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和制造穿孔带的方法

文档序号:1757349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和制造穿孔带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尤其是位于细纱机的牵伸机(牵伸部分)的下游的纤维集束装置,该集束装置将已被牵伸机牵伸的纤维束集中。
背景技术
已经提出了各种在加捻前预先对牵伸过的纤维进行集束的集束装置,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毛羽,加强纱线质量。此外,作为一项基本功能,多孔环形带被用于集束和运输纤维束。带有许多水平孔的多孔带是由使用聚酰胺复丝纱的纺织品形成。
此外,对于纤维集束装置中使用的传送带(多孔带),有建议使用非织造片(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在这种非织造片中,如图6所示,由热塑性长丝制成的经纱51和纬纱52相互交叉重叠,之后,经加热熔融处理,两种类型的纱线熔融,并且在交叉点彼此固定。由此,由经纱51和纬纱52形成网格形式53内的区域。
专利文献1日本早期专利公开No.2004-346472(第 - 段,图1和3)但是,由织物形成的环形多孔带,如果织物的纱线末端被切断或磨损,该被切断或磨损的纱线末端在纺纱过程中会与纤维束发生缠结。这反过来会影响纤维束,导致纱线断裂或纱线质量中的缺陷。此外,一旦发生缠结,还有可能会使多孔带迅速损坏达到不能使用的状态。
在专利文献1的传送带中,经纱51和纬纱52重叠,然后进行加热处理,经纱51和纬纱52熔融,在所有的交叉点彼此固定。相应的,即使是形成该传送带(多孔带)的经纱51或纬纱52断裂,断裂纱线的末端也不会与被传送的所纺纤维束发生缠结。此外,即使该纱线被磨损,磨损的程度也会被防止加剧。
但是,在形成该传送带的经纱51和纬纱52被熔融,并在所有的交叉点彼此固定的结构当中,如专利文献1中的传送带,该传送带的柔软性恶化。因此,该传送带当沿着纤维集束装置的引导部分的外形时很难平滑地运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细纱机中的纤维集束装置,该装置不会减小纤维束集束和传送纤维束的能力,通过阻止被传送的被纺纤维夹在或附着在形成多孔带的纱线的交叉点,来改善纺纱和传送能力,并改善多孔带的耐久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是提供细纱机中的纤维集束装置。该装置集中经牵伸部牵伸的纤维束。该装置包括纤维束传送部分、抽吸部分和多孔带。该纤维束传送部分包括轧辊,位于牵伸部最终传送罗拉对的下游。抽吸部分有引导表面。该引导表面至少在纤维束的前进方向中的传送部分的夹持点的上游部分(asection upstream)具有抽吸孔。当多孔带在该引导表面上滑动时,多孔带转动。多孔带是包含交叉的纱线组的片体。所述纱线交叉点的部分被熔融,以便,熔融的交叉点在熔融区彼此相邻,以及非熔融的交叉点在非熔融区彼此相邻,熔融区和非熔融区至少在该多孔带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分布。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制造多孔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交叉的纱线组形成圆形片体,其中,至少纱线组中的一组纱线是热熔融型的纱线;使片体与外侧具有封闭端的圆形体接合,该圆形体在圆周表面上具有许多孔,并向圆形体内通入气体,气体的温度等于或高于热熔融型纱线的熔点,从而,通过从孔中吹入的气体的热量使得该片体上对应于孔的位置处的纱线熔融。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说明,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解释,将使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及其优点变得直观。


参考以下目前优选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的说明,或许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A是纤维集束装置的侧视图和根据一个实施例它的局部横截面图;图1B是经过熔融处理的多孔带的透视图;图1C是没经过熔融处理的多孔带的透视图;图1D是多孔带内纱线交叉点的示意图;图1E是说明孔径比的示意图;图2是显示抽吸部和下轧辊之间关系的示意图;图3是说明在多孔带内熔融纱线的方法的透视图;图4A和图4B是说明根据其他实施例的多孔带构造的部分示意图;
图5是说明根据其他实施例的纤维集束装置的侧视图;以及图6是说明根据现有技术的传送带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考图1A-图3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安装在细纱机内的纤维集束装置的该纤维集束装置与本申请人的申请(日本早期公开专利No.2003-113450)中的纤维集束装置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如图1A所示,在作为牵伸部的牵伸机12上的最终传送罗拉对13的下游侧安装有纤维集束装置11。每个最终传送罗拉对13由前下罗拉14和前上罗拉15构成。
该纤维集束装置11具有多个作为纤维输送部的轧辊对16,抽吸部17和多孔带18。每个轧辊对16由一个下轧辊19a和一个上排轧辊20构成,下轧辊19a作为驱动辊,环绕平行于前下罗拉14的旋转轴19构成;上轧辊20压靠下轧辊19a和两者之间的相应的多孔带18。每个上轧辊20都由每两个锭子之间的带有支撑元件21的加重臂(未示出)支持,用同样的方式支持牵伸机12中的前上罗拉15。每个支撑元件21是这样构成的,以便与用于前上罗拉15的相应的支撑元件结合成一体。
相反,在纤维集束装置11的下部,相应于牵伸机12内的罗拉座22之间的半数锭子的组件,也就是,本实施例中的四个锭子,形成一个单元。支撑臂23位于罗拉座22的每个相邻对之间的中心点,罗拉座22以预定间隔设置在细纱机的纵向上。每个支撑臂的近端由支梁(未示出)支撑,支梁的设置便于在后下罗拉(未示出)的后方细纱机的纵向上延伸。每个旋转轴19被支撑在相应的罗拉座22和支撑臂23之间。
每个旋转轴19构成为具有相应于一定数量的锭子(本实施例中是四个锭子)的预定的长度。被固定在每个轴19的两个末端的轴承(未示出)与端塞25配合。端塞25由设置在罗拉座22和支撑臂23上的接合部25a内的支撑部22a和23a支撑。因此旋转轴19以能够在罗拉座22和支撑臂23之间旋转的方式被支撑。每个支撑部22a和23a为构成能够支撑两个端塞25,因此,能支撑连接在相邻的一对旋转轴19的末端的端塞25。
在纵向上每个旋转轴19的中心有齿轮26,作为旋转力的传递部,用于从驱动源传递旋转力。齿轮26与旋转轴19一体形成。在本实施例中,前下罗拉14被用作旋转轴19的驱动源,在每个前下罗拉14上形成朝向相应的齿轮26的齿轮部14a(图1A所示)。此外,以和支撑臂23同样的方式,中间齿轮28由固定在所述支梁的所述近端上的支撑臂27支撑,从而可以旋转,该中间齿轮28与齿轮部14a和齿轮26相接合。换句话说,每个前下罗拉14的旋转力通过相应的一组齿轮部14a、中间齿轮28和齿轮26传递到相应的旋转轴19。
在细纱机底座上设置抽吸管(未示出)使其沿细纱机的纵向方向(垂直于图1A的纸面方向)延伸。抽吸部17具有沿着平行于旋转轴19的方向延伸的抽吸管29和30,以及一个与抽吸管连接以便对抽吸管29和30施加负压的连接管31。连接管31位于齿轮26的前侧面,以致一部分作为齿轮26和中间齿轮28的盖子,并且在所述近端通过具有折叠形式的连接管32连接到抽吸管。抽吸管29和30的第一末端部与在连接管31的一个末端的两侧、左边和右边形成的连接孔相连接,并且,第二末端部与端塞25接合。
如图1A和2所示,抽吸管29具有引导表面29b,在这里朝向轧辊对16的罗拉之间的夹持点的上游侧,在纤维束(绒头)F运动的方向上,延伸着若干抽吸孔29a。抽吸管30具有引导表面30b,在这里形成的抽吸孔30a朝向下游侧延伸。此外,在纤维束F运动的方向上,抽吸管29位于下轧辊19a的夹持点的上游侧,抽吸管30位于其下游侧。
如图1A所示,在接近抽吸管30的下方是单式压缩空气设备的抽吸嘴33的末端,用来抽吸当纱线断裂时从牵伸机12传送的纤维束F。抽吸嘴33的近端被连接在抽吸管上(未示出)。
如图1A所示,每个多孔带18与抽吸管29和30以及相应的下轧辊19a相配合,使得多孔带18的一部分与抽吸管29和30接触,而且另一部分与下轧辊19a接触。因此,当多孔带18沿引导表面29b和30b滑动时,多孔带18的滚动与下排轧辊19a的转动一致。
每个多孔带18是由无缝环形平纹织物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多孔带18的构成,是织物进行熔融处理后,将圆柱形织物切割至预定宽度。如图1D所示,形成织物的纱线是具有核壳形结构的热熔融纱线34。另外,在热熔融纱线34中,壳形部分34a在形成织物的纱线的交叉部分35处熔融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在热熔融纱线34中,核部分34b和壳形部分34a分别由聚酰胺构成,熔点260℃的聚酰胺和熔点220℃的聚酰胺分别用作核部分34b和壳形部分34a。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核部分34b由单丝构成。
织物由直径(厚度)0.05-0.15mm的热熔融纱线34机织而成。当纱线较细时,尽管传输纱线时抽吸优先作用在所纺纤维束F上,多孔带18的强度还是不足,因此,优选使用上面所描述的范围内的粗纱。此外,织物形成的孔径比在25%-40%之间。在本发明中,孔径比被定义为(A2/A1)×100(%),其中,由两根相邻的经纱36a的中心线(虚线所示)包围的部分的区域是A1,由两根经纱36a和两根纬纱36b包围的孔隙(阴影部分)区域是A2。
在多孔带18中,构成织物的纱线不是在所有的交叉部分35处都熔融。也就是说,只有部分交叉部分35熔融,使得至少在多孔带18的纵向方向上(圆周方向),熔融区37——熔融的交叉部分35彼此相邻的区域,和非熔融区38——非熔融交叉部分35彼此相邻的区域,它们交替的分布。在本实施例中,熔融区37和非熔融区38在多孔带18的宽度方向上也是交替分布的。更具体的,如图1C所示,一条没有进行热融处理的多孔带18是一个完全均匀的圆筒形织物,而进行过热融处理的多孔带18以如图1B所示的形式构成,圆形熔融区域37在整个多孔带18上近似均匀地分布,非熔融区域38形成保留区域。此外,在图1B中,经纱36a和纬纱36b没有示出。
每个熔融区域37不仅包括熔融交叉部分35,还包括由熔融交叉部分35包围的孔隙,并且,每个非熔融区域38不仅包括非熔融交叉部分35,还包括由非熔融交叉部分35包围的孔隙。当交叉部分35熔融时,热熔融纱线34在交叉部分35的临近部分也被熔融,因此,熔融区域37中的孔径比低于非熔融区域38的孔径比。此外,熔融区域37和非熔融区域38的外观不同,如图1B所示,熔融区域37所呈现的状态区别于非熔融区域38。
熔融区域的比例是熔融区域37的总面积与多孔带18的总表面积的比值,也就是与熔融区域37和非熔融区域38面积的总和的比例,该比例优选在50%-95%之间,更优选的在70%-90%之间。如果熔融区域的比例少于50%,多孔带18的耐久性就变得不足,如果熔融区域的比例超过95%,多孔带18的柔软性就趋向不足。此外,对于一个熔融区域37的尺寸来说,尽管这取决于多孔带18的宽度,如果熔融区域37是圆形,则其直径优选不超过多孔带18宽度的一半,面积优选不超过100mm2。
接下来,描述多孔带18的制造方法。在最初形成的多孔带18具有与成品同样的宽度、然后执行熔融处理的情况下,生产率是适中的。因此,应首先准备长度大于成品宽度许多倍(例如几十倍)的圆筒形织物。因为多孔带18的宽度大约为15-25mm,所以应该制备长度为数百毫米的圆筒形织物。然后,如图3所示,利用一个具有熔融处理部分40的装置进行熔融处理,所述熔融处理部分40的圆柱体40a上形成有许多孔40b,该圆柱体40a的外径近似等于圆柱形织物39的内径。圆柱体40a的长度大于圆筒形织物39,并且,孔40b在大于圆筒形织物39的长度的区域内形成。该孔40b的尺寸与多孔带18的熔融区域37相匹配,并且处于与熔融区域37的分布状态相对应的位置中。圆柱体40a的一端是封闭的。
当圆筒形织物39从外侧与圆柱体40a接合时,向熔融处理部分40的圆柱体40a内部通入能够熔化热熔融纱线34的壳形部分34a的高温气体(例如,空气)。通入圆柱体40a内的高温气体从孔40b吹向圆柱体40a的外部。然后,在对应圆筒形织物39的孔40b的部分的区域内的热熔融纱线34的交叉部分35中,壳形部分34a被熔融,从而形成熔融区域37。在高温气体以预定时间周期通入圆柱体40a后,圆柱体40a被冷却。在冷却结束后,从圆柱体40a上去除圆筒形织物39。之后,圆筒形织物39被裁剪成预定的宽度,从而,得到多孔带18。
可以通过调整圆柱体40a上的孔40b的尺寸、数量和分布状态来制造熔融区域37以理想状态构成的多孔带18。
下面将介绍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纤维集束装置11的功能。
当细纱机运行时,纤维束F在牵伸机12内被牵伸,此后,从传输罗拉对13导引到纤维集束装置11。轧辊对16以稍快于最终传输罗拉对13的表面速度的速度旋转,从而,每个纤维束F以适度的张力穿过相应轧辊对16的夹持点,此后,改变方向,向下游运行,同时被加捻。
此外,管道内的抽吸通过连接管31作用到抽吸管29和30上,然后,穿过导引表面29b和30b上形成的抽吸孔29a和30b的抽吸经由多孔带18作用在纤维束F上。接下来,纤维束F以被抽吸和集束的状态运行至与抽吸孔29a和30a对应的位置。因此,与没有安装纤维集束装置11的纺纱机相比,纱线的质量通过阻止毛羽和废棉的产生而得到加强。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1)在以与构成纤维集束装置11的抽吸管29和30的引导表面29b和30b相接触的状态旋转的每个多孔带18内,构成织物的纱线在交叉部35的部分处被熔融,所述织物是由形成带状的材料(热熔融纱线34)制成的片状体。因此,即使在形成织物断裂的情况下,可以阻止断纱的末端与被传输的所纺纤维束F发生缠结,并且,可以阻止被输送的所纺纤维束F中的纤维在纱线的交叉部35内被夹住。因此,集束和传输纤维束F的工艺可以阻止质量恶化,可以阻止被传送到多孔带18的纱线的所纺纤维在交叉部35之间被夹住,或者被缚在交叉部上。从而改善纺纱和传输工艺。
(2)熔融交叉部35彼此相邻的熔融区域37,和非熔融交叉部35彼此相邻的非熔融区域38至少在每个多孔带18的纵向方向(圆周方向)上交替排列。因此,与所有交叉部35被熔融的多孔带结构相比,这种多孔带18的柔软度被保持。从而,多孔带18以接触抽吸管29和30的外形(导引表面29b和30b)的状态平稳运行,抽吸管29和30作为纤维集束装置11的导引部,因此,集束和传送纤维束F的工艺被阻止恶化。
(3)熔融区域37和非熔融区域38还在多孔带18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因此,柔软度也在多孔带18的宽度方向上被增强。
(4)熔融区域37的总面积与多孔带18总面积之比在50%-95%之间。从而,保持了多孔带18的柔软度,并且,还增强了耐久性。此外,为了确保多孔带18的柔软度和增强耐久性,更优选的,上述比例在70%-90%之间。
(5)形成多孔带18的纱线由聚酰胺制成。从而,即使为了制造薄的多孔带18,纱线的厚度近似0.1mm的情况下,也保证了必需的强度。此外,聚酰胺与棉相容,因此,纺纱和传输可以平稳进行。
(6)热熔融纱线34常被用来提供形成织物(片状体)的纱线的核壳型结构,该织物用作制造多孔带18的材料。从而,形成织物的纱线在交叉部35处很容易被熔融。
(7)在作为多孔带18的材料的织物内,热熔融纱线34被用作经纱36a和纬纱36b。因此,与只有经纱36a或者只有纬纱36b由热熔融纱线34制造的情况相比,该纱线易于在交叉部35熔融。
(8)可以用具有近似0.1mm的细纱精密织造多孔带18。纤维束F的抽吸也因而有效。
(9)多孔带18采用无缝环形的形式。因此,纤维束F可以被平稳传输,并且,可以防止疲劳从任何一个缝容易的传播。
(10)用于形成多孔带18的织物由长丝纱织造而成。因此,与具有同样厚度的短纤纱相比,强度高,通风也被增强。
(11)为了执行制造多孔带18所需的熔融工艺,采取的方法是,在圆筒形织物39从外部与其上有孔40b的圆柱体40a接合的状态下,通过孔40b吹出高温气体。因此,使用其中的孔40b与待形成的熔融区域37的尺寸和分布相一致的圆柱体40a。具有希望结构的熔融区域37的多孔带18能够很容易的以增加的生产率被制造。
本实施例不限于上述,也可以按以下被改进。
多孔带18不限于熔融区域37在整个多孔带18上均匀分布的结构,多孔带18可以用这种方式形成在横向上,末端部分上的热熔融区域37的面积比例高于横向中心部分内的热熔融区域37的面积比例。在本发明中,“横向末端部分”是指在横向方向上,离末端1/4-1/3的范围,横向中心部分是指1/2-1/3的范围。此外,“熔融区域37的面积比例”是指熔融区域37的面积与熔融区域37和非熔融区域38的总面积之比。作为增加末端部分上的熔融区域37的面积比例的方法,一种方法是改变具有相同尺寸的熔融区域37的密度,而另一种方法是既改变形成的熔融区域37的尺寸又改变密度。如果熔融区域37的面积比例在中心变得较小,孔径比就会变得较大,如果熔融区域37的比例在整个多孔带18上都是一致的,与熔融区域37在整个多孔带18上的分布近似一致的情况相比,纤维束F的抽吸就会更有效。
对于熔融区域37在末端部分和中心部分的尺寸不同的结构,如果末端部分上的面积比例较大,优选的,如图4A所示,在末端部分上形成大面积的熔融区域37,在中心部分形成小面积的熔融区域37。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抽吸孔29a和30a的抽吸均匀作用在纤维束F上。
在多孔带18的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熔融区域37的数量,对分布中的每一列来说可以相同。此外,具有不同尺寸的熔融区域37可以混合分布。
熔融区域37的形成不限于圆形,可以改变为各种合适的形状,作为例子,可以是多边形、三角形、四边形,或椭圆形。
如图4B所示,在圆周方向上间隔延伸的熔融区域37可以形成在多孔带18的两个宽度方向的末端上。在这种情况下,熔融区域37之间的非熔融区域38的存在就确保了多孔带18的柔软度,并且,多孔带18的末端部分也不容易磨损。
制造多孔带18时的交叉部35的熔融处理也不限于将高温气体吹出圆柱体40a的孔40b这种方法。例如,还可采用一种方法,圆筒形织物39从外部与一个轧辊接合,挤压另一个压靠圆筒形织物39的具有突起的轧辊,该突起以与熔融区域37同样的形式形成,在加热的同时旋转该轧辊。但是,使用高温气体的方法比较容易。
可以在具有与成品同样宽度的圆筒形织物39上,或者在多孔带18上执行熔融处理。
多孔带18不限于用平纹组织和机织的纺织品形成的带子,例如,可以使用斜纹组织。
多孔带18不限于用纺织品形成的带子,可以是编织(针织物)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针织物的弹性,为了多孔带18在适当的张力下旋转,可以不需要特别提供张力装置。
多孔带18不限于机织织物或针织织物,在日本早先公开的专利申请2004-346472中公开的非织造片层,可以以片层的形式形成,其中,两层纱线互相叠置,而每一层都是由沿一个方向排列的纱线形成(热熔融纱线34),热熔融纱线34的排列方向互相交叉(例如以垂直的状态),并且,热熔融纱线34的各个交叉部35的部分被熔融。
多孔带18不限于圆形,无缝的环圈形机织织物或针织织物,可以是有一条缝的环圈形式,此时,带状的机织织物或针织织物的两端彼此粘合。
替代形成织物的所有纱线都是由热熔融纱线形成,也可以只是形成多孔带18的织物的经纱或纬纱由热熔融纱线构成。
热熔融纱线34不限于壳部分34a和核部分34b都由聚酰胺制成这一种纱线。也可以使用热熔融纱线的壳部分34a和核部分34b都由聚酯制成,或者热熔融纱线的壳部分34a由聚酯制成,核部分34b由聚酰胺制成。
多孔带18可以具有抗静电的功能。
在所描述的实施例当中,由旋转轴19和抽吸管29和30组成的每个单元对应着四个锭子。但是,每个单元也可以对应罗拉座22之间的锭子(例如八个锭子)或两个锭子。此外,所有的单元不是必需对应相同数量的锭子。也就是说,罗拉座22之间可以被分成不同数量的两组锭子(例如,六个锭子和两个锭子),并且,两种类型的单元也可以被提供。
不限于抽吸孔29a和30a位于纤维束F夹持点的下游侧和上游侧这一种结构,也可以是具有抽吸孔29a的抽吸管29只位于夹持点的上游侧这种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替代抽吸管30也可以使用和抽吸管30的外形相同的杆管,杆上没有形成抽吸孔30a。因此,制造和组装的方法可以与上述实施例基本一致。此外,多孔带18可以环绕抽吸管29和下轧辊19a,不围绕抽吸管30。
纤维集束装置11的传输部分不限于安装轧辊对16这一种结构。如图5所示,例如,抽吸管44的截面近似蛋形,抽吸孔44a在抽吸管44上以预定位置的形式被形成。多孔带18环绕抽吸管44的外周,以使张力辊45可滑动。此外,前上罗拉15的转动借助齿轮46被传递到上轧辊20,使得上轧辊20压靠多孔带18时被驱动,从而,多孔带18被驱动。
具有下轧辊19a的普通旋转轴19可以被用于所有的锭子,以便由位于细纱机的齿轮末端的电机通过齿轮驱动,这与牵伸机12的前下罗拉14的驱动方式相同。
多孔带18可以位于上侧(top side)。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其他类型纺纱机的牵伸机,并且不限于细纱机的牵伸机。
因此,本实施例和具体实施方式
被认为是用作解释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不限于所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同(equivalence)内进行改进。
权利要求
1.纺纱机中的纤维集束装置,该装置将经过牵伸部(12)牵伸的纤维束(F)集束,该装置包括包括轧辊(19a,20)的纤维束传输部分,该传输部位于牵伸部的最终传输罗拉对(13)的下游;具有导引表面(29b)的抽吸部(17),其中,导引表面(29b)至少在纤维束运动方向的传输部夹持点的上游部分具有抽吸孔(29a);多孔带(18)在导引表面上滑动时旋转,其中,多孔带的形式为片状体,包含交叉纱线组(34),纤维集束装置的特征在于纱线交叉部(35)的部分被熔融,使得熔融交叉部(35)彼此相邻的熔融区域(37),和非熔融交叉部(35)彼此相邻的非熔融区域(38)至少在多孔带的圆周方向上交替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熔融区域(37)和非熔融区域(38)至少在多孔带(18)的横向方向上交替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熔融区域(37)的总面积占多孔带(18)总表面积的比例从50%-95%,包含端值在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纱线是由聚酰胺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多孔带(18)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多孔带(18)的横向末端部分上的热熔融区域(37)的面积比例高于横向中心部分内的热熔融区域(37)的面积比例。
6.制造多孔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交叉的纱线组(34)形成圆筒形片状体,其中,至少纱线组之一中的纱线(34)是热熔融纱线;并且,将片状体与在外侧具有封闭末端的圆柱体(40a)接合,圆柱体(40a)在圆周表面具有大量孔(40b),向圆柱体内通入温度等于或高于热熔融纱线熔点的高温气体,从而,借助从孔内吹出加热气体,使得在片状体上对应所述孔的位置的交叉纱线互相熔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片状体具有数倍于最终多孔带(18)宽度的宽度,其中,在交叉纱线(34)熔融完成后,片状体被裁剪以形成多个多孔带。
全文摘要
纤维集束装置,包括具有轧辊的纤维束传输部分,具有导引表面的抽吸部和多孔带。(17)该纤维束传输部分位于牵伸部的最终传输罗拉对的下游。导引表面至少在纤维束运动方向的传输部夹持点的上游部分具有抽吸孔;多孔带在导引表面上滑动时旋转。多孔带的形式为片状体,包含交叉纱线组(34)。纱线的部分交叉部被熔融,使得熔融交叉部彼此相邻的熔融区域,和非熔融交叉部彼此相邻的非熔融区域至少在多孔带的圆周方向上交替排列。
文档编号D03D1/00GK1962979SQ20061016463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7日
发明者丸山直树, 石井隆久, 藤井能理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