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的开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7186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织机的开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借助第1踏综杆的往复转动而令奇
数组的综框进行往复运动,且借助第2踏综杆的往复转动而令偶数组的综 框进行往复运动。
背景技术
从用于抑制经纱的张力变动的张紧辊到织布的织口(織口 )的经纱的 路径长度,在经纱的开口量为最大时、即经纱为最大开口状态时最大.用 L2表示最大开口状态下的从张紧辊到综框的经纱路径长度,用Ll表示最 大开口状态下的从综框到织口的经纱路径长度,用LO表示经纱为闭口状 态、即全部经纱在张紧辊与织口之间为直线状的状态时的从张紧辊到织口 的经纱的路径长度.若用AL表示从闭口状态向最大开口状态移行时的经 纱的路径长度的变化量(经纱开口偏移量),则经纱开口偏移量AL被表示 为( L1十L2 ) -LO。
为了防止经纱的松弛而期望这样地表示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对于全 部经纱而言是相同的。
在实开昭56-3285号公报所公开的开口装置中,奇数列的一对的综框 经由辅助杆与T字型的共用的第1连接杆连结,偶数列的一对的综框经由 辅助杆与T字型的共用的第2连接軒连结。第l连接杆与第l踏综杆连结, 第2连接杆与第2踏综杆连结。
奇数列的综框彼此的水平差、偶数列的综框彼此的水平差、以及第1 及第2连接杆与第1及第2踏综杆的相互关系设定为,使得各综框的综片
中的综眼(穿纱孔)的上限点以及下限点位于以织口和张紧辊为焦点的虚 拟椭圆轨迹上。在这样的设定中,在理论上关于全部经纱的经纱开口偏移 量AL是相同的,
在连接杆位于最上端位置时,该T字型的连接杆的向横向延伸的连结
部位需要沿着虚拟椭圆轨迹的上半部的轨迹倾斜,在连接杆位于最下端位 置时,该T字型的连接杆的连结部位需要沿着虚拟椭圆轨迹的下半部的轨 迹倾斜,即,连接杆位于最上端位置时的连结部位的倾斜度与连接杆位于最下端位置时的连结部位的倾斜度需要是关于上述虚拟椭圃的长轴轴对称的关系。
为了形成这样的连结部位的倾斜度,需要适当地设定从对应的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连接杆与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从该连结位置到连接杆与辅助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连接杆和一对的辅助杆的连结位置间的距离等。
但是,T字型的连接杆的采用使得将踏综杆的往复转动传递至综框的机构变得复杂,而且,上述那样的多个距离的适当的设定非常难.因此,能够将使综眼(穿纱孔)的上限点以及下限点位于虚拟椭圆轨迹上的上述距离的适当的设定特定也m^。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既能够避免织机的机构的复杂化,又能够容易地令经纱开口偏移量相同。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了 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其具有奇数组的综框、偶数组的综框、奇数组的传递部件、偶数組的传递部件、第l踏综杆、笫2踏综杆。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奇数组的综框一对一地连结,第l踏综杆经由上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奇数组的综框连结。偶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偶数组的综框一对一地连结,笫2踏综杆经由上述偶数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偶数组的综框连结.借助上述第l踏综杆的往复转动而令上述奇数组的综框往复运动,且借助上述第2踏综杆的往复转动而令上述偶数组的综框往复运动.从上述第1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上述奇数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第1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以及从上述第2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设定为,使得在上述奇数组的综框以及上述偶数组的综框之间令经纱开口偏移量相同.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是图3A的1-1线剖视图。
图2是图3A的2-2线剖视图。
图3A是图1的开口装置中的第1以及第2综框的主视图,
6图3B是图1的开口装置中的第3以及笫4综框的主视图.图3C是图3A以及图3B的综框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A是图1的开口装置中的第1以及第2踏综杆的侧视图。图4B是图4A的4B-4B线剖视图.
图5A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纱的开口量为最大时的经纱的状态的困,
图5B是借助以往的开口装置将经纱开口的状态的示意图。图6是表示开口量、路径长度、开口路径以及经纱开口偏移量的图。图7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的踏综杆的侧视图。图7B是图7A的7B-7B线剖视图,
图8A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的踏综杆的侧视图。图8B是图8A的8B-8B线剖视图.
图9A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的踏综杆的侧视图。图9B是图9A的9A-9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织机的开口装置.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中的左侧作为织机的后側,将困1中的右侧作为织机的前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四个^框11A、 IIB、 IIC、 11D.综框11A、 IIB、 IIC、 IID,以第1综框11A、第2综框11B、第3综框11C、第4综框11D的顺序由织布W的织口 Wl侧朝向配置在织机的后側的张紧辊10 (图5A所示)等间隔地排列.第1综框11A以及第3综框11C为奇数组的综框,第2综框11B以及第4综框11D为偶数组的综框.
图3A表示从织机的前方侧所见的第1综框11A以及笫2综框11B. —对的辅助杆12A的上端与第1综框11A的底部框架111连结.在一对的辅助杆12A的各自的下端连结联轴节14A。如图3C所示,各联轴节14A具有轴销141,在轴销141上能够转动地连结有杆形状的传递杆16A. —对的辅助杆13B的上端连结在第2综框11B的底部框架111上.在一对的辅助杆13B的各自的下端连结有联轴节15B.如图3C所示,各联轴节15B具有轴销"1,在轴销151上能够转动地连结杆形状的传递杆17B。
图3B表示从织机的前方侧所见的第3综框11C以及第4综框11D, —对的辅助杆12C的上端连结在第3综框11C的底部框架111上。在一对的辅助杆12C的各自的下端连结有联轴节14C.如图3C所示,各联轴节14C具有轴销141,在轴销141上能够转动地连结有杆形状的传递杆16C。 一对的辅助杆13D的上端连结在第4综框11D的底部框架111上。在一对的辅助杆13D的各自的下端连结有联轴节15D.如图3C所示,各联轴节15D具有轴销151,在各轴销151上能够转动地连结有杆形状的传递杆17D。
如图1所示,在向底部框架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1支轴19上固装有第1踏综杆23,在一对的传递杆16A的各自的下端固装有联轴节18A。联轴节18A具有沿着底部框架1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销181,在轴销181上能够转动地连结有第1踏综杆23.联轴节18A是直线形状部,沿第1支轴19的轴向看的形状、即从织机的侧面看的形状为直线形状。
在一对的传递杆16C的各自的下端固装有联轴节18C.联轴节18C具有轴销181,在联轴节18C的轴销181上能够转动地连结有第1踏综杆23.联轴节18C是弯头形状部,沿第1支轴19的轴向看的形状为弯头形状.
在与第1支轴19平行的第2支轴27上固装有第2踏综杆25.在一对的传递杆17B的各自的下端固装有联轴节18B.联轴节18B具有轴销181,在联轴节18B的轴销181上能够转动地连结有笫2踏综杆2、联轴节l犯是直线形状部,沿笫2支轴27的轴向看的形状为直线形状。
在一对的传递杆17D的各自的下端固装有联轴节18D。各联轴节18D具有轴销181,在联轴节18D的轴销1"上能够转动地连结有第2踏综杆25,各联轴节18D是弯头形状部,沿第2支轴27的轴向看的形状为弯头形状,
传递杆16A与联轴节18A的组合以及传递杆16C与联轴节18C的组合构成与奇数组的综框IIA、 11C 一对一地连结的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传递杆UB
illB、 IID—对一地连结的偶数组"传递部件, ""
在第1支轴19上固装有被动杆20,在被动杆20上连结有连接杆21.
连接杆21与曲柄圃板22连结。曲柄圃板22与从织机驱动用的马达(图示
略)获得驱动力的驱动轴31 —体地向一个方向旋转.
如图2所示,在笫2支轴27上固装有被动杆28,在被动杆28上连结
有连接軒29.连接杆29与曲柄圆板30连结,曲柄圆板30与从织机驱动用
的马达(图示略)获得驱动力的驱动轴32 —体地向一个方向旋转。
驱动轴31与驱动轴32同步旋转.当驱动轴31、 32旋转时,被动杆20
8以第1支轴19为中心进行往复转动,且被动杆28以第2支轴27为中心进行往复转动。由此,第1支轴19以其中心轴线191为中心进行往复转动,且第1踏综杆23以第1支轴19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复转动。 一对的第l踏综杆23机械地完全同步地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复转动,由此,综框1U、 IIC上下地往复运动.另外,第2支轴27以其中心轴线271为中心进行往复转动,且笫2踏综杆25以笫2支轴27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复转动。 一对的第2踏综杆25机械地完全同步地在上下方向上进行往复转动,由此,综框11B、 IID上下地往复运动.
综框11A、 11C和综框11B、 IID在上下方向上向相反方向移动.在图1以及图2中,综框11A、 IIC位于最上端位置,综框11B、 IID位于最下端位置.符号"T"表示经纱,在图l以及图2中,传递杆16A、 16C、 17B、 17D处于相对于闭口面F垂直的状态。在第1踏综杆23、 24位于最下端位置且第2踏综杆25、 27位于最上端位置的状态下,传递杆16A、 16C、 17B、 17D也处于相对于闭口面F垂直的状态.
如图4A所示,第1踏综杆23与联轴节18A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A即联轴节18A的转动中心,和第1踏综杆23与联轴节18C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C即联轴节18C的转动中心,沿着第1踏综杆U的长度方向隔着预先设定的间隔而设置。连结位置182A与连结位置18K的第1踏综杆"的长度方向上的间隔,与综框11A 11D的节距P(在图1中图示)相同.即,从第1踏综杆23的转动中心轴线即第1支轴19的转动中心轴线"1到联轴节18A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A的距离dl、与从转动中心轴线191到联轴节18C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C的距离Dl的差(Dl-dl ),与综框11A~IID的节距P—致.
联轴节18A的轴销181和联轴节18C的轴销181沿着第1踏综杆23的转动方向错开。图4A表示全部经纱T在织口 Wl与张紧辊10之间闭口的状态.即,全部经纱T在闭口面F内.图4B是图4A的4B-4B线剖视图,
如图4A所示,通过笫1支轴19的转动中心轴线191的虚拟线Hl,在上述闭口状态下与织口 W1和张紧辊10之间的经纱T的闭口面F平行。在图4A的状态下的虚拟线Hl表示第1踏综杆"的往复运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以下,将虚拟线Hl记为中间位置Hl,联轴节18A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A从中间位置Hl向第l踏综杆"的去程方向、即图々A中通过箭头R1表示的方向错开角度01。联轴节18C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C从中间位置Hl
9向笫l踏综杆23的回程方向、即图4A中通过箭头Ql表示的方向错开角度e2.
第2踏综杆25与联轴节18B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B即联轴节18B的转动中心,和第2踏综杆25与联轴节18D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D即联轴节18D的转动中心,沿着第2踏综杆25的长度方向隔着预先设定的间隔而设置,连结位置182B与连结位置182D的第2踏综杆25的长度方向上的间隔与综框11A-11D的节距P相同。即,从第2踏综杆25的转动中心轴线即第2支轴27的转动中心轴线271到联轴节18B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B的距离d2、与从转动中心轴线271到联轴节18D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D的距离D2的差(D2-d2)与综框11A~ IID的节距P—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距离Dl与距离d2设定为相等的4S:值.
作为最前部框架的笫1综框11A所对应的联轴节18A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A,与作为最后部框架的第4综框11D所对应的联轴节18D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D的间隔(D2-dl),比第1综框IIA与第4综框IID的间隔(综框的节距P的3倍)小.在本实施方式中,联轴节18A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A与联轴节18D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D的间隔(D2-dl)是综框的节距P的2倍。
如图4A所示,通过第2支轴27的转动中心轴线271的中间位置H2,在上述全部经纱为闭口状态时,与织口 W1和张紧辊10之间的经纱T的闭口面F平行。在图4A的状态下的中间位置H2表示第2踏综杆25的往复运动范围的中间位置,以下,将中间位置M记为中间位置H2.
联轴节18B的轴销181和联轴节18D的轴销181沿第2踏综杆"的转动方向相互错开,联轴节18B的轴销181从中间位置H2向第2踏综杆25的去程方向、即图4A中由箭头R2表示的方向错开角度93,且联轴节18D的轴销181从中间位置H2向第2踏综杆25的回程方向、即图"中由箭头Q2
表示的方向错开角度e4,
在本实施方式中,角度ei、 e2、 e3、 e4全部相同,这些角度ei、 e2、e3、 e4例如为4° ~ 6° .
在笫1踏综杆24中,联轴节18A、 18C的配置位置与第1踏综杆23的情况相同,在第2踏综杆26中,联轴节18B、 18D的配置位置与笫2踏综杆25的情况相同.
图5A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经纱T的开口量Y为最大时的经纱T的状态。以下,将图5A所示的经纱T的开口状态称为中间开口。图5B示意地表示在以往的开口装置中经纱T的开口量Y为最大时的经纱T的状态。在 该状态下,全部经纱T的开口量Y都相同,将该状态称为等量开口.图5B 所记栽的经纱T的状态,例如在实开昭55-172380号7>报中被>^开。
图6所示的框架1表示图5B所示的第l框架(相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 第1综框11A),图6所示的框架3表示图5B所示的第3框架(相当于本实 施方式中的第3综框11C).
图6所示的框架11A表示图5A所示的第l框架、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笫 1综框11A,图6所示的框架11C表示图5A所示的第3框架、即本实施方式 中的笫3综框11C。
图5A以及图6中的符号"L0"表示从张紧辊10到织口 Wl的距离.图 6中的符号"L1"表示经纱T的开口量Y为最大时的从织口 Wl到综框的经纱 的路径长度.图6中的符号"L2"表示经纱T的开口量Y为最大时的从张紧 辊10到综框的经纱的路径长度,图5A所示的路径长度L1表示从织口 Wl到 第1综框11A的经纱T的5M^长度,路径长度L2表示从张紧辊10到第1综 框11A的经纱T的路径长度。此外,图5A所示的开口量Y表示与第1综框 IIA对应的经纱T的开口量。
对于各框架的开口量Y、路径长度L1、 L2、开口路径(Ll+L2)以及经 纱开口偏移量(AL- (Ll+L2) -L0的数值(单位cm))是一例,作为距离L0的 一例i史定为110cm。
第1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的优点.
(l)如图6所示,等量开口中的框架1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M. 0cm) 和等量开口中的框架3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 (=3.6cm)存在差,并不相等, 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中间开口中的笫1综框11A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 (=3. 5cm)与中间开口中的第3综框11C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 (=3.5cm) 是相同的.同样地,虽未在图中表示,但等量开口中的框架2 (相当于本实 施方式中的第2综框1 IB)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与等量开口中的框架4 (相 当于本实施方式中的第4综框11D)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存在差.但是, 中间开口中的第2综框11B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和中间开口中的第4综框 IID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与第1以及笫3综框11A、 IIC的经纱开口偏移 量AL (=3. 5cm)相同。即,经纱开口偏移量AL相等。
以综框1U~11D的开口量Y具有相同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的方式该: 定从连结位置182A到连结位置182C的间隔和从连结位置182B到连结位置182D的间隔,从而获得中间开口中的奇数组的综框11A、 IIC与偶数组的综 框11B、 IID之间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的同一性。
(2) 调整联轴节18A、 18C的轴销181相对于第l踏综杆23、 24的配 置位置和联轴节18B、 18D的轴销181相对于笫2踏综杆25、 26的配置位置, 从而获得中间开口中的奇数组的综框11A、 11C与偶数组的综框11B、 IID之 间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的同一性。即,将从联轴节18A、 18C的轴销181的 配置位置到联轴节14A、 14C的轴销141的距离作为既定值,将从第1踏综 杆23、 24的转动中心轴线191到联轴节18A、 18C的轴销181的距离、和从 第2踏综杆25、 26的转动中心轴线271到联轴节18B、 18D的轴销181的距 离作为用于使经纱开口偏移量AL相同的调整要素而设定.
与采用背景技术所记栽的实开昭56-3285号公报所公开的T字型的连接 杆的以往的开口装置相比,将踏综杆23~26的往复转动传递至综框IIA-IID的本实施方式的机构更为简单.从而,本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能够比以 往的开口装置减少调整要素而使各综框11A~11D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相 同.即,本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能够容易地避免将踏综杆23 - 26的往复转 动传递至综框11A~ 11D的机构的复杂化,能够容易地使经纱开口偏移量AL相同。
(3) 从笫l踏综杆23、 24的往复运动范围的中间位置H1向相反方向 错开联轴节18A、 18C的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H、 18卩C、且从第2踏综杆 25、 26的往复运动范围的中间位置H2向相反方向错开联轴节18B、 18D的轴 销181的连结位置182B、 182D,该结构与后述的笫2以及第3实施方式相比 较,无需将联轴节18A 18D与笫l踏综杆23、 24和第2踏综杆25、 26的 连结位置沿支轴19、 27的方向(织机的左右方向)错开。因此,能够使连 结杆12A、 12C、 13B、 13D向综框11A-11D的安装位置与以往相同,
(4 )为了以形成相同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的方式设定各综框1U~ 11D 的开口量Y,需要将联轴节18A的连结位置182A与联轴节18C的连结位置 182C的间隔、以及联轴节18B的连结位置182B与联轴节18D的连结位置18" 的间隔设定为比以往的开口装置中的上述间隔小。在这样的连结位置l^A 与连结位置182C的间隔小的构成中,若作为传递部件的一部分的联轴节 18A、 18C全部为直线形状,则4帥避免连结在第1踏综杆23上的联轴节18A 与连结在第i踏综杆24上的联轴节18C的接触,同样地,若作为传递部件 的一部分的联轴节18B、 l犯全部为直线形状,则^J^避免连结在第2踏综杆25上的联轴节18B与连结在第2踏综杆26上的联轴节18D的接触.
在避免邻接的联轴节彼此的接触方面,令联轴节18A、 18C的一方(本 实施方式中为联轴节18C)为弯头形状部、且令联轴节18B、 18D的一方(本 实施方式中为联轴节18D)为弯头形状部的结构是优选的.
(5)在图1以及图2的状态下,连接杆21、 29为相对于闭口面F垂直 的状态,该状态为理想的状态。在实际中,因为曲柄圆板22、 30、连接杆 21、 29、被动杆20、 28等部件的尺寸误差、各部件间的连结部位处的间隙 等的存在,连接杆21、 29大多不能成为相对于闭口面F垂直的状态,即, 连接杆21、 29大多自闭口面F的垂线倾斜,
在图1中由点划线表示的连接杆21,表示自闭口面F的垂线倾斜的状 态的一例,在图1中,夸张地表示连接杆21相对于上述垂线的倾斜。由一 方的点划线表示的连接杆21是位于最上端位置的情况,由另一方的点划线 表示的连接杆21是位于最下端位置的情况.位于最上端位置的连接杆21的 倾斜角y与位于最下端位置的连接杆21的倾斜角8不同.倾斜角y、8不同, 导致与位于最上端位置的综框iia、 11c对应的经纱的开口量y和与位于最 下端位置的综框iia、 iic对应的经纱的开口量y存在差,在综框iib、 11d 中也可以说是同样的情况.
即,在经纱开口偏移量AL方面,由于部件误差、连结位置中的间隙的 存在等而导致产生公差.部件误差中还有踏综杆23、 24、 25、 26、联轴节 18A~18D、传递杆16A、 16C、 17B、 17D、联轴节14A、 14C、 15B、 15D等部 件的误差。此外,上述连结位置中的间隙中还有踏综杆23、 24、 25、 26与 联轴节18A 18D的连结位置中的间隙、传递杆16A、 16C、 17B、 1"7D与联轴 节14A、 14C、 1SB、 15D的连结位置中的间隙。上述的公差为±3%.
本发明中的经纱开口偏移量AL相同是指也包含了由于部件误差、连结 位置中的间隙的存在等而产生的经纱开口偏移量的4^差的范围'
接着,参照图7A以及图7B说明本发明的笫2实施方式的织机的开口装 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笫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该 部分详细的i兌明。
在笫1踏综杆23的一方的侧面上固装有板形状的笫1臂部33,且在另 一方的侧面上固装有板形状的第2臂部34,第1臂部"以及笫2臂部34 比第l踏综杆23更向上方突出。在比第l踏综杆23更向上方突出的第l臂 部33的突出部位上连结有联轴节18A的第1轴销181,在比笫1踏综杆23
13更向上方突出的第2臂部34的突出部位上连结有联轴节18C的第2轴销181. 笫l臂部33与第l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A、以及第2臂部34与第2轴销 181的连结位置182C,沿第1支轴19的转动中心轴线191的方向即织机的 左右方向错开。
在第2踏综杆25的一方的侧面上固装有板形状的第3臂部35,且在另 一方的側面上固装有板形状的第4臂部36.第3臂部35以及第4臂部36 比第2踏综杆25更向上方突出。在比第2踏综杆25更向上方突出的第3臂 部35的突出部位上连结有联轴节18B的第3轴销181,在比第2踏综杆25 更向上方突出的第4臂部36的突出部位上连结有联轴节18D的第4轴销181. 第3臂部35与第3轴销181的连结位置182B、以及第4臂部36与第4轴销 181的连结位置182D,沿笫2支轴27的转动中心轴线271的方向即织机的 左右方向相互错开。
第1踏综杆23的长度方向的联轴节18A、 18C的轴销181的间隔、以及 第2踏综杆25的长度方向的联轴节18B、 18D的轴销181的间隔,与第1实 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优点U)、 (2)相同的优点。进而, 第1踏综杆23、 24、第2踏综杆25、 26、以及联轴节18A ~ 18D能够直接使 用与以往相同形状的部件,因此,使从以往的开口装置的改造变得更加容易。
接着,参照图8A以及图8B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开口装置,在 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该部分详 细的说明。
在第1踏综杆23的顶端部固装有第1臂部231和第2臂部"2.第1 臂部231和第2臂部232被配置为相互平行的状态。在第1臂部2n上连结 有联轴节18A的第1轴销181,在第2臂部上连结有联轴节18C的第2 轴销181。
在第2踏综杆25的顶端部固装有笫3臂部和笫4臂部2".笫3 臂部251和第4臂部252被配置为相互平行的状态.在笫3臂部上连结 有联轴节18B的第3轴销181,在第4臂部252上连结有联轴节18D的笫4 轴销181.
笫l踏综杆23的长度方向的联轴节18A、 18C的轴销181的间隔、以及 第2踏综杆25的长度方向的联轴节18B、 18D的轴销1"的间隔,与笫1实 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优点(l)、 (2)相同的优点.进而, 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因为不需要用于形成笫l臂部及第2臂部的附加部件, 所以能够减少开口装置的部件个数。
接着,参照图9A以及图9B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织机中的开口 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符号,省略 该部分详细的iJC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在奇数组的综框IIA、 11C上设置第l踏综杆, 分别在偶数组的综框IIB、 IID上设置笫2踏综杆。即,对于奇数组的第1 综框11A设置第1踏综杆23A、 24A(未图示),对于第3综框11C设置第1 踏综杆23C、24C(未图示)。对于偶数组的笫2综框11B设置第2踏综杆25B、 26B(未图示),对于笫4综框11D设置笫2踏综杆25D、 MD(未图示),如 图9A所示,在与第3综框11C(参照图l)对应的第1踏综杆23C上形成沿 着第1支轴19的转动中心轴线191延伸的引导孔37,在引导孔37内能够向 第1踏综杆23C的长度方向滑动地收纳有作为第1辅助部件的滑块38,螺钉 39插通在第1踏综杆23C的顶端壁233中。以贯通滑块38的方式将螺钉39 与滑块38旋合,螺钉39的头部391与顶端壁233的外表面接触,在引导孔 37内被安装在螺钉39上的弹簧團40与顶端壁233的内表面接触,头部391 以及弹黄團40阻止螺钉"的移动.
如图9B所示,在滑块38的一方的側面上,轴销381与该滑块38—体 形成,在另一方的侧面上,轴销382与该滑块38 —体形成。在轴销381、 382 上连结传递杆16C的联轴节18C.
若转动螺钉39,则滑块38在引导孔37内沿着第1踏综杆23C的长度 方向移动,由此,联轴节18C与滑块38—起沿着第1踏综杆"C的长度方 向移动。即,第1踏综杆23C的转动中心轴线191与第1踏综杆23C和联轴 节18C的连结位置182C的距离,能够借助螺钉39的转动而进行调整。
引导孔37、滑块38、螺钉39以及弹簧闺40构成第l连结位置变更机 构41,该第1连结位置变更机构41能够沿着第1踏综杆23C的长度方向变 更传递杆16C相对于笫1踏综杆23C的连结位置182C.
与综框11A (参照图1)对应的传递杆16A也经由同样的连结位置变更机 构41与第1踏综杆23A连结。在第2踏综杆"B、 2"中也设置有同样的第 2连结位置变更机构42.虽然未图示,但在第1踏综杆24A、 24C以及笫2 踏综杆26B、 26D中也设置有同样的连结位置变更机构41、 42。这样的连结位置变更机构41、 42的采用,能够不解除踏综杆与联轴节 18A~ 18D的连结而容易地变更传递部件相对于踏综杆的连结位置,而能够将 经纱开口偏移量调节为相同.
本发明也可以是以下这样的实施方式。
在第l实施方式中,与第1综框11A相对应的联轴节18A与第l踏综杆 23、 24的连结位置182A,也可以位于比对应于笫3综框11C的联轴节18C 与第1踏综杆23、 24的连结位置182C更靠上的位置,同样地,与第2综框 IIB相对应的联轴节18B与第2踏综杆25、 26的连结位置182B,也可以位 于比对应于第4综框11D的联轴节18D与第2踏综杆25、26的连结位置182D 更靠上的位置。
在第1~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经由能够变 更连结位置的连结位置变更机构而固1睹综杆与联轴节18A~ 18D,
1权利要求
1.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具有奇数组的综框以及偶数组的综框、与上述奇数组的综框一对一地连结的奇数组的传递部件、经由所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奇数组的综框连结的第1踏综杆、与上述偶数组的综框一对一地连结的偶数组的传递部件、经由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偶数组的综框连结的第2踏综杆,借助上述第1踏综杆的往复转动而令上述奇数组的综框往复运动,且借助上述第2踏综杆的往复转动而令上述偶数组的综框往复运动,在该织机的开口装置中,从上述第1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上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第1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以及从上述第2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设定为,使得在上述奇数组的综框以及上述偶数组的综框之间令经纱开口偏移量相同。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奇数组的综框具有第1综框和第3综框, 上述偶数组的综框具有第2综框和第4综框,上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具有与第1综框对应的第l传递部件和与第3 综框对应的第3传递部件,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具有与笫2综框对应的第2传递部件和与笫4 综框对应的第4传递部件,上述笫1传递部件与上述第1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相对于上述第3 传递部件与上述第1踏综杆的连结位置,沿着上述第1踏综杆的往复运动 方向错开,上述笫2传递部件与上述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相对于上述第4 传递部件与上述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沿着上述第2踏综杆的往复运动 方向错开。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传递部件具有能够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l踏综杆上的弯头形 状部、和能够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l踏综杆上的直线形状部,上述弯头形 状部以弯折上述直线形状部的周围的方式配置,上述第4传递部件具有能够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2踏综杆上的弯头形状部、和能够转动地连结在上述第2踏综杆上的直线形状部,上述弯头形 状部以弯折上述直线形状部的周围的方式配置。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第l踏综杆的连结位置,沿着上述第1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的方向错开,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沿着上述笫2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的方向错开。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l踏综杆具有向上述第l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的方向突出的 第l臂部以及第2臂部,上述第2踏综杆具有向上述第2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的方向突出的 第3臂部以及第4臂部,上述第l臂部以及上述第2臂部被设置在上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 述第1踏综杆的连结位置上,上述第3臂部以及上述第4臂部被设置在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 述笫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上。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l踏综杆具有能够变更该第l踏综杆与上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 的连结位置的第1连结位置变更机构,上述第2踏综杆具有能够变更该第2踏综杆与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 的连结位置的第2连结位置变更机构。
7. 如权利要求1 ~ 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奇数组的综框具有第1综框和第3综框, 上述偶数组的综框具有第2综框和第4综框,上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具有与笫1综框对应的第l传递部件和与第3 综框对应的第3传递部件,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具有与笫2综框对应的第2传递部件和与第4 综框对应的第4传递部件,上述第l传递部件和上述第l踏综杆的连结位置与上述第3传递部件 和上述笫1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间隔,与上述第1综框和上述第3综框的 节距相同,上述第2传递部件和上述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与上述第4传递部件和上述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间隔,与上述第2综框和上述第4综框的 节距相同,从上述第l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上述第3传递部件与第l踏综杆 的连结位置的距离、以及从上述第2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上述第2传 递部件与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是相同的。
全文摘要
一种织机的开口装置,具有多个综框、多个传递部件、第1踏综杆、第2踏综杆。多个传递部件中的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与多个综框中的奇数组的综框一对一地连结。多个传递部件中的偶数组的传递部件与多个综框中的偶数组的综框一对一地连结。借助上述第1踏综杆的往复转动而令上述奇数组的综框往复运动,借助上述第2踏综杆的往复转动而令上述偶数组的综框往复运动。从上述第1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上述奇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第1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以及从上述第2踏综杆的转动中心轴线到上述偶数组的传递部件与上述第2踏综杆的连结位置的距离设定为,使得在上述奇数组的综框以及上述偶数组的综框之间使经纱开口偏移量相同。
文档编号D03C5/00GK101634072SQ20091016048
公开日2010年1月27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08年7月23日
发明者木村康之, 染矢诚, 牧野功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