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4472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纤维集束装置,例如,特别是涉及安装在装纺纱机牵伸装置(牵伸部)下游的纤维集束装置,它聚集被牵伸装置牵伸后的纤维束。
背景技术
德国专利申请公开文件DE19708410A1公开了一种这种类型的纤维集束装置,如图10、11(a)和11(b)所示,在构成牵伸装置的终对罗拉71的下游侧,装有成对送出罗拉73,该成对送出罗拉73安装有形成纤维束输送表面的透气皮圈72,配置抽气机74给透气皮圈72输送表面提供抽吸气流。在这种装置中,通过设置在皮圈导件75中的一个槽孔给透气皮圈72输送表面提供吸气流,该皮圈导件75引导透气皮圈72。
被透气皮圈72围绕的一对送出罗拉73a,通过锭77以悬壁式被支撑部76支撑,并且,利用平行于前底部罗拉71a配置的摩擦罗拉部78a的摩擦转动该对送出罗拉73a。靠重量壁支撑送出罗拉73b,并在对应于送出罗拉73a的位置处靠在透气皮圈72上挤压送出罗拉73b,由送出罗拉73b的挤压力来确保摩擦罗拉部78a的摩擦力。
把上述纤维集束装置附加在牵伸装置的前侧,即相对于纤维速移动方向在牵伸装置下游集中未搓擒捻的纤维束,经过精纺就能生产出少毛绒的高质量线。
但是,在上述传统的装置中,为了驱动成对送出罗拉73,需要把送出罗拉73a压靠在摩擦罗拉部78a上的力,该摩擦罗拉部78a设置在平行于前底部罗拉71a配置的转动轴78上。由于锭77以悬壁式支撑着送出罗拉73a,当对送出罗拉73a施加压力时,会有弯曲应力作用于锭77。
另外,为了利用送出罗拉73b的挤压力有效地确保送出罗拉73a和摩擦罗拉部78a间的摩擦力,必须把送出罗拉73b、送出罗拉73a和摩擦罗拉部78a安装成其转动中心位于一条直线上。结果是会降低送出罗拉73a、送出罗拉73b和转动轴78配置位置的自由度。
此外,由于转动轴78是通过齿轮串由配置在机器底部齿轮末端的马达驱动的,只通过改造传统机器难以生产纺纱机,必须要整体重新改变纺纱机机器底部的结构,包括牵伸装置的配置。如果把送出罗拉73和围绕有透气皮圈72的送出罗拉73a设置在转动轴78上,就可能减小纤维集束装置的配置空间。不过,与牵伸装置的中等皮圈相比,透气皮圈72更易受磨损,相对缩短了其更换周期。为此,如果把透气皮圈72安装于在机器底部的整个长度上延伸着的转动轴上,不利之处是更换透气皮圈72花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第一目的是提供的纤维集束装置由驱动罗拉和抽吸部组成,该纤维集束装置作为一个单元针对预定数量锭的每一个,便于安装、维护和更换透气皮圈。
第二个目的是提供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能通过对配置有传统牵伸装置的纺纱机进行简单改造就能制成。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第一个方面涉及的纺纱机中纤维集束装置,配置在纺纱机中牵伸部的最终成对送出罗拉的下游,该纤维集束装置包括带有夹持罗拉的送出部、至少延伸在相对于纤维束移动方向中送出部夹持点上游的带有抽吸孔的抽吸部、构成该送出部且适当沿该抽吸部转动的透气皮圈。转动轴具有传送驱动源转矩的转矩传送部,且具有相应于多个锭的预定长度,并具有由纺纱机底部中的支撑部支撑着的多个定位部。抽吸装置平行于该转动轴延伸,并带有与锭相应的抽吸孔,且配有抽吸管,该抽吸管带有被该透气皮圈环绕的滑动面,以覆盖该抽吸孔。


附图中图1是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图2是表示抽吸部与底部夹持罗拉间关系局部视图;图3(a)是纤维集束装置的局部视图,表示相对于纤维束移动方向从前侧观看的视图,图3(b)是转动轴的前视图;图4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5是端塞透视图;图6(a)是表示固定罗拉的支撑部侧视图,图6(b)是表示安装在固定罗拉中间的支撑部侧视图;图7是抽吸部的局部透视图;图8是与图3(a)相应的带有被移动连接管的局部侧视图;图9(a)表示进行作业的局部图,图9(b)表示在下游无抽吸管时进行作业的视图;图10是现有技术结构的侧视图;图11(a)是现有技术结构的前视图,图11(b)是沿图11(a)中B-B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图1-9说明以四锭单元安装在纺纱机上的纤维集束装置的实施例。图1是表示牵伸装置一侧的局部剖面侧视图,图2是省去上罗拉的局部侧视图,表示牵伸装置底部罗拉、纤维集束装置抽吸部与底部夹持罗拉间的关系。图3(a)是纤维集束装置的局部视图,表示从纤维束在夹持罗拉处被拉出的方向观看(从相对于牵伸装置中纤维束移动方向前侧观看)。
如图1所示,作为牵伸部的牵伸装置11是一个装配有前部底罗拉12、中部底罗拉13和后部底罗拉14的三向结构。前部底罗拉12由罗拉座15支撑在预定位置,中部底罗拉13和后部底罗拉14由装在罗拉座15上的支撑托架13a和14a支撑成在纵向中可调节位置的形式。由通过罗拉座15上加长孔的螺钉和螺母(未图示)把支撑托架13a和14a固定到预定位置。把底部皮圈16围绕在底部绷紧件17和中部底罗拉13上。
由通过顶部支撑件中部的加重臂18支撑前部上罗拉19、中部上罗拉20、相应于该前部底罗拉12各位置处的后部上罗拉21、中部底罗拉13和后部底罗拉14。上罗拉19至21的每个罗拉都以两锭单元的形式受支撑。前部底罗拉12和前部上罗拉19构成牵伸装置11的最终成对送出罗拉。
在加重臂18上设置一个臂杆18a,以便能向挤压位置和离开位置转动。在这种条件下,把臂杆18a安置在装有图1所示加重臂臂架18b的挤压位置处,当由加重臂18支撑的上罗拉19至21被挤向底罗拉12、13和14并处于受挤压位置(纺纱位置)时,保持锁定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当臂杆18a从图1所示的位置被转到上部时,解除锁定状态。
如图1所示,把纤维集束装置30安装在牵伸装置11的最终成对送出罗拉的下游。该纤维集束装置30配置有一付成对夹持罗拉31、一个用作抽吸装置的抽吸部32以及一个透气皮圈33。该成对夹持罗拉31由一个底部夹持罗拉34a和一个顶部夹持罗拉31a组成;该底部夹持罗拉34a用作转动轴34上的一个驱动罗拉部,该转动轴34平行前部底罗拉12;该顶部夹持罗拉31a通过透气皮圈33靠压在底部夹持罗拉34a上。
如图3(a)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的纤维集束装置30中,象牵伸装置11的上罗拉19至21一样,顶部夹持罗拉31a通过支撑件35(只在图1中示出)的中部由加重臂18在两锭的每个锭中支撑。在这个实施例中,该支撑件35与前部上罗拉19的支撑件是一体形成的。
另一方面,在纤维集束装置30的底部,由装在牵伸装置11罗拉座15间的半锭即四根锭构成一个单元。如图2所示,在被装在机械底部纵向中预定间隔处的罗拉座15的中间位置处,把支撑臂37安装成其基部末端由在机器底部纵向中延伸着的支撑梁36支撑的状态,并且,把转动轴34支撑在罗拉座15和支撑臂37之间。
如图3(b)所示,转动轴34具有相应于多个锭(在该实施例中是四个锭)的预定长度,并且,把轴承38安装在其任一端。然后,再把轴承38装时端塞39中,该端塞39用作被支撑的部件,如图3(a)所示,该端塞39由罗拉座15和支撑臂37上的支撑部15a和37a支撑在装配部39a中,从而使转动轴34可转动支撑在罗拉座15和支撑臂37之间。该支撑部15a和37a是以能支撑两端塞39的形式形成的,并能支撑该端塞39,该端塞39被安装在相邻转动轴34的末端。
支撑部15a是由罗拉座15上固定块形成的,如图6(a)所示,具有装配槽15b和15c,该装配槽15b和15c在机器底部前侧向上弯曲延伸。如图6(b)所示,支撑部37a也具有在机器底部前侧向上弯曲延伸的装配槽37b。被支撑部分(端塞39)具有能与装配槽15b和37b装配的装配部39a,并且,在相对装配部39a中的支撑部15a和37a进行单一运动的位置处被拧紧。该支撑部15a的该装配槽15c用于支撑该前部底罗拉12。
转动轴34在其纵向中心有一个齿轮40,该齿轮40用作转矩传送部,通过它能传送驱动源的转矩。该齿轮40与转动轴34是一体形成的。在这个实施例中,把前部底罗拉12用作该转动轴34的驱动源,如图2所示,前部底罗拉12在相对齿轮40处具有齿部12a。与齿部12a和齿轮40相齿合的一个中间齿轮42由支撑臂41支撑,象支撑臂37一样,该中间齿轮42的基部末端固定在支撑梁36上。即,利用齿部12a、中间齿轮42和齿轮40把前部底罗拉12的转矩传送给转动轴34。
如图1所示,在纺纱机机器底部上,安置有在其纵向(该方向垂直于图1所示平面)延伸的抽吸口43。抽吸部32配置有抽吸管44、45以及连接管46,该抽吸管44、45平行于转动轴34延伸,该连接管46该抽吸口43上,并适当给抽吸管44、45提供负压。该连接管46布置在齿轮40的前面,其一部分用作齿轮40和中间齿轮42的盖子,并且,该连接管46基部末端通过一个类似牛皮的连接管37连接到该抽吸口43上。图8表示对应于连接管46的图3(a)所示部分的示图,省略了连接管46。从图3(a)和图8可以确定,连接管46用作齿轮40和中间齿轮42的盖子。连接管47不是直的,而是以弯曲状布置的,并且适合于在垂直于连接管46延伸方向的方向中给连接管46分力。
如图7所示,在连接管46中具有能分别装在抽吸管44、45上的装配孔46a和46b。此外,把该抽吸管44、45的第一末端部分别安装到连接管46的左侧和右侧,抽吸管44、45的第二末端部装上端塞39。图7是表示把抽吸管44、45安装到连接管46一边状态的透视图。
如图2所示,该抽吸管44具有一个滑动导引面44b,该滑动导引面44b具有第长缝状抽吸孔44a,该抽吸孔44a在底部夹持罗拉34a夹持点夹持其中的纤维束(纤维须条)F移动方向上游延伸。抽吸管45具有一个滑动导引面45b,该滑动导引面45b具有在下游延伸的长缝状抽吸孔45a。如图2和图4所示,相对于纤维束移动方向,抽吸管44布置在底部夹持罗拉34a夹持点的上游,抽吸管45布置在其下游。为了易于观看抽吸孔44a、45a,在图2中,用链线表示透气皮圈33。另外,如图3(a)所示,在滑动导引面45b上,用于阻止透气皮圈33侧向移动校准导向件45c在相对透气皮圈33侧边的对面突出,透气皮圈33与端塞39或连接管46对置。
如图5所示,端塞39除了具有可安装进轴承38中的装配孔39b外,还具有可安装到抽吸管44和抽吸管45上的装配槽39c和39d。把抽吸管44和抽吸管45的第二末端部装进装配槽39c和39d,就能把抽吸管44和45保持在相应的位置关系中。
抽吸管44的形成结构为能使透气皮圈33导引到前部底罗拉12的夹持点附近和前部上罗拉19。把抽吸管45布置成把透气皮圈33送出的纤维束F以一定程度的罗拉包围角度偏置。该罗拉包围角度是由纤维束(纤维须条)F的夹持点经过后把纤维束F导引到抽取位置的弓形表面弯曲中心与夹持点连接线段和弯曲中心与纤维束F抽取点连接线段构成的角度。透气皮圈33环绕方式是其一部分与抽吸管44和45接触,而另一部分与底部夹持罗拉34a接触,随着底部夹持罗拉34a的转动,在滑动导引面44b和45b上滑动的同时进行转动。在这个实施例中,该透气皮圈33是用能确保适当透气性的纺织材料制成的。
如图2所示,位于夹持点上游的抽吸孔44a的宽度大于位于下游抽吸孔45a的宽度。在下游的抽吸孔45a随着向下游延伸其宽度渐渐减小。
在抽吸孔44a和45a中,位于下游的抽吸孔44a相对透气皮圈33的移动方向弯曲延伸,位于上游的抽吸孔45a在与透气皮圈33移动方向同样的方向中延伸。
如图1,3(a)等所示,在每个抽吸管45下部附近,布置有单一型抽气清楚系统的抽吸管口48的前端部,适合于在断线时抽吸从牵伸装置11送出的纤维束F。把该抽吸管口48的基部末端连接到抽吸口43上。
下面将说明上述结构装置的作业。
当纺纱机运行时,纤维束F被牵伸着在底部罗拉12至14与前部罗拉19至21之间经过,随后被导引到纤维集束装置30。成对夹持罗拉31以高于前部罗拉12和19表面速度的某种速度转动,在适当应力条件经过成对夹持罗拉31的夹持点后,纤维束F被释放,并在搓捻中向下游移动。
另外,在夹持罗拉运行期间,抽吸口43的抽吸行为经过连接管47和连接管46到达抽吸管44和45,在滑动导向面44b和45b中的抽吸孔44a和45a的抽吸行为经过透气皮圈33到达纤维束F。结果纤维束F在相应于抽吸孔44a和45a的位置处以被抽吸集中状态移动。
如果象传统的装置一样,结构中的抽吸孔(长缝)只布置在夹持点的上游,如图9(b)所示,在经过夹持点后再到达夹持点前,被集中的纤维束F被放开,在成对夹持罗拉31出口形成罗拉包围的三角T;那么,已经过夹持点的纤维束F两端纤维分离就不能限定到足够程度,结果产生毛绒。不过,在这个实施例中,在成对夹持罗拉31间夹持点的上下游上都有抽吸孔44a和45a,所以,甚至在经过夹持点后,纤维束F还能在抽吸作用下以被集中状态移动。另外,如图9(a)所示,实际上在成对夹持罗拉31出口根本没有形成罗拉包围的三角。结果,已经过夹持点的纤维束F两端纤维分离受到限制,限制了毛绒的产生和浪费棉花。从而从根本上改良了线质量。
此外,由于在夹持点的下游有抽吸孔45a,集中作用也可某种程度地扩大到夹持点上游,从而在纤维束F到达夹持点前限制了其分离。
该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在多个锭子的每个单元中都具有转动底部夹持罗拉34a的转动轴34以及在被牵伸的纤维束F上实施抽吸作用的抽吸部32,并且,转动轴34是在被支撑的多处(端塞39)受到支撑,因此,便于安装、维修和更换透气皮圈33。另外,即使被驱动的夹持罗拉(顶部夹持罗拉31a)通过透气皮圈33的中部挤压底部夹持罗拉34a,也不会有过度的弯曲应力施加在转动轴34上。
(2)由于齿轮40是把驱动源的转矩传送给转动轴34的转矩传送部件,因此,不象转矩传送部件由摩擦罗拉构成的情况,不必用大力把转矩传送部件压触到驱动源侧,并加大了布置的自由度,简化了结构。另外,与转矩传送部件由环绕传送机构的构成情况相比,简化了结构。
(3)由于前部底罗拉12是转动转动轴34的驱动源,因此,不必在纺纱机机器底部上新提供驱动转动轴34的驱动源,从而简化了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4)由于抽吸装置(抽吸部32)配有连接管46,连接管46被连接到设置在纺纱机机器底部上的抽吸口43上且为抽吸管44和45提供适当负压,并且,抽吸管44和45是可分开连接到连接管46上的,进一步便于透气皮圈33的更换和对抽吸管44与45的维修作业等。此外,当因与透气皮圈33的摩擦致使抽吸管44和45损坏而更换时,不必以整体更换抽吸部;只需更换损坏的抽吸管44和45,因此,便于更换作业,能降低成本。
(5)由于被支撑部件(端塞39)能以单一运动插进支撑部15a和37a中,因此,进一步简化了转动轴34的安装和拆卸。另外,由于支撑部15a和37a具有在机器底部前侧向上弯曲延伸的装配槽15b和37b,能由支撑部15a和37a以被支撑部件(端塞39)装入装配槽15b和37b中的状态可靠地固定转动轴34,从而进一步简化了转动轴34和抽吸部32在纺纱机底部上的安装。
(6)由于转动轴34的两端都具有被支撑部,因此,与在转动轴34中间设置的被支撑部的情况相比,便于被支撑部的安装。另外,用于支撑相邻转动轴34被支撑的另一端(端塞39)的支撑部是共用的,从而可以减少支撑部部37a的数目,降低纤维集束装置30的成本。
(7)由于被支撑部件(端塞39)通过轴承38中间部装到转动轴34上,且具有用作支撑抽吸管44和45末端支撑部件的功能,因此,易于确定转动轴34上驱动罗拉部分(底部夹持罗拉34a)与抽吸管44和45中抽吸孔44a和45a间的相应位置关系。
(8)由于被支撑部件由阻塞抽吸管44和45端部开口的端塞构成,因此,利用被用作被支撑部件的端塞39有效地阻塞了管末端,不用在抽吸管44和45生产时远离负压源来阻塞抽吸管44和45的这些末端。所以,便于抽吸管44和45的生产。
(9)由于抽吸装置(抽吸部32)的一部分布置在转矩传送部,以便可用转矩传送部(齿轮40)的盖子,因此,棉尘等不易积累在转矩传送部上。
(10)由于抽吸部32在成对夹持罗拉31夹持点的上下游之间均布置有抽吸孔44a和45a,因此,纤维束甚至在经过夹持点后都在抽吸作用下以集中状态移动,以至于在底部夹持罗拉34a的出口根本不会形成罗拉包围的三角。结果会限制毛绒的产生和浪费棉花,从而有效提高线质量。
(11)由于在夹持点的下游有抽吸孔45a,集中作用可以以某种程度扩展到夹持点的上游,所以,纤维束F在到达夹持点前其分散是受到限制的,从而进一步提高集中效果。
(12)由于透气皮圈33是用机织材料制成的,所以,不必花费精力制作形成有多孔材料33带体的小孔,通过选择能确保有适当程度透气性的机织材料,就能低成本地生产透气皮圈33。
(13)由于端塞39具有装进支撑部15a和37a的装配槽15b和37b中的装配部39a,并且,由从连接管47分配给连接管46的应力把该端塞39固定在预定位置,所以,纤维束F能以稳定状态从抽吸孔44a和45a接受抽吸作用,从而稳定了线质量。
结构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把转动轴34和抽吸部32并不限定为四锭结构的一个单元,也可以由罗拉座15间的锭构成一个单元。在这种情况下,会减少一台纺纱机必要抽吸部32和转动轴34的部分数量,并且,能减少连接抽吸口43和抽吸部32的连接管47的数目,所以,能减少必须的工作量。另外,一般在相应于形成纺纱机底部架的弹簧安装间隔处的空间布置罗拉座15,且在许多情况下被连接的抽吸口43具有与该空间相应的长度,所以,如果抽吸部32和转动轴34也采用与该长度的相应的长度,就能便于运输时打包等。
也可以采用两锭构成一个单元的结构,并不总是需要同样数目的锭构成所有单元。也可以在罗拉座15间采用不同数目的锭(如六个和二个锭),根据需要提供二个单元。另外,转动轴34也可以以相应于所布置锭数的长度跨在罗拉座15上。
转动轴34上被支撑部的位置并不限定到转动轴34的末端,它们也可以布置在中间位置。不过把它们布置在末端,更容易避免抽吸管44和45的干扰。
转动轴34上被支撑部的位置数目并不限定为二个,也可以有三个或更多个被支撑部。在这种情况下,转动轴34的长度与罗拉座15一致。最好利用罗拉座15的被支撑部布置在末端,也可以把被支撑部布置在某些中间点位。
在把被支撑部(端塞39)固定到支撑部15a和37a时,也可以采用螺杆而不用把被支撑部(端塞39)通过连接管46与支撑部15a和37a和装配槽15b和37b压触装配。另外,也可以在支撑部15a和37a中设置拧紧部和一个被支撑部(端塞39),并使另一被支撑部中的结构装配部能拧紧拧紧部,固定在预定位置。
对于抽吸孔44a和45a的延伸方向来说,不必绝对地采用上游抽吸孔44a相对透气皮圈33的移动方向弯曲延伸而下游抽吸孔45a在透气皮圈33的移动方向中延伸的结构。例如,也可以采用两抽吸孔44a和45a均在透气皮圈33移动方向中延伸的结构。或者,也可以采用两抽吸孔44a和45a都相对透气皮圈33移动方向弯曲延伸。
抽吸孔44a和45a可以具有固定的宽度。
代替由抽吸管44和45构成作为分离单元的抽吸部32,也可以使抽吸管44和45彼此成一体,并以弓形结构与正被开放的顶部夹持罗拉31a对置。
该抽吸管44和45结构可以是与连接管46相对侧的对置侧末端部是被阻塞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必用端塞39密封阻塞抽吸管44和45末端部,只要有装进轴承38的装配孔39b和把抽吸管44与45的末端部装进去的装配部(孔)就可以了,从而便于生产。
代替用机织材料制成透气皮圈33,也可以用针织物制造透气皮圈33。在这种情况下,与用机织材料制造的情况一样,也可以具有适当的透气性,不用花精力在构成透气皮圈33带体上造小孔,能降低透气皮圈33的生产成本。另外,由于针织物具有弹性,不必提供特定的应力装置就能在适当的应力状态中转动透气皮圈33。
代替用机织材料或针织物制成透气皮圈33,也可以在橡胶带或具有弹性的树脂带上形成大量孔制成这种皮圈。
不必绝对把转动轴34上的齿轮40一体加工形成,也可把独立形成的齿轮安装到转动轴34上。
转矩传送部件并不限定为齿轮40,也可以是一个摩擦辊或一个链轮齿形成具有圈带或齿带轮的传送装置。当该转矩传送部件由一个摩擦辊构成时,布置一个具有高摩擦表面的摩擦挤压辊等,而不用中间齿轮42。与使用一个齿轮的情况相比,使用一个摩擦齿轮会简化结构,并降低成本。
也可以把构成抽吸部32的抽吸管44和45与连接管46一体形成。
抽吸部32的结构并不限定为在纤维束F夹持点上游和下游间布置抽吸孔44a和45a,也可以采用只在夹持点上游布置抽吸孔44a的结构。
对于吸气清理系统来说,也可采用长笛型结构,而不用单一吸口类型。
代替把吸气清理系统的抽吸管口48连接到抽吸口43上,也可以采用在连接管46上分支开口的结构。
也可以彼此独立地布置抽吸部32(抽吸口43)的负压源和吸气清理系统的负压源。
作为驱动源,可以用新提供的,而不用前部底罗拉12,利用机器底部齿轮末端的电机,通过齿轮组驱动被驱动的轴。
本发明不仅能应用于一个纺纱机的牵伸装置,也能应用于纺纱机械的其它类型牵伸装置。从上述实施例概括的本发明(技术特征)如权利要求书所述。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布置在纺纱机牵伸部最终成对送出罗拉(12、19)的下游,用于聚集被牵伸部牵伸的纤维束(F),该装置包括带有夹持罗拉(31)的送出部;抽吸部(32),其配有至少相对于纤维束F移动方向在该送出部夹持点上游延伸的抽吸孔(44a、45a);构成该送出部并适于沿该抽吸部(32)作转动的透气皮圈(33);转动轴(34),其具有传送驱动源(12)转矩的转矩传送部(40),具有相应于多个锭的预定长度、在相应于每个锭的一个位置处被部分透气皮圈(33)围绕的驱动罗拉部(34a),并具有由机器底部架中的支撑部(15a、37a)支撑的多位点被支撑部(39);和平行于该转动轴(34)延伸的抽吸装置,其配有与锭相应的抽吸孔(44a、45a),并装有抽吸管(44、45),该抽吸管(44、45)具有被局部透气皮圈(33)环绕的滑动导引面(44b、45b),以便覆盖抽吸孔(44a、45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转矩传送部(40)是由一个摩擦辊构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转矩传送部(40)是由一个齿轮构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源(12)是由一个前部底罗拉构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抽吸装置具有连接到在纺纱机机器底部设置的抽吸口(43)上的、给抽吸管(44、45)提供负压的连接管(46);抽吸管(44、45)可拆卸地连接到连接管(46)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被支撑部(39)能以单一运动方式拧入支撑部(15a)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被支撑部(39)布置在转动轴(34)的任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之一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被支撑部(39)通过轴承(38)中间部安装到该转动轴(34)上,并支撑抽吸管(44、45)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被支撑部(39)是端塞,用于阻塞抽吸管(44、45)的末端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之一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抽吸装置的一部分布置在转矩传送部(40)的前面,以便用作该转矩传送部(40)的盖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用于纺纱机的纤维集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抽吸部(32)设置为抽吸孔(44a、45a)位于在其间具有夹持点的上、下游处。
全文摘要
转动轴(34)具有相应于四锭的预定长度,并利用中间齿轮(42)把前部底罗拉(12)的转矩传送给中心的齿轮(40)。该转动轴34在相应于每个锭的一个位置处具有一个被部分透气皮圈(33)环绕的底部夹持罗拉(34a)。抽吸部(32)平等于转动轴(34)延伸,并带有与锭相应的抽吸孔(44a、45a)。另外,该抽吸部(32)配有带着滑动导引面(44b、45b)的抽吸管(44、45),滑动导引面(44b、45b)被部分透气皮圈(33)环绕,以便覆盖抽吸孔(44a、45a)。该抽吸孔(44a、45a)布置在其间具有成对夹持罗拉的夹持点的上、下游处。
文档编号D01H1/22GK1443883SQ0216062
公开日2003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4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4日
发明者中野勉, 佐野彰俊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