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衣系统和具有其的干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7798发布日期:2018-07-10 10:08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衣物处理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干衣系统和具有其的干衣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干衣机的干衣系统,通常在循环风道上设置与外部导通的排气口,从而利用排气口将干衣空气排出,以避免由于压缩机的温升过高而导致热泵装置运行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然而,这种干衣系统的循环风道与外部导通的结构使得热空气直接排出,从而造成热能浪费、干燥效率不高等问题,干衣过程中,需要引入外部空气,容易将外部空气中的尘埃等杂质引入循环风道,严重影响衣物的洁净,降低干衣系统的使用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干衣系统,该干衣系统的结构简单、干衣效率高、调节便利,而且循环风道采用密闭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杂质进入、提高使用可靠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干衣系统的干衣机。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干衣系统,包括干衣腔;循环风道,所述循环风道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分别与所述干衣腔连通;蒸发器和冷凝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沿所述循环风道的气流方向依次间隔开设在所述循环风道内,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循环风道的内壁面间隔开形成风口;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分别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相连;节流元件,所述节流元件设在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流量开关,所述流量开关设在所述风口处以调节所述风口的开口大小。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衣系统,通过在循环风道的内壁面与蒸发器和冷凝器中至少一个的之间形成风口,并且在风口处设置流量开关以调节风口的开度大小,从而通过调节风口的开度大小实现蒸发器或冷凝器的空气旁通流量,进而实现对干衣腔的进风温度的调节,使得干衣腔内温度处于可控范围内,既可以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对衣物造成损伤,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调节灵活性,避免压缩机过载、影响干衣系统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循环风道整体采用封闭式结构,与相关技术中循环风道设置与外界导通排气口的结构相比,可以有效地减少热能浪费、提高干衣效率、避免引入外部杂质等问题。

另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衣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循环风道的内壁面之间间隔开形成所述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流量开关形成为旋转片,所述旋转片可枢转地设在所述风口处以调节所述风口的开口大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流量开关形成为伸缩片,所述伸缩片可推拉地设在所述风口处以调节所述风口的开口大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节流元件为节流阀,所述干衣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在所述循环风道内且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节流阀控制单元,所述节流阀控制单元与所述节流阀和所述温度传感器相连以根据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感应信号控制所述节流阀的流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循环风道的内壁面之间以及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循环风道的内壁面之间分别间隔开,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循环风道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风口,所述蒸发器与所述循环风道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二风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口的开口大小与所述第二风口的开口大小相等且位于所述循环风道的同一侧,所述流量开关设在所述第二风口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设在所述循环风道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风口的开口大于所述第二风口的开口,所述第一风口和所述第二风口处分别设有所述流量开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口处的所述流量开关在所述第一风口的内壁面所在平面与所述第二风口的内壁面所在平面之间可活动。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干衣机,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干衣系统。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干衣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干衣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干衣系统的干衣腔内温度与通过风口风量的旁通率的变化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干衣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干衣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干衣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干衣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干衣系统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所示的干衣系统的工作流程图;

图10是图8中所示的干衣系统的压缩机排风温度与通过风口风量的旁通率的变化示意图。

附图标记:

s:干衣系统;

10:压缩机;20:冷凝器;30:节流元件;40:蒸发器;50:风机;60:干衣腔;

70:循环风道;71:进风口;72:出风口;

80:积水盘;90:排水机构;100(130、140):温度传感器;

110(120):流量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1至图10具体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干衣系统s。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衣系统s包括干衣腔60、循环风道70、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压缩机10、节流元件30和流量开关(110,120)。

具体而言,循环风道70具有进风口71和出风口72,进风口71和出风口72分别与干衣腔60连通,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沿循环风道70的气流方向依次间隔开设在循环风道70内,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的至少一个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间隔开形成风口,压缩机10分别与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相连,节流元件30设在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之间,流量开关(110,120)设在风口处以调节风口的开口大小。

换言之,干衣系统s主要由干衣腔60、循环风道70、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压缩机10、节流元件30和流量开关(110,120)组成。干衣腔60内设有用于容纳衣物的容纳腔,干衣腔60的两端分别与循环风道70的进风口71和出风口72连通,循环风道70形成为封闭的通道系统,从而能够使得通过循环风道70的热空气减少热能浪费,进而提高干衣系统s的干衣效率,而且,也可以避免外部杂质进入循环风道70,影响干衣系统s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进一步地,蒸发器40、冷凝器20、压缩机10和节流元件30组成热泵系统,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均设在循环风道70内,且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沿循环风道70的气流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a箭头方向)依次间隔开布置,节流元件30两端分别与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相连,压缩机10的两端分别与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相连,蒸发器40、压缩机10、冷凝器20和节流元件30依次相连且间隔开布置,例如,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蒸发器40、压缩机10、冷凝器20和节流元件30依次逆时针首尾连接。

再者,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中至少一个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间形成风口,例如,可以是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间形成风口(如图1、图4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也可以是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分别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间形成风口(如图6和图9所示的实施例),流量开关(110,120)邻进风口处设置,从而通过调节风口的开度大小实现蒸发器40或冷凝器20的空气旁通流量,进而实现对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的调节,使得干衣腔60内温度处于可控范围内,既可以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对衣物造成损伤,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调节灵活性,避免压缩机10过载、影响干衣系统s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热泵系统运行时,压缩机10消耗电能,将蒸发器40出口的低温制冷剂压缩形成高温高压气体,再进入冷凝器20与空气换热,制冷剂被冷却至低温的过冷状态,再经过节流元件30降温,形成低温的两相状态,再进入蒸发器40换热形成为过热气体,进入压缩机10,完成热泵系统的一个工作循环。

干衣系统s运行时,高温干燥空气进入干衣腔60与干衣腔60内的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变为低温高湿气体,然后沿出风口72排出循环风道70;再经过蒸发器40与蒸发器40中更低温度冷剂进行热交换,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一下,析出从湿衣物中吸收的水分,变为低温干燥空气;随后,低温干燥空气再经过冷凝器20与冷凝器20中的高温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被加热成为低湿高温空气,再次进行干衣腔60以对湿衣物进行干燥,如此循环。

由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衣系统s,通过在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与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中至少一个的之间形成风口,并且在风口处设置流量开关(110,120)以调节风口的开度大小,从而通过调节风口的开度大小实现蒸发器40或冷凝器20的空气旁通流量或者换热面积,进而实现对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的调节,使得干衣腔60内温度处于可控范围内,既可以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对衣物造成损伤,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调节灵活性以及调节控制范围,避免压缩机10过载、影响干衣系统s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循环风道70整体采用封闭式结构,与相关技术中循环风道70设置与外界导通排气口的结构相比,可以有效地减少热能浪费、提高干衣效率、避免引入外部杂质等问题。

优选地,干衣系统s还设有风机50、积水盘80和排水机构90,风机50邻近进风口71设置在循环风道70内,从而利用风机50加速循环风道70内空气的流速,进而提高干燥效率,积水盘80一端与循环风道70邻近蒸发器40的一侧相连且另一端与排水机构90相连,从而及时地将由于与蒸发器40换热而析出的水分排出。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间隔开形成所述风口。

具体地,如图1、图4、图5、图6和图8所示,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间形成风口(如图1、图4和图6所示)、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分别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间形成风口(如图5和图8所示),使得经过蒸发器40换热后的空气经过冷凝器20所在循环风道70时,能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过冷凝器20与其中的高温制冷剂换热,被加热成低湿高温空气,另一部分不经过冷凝器20换热,直接与冷凝器20出口的空气混合,进而通过调节流量开关110以调节空气的旁通流量,有效地提高调节控制灵活性。

优选地,节流元件30为节流阀,由于节流阀的结构较简单,具有价格低廉、调节方便、便于制造和维修的优点,因此采用节流阀作为节流元件30,有利于降低干衣系统s的生产成本,提高调节的便利性。

下面参考图1-图10通过多个实施例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衣系统s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干衣系统s包括干衣腔60、循环风道70、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压缩机10、节流元件30和旋转片。具体而言,循环风道70具有进风口71和出风口72,进风口71和出风口72分别与干衣腔60连通,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沿循环风道70的气流方向依次间隔开设在循环风道70内,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间隔开形成风口,压缩机10分别与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相连,节流元件30设在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之间。

其中,挡片可枢转地设在风口处以调节风口的开口大小。

参照图1、图2和图3,流量开关110形成为旋转片,旋转片可以沿逆时针或顺时针枢转地设在风口处,从而可以通过顺时针枢转旋转片以调节冷凝器20的迎风面积,通过改变迎风面积调整经过冷凝器20换热后的冷凝器20出口处的出风温度,也可以通过逆时针枢转旋转片以调节风口处旁通流量,进而通过调整旁通流量实现调节进入干衣腔60的空气温度。

当顺时针枢转旋转片(即旋转片的枢转角度从0°变化到-90°,其中正枢转角度是指旋转片逆时针旋转时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负枢转角度是指旋转片顺时针旋转时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度)时,风口处的旁通流量保持不变而冷凝器20的迎风面积减小;当逆时针枢转旋转片(即旋转片的枢转角度从0°变化到90°)时,风口处的旁通流量增大而冷凝器20的迎风面积保持不变。

由此,通过调节旋转片以调节空气的旁通流量或调节冷凝器20换热面积,有效地提高调节控制灵活性以及调节控制范围。

优选地,干衣系统s还设有温度传感器100,温度传感器100设在循环风道70内且邻近干衣腔60的进风口71,温度传感器100与旋转片相连以控制旋转片的枢转角度。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温度传感器100设有设定温度范围,当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时,减小旋转片相对于水平面的逆时针枢转角度(旋转片处于0°至90°范围时),从而减小空气的旁通量,或者,减小旋转片相对于水平面的顺时针枢转角度(旋转片处于0°至-90°范围时),从而增大冷凝器20的迎风面积(即换热面积);

当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时,增大旋转片相对于水平面的逆时针枢转角度(旋转片处于0°至90°范围时),从而增大空气的旁通量,或者,增大旋转片相对于水平面的顺时针枢转角度(旋转片处于0°至-90°范围时),从而减小冷凝器20的迎风面积(即换热面积);

当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时,则维持旋转片的开度位置不变。

由此,通过温度传感器100的检测信号控制旋转片的开度,进而保证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始终处于设定温度范围,进而既可以保证干衣效率,又可以有效地保护衣物。

值得说明的是,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可以根据衣物的允许温度和衣物的实际湿度设定,衣物实际湿度高,则提高进风温度设定值,否则降低进风温度设定值,并且进风温度设定值应该始终满足衣物的允许温度范围。

实施例二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二与上述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设在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形成的风口处的流量开关110形成为伸缩片,伸缩片可推拉地设在风口处以调节风口的开口大小。

具体地,伸缩片设在风口处,且可以沿竖直方向(如图4所示上下方向)推拉以调节风口的开口大小。

当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低于设定温度范围时,向下推动伸缩片以减小空气的旁通量;当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范围时,向上抽出伸缩片以增大空气的旁通量;当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在设定温度范围时,则维持伸缩片的开度位置不变。由此,通过控制伸缩片的伸缩量,进而保证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始终处于设定温度范围,进而既可以保证干衣效率,又可以有效地保护衣物,避免衣物由于温度过高受到损伤。

实施例三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三与上述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节流元件30可以为节流阀,不同之处在于干衣系统s还包括:节流阀控制单元150。

其中,温度传感器140设在循环风道70内且位于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之间,节流阀控制单元150与节流阀和温度传感器140相连以根据温度传感器140的感应信号控制节流阀的流量。

具体地,温度传感器140设在循环风道70内,邻近蒸发器40的出风口72处设置,从而利用温度传感器140检测蒸发器40出风温度,节流阀控制单元150两端分别与温度传感器140和节流阀相连,从而通过检测蒸发器40的出口温度控制节流阀的开度,改变制冷剂通过节流阀的流量,实现热泵系统蒸发器40内制冷剂的高低压压差调节,进而实现对蒸发器40出口温度的控制,增大对进入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的控制。

如图7所示,当蒸发器40的出风温度高于温度设定范围时,节流阀的开度减小,压降增大,蒸发器40压力降低,蒸发器40内制冷剂温度降低,在进入蒸发器40前的空气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蒸发器40进口处空气温度与蒸发器40内制冷剂温度的温差增大,从而使得蒸发器40的换热量增大,经过蒸发器40的空气析出冷凝水的速率将增大,同时,冷凝器20的换热量将增大(冷凝器20的换热量受到压缩机10的耗功和制冷剂流量的影响),从而对进入干衣腔60的空气家热量增大,也使得进入干衣腔60之后的空气的吸湿能力加大;

当蒸发器40的出风温度低于温度设定范围时,节流阀的开度增大,压降减小,蒸发器40压力增大,蒸发器40内制冷剂温度升高,蒸发器40的换热量将减小,从而增大蒸发器40的出口温度。

当蒸发器40的出风温度在温度设定范围内时,节流阀的开度将保持不变。

由此,通过节流阀控制单元150控制节流阀实现对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以及进风的吸湿效率进行调整。

实施例四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四与上述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以及蒸发器4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分别间隔开,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风口,蒸发器4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二风口。

具体地,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间隔开形成第一风口,蒸发器4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间隔开形成第二风口,从而使得经过循环风道70进入蒸发器40所在循环风道70时,能够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过蒸发器40与其中的低温制冷剂换热,析出水分,形成低温低湿空气,另一部分不经过蒸发器40换热,直接与蒸发器40出口的空气混合,而,两部分的混合空气经过冷凝器20所在循环风道70时,再次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经过冷凝器20与其中的高温制冷剂换热,被加热成低湿高温空气,另一部分不经过冷凝器20换热,直接与冷凝器20出口的空气混合,进而通过调节流量开关120以调节空气的旁通流量,有效地提高调节控制灵活性。

进一步地,第一风口的开口大小与第二风口的开口大小相等且位于循环风道70的同一侧,流量开关120设在第二风口处。

参照图5,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间隔开形成第一风口,蒸发器4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间隔开形成第二风口,第一风口与第二风口的开口大小大致相等,且位于循环风道70同一侧(如图5中所示上侧),流量开关120设在第二风口处,从而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控制第二风口处的流量开关120实现对进入干衣腔60的进风空气温度的调节,而且经过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的空气被两次分流,可以有效地增加流量开关120对温度的控制灵活性。

实施例五

如图8、图9和图10所示,本实施例五与上述的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以及蒸发器4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分别间隔开,冷凝器2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一风口,蒸发器40与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之间限定出第二风口。

其中,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设在循环风道70的同一侧,第一风口的开口大于第二风口的开口,第一风口和第二风口处分别设有流量开关(110,120)此外,第一风口处的流量开关110在第一风口的内壁面所在平面与第二风口的内壁面所在平面之间可活动,即流量开关110在冷凝器20的顶面与蒸发器40的顶面之间可活动。

具体地,第一风口位于冷凝器20所在循环风道70的上侧,第二风口位于蒸发器40所在循环风道70的上侧,第一风口上设有流量开关110,同时,第二风口上也设有流量开关120,用户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风口的流量开关110实现对冷凝器20出风温度的调整,也可以通过调节第二风口处的流量开关120实现对蒸发器40出风温度的调整,从而实现对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的双重调节,增大调节的灵活性和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干衣机(未示出)。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干衣机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干衣系统s,由于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干衣系统s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衣机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即该干衣机的结构简单,干衣效率高,调节便利,使用可靠性高。

具体地,通过在循环风道70的内壁面与蒸发器40和冷凝器20中至少一个的之间形成风口,并且在风口处设置流量开关(110,120)以调节风口的开度大小,从而通过调节风口的开度大小实现蒸发器40或冷凝器20的空气旁通流量或者换热面积,进而实现对干衣腔60的进风温度的调节,使得干衣腔60内温度处于可控范围内,既可以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对衣物造成损伤,也可以有效地提高调节灵活性以及调节控制范围,避免压缩机10过载、影响干衣系统s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而提升干衣机的使用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循环风道70整体采用封闭式结构,与相关技术中循环风道70设置与外界导通排气口的结构相比,可以有效地减少热能浪费、提高干衣效率、避免引入外部杂质等问题。

因此,该干衣机具有结构简单、干衣效率高、调节便利,而且循环风道70采用密闭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杂质进入、提高使用可靠性的特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干衣系统s和干衣机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可知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