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190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机编织出的袜子、因护带等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通过这种编织方法编织出的筒状针织物。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具有伸缩性,向人体给予按摩效果的弹性内衣(专利文献1)。在该弹性内衣中,将平针组织部作为基底针织物,通过垫纱方式织入弹力纱,并且在基底针织物部上混合存在使织针起作用而形成线圈的纵行、和使织针在一定线圈横列之间不起作用,不形成线圈的大小的纵行,即浮线组织部。穿着于人体上时,通过该浮线组织部形成的经柳成为突起,从而得到按摩效果。并且还有一种应用于护带等,设有起到按摩作用、防滑作用的突起部的针织物(专利文献2)。该针织物通过使用圆机,将编织针织物中的特定的织针放置在不工作位置上编织多个线圈横列,以编织后不工作位置的针织纱为芯邻接的线圈收缩,而在针织物反面线圈面上设置突起部,从而得到上述作用。并且除此之外,以往还有将突起部作为其他衣片,在后工序中通过缝制、粘贴加工而在针织物上设置突起部的方法。
但是,上述针织物的基底针织物部都是平针组织,即使通过垫纱方式插入弹力纱也难以得到高支撑性能。并且选择在进行环绕编织的线圈横列中起作用的织针和不起作用的织针,编织突起的形成部。即,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工序中包括突起形成部的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工序和突起形成部的编织工序未分离、独立。因而在任意位置、以任意形状形成突起部时有时受到各种制约。并且,将突起部作为其他衣片,在后工序中通过缝制、粘贴加工而在针织物上设置突起部时,耗费后工序的劳力,从而成本变高。
专利文献1特开2003-13341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2-146654号公报发明内容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筒状针织物,所述筒状针织物使用横机进行编织,无缝、富有伸缩性、具有支撑特性、且在任意位置具有任意形状的突起部。
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利用横机编织出富有伸缩性,具有支撑特性,且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该横机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上述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转移,能够在上述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反复进行如下的步骤1和步骤2步骤1,以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的状态进行罗纹编织,并通过垫纱方式插入弹力纱而编织筒状体;和步骤2,仅对用于在筒状针织物的正面、反面中至少任意一方形成突起部的部分进行返回编织。
并且其特征在于,使用弹力纱编织上述筒状体和突起部。
并且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是利用横机编织出的富有伸缩性,具有支撑特性,且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的状态进行罗纹编织,并通过垫纱方式插入弹力纱,在筒状针织物的正面、反面中至少任意一方通过返回编织形成的突起部。
并且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通过返回编织形状自由地形成突起部,并且能够在筒状针织物上的任意位置自由地设置突起部。
并且其特征在于,在线圈横列方向上线圈数不同的针织物设计的情况下也形成突起部。
由于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使用横机将要求伸缩性、支撑特性的护带等编织成无缝的筒状体,并且能够在针织物表面的任意设置突起部,因而穿着于人体上时能够给予按摩效果、防滑效果、吸收冲击效果等。并且由于编织成无缝的筒状体,因而不需要缝制作业。并且由于对于突起部同时进行编织,因而不需要将给予上述效果的突起部等作为另一衣片而在后工序中进行缝制、粘贴加工,因而能够节省劳力。并且将筒状体形成罗纹组织,并通过垫纱方式插入弹力纱,由此能够给予伸缩性、支撑特性。并且由于仅对形成突起部的部分进行返回编织,因而编织效率高,并且由于通过独立的工序进行筒状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和突起部的编织,因而突起部的设计自由度高。
由于罗纹组织的筒状体和突起部都使用弹力纱进行编织,能够得到更好的伸缩性、支撑特性。
并且,突起部可以通过返回编织方式高效地、且在筒状针织物上形状自由地设置在任意位置。
并且对于袜跟用、膝部用护带等沿着穿着时部位的形状进行针织物设计的情况,虽然在筒状体的线圈横列方向线圈数不同,但是即使在这样的位置上也能够设置突起。


图1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织的护带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织的护带基底针织物的编织工序的图。
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织的护带的突起列的编织工序的图。
图4是袜跟部的冲击吸收用护带的平面图。
图5是膝部用护带的平面图。
标号说明1…护带、3…前侧针织物、5…后侧针织物、7…突起部、11…袜跟用护带、17…突起部、21…膝部用护带、27…突起部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根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织的护带1的平面图。在筒状针织物的前侧针织物3中,在筒状的内侧具有突起部7,筒状针织物部是2色罗纹提花组织,通过垫纱方式插入弹力纱。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突起列的集合体称为突起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使用双针床横机来进行编织的方法,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使用由上部前针床、下部前针床、上部后针床、下部后针床构成的四针床的横机来进行编织。
图2表示图1中的基底针织物的编织工序;图3表示图1中的突起列的编织工序。其中,为便于说明,仅对形成前侧针织物3的突起部7部分的周边的编织方法进行说明,后侧针织物5是与前侧针织物3相同的2色罗纹提花组织。
喂纱口Y1向织针供给用于垫纱的弹力纱,喂纱口Y2和喂纱口Y3向织针供给用于编织罗纹提花组织的具有伸缩性的弹力尼龙。并且在横机上另行设置弹力纱用供给装置,在向用于垫纱的弹力纱给以张力的状态下进行喂纱。
步骤1表示在双针床的横机上,利用抽针方式进行2色罗纹提花编织时前后针床上的前侧针织物3和后侧针织物5的线圈的固定状态,所述抽针方式将每隔3根的针用于编织。
步骤2以后的编织工序仅对固定在前针床上的前侧针织物3进行说明。并且步骤2以后,说明紧接着步骤1的状态利用抽针方式进行2色罗纹提花编织的工序。
将固定在前针床上的线圈b、f、j、n、r、v向后针床的织针B、F、J、N、R、V进行移圈。(步骤2)通过垫纱方式供给喂纱口Y1的弹力纱。接着利用喂纱口Y2通过抽针方式进行罗纹编织。(步骤3)利用喂纱口Y3,在后针床的织针B、F、J、N、R、V上形成线圈(步骤4),并使该线圈通过移圈方式向前针床的织针b、f、j、n、r、v返回。(步骤5)对于前侧针织物3,通过反复进行以上步骤2至步骤5规定次数而编织2色罗纹提花的基底针织物。
接着对用后针床的织针F、J、N、R编织突起列的方法进行说明。将固定在前针床上的线圈b、f、j、n、r、v向后针床的织针B、F、J、N、R、V进行移圈。(步骤6)通过垫纱方式供给喂纱口Y1的弹力纱。接着利用喂纱口Y2通过抽针方式进行罗纹编织。(步骤7)利用喂纱口Y3,在后针床的织针B、F、J、N、R上形成线圈,此后对织针F、J、N、R进行规定次数的返回编织(步骤8)。这里,当然返回的次数越多,突起列就变得越大,返回的编织宽度越宽,突起列就宽度越大。
接着使喂纱口Y1、Y2、Y3向针织物内侧返回(步骤9),并通过垫纱方式供给喂纱口Y1的弹力纱,接着利用喂纱口Y2,用织针t、V通过抽针方式进行罗纹编织。(步骤10)利用喂纱口Y3,在后针床的织针V上形成线圈(步骤11),并使固定在后针床上的线圈B、F、J、N、R、V通过移圈方式向前针床的织针b、f、j、n、r、v返回。(步骤12)将固定在前针床上的线圈b、f、j、n、r、v向后针床的织针B、F、J、N、R、V进行移圈。(步骤13)通过垫纱方式供给喂纱口Y1的弹力纱。接着利用喂纱口Y2通过抽针方式进行罗纹编织。(步骤14)利用喂纱口Y3,在后针床的织针B、F、J、N、R、V上形成线圈(步骤15),使该线圈通过移圈方式向前针床的织针b、f、j、n、r、v返回。(步骤16)通过进行以上的步骤6至步骤16的编织,在筒状针织物的前侧针织物3的内侧形成突起列7a。在连续形成突起列的情况下,反复进行该步骤6至步骤16时,依次形成突起列7b至7n,由此形成其集合体的突起部7。并且如果要在突起列之间设置一定的基底针织物部,只要插入步骤2至步骤5即可。
完成突起部7的编织时,再次反复进行步骤2至步骤5而编织2色罗纹提花的基底针织物。由此编织出护带1。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在突起部中反复形成宽度和高度相同的突起列,也可以自由组合宽度改变的突起列、返回的次数改变从而高度改变的突起列。图4是袜跟部的冲击吸收用护带11,基底针织物的袜跟部通过线圈返回编织方式形成沿着部位的形状,将宽度不同的多个突起列形成的突起部17跨越前后针织物地设置在筒状针织物上。
并且在筒状针织物上,能够在任意位置进行步骤6至步骤16的编织,对于肘部、膝部用护带的情况,能够将与关节接触的部分的突起部形成环形形状。此外,还能够将突起部配置成例如锯齿形花纹形状、市松方格花纹形状。图5是膝部用护带21,环形形状的突起部27的中心部为基底针织物。
并且在突起列的编织中,每一次返回时编织宽度逐渐变窄的话,能够形成在突起列的宽度方向高度发生变化的突起列。
并且在突起列的编织中,通过设置形成线圈的针和不形成线圈的针,能够在突起列中使形成突起的部分和不形成突起的部分混合存在。这样也能够得到上述环形形状、锯齿形花纹、市松方格花纹的突起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用后针床的织针F、J、N、R在前侧针织物的内侧形成了突起列,但对于在前侧针织物的外侧形成突起部的情况,在步骤8向前针床的织针f、j、n、r进行喂纱,并通过这些织针形成突起列。也可以在前侧针织物的内外双面上设置突起部。对于在不同的位置形成内侧的突起部和外侧的突起部的情况,分别使用要想形成突起部的一侧的针床的织针来形成突起列即可。并且对于在前侧针织物的内外侧重叠的部分形成突起部的情况,形成一方的突起列后,至少进行1线圈横列的基底针织物的编织,并形成另一方的突起的编织,反复进行这些编织,形成突起部即可。或者,例如使用织针F、N形成内侧的突起列,使用织针j、r形成外侧的突起列,由于各自的突起列被用于固定基底针织物的线圈的织针保持,因而能够同时形成外侧的突起列和内侧的突起列。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由于本发明的筒状针织物具有伸缩性、支撑特性,且具有突起部,因而能够广泛地利用于按摩用、医疗用、体育运动用等的护带等。
权利要求
1.一种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利用横机编织出富有伸缩性,具有支撑特性,且具有突起部的筒状针织物,该横机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针床,所述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转移,能够在所述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反复进行如下的步骤1和步骤2步骤1,以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的状态进行罗纹编织,并通过垫纱方式插入弹力纱而编织筒状体;和步骤2,仅对用于在筒状针织物的正面、反面中至少任意一方形成突起部的部分进行返回编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弹力纱编织所述筒状体和突起部。
3.一种筒状针织物,利用横机进行编织,富有伸缩性,具有支撑特性,且具有突起部,该横机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至少前后一对的针床,所述针床的至少一方可左右转移,能够在所述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的状态进行罗纹编织,并通过垫纱方式插入弹力纱,在筒状针织物的正面、反面中至少任意一方通过返回编织方式形成的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通过返回编织形状自由地形成,并且自由地设置在任意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在筒状体的线圈横列方向上线圈数不同的位置上形成所述突起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筒状针织物,使用横机进行编织,具有无缝、富有伸缩性、具有支撑特性且可在任意位置设置的任意形状的突起部。使用横机反复进行如下的步骤1和步骤2,所述步骤1,以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连接的状态通过罗纹编织编织基底针织物,并通过垫纱方式将弹力纱插入针织物内而编织筒状体;所述步骤2,仅对用于在筒状针织物的正面、反面中任意一方形成突起部的部分进行返回编织。
文档编号D04B1/00GK1867713SQ20048002970
公开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0日
发明者奥野昌生 申请人: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