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0302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设备,特别是一种位于环锭细纱机的牵 伸机(牵伸部分)下游的,采用适当方式将牵伸机牵伸过的纤维束集束的纤维 集束设备。
背景技术
10 已经存在多种类型的环锭细纺机纤维集束设备,其在加捻过程之前将牵伸
的纤维束集束,以获得高质量的减少不匀性和毛羽的纱线。作为用于纤维集束 的方法,使用机械引导部(集合器)的方法禾,吸入气流施加到沿着多孔带(透 气皮圈)移动的纤维束上的方法都是常规的。
引导部件,诸如在上述方法中的机械引导部和多孔带,它们在与纤维束接
15触的状态下引导纤维束。为了在引导纤维束时不l尤乱纤维束的纤维排列,需要
采取措施以减小在引导部件和纤维束之间的摩擦。公开号为2007-9391的日本 专利申请提出了一种减小纤维束和引导部件之间摩擦的纤维集束设备。上述申 请中的纤维集束设备具有弓l导部件和励織置,该弓l导部件包括一对弓l导表 面,其引导纤维束沿着行进方向运动以使纤维束的宽度收窄,该励振装置振动
20引导部件以便在收窄纤维束宽度方向上产生作用于纤维束的声压。上述申请公 开了一种引导部件,该弓l导部件包括一对相互平行排列的平板和由平板的相对 表面设置的引导表面,以及一种如图6所示的引导部件61。弓l导部件61成形 为圆柱体,其截面形状朝着纤维束行进方向收窄,该引导部件包括从一端延伸 到另一端的槽部62。弓l导表面62a由相互对置的槽部62的内表面构成。振子
25 63以预定的共振频率(例如,大约34KHz)来振动引导部件61,以使声压从 引导表面62a产生。从而减少了引导表面62a^I纤维束之间的摩擦。
然而,当引导部件成形为两个平板时,纤维束会沿着平板的引导表面在垂 直于纤维束行进方向的方向上扩开。从而,纤维束无法充分集束。同样,当引 导部件61成形为如图6所示的圆柱形时,由于引导部件61刚度大,共振不容
30易产生。因此,弓l导纤维束所需的振幅不容易获得。

发明内容
据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设备,该设备 限制纤维束朝着垂直于纤维束行进方向的方向上扩开,并改善细纱的质量。
为达到前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样式,提供了一种纺纱机的纤维集束 5设备。该纤维集束设备包括引导部件和励,置,该引导部件引导纤维束以使 纤维束的宽度朝着纤维束行进方向收窄,该励,置振动引导部件以便在收窄 纤维束宽度的方向上产生作用于纤维束的声压。该弓l导部件包括两个相互对置 的振动板。每个振动板包括成形为引导通道的引导部分和支撑板部分,该引导 通道在出口处的截面比在入口处的小,该支撑板部分包括与励皿置的振子相 10连接的近端和与引导部分整体成型在一起的远端。引导通道包括入口引导通 道。每个弓l导部分成形为允许声压自与面向其他弓l导部分的相对表面相对应的 侧部和自与相对表面相交的表面相对应的侧部作用于至少通过引导通道的入 口引导通道的纤维束。
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借助下述的说明并结合旨在举例描述发明原 15理的附图而变得明了。


下面结合附图对当前tm实施例进行说明,以最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 和优点,其中
图1A是表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牵伸机的侧视图; 20 图1B是表示了图1 A中的牵伸机的弓l导部件和下罗拉之间位置关系的示意
图2A是表示了从导弓I单元的入口观察到的,图1A中的剩申机的纤维集束 设备的视图2B是表示了一个导弓I单元的振动板的局部侧视图; 25 图3A是表示了图2B中的导弓1单元的透视示意图3B是表示了在入口方向上观察的图3A中的导弓阵元的视图; 图4A是表示了细纱的毛羽数量的对照表; 图4B是表示了细纱的单纱强度的对照表;
图5A, 5B, 5C和5D是表示了在入口方向上观察的修改实施例的导引单 30元的视图;和图6是表示了常规导引单元的透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现将结合附图1A至4B对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环锭细纺I腿行描述。 如图1A所示,牵伸机ll为四罗拉式,其中包括三罗拉式牵伸部分和一对 5在纤维刺的行进方向上位于牵伸部分的下游的最终传输罗拉24。三罗拉式牵 伸部分包括前下罗拉12、中下罗拉13和后下罗拉14。支撑架16, 17固定于 罗拉座15上,该罗拉座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可调整的基部。中下罗拉13和后 下罗拉14分别通过支撑架16, 17支撑。
前上罗拉21 、中上罗拉22和后上罗拉23经由上罗拉支撑单元支撑在加重 10臂20的框架20b上,以便分别与前下罗拉12、中下罗拉13和后下罗拉14相 配合。加重臂20包括可旋转至加压位置和释放位置的控制杆20a。如图1A所 示,当控制杆20a位于加压位置时,此时控制杆20a接触框架20b,由加重臂20 支承的上罗拉21, 22, 23保持在加压位置(纺纱位置),上罗拉21, 22, 23 在该位置下抵压下罗拉12, 13, 14并处于锁定状态。当控制杆20a从图lA所 15示的状态向上旋转至释放位置时,上罗拉21, 22, 23解开锁定。
最终传输罗拉对24包括由罗拉座15支撑的下夹持罗拉24a^I经由支撑单 元支撑在加重臂20上的上夹持罗拉24b。上夹持罗拉24b正如牵伸机11的前 上罗拉21 —样,每隔一个锭位通过支撑单元支撑在加重臂20上。
配有纤维束弓l导设备的纤维集束设备30,处于一对最绍专输罗拉24和位 20于最终传输罗拉24上游的一对上罗拉12, 21之间。如图2A所示,纤维集束 设备30包括一对引导部件31和振动引导部件31的励振装置32。
励振装置32通过安装架33安装在基部。励 置32包括振子37。振子 37包括一对位于固定架33两侧的压电装置34。压电装置34夹在连接单元35, 36之间。换言之,振子37设置为,将两个压电装置34和固定架33夹在该对 25连接单元35, 36之间。连接单元35, 36配置为金属杆。振子37雌为兰杰 文型(Langevin)振子。每个压电装置34包括一对环型压电单元34a34b和位 于压电单元34a^4b之间的环型电极板38。
连接单元35的朝着压电装置34的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分(未示出)。远 端具有外螺纹部分的杆部(未示出)从另一连接单元36的朝着压电装置34的 30表面上伸出。该杆部延伸贯穿该对压电装置34和位于压电装置34之间的固定
5架33,外螺纹部分与内螺纹部分相拧合。因此,在压电装置34紧固在固定架 33上的状态下,连接单元35, 36由固定架33支撑。此外,连接单元35, 36 经由杆部与固定架33电连通。弓l导部件31各自固定在连接单元35, 36之一
的远端上。
5 振子37连接到振荡器39上。电极板38通过电线40a连接到振荡器39上,
振荡器39的接地端子通过电线40b连接到固定架33上。因此,在每个压电装 置34中,与固定架33接触的表面电位和与相应连接单元35或36接触的表面 电位处于接地电位(零)。振荡器39激发振子37,以使固定架33处于振动节 点上,连接单元35, 36的远端位于振动波腹上。振荡器39激发振子37,以使
10引导部件31以高于音频的频率振动。
如图2A和3A所示,每个弓l导部件31包括两个相互对置排列的振动板41。 在tm实施例中,引导部件31被成形为在纤维束行进方向上观察,称的。 振动板41也成形为对称结构。每个振动板41包括下部部分41a^中间部分41b 和引导部分41c。在纤维束行进的方向上,中间部分41b的宽度比下部部分41a
15的宽度窄。引导部分41c基本垂直于中间部分41b并沿着纤维束行进的方向延 伸。下部部分41dn中间部分41b构造为支撑板部分。隔板42和下部部分41a 整体成形。两个振动板41经由其间的隔板42彼此结合。当经由隔板42结合 的振动板41抵接在与连接单元35, 36中相对应的一个连接单元的远端时,螺 栓43插入并穿过下部部分41W卩隔板42,并拧进位于相关联连接单元35或36
20远端的螺纹孔(未示出)内。以此方式,振动板41与连接单元35, 36中与之 对应的那个连接单元相固定。
图2B是每个引导部件31的一对振动板41中位于朝着纤维束行进方向的 右侧的一个振动板的局部侧视图。该振动板是从左侧观察的。如图2B所示, 弓l导部分41c包括槽部44,该槽部形成有下游引导通道44a (出口引导通道)
25和与下游引导通道44a连接的入口引导通道44b (上游引导通道)。槽部44形 成为下游弓l导通道44a的部分具有恒定深度(垂直于图2B纸面方向上的尺寸) 和恒定宽度(图2B中垂直方向上的尺寸)。作为形成为下游弓l导通道44a的引 导表面,弓l导部分41c包括平行延伸于纤维束行进方向的平直表面44al和一对 相互对置的辅助引导表面44a2。辅助引导表面44a2限制了穿过下游弓l导通道
30 44a的纤维束在与纤维束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着平直表面44al运动。同样,
6槽部44形成为入口弓I导通道44b的部分具有朝着上游部分不断增大的深度和宽 度。换言之,入口引导通道44b的截面积向着上游部分增大。例如在优选实施 例中,振动板41由压制铝基金属板制造。铝基金属指的是铝或铝合金。
作为形成为入口引导通道44b的弓|导表面,引导部分41c包括侧部倾斜表 5面45aS]与侧部倾斜表面45a^目交的上部、下部倾斜表面45b。弓l导部分41c的 入口引导通道成型部分45形成一定形状,以允许声压自与侧部倾斜表面45a 对应的侧部和与上部、下部倾斜表面45b对应的侧部施加到纤维束上。侧部倾 斜表面45a与每个引导部件31的一对振动板41的对立表面之一相对应。上部、 下部倾斜表面45b是与侧部倾斜表面45affi交的表面。换而言之,引导部分41c
io的入口引导通道成型部分45形成一定形状,以允许声压从与振动板41的相对 表面(侧部倾斜表面45a)对应的侧部和与同相对表面相交的表面(上部、下 部倾斜表面45b)对应的侧部供给至纤维束。据此,"与同振动板相对表面相交 的表面对应的侧部'在纤维束在水平方向上行进时指的是垂直方向和对角线方 向,在纤维束在垂直方向上行进时指的是水平方向和对角线方向。在优选实施
15例中,如图2A和3B所示,入口引导通道成型部分45构造为具有槽状横截面。 槽部44具有入口引导通道44b的部分的入口深度尺寸大于构造为下部部分41a 禾呻间部分41b的支撑板部分的厚颇,入口弓l导通道成型部分45的宽度W尺 寸大于支撑板部分的厚to。
每个振动板41包括分别位于下游弓I导通道44a的下游和入口弓I导通道44b
20的上游的限定部分46a^46b。限定部分46a^46b侧视为三角形,并在左右方向上 限制纤维束的运动。该对振动板41与在其中间的隔板42相结合,以便引导部 分41c相互对置并在其间形成有一定间隙,从而防止引导部分41c在被励振装置 32振动时彼ltki间发生干扰。
构成引导部件31的两个振动板41各个包括用于引导纤维束的引导通道。
25引导通道包括方截锥形的入口弓l导通道44b和自入口引导通道44b以恒定截面 笔直延伸的下游弓l导通道44a。每个振动板41包括引导纤维刺的引导表面, 以使纤维束的宽度朝着纤维 的行进方向收窄。引导表面包括平直表面44al, 辅助引导表面44a2,侧部倾斜表面45a,和上部、下部倾斜表面45b。根据纺 纱瞎况,每个引导部件31成形为使一对下游弓l导通道44a的对立引导表面(平
30直表面44al)之间的间隙小于或等于lmm。
7在细纱mig行之前,根据纺纱材料调整支撑架16, 17的位置以对中下罗 拉13和后下罗拉14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根据中下罗拉13和后下罗拉14的 位置对中上罗拉22和后上罗拉23的位置进行调整。
当细纱纟腿行时,纤维叙在牵伸机ll的三罗拉式牵伸部分被牵伸,之后 5经由引导部件31被导入一对最终传输罗拉24的夹持部分,并从最终传输罗拉 24导出。在细纱机运行期间,驱动振荡器39,使振子37在弓l导部件31的共 振频率上振动(例如,大约30KHz)。这就促使连接单元35, 36纵向振动, 因而使引导部件31振动。因此,声压产生于入口弓l导通道44b和下游弓l导通道 44a的壁部表面。声压在使纤维束收窄的方向上作用于纤维叙。
io 纤维叙在其穿过与入口引导通道44b和下游弓l导通道44a对应的位置时被 集束。穿过下夹持罗拉24a^卩上夹持罗拉24b之间的夹持点之后,纤维刺向下 游运动同时被加捻。之后,纤维叙巻绕在纱筒(未示出)上。最终传输罗拉 24在旋转时稍微快于前下罗拉12和前上罗拉21的表面速度。当以适当的张力 穿过一对最终传输罗拉24的夹持点后,纤维叙向下游运动同时被加捻。
15 在传统技术中,引导部件设计成两个平板状振动板,声压仅仅从一对相对
表面作用于纤维刺。因此,纤维刺在与纤维刺行进方向垂直的沿着相对表 面的方向上扩散开。在这种情况下,纤维叙无法充分集束。然而,在优选实 施例中,在位于纤维刺行进方向上游的入口引导通道44b处有音波产生,从而 声压自与振动板41的相对表面相对应的侧部(即侧部倾斜表面45a)和与同侧
20部倾斜表面45affi交(本实施例为直角)的上部、下部倾斜表面相对应的侧部 作用于纤维救,以收窄纤维^F的宽度。结果,与常规技术不同,纤维,在 被弓i导的同时,也被限制了在与纤维刺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着侧部倾斜 表面45a的扩散。因此,纤维束被充分集束,细纱质量得以改善。
由具有优选实施例的纤维集束设备30的环锭细纺机纺成的细纱质量与具
25有常规纤维集束设备的环锭细纺机纺成的细纱质量相比较,该常规纤维集束设 备包括由两个平板振动板配置的弓l导部件。
中支棉纱(精梳纱40支)以20000rpm的锭速来纺纱,粗支棉纱(粗梳 纱10支)以10000ipm的锭速来纺纱。对所获得的细纱每百米存在的长度大 于或等于3mm的毛羽(S3)的总数 行监湖,对单纱强度进行检查。结果如
30图4A和4B所示。由于毛羽数量减少和单纱5贩增强,细纱质量提高。如图4A所示,与具有常规平板振动板的细纺机(比较例)相比较,采用
具有 实施例的引导部件31的细纺机(实施例)纺成的中支棉纱和粗支棉 纱中毛羽(S3)数量都显著减少至一半甚至更少。此外,对于中棉纱,与由比 较例的细纺机获得的单纱强度相比较,采用本优选实施例细纺机的单纱强度增 5加了大约30%。对于粗支棉纱,与由比较例的细纺机获得的单纱弓鹏相比较, 单纱强度增加了 10%或更大。 1M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 纤维集束设备30具有一对引导部件31和励振部32,该引导部件包括 引导纤维刺的弓l导表面以使纤维叙的宽度朝着纤维叙行进方向收窄,该励
10振装置使引导部件31振动以使声压在收窄纤维刺的宽度方向上作用于纤维束 F。每个弓l导部件31包括两个相互对置的振动板41。每个振动板41包括引导 部分41c,下部部分41a^卩中间部分41b,该弓l导部分设置有弓l导通道,该引导 通道的下游部分的横截面积比其上游部分的横截面积小,该中间部分设置有支 撑板部分。振子37连接于支撑板部分的近端,引导部分41c与支撑板部分的远
15端一体成型。引导部分41c成形为允许自与振动板41的相对表面对应的侧部(即 平直表面44al和侧部倾斜表面45a)和与同相对表面相交的表面对应的侧部(即 辅助弓l导表面44a2和上部、下部倾斜表面45b)向穿过引导通道的纤维叙并 朝着减少纤维刺宽度的方向施加声压。因此,与常规技术不同,纤维刺在被 引导的同时,也被限制了在与纤维叙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着振动板41的
20相对表面的扩散。据此,纤维束被充分集束,细纱质量得以改善。
(2) 作为形成下游引导通道44a的引导表面,引导部分41c包括平行延伸 于纤维叙行进方向的平直表面44al 。入口引导通道44b连接于下游弓I导通道 44a的截面朝着上游部分增大。因此,纤维刺在其穿过入口引导通道44b和下 游弓l导通道44a时被集束。纤维刺在穿过下游弓l导通道44a时接受声压,此时
25纤维叙保持在集束状态。由于下游弓l导通道44a具有与纤维刺行进方向平行 延伸的平直表面44al,由引导部分41c导出的纤维叙的厚度是稳定的。
(3) 在纤维束行进方向上观察,引导部件31成形为对称结构。据此,只 使用单个振子37,两个各自配置有引导部件31的振动板41就可有效振动至所
需的振幅。
9(4)具有槽状截面的入口引导通道成型部分45的宽度W大于支撑板部分 的厚i^D。因此,可以增加入口引导通道的入口横截面积,而不受适合支撑板 部分(即,下部部分41a^卩中间部分41b)振动的厚^D的限制。这避免了纤维 在入口处发生堵塞。
5 (5)每个引导部分41c包括辅助弓l导表面44a2,该表面限制了穿过下游引
导通道44a的纤维刺在与纤维叙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着平直表面44al运 动。因此,当纤维叙穿过下游弓l导通道44a时,声压不仅能从振动板41的相 对表面上(即,平直表面44al)作用于纤维刺,还能从辅助引导表面44a2上
作用于纤维叙。据此,纤维束能在保,束状态的同时行进。 10 (6)除了基本上覆盖齡纤维叙的入口弓l导通道44b和下游弓l导通道44a
之外,每个引导部件31还包括位于下游引导通道44a的下游和入口引导通道 44b的上游的并设于纤维刺行进方向两侧的限定部分46a, 46b。因此,与各自 没有限定部分46a^6b的引导部件31相比较,自前下罗拉12和前上罗拉21导 出的纤维叙能够光滑地导入入口弓I导通道44b,并且从下游弓I导通道44a导出 5的纤维 在保持集束状态的同时能够导入最终传输罗拉24。
(7)由于振动板41压制成型,与切割成型的振动板41的例子相比较,降
低了制造成本。
实施例并非限于上面所述,比如也可进行如下修改。
只要截面面积朝着上游部分不断增加,每个弓I导部件31的入口引导通道 20 44b的截面形状并非限于矩形。例如,入口引导通道44b可以形成为具有如图 5A所示的六边形截面,也可形成为具有如图5B所示的圆形截面。在其他情况 中,当励織置32振动弓l导部件31时,产生声波以使声压自与一对振动板41
的相对表面对应的侧部和与同相对表面相交的表面对应的侧部对穿过入口弓I
导通道44b的纤维刺起作用,以对纤维束集束。因而,纤维束充分集束,细纱 25质量得以改善。入口引导通道44b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不同于矩形和六角形的
任意多边形形状,例如可以是三角形或八角形。此外,作为圆形的替代,入口
弓l导通道44b的截面形状可以为椭圆形。
只要弓l导部件31形成为对称结构,由一对弓l导部分41c形成的入口引导通
道44b无需成形为环绕整个纤维叙的形状。例如,图5C所示,截面为L型的一 30对引导部分41c可形成上部开口的通道。盖板47可覆盖在开口部分以形成具有
10矩形截面的入口引导通道44b。例如,盖板47可固定于加重臂20上(如图1A 所示),当加重臂20处于压紧位置时,盖板47设置为覆盖入口弓l导通道44b 的上部开口部分。在此配置下,盖板47是不振动的。当励振装置32振动一对 振动板41时,声压自左侧、右侧和下侧对穿过入口引导通道44b的纤维叙起 5作用。声压虽然不从入口引导通道44b的顶侦鹏加到纤维刺上,但是盖板47 同样限制纤维刺在与纤维刺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沿着一对振动板41的相 对表面扩散。因此,穿过入口引导通道44b的纤维叙以集束状态向下游弓l导通 道44a移动,并保持集束状态穿过下游引导通道44a。据此,相对于常规技术, 细纱质量得以改善。
10 每个引导部件31无需形成为对称结构的振动板41,也可以配置为两个振
动板是不对称的。例如,如图5D所示,弓l导部件31可以设置为不对称的振动
板48M8b。这种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励振装置来振动两个振动板48M8b,以
使该对引导部分41c以适当的振幅振动。
每个弓l导部件31包括设置为相互对置的振动板。只要振动板设置成有引
15导通道,该弓l导通道的截面面积与上游部分相比较朝着下游部分是收窄的,而 且声压自与振动板的相对表面相对应的侧部和与相对表面相交的侧部向至少
穿过弓I导通道的入口弓I导通道44b的纤维叙施加,振动板就可形成为任意形 状。例如,形成在每个引导部分41c的下游引导通道44a无需具有两个相对的辅 助引导表面44a2,可只包括平直表面44al。可选择地,下游引导通道44a可以 20包括平直表面44al和两个辅助引导表面44a2中的仅仅一个。在这些情况下, 纤维叙在穿过入口引导通道44b时至少会以^iS的方式被集束。因此,与常规 技术比较,细纱质量得以改善。 可以省略限定部分46a^46b。
连接单元35, 36的远端可不处于纵向振动的波腹。然而,当连接单元35, 25 36的远端处于与纵向振动波腹对应的位置时,为振动引导部件31到所需振动 状态所需的驱动能量较小。如若将连接单元35, 36的远端偏离纵向振动波腹 位置,距离优选偏置为邻近的节点和波腹之间距离的20%之内。
作为采用压制制造的振动板41, 48M8b的替代,振动板41, 48448b例如
可以通过切割或切S脾口压制相结合的方 妹制造。 30 振动板41, 48A48b不仅可由铝基金属制造,也可由其他金属制造。中间部分41b可在中间弯折或弯曲。
作为采用螺栓将弓l导部件31拧至连接单元35, 36的替代,引导部件31 也可以通过铜焊、焊接或是用粘合剂来固定到连接单元35, 36上。
作为配置为采用了压电单元的振子37的替代,励 置32可具有配置为 5磁致伸縮单元或超磁致伸縮单元的振子37。
为了纺出高质量的称之为紧密纱的纱线,纤维集束设备30不用必须设置 在最终传输罗拉24和前罗拉12, 21之间的位于最终传输罗拉24的上游的位 置。例如,在细纱机的牵伸机中,纤维集束设备30可以设置在后罗拉和周围 绕有皮圈的中罗拉之间的位置上。在该细纱机中,要求纺纱的牵伸比率高于常 10规的剩申比率。然而,在常规牵伸机中,当后罗拉和中罗拉之间的牵伸比率增 加时,纤维束的宽度会在后罗拉和中罗拉之间扩开,并且纤维束以扩开状态进 入中罗拉。据此,纤维束无法以合适的方式牵伸。然而通过在后罗拉和中罗拉 之间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纤维集束设备30,纤维束在进入周围绕有皮圈的中罗拉 之前其宽度会收窄至所需宽度。因此,同常规技术比较,虽然该牵伸机被驱动 15时在后部区鹏高了牵伸比率,并因此提高了齡的牵伸比率,但是牵伸在皮 圈区域同样运行良好。
权利要求
1. 一种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设备,该纤维集束设备包括引导部件和励振装置,该引导部件引导纤维束以使纤维束的宽度朝着纤维束行进方向收窄,该励振装置振动引导部件以便在收窄纤维束宽度的方向上产生作用于纤维束的声压,其中,引导部件包括两个相互对置的振动板,每个振动板包括引导部分和支撑板部分,引导部分形成有引导通道,引导通道在出口处的横截面积比在入口处的小,支撑板部分包括与励振装置的振子相连接的近端和与引导部分整体成型的远端,引导通道包括入口引导通道,每个引导部分成形为允许声压自与面向其他引导部分的相对表面相对应的侧部和自与同相对表面相交的表面相对应的侧部作用于至少通过引导通道的入口引导通道的纤维束。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集束设备,其中,每个引导部分包括形成入口弓l导通道的弓l导表面,该弓l导表面包括相对表面和与相对表面相交并相互对 置的上部和下部表面,引导部分成形为允许声压自与相对表面相对应的侧部和 与上部和下部表面相对应的侧部施加到穿过入口弓I导通道的纤维束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集束设备,其中,每个引导部分成形为使入口弓I导通道的横截面积朝着入口部分增大,弓I导通道包括与入口弓I导通道相连 接的出口引导通道,每个弓l导部分包括形成出口弓l导通道的弓l导表面,该引导 表面包括平行于纤维束行进方向延伸的平直表面。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纤维集束设备,其中,每个引导部分包括具有槽 状横截面的入口弓I导通道成型部分,入口引导通道成型部分的宽度大于支撑板 部分的厚度。
5. 如权禾腰求3所述的纤维集束设备,其中,每个引导部分包括限制穿 过出口引导通道的纤维束在垂直于纤维束行进方向的方向上沿着平坦表面运动的辅助弓l导表面。
6. 如权利要求1任意一项所述的纤维集束设备,其中,从纤维束行进方 向上看引导部件成形为对称结构。
7. 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纤维集束设备,其中,振动板通过 30压制形成。
全文摘要
本申请关于一种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设备30,其包括引导部件31和励振装置32,该引导部件引导纤维束以使纤维束的宽度朝着纤维束行进方向收窄,该励振装置振动引导部件31以便在收窄纤维束宽度的方向上产生作用于纤维束的声压。引导部件31包括两个相互对置的振动板41。每个振动板41包括形成有引导通道44的引导部分41c和支撑板部分41a,41b,引导通道在出口处的截面比在入口处的小,支撑板部分包括与励振装置32的振子37相连接的近端和与引导部分41c整体成型在的远端。每个引导部分41c成形为允许声压自与面向其他引导部分的相对表面45a相对应的侧部和自与同相对表面相交的表面45b相对应的侧部来作用于至少通过引导通道44的入口引导通道44b的纤维束。
文档编号D01H5/72GK101451283SQ20081017379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5日
发明者丸山直树, 前田浩司, 清木和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