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69310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包括综框机构、驱动装置、导向机构及传动机构,综框上梁和综框下梁,综框上梁包括第一上综框和第二上综框,综框下梁包括第一下综框和第二下综框,第一上综框和第一下综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二上综框和第二下综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一上综框和第一下综框之间沿横向均匀排布有若干个第一绞织筘,第二上综框和第二下综框之间沿横向均匀排布有若干个与第一绞织筘位置相对的第二绞织筘,第一、第二绞织筘均包括上筘梁和下筘梁,上、下筘梁之间设置有多个片状全筘齿,相邻两全筘齿之间设置有半筘齿。本实用新型更利于高速运转,经纱交错运动时间较短,可引纬时间增加,更利于引纬,适应范围更广。
【专利说明】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绞织织物如纱窗、工业绞织布等是一种特殊织物,如附图1所示,其中,横向的为纬纱,纵向的为经纱,一层经纱始终在织物的上层,另外一层经纱则始终在下层,在相邻两纬纱之间经纱形成交叉,相邻两根经纱左右位置一纬一交换,现有的绞织织物在剑杆织机上织造较多,其开口装置大都采用纱罗绞织综丝或针排的方法,织机转速较低,适织网格密度范围较小,容易错花,易损件较多,无法适应用户对织造设备高速、高效、高质量的使用要求。
[0003]由此可见,现有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闻。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包括综框机构、驱动装置、导向机构及传动机构,综框上梁和综框下梁,综框上梁包括第一上综框和第二上综框,综框下梁包括第一下综框和第二下综框,第一上综框和第一下综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二上综框和第二下综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一上综框和第一下综框之间沿横向均匀排布有若干个第一绞织筘,第二上综框和第二下综框之间沿横向均匀排布有若干个与第一绞织筘位置相对的第二绞织筘,第一、第二绞织筘均包括上筘梁和下筘梁,上、下筘梁之间设置有多个片状全筘齿,相邻两全筘齿之间设置有半筘齿,半筘齿上设置有穿纱孔,各片状全筘齿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上筘梁和下筘梁上,第一绞织筘的半筘齿的上端焊接在上筘梁上、下端悬空,第二绞织筘的半筘齿的下端焊接在下筘梁上、上端悬空,第一绞织筘的半筘齿朝上或朝下,第二绞织筘的半筘齿的朝向与第一绞织筘的半筘齿的朝向相反,驱动装置包括带动第一上、下综框做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部、带动第二上、下综框做左右运动的第二驱动部及带动第二上、下综框做上下运动的第三驱动部,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部均与织机主轴相连,织机每转动一圈,第一上、下综框及第二上、下综框同步上下运动往复一次,织机每转动两圈,第二上、下综框左右运动往复一次。
[0007]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部均为凸轮机构,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凸轮摇臂及两个共轭的第一凸轮,第一凸轮摇臂上设置有两个第一从动轮,一个第一凸轮对应驱动一个第一从动轮;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凸轮摇臂及两个共轭的第二凸轮,第二凸轮摇臂上设置有两个由第二凸轮驱动的第二从动轮,一个第二凸轮对应驱动一个第二从动轮;第三驱动部包括第三凸轮摇臂及两个共轭的第三凸轮,第三凸轮摇臂上设置有两个第三从动轮,一个第三凸轮对应驱动一个第三从动轮,第一、第二、第三凸轮摇臂套置在同一根凸轮摇臂轴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凸轮摇臂轴转动,凸轮摇臂轴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第一、第二及第三凸轮套置在同一根凸轮轴上,且第二凸轮位于第一凸轮和第三凸轮之间,凸轮轴与织机的主轴相连,第一凸轮摇臂在第一凸轮的驱动下、第二凸轮摇臂在第二凸轮的驱动下、第三凸轮摇臂在第三凸轮的驱动下均可进行往复运动,织机主轴每转一圈,第一、第三凸轮摇臂往复运动一次,织机主轴每转两圈,第二凸轮摇臂往复运动一次。
[0008]所述第一驱动部通过传动机构与第一上、下综框相连,当两个第一凸轮转过90°时,第一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一凸轮转过180°时,第一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两个第一凸轮转过270°时,第一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一凸轮转过360°时,第一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第二、三驱动部通过传动机构与第二上、下综框相连,第三凸轮的结构与第一凸轮的结构相同,当两个第三凸轮转过9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三凸轮转过180°时,第二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两个第三凸轮转过27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连个第三凸轮转过360°时,第二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第二凸轮转过18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横向移动至最左侧,当第二凸轮转过36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最左侧横向移动至初始位置。
[0009]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杆和导向块,导向杆有四根,其包括两根对第一上、下综框进行运动导向的第一导向杆和两根对第二上、下综框进行运动导向的第二导向杆,两根第一导向杆分别设置在第一上、下综框的左右两端,两根第二导向杆分别设置在第二上、下综框的左右两端,导向块有两块,其均安装在织机的机架上且分别位于综框上梁和综框下梁的左右两侧,各导向块的上、下两端的相对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第一导向杆置入第一导向槽内,第二导向杆置入第二导向槽内,第二导向槽内留有可供第二导向杆左右移动的间隙。
[0010]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将第一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一上、下综框的第一传动部、将第二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上、下综框的第二传动部及将第三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上、下综框的第三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与第一凸轮摇臂相连的第一横杆、与第一横杆相铰接的第一斜拉杆及与第一斜拉杆相铰接的第一右摇臂,第一右摇臂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横拉杆、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右竖拉杆,第一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左摇臂,第一左摇臂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左竖拉杆,位于右侧的第一导向杆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右拉钩,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杆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左拉钩,第一右拉钩与第一右竖拉杆相连,第一左拉钩与第一左竖拉杆相连;所述第三传动部包括与第三凸轮摇臂相连的第三横杆、与第三横杆相铰接的第三斜拉杆及与第三斜拉杆相铰接的第三右摇臂,第三右摇臂的一端铰接有第三横拉杆、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右竖拉杆,第三横向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左摇臂,第三左摇臂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左竖拉杆,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杆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右拉钩,位于左侧的第二导向杆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左拉钩,第二右拉钩与第三右竖拉杆相连,第二左拉钩与第三左竖拉杆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与第二凸轮摇臂相连的第二横杆、与第二横杆相铰接的第二斜拉杆及与第二斜拉杆相铰接的第二右摇臂,第二右摇臂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横拉杆,第二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左摇臂,第一、第二、第三右摇臂套置在同一根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的右固定轴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右固定轴转动,第一、第二、第三左摇臂套置在同一根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的左固定轴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左固定轴转动,第二左摇臂的顶端连接有一根横动连杆,横动连杆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三左竖拉杆相连。
[0011]所述第一左、右竖拉杆的长度小于第三左、右竖拉杆的长度。
[0012]所述第一左、右摇臂及第三左、右摇臂均呈弯折状,第二左摇臂呈竖直状。
[0013]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0014]1、本实用新型可实现上、下层经纱的同时运动,并且纱线被约束在绞织筘的全齿之间的间隙内,不会错花,上、下综框的行程缩短,更利于高速运转,经纱交错运动时间短,可引纬时间增加,更有利于引纬,适应范围更广。
[0015]2、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应用到喷气织机上,还可以应用到喷水、剑杆、片梭等无梭织机上。
[0016]3、本实用新型结构紧凑,安装维修方便,制作成本较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绞织织物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21 ] 图5为图4的A-A向视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绞织筘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绞织筘的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
[0025]1、综框上梁 101、第一上综框 102、第二上综框 2、综框下梁 201、第一下综框 202、第二下综框 3、第一绞织筘 301、上筘梁 302、下筘梁 303、全筘齿 304、半筘齿 305、穿纱孔 4、第二绞织筘 5、导向机构 501、第一导向杆 502、第二导向杆 503、导向块503.1、第一导向槽503.2、第二导向槽6、驱动装置601、第一凸轮602、第一凸轮摇臂 603、第二凸轮 604、第二凸轮摇臂 605、第三凸轮606、第三凸轮摇臂607、凸轮摇臂轴7、传动机构701、第一横杆702、第一斜拉杆703、第一右摇臂 704、第一横拉杆 705、第一右竖拉杆 706、第一左摇臂 707、第一左竖拉杆 708、第一右拉钩 709、第一左拉钩 710、第三左竖拉杆 711、第二左拉钩 712、第二右拉钩713、横动拉杆714、第二左摇臂715、右固定轴716、左固定轴717、第三右竖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027]如图2至图7所示,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包括综框机构、驱动装置6、导向机构5及传动机构7,综框上梁I和综框下梁2,综框上梁I包括第一上综框101和第二上综框102,综框下梁2包括第一下综框201和第二下综框202,第一上综框101和第一下综框201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二上综框102和第二下综框202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一上综框101和第一下综框201之间沿横向均勻排布有若干个第一绞织筘3,第二上综框102和第二下综框202之间沿横向均匀排布有若干个与第一绞织筘3位置相对的第二绞织筘4,第一、第二绞织筘均包括上筘梁301和下筘梁302,上、下筘梁之间设置有多个片状全筘齿303,相邻两全筘齿303之间设置有半筘齿304,半筘齿304上设置有穿纱孔305,各片状全筘齿303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上筘梁301和下筘梁302上,第一绞织筘3的半筘齿304的上端焊接在上筘梁301上、下端悬空,第二绞织筘4的半筘齿的上端悬空、下端焊接在下筘梁上,第一绞织筘3的半筘齿304朝上或朝下,第二绞织筘4的半筘齿的朝向与第一绞织筘3的半筘齿的朝向相反,驱动装置6包括带动第一上、下综框做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部、带动第二上、下综框做左右运动的第二驱动部及带动第二上、下综框做上下运动的第三驱动部,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部均与织机主轴相连,织机每转动一圈,第一上、下综框及第二上、下综框同步上下运动往复一次,织机每转动两圈,第二上、下综框左右运动往复一次。穿纱时,上、下两层经纱相邻的两根都穿入与之相对的绞织筘中,其中,上层的经纱穿在第一绞织筘3的半筘齿304的穿纱孔305中,下层的那根经纱穿在该第一绞织筘3的全筘齿303的缝隙中,之后,上、下层经纱穿至与该第一绞织筘3位置相对的第二绞织筘4中,此刻,上层经纱穿入该第二绞织筘4的全筘齿的缝隙中,下层经纱穿入该第二绞织筘4的半筘齿的穿纱孔中,所用经纱依照该方式依次穿入后面的第一、第二绞织筘中。之后,上层经纱在第一上、下综框的带动下向下运动,同时,下层经纱在第二上、下综框的带动下向上运动,当上层经纱低于下层经纱时,第二上、下综框左右运动使得全筘齿中的那根经纱偏向另一侧,从而靠近另一侧的全筘齿,由于全筘齿对经纱的定位作用,使得经纱不会错位,之后,上层经纱在第一上、下综框的带动下从下而上,同时下层经纱在第二上、下综框的作用下从上向下,在织口处上、下层经纱形成了绞织,当上、下层经纱有了一定的开口角度,这时再开始引入下一纬。
[0028]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部均为凸轮机构,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凸轮摇臂602及两个共轭的第一凸轮601,共轭关系便于高速运转,第一凸轮摇臂602上设置有两个第一从动轮,一个第一凸轮对应驱动一个第一从动轮601 ;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凸轮摇臂604及两个共轭的第二凸轮603,第二凸轮摇臂604上设置有两个由第二凸轮603驱动的第二从动轮,一个第二凸轮603对应驱动一个第二从动轮;第三驱动部包括第三凸轮摇臂606及两个共轭的第三凸轮605,第三凸轮摇臂606上设置有两个第三从动轮,一个第三凸轮对应驱动一个第三从动轮,第一、第二、第三凸轮摇臂套置在同一根凸轮摇臂轴607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凸轮摇臂轴607转动,凸轮摇臂轴607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第一、第二及第三凸轮套置在同一根凸轮轴上,且第二凸轮603位于第一凸轮601和第三凸轮605之间,凸轮轴与织机的主轴相连,第一凸轮摇臂602在第一凸轮601的驱动下、第二凸轮摇臂604在第二凸轮603的驱动下、第三凸轮摇臂606在第三凸轮605的驱动下均可进行往复运动,织机主轴每转一圈,第一、第三凸轮摇臂往复运动一次,织机主轴每转两圈,第二凸轮摇臂604往复运动一次,也就是说第一、第三凸轮摇臂与织机的转动同步,比例为1:1:1,即织机转动一圈,第一、第三凸轮摇臂升降往复一次,而第二凸轮摇臂604与织机运动的比例为1:2,即织机转动两圈,第二凸轮摇臂604横向移动往复一次。
[0029]所述第一驱动部通过传动机构7与第一上、下综框相连,当两个第一凸轮601转过90°时,第一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一凸轮601转过180°时,第一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两个第一凸轮601转过270°时,第一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一凸轮601转过360°时,第一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第二、三驱动部通过传动机构7与第二上、下综框相连,第三凸轮605的结构与第一凸轮601的结构相同,当两个第三凸轮605转过9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三凸轮605转过180°时,第二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两个第三凸轮605转过27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三凸轮605转过360°时,第二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第二凸轮603转过18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横向移动至最左侧,当第二凸轮603转过36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最左侧横向移动至初始位置。也就是说,第一凸轮601和第三凸轮605具有四个高低变换,第二凸轮603只有两个高低变换,第一、第二、第三凸轮的高低变换比例为2:1:2。
[0030]所述导向机构5包括导向杆和导向块,导向杆有四根,其包括两根对第一上、下综框进行运动导向的第一导向杆501和两根对第二上、下综框进行运动导向的第二导向杆502,两根第一导向杆501分别设置在第一上、下综框的左右两端,两根第二导向杆502分别设置在第二上、下综框的左右两端,导向块503有两块,其均安装在织机的机架上且分别位于综框上梁I和综框下梁2的左右两侧,各导向块503的上、下两端的相对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导向槽503.1和第二导向槽503.2,第一导向杆501置入第一导向槽503.1内,第二导向杆502置入第二导向槽503.2内,第二导向槽503.2内留有可供第二导向杆502左右移动的间隙。
[0031]所述传动机构7包括将第一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一上、下综框的第一传动部、将第二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上、下综框的第二传动部及将第三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上、下综框的第三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与第一凸轮摇臂602相连的第一横杆701、与第一横杆701相铰接的第一斜拉杆702及与第一斜拉杆702相铰接的第一右摇臂703,第一右摇臂703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横拉杆704、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右竖拉杆705,第一横拉杆704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左摇臂706,第一左摇臂706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左竖拉杆707,位于右侧的第一导向杆501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右拉钩708,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杆501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左拉钩709,第一右拉钩708与第一右竖拉杆705相连,第一左拉钩709与第一左竖拉杆707相连;所述第三传动部包括与第三凸轮摇臂606相连的第三横杆、与第三横杆相铰接的第三斜拉杆及与第三斜拉杆相铰接的第三右摇臂,第三右摇臂的一端铰接有第三横拉杆、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右竖拉杆717,第三横向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左摇臂,第三左摇臂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左竖拉杆710,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杆502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右拉钩712,位于左侧的第二导向杆502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左拉钩711,第二右拉钩712与第三右竖拉杆717相连,第二左拉钩711与第三左竖拉杆710相连,第一左竖拉杆707、第一右竖拉杆705及第三右竖拉杆717的长度均小于第三左竖拉杆710的长度;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与第二凸轮摇臂604相连的第二横杆、与第二横杆相铰接的第二斜拉杆及与第二斜拉杆相铰接的第二右摇臂,第二右摇臂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横拉杆,第二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左摇臂714,第一左、右摇臂及第三左、右摇臂均呈弯折状,第二左摇臂714呈竖直状,第一、第二、第三右摇臂套置在同一根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的右固定轴715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右固定轴715转动,第一、第二、第三左摇臂套置在同一根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的左固定轴716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左固定轴716转动,第二左摇臂714的顶端连接有一根横动连杆713,横动连杆713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三左竖拉杆710相连、第二、第三左摇臂共同作用于第三左竖拉杆710,使得第三左竖拉杆710在做上下运动的同时还做左右摆动,这样第二上、下综框实现了在上下运动的同时产生左右移动。
[0032]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003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5]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包括综框机构、驱动装置、导向机构及传动机构,综框上梁和综框下梁,综框上梁包括第一上综框和第二上综框,综框下梁包括第一下综框和第二下综框,第一上综框和第一下综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二上综框和第二下综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一上综框和第一下综框之间沿横向均匀排布有若干个第一绞织筘,第二上综框和第二下综框之间沿横向均匀排布有若干个与第一绞织筘位置相对的第二绞织筘,第一、第二绞织筘均包括上筘梁和下筘梁,其特征在于:上、下筘梁之间设置有多个片状全筘齿,相邻两全筘齿之间设置有半筘齿,半筘齿上设置有穿纱孔,各片状全筘齿的两端分别焊接在上筘梁和下筘梁上,第一绞织筘的半筘齿的上端焊接在上筘梁上、下端悬空,第二绞织筘的半筘齿的下端焊接在下筘梁上、上端悬空,第一绞织筘的半筘齿朝上或朝下,第二绞织筘的半筘齿的朝向与第一绞织筘的半筘齿的朝向相反,驱动装置包括带动第一上、下综框做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部、带动第二上、下综框做左右运动的第二驱动部及带动第二上、下综框做上下运动的第三驱动部,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部均与织机主轴相连,织机每转动一圈,第一上、下综框及第二上、下综框同步上下运动往复一次,织机每转动两圈,第二上、下综框左右运动往复一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及第三驱动部均为凸轮机构,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凸轮摇臂及两个共轭的第一凸轮,第一凸轮摇臂上设置有两个第一从动轮,一个第一凸轮对应驱动一个第一从动轮;第二驱动部包括第二凸轮摇臂及两个共轭的第二凸轮,第二凸轮摇臂上设置有两个由第二凸轮驱动的第二从动轮,一个第二凸轮对应驱动一个第二从动轮;第三驱动部包括第三凸轮摇臂及两个共轭的第三凸轮,第三凸轮摇臂上设置有两个第三从动轮,一个第三凸轮对应驱动一个第三从动轮,第一、第二、第三凸轮摇臂套置在同一根凸轮摇臂轴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凸轮摇臂轴转动,凸轮摇臂轴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第一、第二及第三凸轮套置在同一根凸轮轴上,且第二凸轮位于第一凸轮和第三凸轮之间,凸轮轴与织机的主轴相连,第一凸轮摇臂在第一凸轮的驱动下、第二凸轮摇臂在第二凸轮的驱动下、第三凸轮摇臂在第三凸轮的驱动下均可进行往复运动,织机主轴每转一圈,第一、第三凸轮摇臂往复运动一次,织机主轴每转两圈,第二凸轮摇臂往复运动一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部通过传动机构与第一上、下综框相连,当两个第一凸轮转过90°时,第一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一凸轮转过180°时,第一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两个第一凸轮转过270°时,第一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一凸轮转过360°时,第一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第二、三驱动部通过传动机构与第二上、下综框相连,第三凸轮的结构与第一凸轮的结构相同,当两个第三凸轮转过9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两个第三凸轮转过180°时,第二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两个第三凸轮转过27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上升至最高点,当连个第三凸轮转过360°时,第二上、下综框下降至初始位置,当第二凸轮转过18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初始位置横向移动至最左侧,当第二凸轮转过360°时,第二上、下综框从最左侧横向移动至初始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杆和导向块,导向杆有四根,其包括两根对第一上、下综框进行运动导向的第一导向杆和两根对第二上、下综框进行运动导向的第二导向杆,两根第一导向杆分别设置在第一上、下综框的左右两端,两根第二导向杆分别设置在第二上、下综框的左右两端,导向块有两块,其均安装在织机的机架上且分别位于综框上梁和综框下梁的左右两侧,各导向块的上、下两端的相对位置处分别开设有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第一导向杆置入第一导向槽内,第二导向杆置入第二导向槽内,第二导向槽内留有可供第二导向杆左右移动的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将第一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一上、下综框的第一传动部、将第二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上、下综框的第二传动部及将第三驱动部的动力传递至第二上、下综框的第三传动部;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与第一凸轮摇臂相连的第一横杆、与第一横杆相铰接的第一斜拉杆及与第一斜拉杆相铰接的第一右摇臂,第一右摇臂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横拉杆、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右竖拉杆,第一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左摇臂,第一左摇臂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一左竖拉杆,位于右侧的第一导向杆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右拉钩,位于左侧的第一导向杆的下部设置有第一左拉钩,第一右拉钩与第一右竖拉杆相连,第一左拉钩与第一左竖拉杆相连;所述第三传动部包括与第三凸轮摇臂相连的第三横杆、与第三横杆相铰接的第三斜拉杆及与第三斜拉杆相铰接的第三右摇臂,第三右摇臂的一端铰接有第三横拉杆、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右竖拉杆,第三横向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左摇臂,第三左摇臂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左竖拉杆,位于右侧的第二导向杆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右拉钩,位于左侧的第二导向杆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左拉钩,第二右拉钩与第三右竖拉杆相连,第二左拉钩与第三左竖拉杆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与第二凸轮摇臂相连的第二横杆、与第二横杆相铰接的第二斜拉杆及与第二斜拉杆相铰接的第二右摇臂,第二右摇臂的一端铰接有第二横拉杆,第二横拉杆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左摇臂,第一、第二、第三右摇臂套置在同一根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的右固定轴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右固定轴转动,第一、第二、第三左摇臂套置在同一根设置在织机机架上的左固定轴上且三者均可绕该左固定轴转动,第二左摇臂的顶端连接有一根横动连杆,横动连杆的另一端与上述第三左竖拉杆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右竖拉杆的长度小于第三左、右竖拉杆的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织机绞织开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左、右摇臂及第三左、右摇臂均呈弯折状,第二左摇臂呈竖直状。
【文档编号】D03C5/00GK204080272SQ201420519507
【公开日】2015年1月7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0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0日
【发明者】高玉刚, 刘培德, 吴海艳, 赵付斌, 纪竹青 申请人:青岛天一集团红旗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