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编织带机的走马纱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带机的走马纱管,尤指一种于纱管座盘与纱管座间再组设一挡盘进以达到出线稳定、提升品质及防止污损的编织带机的走马纱管。
2、容易污损一般该挡杆18为金属制杆体,业者为防止其锈蚀以及卡合作动较为滑顺的考量,因此会点油加以润滑保养,然而纱管15一般为塑胶材质制成,其与挡杆18的直接卡合接触显然会将直接造成纱管15座盘16沾附油污及其卡槽17部位的快速磨损,将缩短该纱管的使用寿命。
为克服习式结构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编织带机的走马纱管,设有锭子座、纱管座、纱管轴、联结作动块及导引杆;纱管枢套于纱管轴,纱管座盘底面环设有多个间隔卡槽,纱管座设一具带动栓的挡杆;其特征是该纱管座盘与纱管座之间更组设有一挡盘,该挡盘中央具一可枢套于纱管轴的穿孔,挡盘顶面环设有间隔凸块恰可卡合于纱管座盘的卡槽,挡盘底面则环设有供纱管座的挡杆对合卡入的间隔凹槽。
纱管座的挡杆于常态下呈弹性往上顶撑并卡入前述间隔凹槽,促使纱管固定不出线;而当联结作动块受纱线拉动往上旋移,其尾端压臂压抵挡杆的带动栓间而促使挡杆顶端下退脱离凹槽时,该纱管将可旋转出线;通过该挡盘的配设可消除纱管与纱管座间的间隙,以达防止纱管跳动、出线更加稳定的实用目的。
进一步改进于纱管轴挡盘顶面高度位置处加设一环凹槽,一扣环卡定于该环凹槽内。其更好的防止了纱管跳动,使出线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又作了以下改进,于该挡盘中央穿孔与纱管轴的相枢合面更加设有一含油轴承。
据上述构造,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出线更加稳定本实用新型通过挡盘组设于纱管轴与纱管座间,使得纱管座盘与纱管座间的间隙现象得以消除,当该挡杆尚未完成退离凹槽,纵使上方纱管有往上移动的现象时,也可通过挡盘顶面的凸块卡合于纱管座盘的卡槽而并不会发生跳动旋转而溜线的情况,而必须当挡杆完全退离出凹槽时,该纱管才得以旋转出线,因此能保持纱线的适切紧绷度,达到出线更加稳定的优点。
2、防止纱管污损本实用新型的纱管与纱管座间藉由该挡盘的区隔,使得挡杆上的油污将沾附于挡盘而不会造成纱管的污损以及其卡槽的损坏,进而达到延长纱管使用寿命的优点。
图2为习用走马纱管的平面剖示图。
图3为图2的作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剖示图。
图6为图5的实施动作示意图一。
图7为图5的实施动作示意图二。
为更好的使挡盘30限位,于纱管轴22的在挡盘30顶面高度位置处设置一环凹槽221以卡定一扣环34将挡盘30限位不会往上移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该挡盘30中央穿孔35与纱管轴22的相枢合面更设有一含油轴承31,而能于挡盘30旋转时产生一自润效果。
参见图5、6、7,挡盘30组设于纱管轴22与纱管座21间,使得该纱管座盘26与纱管座21间的间隙现象可藉此而消除,当该挡杆28尚未完成退离凹槽33时,纵使上方纱管25有往上移动的现象时,籍由挡盘30顶面的凸块32卡合于纱管座盘26的卡槽27而并不会发生跳动旋转而溜线的情形,而必须当挡杆28完全退离出凹槽33时(如图7所示),该纱管25才得以旋转出线,因此确能保持纱线的适切紧绷度,达到出线更加稳定的优点。
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纱管25与纱管座21间藉由该挡盘30的区隔,使得挡杆28上的油污将沾附于挡盘30而不会造成纱管25的污损以及其卡槽27的损坏,进而达到延长纱管使用寿命的优点。
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则进行变更与修改,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编织带机的走马纱管,设有锭子座、纱管座、纱管轴、联结作动块及导引杆;纱管枢套于纱管轴,纱管座盘底面环设有多个间隔卡槽,纱管座设有一具带动栓的挡杆;其特征是该纱管座盘与纱管座之间更组设有一挡盘,该挡盘中央具一可枢套于纱管轴的穿孔,挡盘顶面环设有间隔凸块恰可卡合于纱管座盘的卡槽,挡盘底面则环设有供纱管座的挡杆对合卡入的间隔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编织带机的走马纱管,其特征是该纱管轴于挡盘顶面高度位置处更可设一环凹槽,一扣环卡定于该环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编织带机的走马纱管,其特征是该挡盘中央穿孔与纱管轴的相枢合面更设有一含油轴承。
专利摘要一种编织带机的走马纱管,设有锭子座、纱管座、纱管轴、联结作动块及导引杆;纱管枢套于纱管轴,纱管座盘底面环设有多个间隔卡槽,纱管座设有一具带动栓的挡杆;其特征是:该纱管座盘与纱管座之间更组设有一挡盘,该挡盘中央具一可枢套于纱管轴的穿孔,挡盘顶面环设有间隔凸块恰可卡合于纱管座盘的卡槽,挡盘底面则环设有供纱管座的挡杆对合卡入的间隔凹槽。藉该挡盘的配设可消除纱管座盘与纱管座间的间隙,以达防止纱管跳动、使出线更加稳定的实用目的。
文档编号D04C3/00GK2517762SQ01268200
公开日2002年10月23日 申请日期2001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01年11月14日
发明者池锦祥 申请人:池锦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