缓和应力集中。
此时,如上所述,区域M3的壁厚与区域M2的壁厚相比,形成为较薄,因此,优选呈薄壁厚的区域M3侧的倾斜角度Θ 8预先设定为呈厚壁的区域M2侧的倾斜角度Θ9以下(Θ8^ Θ9)。即,通过如此形成,可使肋22两侧的应力集中均衡性良好地得到缓和。此时,对于各锥面22a、22b的宽度wa"、wb",形成为wa" >wb"。另外,对于倾斜角度Θ 8、Θ 9,也可设定为Θ8> Θ9。但是,与上述的肋12、32 —样,对于各锥面22a、22b的宽度wa"、wb",优选形成为wa" <wb"。对于上述的各肋12、22、32,所有截面都形成为大致梯形,但是如图8的变形例所示,也可以使截面形成为三角形。通过如此构成,与大致梯形相比可实现肋的轻量化,可使杆面部整体轻量化。而且,在该变形例中,使最大厚壁部10为点状,对于从该最大厚壁部10向跟侧延伸的肋12,并未延伸至跟部,而是在中途中止。具体为,对于距跟侧(有效击球点区域W的跟侧边沿W2)1/4W的范围,未形成肋12,由此,使跟侧容易挠曲,可提高反弹性。而且,对于肋22、32,形成为截面积朝向周缘部减少。图9是表示杆面部的第2变形例的图,是杆头部分的正视图。在该第2变形例中,与有效击球点区域W的中央位置C相比在趾侧且处于底侧地形成最大厚壁部IOA的位置。在这种结构中,肋12A的位置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肋12相比,整体向底侧平移,同时肋22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肋22相比变长,并且肋32A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肋32相比变短。因此,顶侧区域M2与图I所示的顶侧区域相比变宽,由此,可使杆面整体高反弹化,并能实现低重心化。另外,在这种结构中,也优选肋12A预先形成为与线L2相比位于顶侧。以上,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高尔夫球杆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具有如下特征,与有效击球点区域的中央位置相比在趾侧形成最大厚壁部,同时在所述杆面部的背面上延伸形成有肋,其截面积从所述最大厚壁部朝向跟侧减少。因此,对于上述肋的截面形状,并未限定于特别的形式,而且对于截面积的减少方式,也可以进行适当变形。例如,也可以使宽度一定而改变高度,还可以使高度一定而改变宽度。而且,对于肋延伸的方向,只要从最大厚壁部向跟侧延伸即可,如本实施方式这样,除形成为直线状以外,即使是多少弯曲的形状也没有问题。而且,肋的表面除如上所述的形成为平坦状、尖状以外,也可以形成为弯曲状。而且,肋侧面和杆面背面的连接部也可以形成为弯曲状。而且,对于截面积的减少方式,除连续减少以外,也可以是阶段地减少的结构。而且,杆头本体只要成为空腔结构即可,并未限定于图示的形状。例如,杆头本体也可以不必一体形成,而是预先用不同的材料形成多个零件,通过对它们进行焊接等而进行一体化。而且,对于杆面部,也可以是与杆头本体一起一体形成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具有杆面部,具备击球的杆面;及空腔,以规定的杆面倾角支撑该杆面部,并由顶部、底部、趾部及跟部形成,其特征在干, 与所述杆面部的有效击球点区域的中央位置相比在趾侧形成最大厚壁部,并在所述杆面部的背面上形成从所述最大厚壁部向跟侧延伸的肋, 所述肋的截面积从所述最大厚壁部朝向跟侧減少。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干, 所述杆面部以从所述最大厚壁部朝向跟侧形成的肋为边界,与底侧相比较薄地形成顶侧的壁厚。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干, 还形成有从所述最大厚壁部向趾侧上方及趾侧下方延伸的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干, 由所述肋划分为3个区域的杆面部形成为,底侧区域的壁厚>顶侧区域的壁厚>趾侧区域的壁厚。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干, 从所述最大厚壁部向趾侧上方及趾侧下方延伸的肋的截面积从所述最大厚壁部朝向周缘部減少。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其特征在干, 与所述杆面部的有效击球点区域的中央位置相比,在趾侧且顶侧形成所述最大厚壁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在实现杆面部的轻量、高强度化的同时提高反弹性,即使在趾·跟方向上发生击球点偏移,飞行距离的偏差也较少。铁杆型高尔夫球杆杆头的杆面部(6)为,与有效击球点区域(W)的中央位置(C)相比在趾侧具有最大厚壁部(10),并在杆面部(6)的背面上形成从最大厚壁部(10)向跟侧延伸的肋(12)。而且,肋(12)的截面积从最大厚壁部(10)朝向跟侧减少。
文档编号A63B53/04GK102728037SQ201210023969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0日
发明者饭嶋淳 申请人:古洛布莱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