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含细菌生物聚合物且具有独特外观的染色织物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58922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生产含细菌生物聚合物且具有独特外观的染色织物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具有独特外观的织物的方法,涉及一种用所述方法获得的织物以及包括所述织物的服装制品,即衣服。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具有独特(例如“使用过的(即破旧的(worn-out))或多色度(multi-shaded)”)外观的织造织物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含使用细菌生物聚合物。



背景技术:

做旧的织物(特别是牛仔布)在时尚界已经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由于加工工艺可以施用到织物以便形成不同的外观,并因此在织物的正面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即当由织物制成的制品破旧时在其表面上可见。事实上,在牛仔布行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使织物具有独特外观的来自各种织物加工工艺的创造性。

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加工技术来修饰织物的外观,并因此修饰由织物制成的服装制品的外观。

可通过用加工工艺(其通常在衣服或在织物上执行)处理织物来实现织物的“使用过的”或“过时的”或“破旧的”样式。已知的加工工艺可使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或机械磨损,诸如采用石洗、酸洗、激光处理或喷砂处理的方法。例如,在石洗中,在其中存在有浮石的圆筒中洗涤织物。在洗涤圆筒旋转的同时,织物通过石头接触将去除包括存在于所述纤维上的染料的部分纱线纤维。

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织物且具体来说靛蓝(indigo)染色的织造织物时,其中靛蓝染料位于保留未染色的纱线的核芯的纱线表面上,可施用石洗(或喷砂)加工工艺以使得不同量的未染色的靛蓝纱线核芯变得可见。

这些不同的加工处理产生不同的可视效果,具体地说破旧外观,这使得织物在服装和纺织行业中变得时尚。然而,可通过已知加工处理获得的可视效果和外观是受限制的。因此,由不同制造商制得的衣服经常彼此相似,由此降低了产品的商业预期性和将产品与另一制造商的那些产品区分开的可能性。

传统石洗的另一缺点在于石头会损坏织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用于生产具有“独特”外观的织物的方法;其中“独特外观”在本文中意指不同于已知外观的外观,即先前利用已知加工工艺不可获得的样式,诸如改进的“使用过的”或“过时的”或“破旧的”外观,具体地说先前利用已知方法不可获得的显著的破旧外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生产具有“独特”外观织物的方法,该“独特”外观在商业上可预期、可识别且易于与其它产品区分。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制造和加工工艺期间基本上避免或降低对纱线和由其制得的织物的损坏的方法。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免或降低已知加工工艺的环境成本且比所述工艺更廉价的加工工艺。

这些目的和其它目的可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实现,其生产根据权利要求17的织物的产品,即适于制造根据权利要求19的衣服的织物。

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织物的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a.提供至少一组多个经纱和至少一组多个纬纱;

b.编织所述至少一组多个经纱与所述至少一组多个纬纱以提供具有正面和背面的织造织物;

c.在所述纱线上或在所述织造织物的至少一面的至少部分上提供至少一个细菌生物聚合物的至少一个层以提供复合织物;

d.对所述复合织物的至少部分染色,从而将织物纱线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生物聚合物层一起染色;

e.从所述复合织物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层的至少部分以获得经处理的织物。

优选的实施例叙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织物在步骤d之后且步骤e之前制成,即其被裁剪成衣服;可以对织物或对包括织物的衣服施用加工工艺。在以下描述中,至少就考虑加工工艺而言将参考“织物”以识别衣服,而不会只限制在对织物处理的保护范围中。事实上,可以在衣服上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艺;权利要求1因此涵盖了在衣服中对织物的处理。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经处理织物”、即在加工工艺后的织造织物,可获得改进的(即“独特的”)审美效果。所获得的织物、即“经处理的”织物呈现“多色度”效果,即先前通过已知加工工艺不可获得“多色度”外观。特别地,所获得的“多色度”效果为显著的外观,优选地为“使用过的”或“破旧”外观,其包含多种色度,所述多种色度根据不可复制性分布而分布在整个织物上(并因此,分布在包含其的衣服上),以使得色度的相同分布无法由织物复制到另一织物。

在不受特定科学解释束缚的情况下,可能的解释是由活的微生物产生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可在结构上不等同于另一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即使其已经由相同的微生物且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因此,已经观察到两个不同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提供了细菌生物聚合物层本身以及与其联接的织物(或纱线)的两种不同的染色结果。

如上所述,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获得具有“独特”审美效果的“经理织物”,即在加工工艺之后的织造织物;换句话说,用本发明方法“处理的”两种织造织物显示出两种不同的审美结果,即相同分布的色度无法由织物复制到另一织物。因此,由本发明方法获得的每一个“经处理织物”都显示出基本上“独特的”审美外观,即基本上“不可复制的”审美外观。

如在从染色的复合织物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至少部分之后所获得的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根据已经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吸附且到达织造织物下层的染料量而显示出多种色度。

根据优选实施例,当所述至少一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具有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整个延伸部分上非均匀(即,其在贯穿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整个延伸部分上不是相同的)的厚度“t”时,这是尤其正确的。

事实上,在不受特定科学解释束缚的情况下,已经观察到具有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中获得的所要求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织物的上染率与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可变厚度的关系是可变的。

具体地说,已经观察到,厚度t越厚,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上染率(即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吸收的染料量)就越高,而到达纱线且对具有生物聚合物层的纱线染色的量就越少。换句话说,当例如复合织物包含具有非均匀(即“可变”)厚度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时,不同量的染料根据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到达织造织物的下表面(例如,正面),使得织物纱线在不同区域上呈现不同的染料量。

必须注意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复合织物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t”)和到达具有生物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的染料量成反比例。换句话说,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越厚,到达具有生物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的染料量就越低。例如,如果根据本发明的复合织物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较厚,那么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吸收较高量的染料,并且只有少量的染料(或没有)到达具有生物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因此,在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之后,获得了略微着色(即其以浅色度着色)或基本上未着色的处理织物。

相反,例如,如果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t”较薄,那么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吸收较低量的染料,并因此较高量的染料到达具有生物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的表面(即,例如,正面)。因此,在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之后,获得了强烈着色(即其以深色度着色)的处理织物。

如本文所用,术语“厚度”是指某物的顶表面和底表面或前表面和后表面之间的距离;例如,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的距离。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底表面为接触织物或纱线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表面。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顶表面为与底表面相对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表面,该顶表面不与织物或纱线接触。

如本文所用,术语“均匀厚度”是指基本上不变(基本上不可变)的厚度;例如,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着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延伸部分基本上未改变。

相反,如本文所用,术语“非均匀厚度”是指可变的厚度;例如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之间的距离沿着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延伸部分可变化(即“改变”,即其不是恒定的)。

根据优选实施例,所述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至少部分为不连续层。

例如,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可为不连续的生物聚合物层,即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可沿着其延伸部分呈现中断。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具有不连续生物聚合物层的织物或纱线在其表面上(例如织造织物的正面)呈现未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覆盖”的区域。

有利地,例如,考虑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是不连续的,即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在其整个延伸部分上呈现中断的复合织物(如在本发明的方法的步骤c中可获得),其中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的区域产生“未”被生物聚合物层“覆盖”。因此,当根据本发明方法的步骤d对复合织物染色时,“未”被生物聚合物层“覆盖”的织造织物的区域被完全且“直接”染色;换句话说,在织造织物未被生物聚合物层“覆盖”情况下,染料被直接施用到织造织物上。

有利地,当复合织物包含不连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时,可以获得具有图案化的多色度效果的经处理织物。

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不连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可呈现预定的“中断”的“图案化”分布,以便提供具有如上所述“完全”且“直接”染色的织造织物区域的预定图案的经处理织物。因此,在根据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之后,可以获得具有多色度效果的包含“完全染色”区域的图案化分布的经处理织物。相反,在织造织物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情况下,在染色后在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之后,获得了如上所限定的具有多色度效果的区域。换句话说,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可在对复合织物染色时起到“模板”的作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织造织物的编织图案内的变化提供另外的视觉效果。事实上,已经观察到编织图案有助于最终的外观。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为非均匀不连续层。换句话说,根据本发明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在其整个延伸部分上可具有变化的厚度和中断。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织造织物在至少正面和/或背面上具有至少一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织物的“正面”是指这样的织物面,当包含织物的衣服破旧时其为外部可见的一面。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织物的“背面”是指这样的织物面,在包含织物的衣服破旧时其为内部不可见的一面。

根据实施例,织造织物在正面和背面两者上均具有至少一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例如,根据本发明的织造织物可以具有两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即在其正面具有第一生物聚合物层和在其背面具有第二生物聚合物层,从而提供包括织造织物和两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复合织物。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生物聚合物层(在正面)和第二生物聚合物层(在背面)可包含相同或不同的细菌生物聚合物。

如本文所用,术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细菌聚合物层”、“生物聚合物层”以及“聚合物层”是指包括至少一种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层。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细菌生物聚合物”和“细菌聚合物”是指可由微生物产生的所有聚合物,其中术语“微生物”涵盖未经基因修饰(即野生型)的微生物和经基因修饰的微生物。例如,微生物可经基因修饰以便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该细菌生物聚合物不是由未经基因修饰(即,其为野生型微生物情况下)情况下的相同微生物产生的。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微生物”是指太小以至于肉眼无法看到但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小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体,并且涵盖细菌、酵母、真菌、病毒和藻类。如上所述,术语“微生物”涵盖未经基因修饰(即野生型)微生物以及经基因修饰的微生物。

在本说明书中,为了简化目的,参考“细菌生物聚合物,然而并不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于仅由“细菌”产生的聚合物,而是涵盖可由如上所限定的微生物产生的所有聚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包含糖基生物聚合物或氨基酸基生物聚合物或其混合物。

如本说明书中所使用,术语“糖基生物聚合物”涵盖线性和支链的多糖、变体及其衍生物。示例性糖基生物聚合物为细菌纤维素。

如本说明书中所使用,术语“氨基酸基生物聚合物”涵盖线性和支链的多肽、变体及其衍生物。示例性氨基酸基生物聚合物为细菌胶原蛋白。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所述细菌生物聚合物选自细菌纤维素、细菌胶原蛋白或其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包含选自如下各项的细菌生物聚合物:细菌纤维素、细菌胶原蛋白、细菌纤维素/壳聚糖共聚物(chitincopolymer)、细菌丝及其混合物。这些生物聚合物本身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

例如,可通过培养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优选地选自细菌、藻类、酵母、真菌及其混合物,来产生本发明的细菌生物聚合物(例如,细菌纤维素)。

例如,可以将细菌胶原蛋白层提供到织造织物的正面,并将细菌纤维物层提供到织造织物的背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细菌选自:葡糖醋杆菌属(gluconacetobacter)、气杆菌属(aerobacter)、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无色菌属(achromobacter)、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固氮菌属(azotobacter)、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根瘤菌属(rhizobium)、八叠球菌属(sarcina)、链球菌属(streptoccocc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genus)、及其混合物。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藻类选自:褐藻类(phaeophyta)、红藻门(rhodophyta)和金藻门(chrysophyta)、及其混合物。

例如,可通过培养醋酸杆菌属细菌的菌株、诸如木醋杆菌(acetobacterxylinum)的菌株,和/或培养葡糖醋杆菌属的菌株、诸如酸醋杆菌(gluconacetobacterhansenii)的菌株来产生细菌纤维素。

例如,可通过培养杆菌属(bacillus)、假单孢菌属、链球菌属的细菌菌株或已经过基因修饰获得产生胶原蛋白的修饰菌株的细菌菌株来产生细菌胶原蛋白。有利地,可在织物上产生细菌胶原蛋白以提供人造革状材料(“人造革”或“人造皮”,其中“革”和“皮”的主要结构组成为以强纤维(strongfibrils)形式的i型胶原蛋白)。例如,可通过培养木醋杆菌的菌株来产生细菌纤维素/壳聚糖共聚物,所述木醋杆菌已经过基因修饰获得产生细菌纤维素/壳聚糖共聚物的菌株。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为野生型和经基因修饰的微生物的混合物。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通过将至少一组多个经纱的至少部分和/或至少一组多个纬纱的至少部分或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接触并且培养所述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来执行本发明的方法的步骤c,以便提供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所述至少一组多个经纱的至少部分和/或所述至少一组多个纬纱的至少部分或所述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

换句话说,可以通过提供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获得根据本发明的步骤c的复合织物,所述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直接在所述织造织物上“生长”(即产生)。

例如,可以通过使织造织物的正面和/或后面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接触,并且培养所述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而有利地获得根据本发明的复合织物。更具体地,一旦织造织物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接触,就培养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以便直接在该纤维上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从而提供根据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的复合织物。

根据实施例,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a中所提供的至少一组多个经纱的至少部分和/或至少一组多个纬纱的至少部分在根据步骤b的编织之前被提供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例如,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例如细菌纤维素层),优选的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即细菌生物聚合物“膜”)可以直接在棉纱上生长。

有利地,提供在纱线(经纱和/或纬纱)上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在编织之前充当上浆剂(sizingagent),从而在编织过程中保护纱线。

此外,提供在纱线上的细菌生物聚合物还保护纱线免于在编织步骤之后受到损坏。

此外,当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例如细菌生物聚合物膜)直接在经纱和/或纬纱上生长(即产生)时,可以在编织之前跳过对纱线上浆的步骤并且在编织之后跳过脱浆的步骤,由此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如本发明方法的步骤a中所提供的至少一组多个经纱的至少部分和/或至少一组多个纬纱的至少部分被提供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并且在根据步骤b的编织步骤之前染色。

例如,在编织之前,通过将所述纱线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接触,并且培养所述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可以在纱线上产生(即“生长”)根据本发明的细菌生物聚合物,由此提供“复合纱线”。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编织“复合纱线”以提供具有生物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该复合纱线可随后染色。可替代或另外地,可在编织步骤之前对复合纱线进行染色。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根据步骤c通过在织物上生长(即产生)生物聚合物层,或通过将织造织物与分离地产生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联接,从而为织造织物提供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例如,分离地产生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可通过层压与织造织物联接,例如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层通过交联方法附接到织造织物;在其它示例性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被缝制在织造织物的正面和/或背面。

根据实施例,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并且将其溶解,并随后,纱线和/或织造织物与溶解的生物聚合物接触,以便提供根据本发明步骤c的复合织物。

根据优选实施例,通过以下步骤来执行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将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或在编织之前的至少一些纱线)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接触,并且培养所述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以提供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从而获得复合织物。

有利地,通过在织造织物(或在编织之前的至少一些纱线上)产生(即生长)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可以获得如上所论述的非均匀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通过将织物(或纱线)浸渍到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中,使织造织物(或在编织之前的纱线)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接触。

换句话说,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可以通过将所述织造织物的所述至少部分或所述纱线的至少部分浸渍到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所述培养物中,以使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或纱线的至少部分(例如在编织之前的纱线)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接触。

有利地,当织造织物浸渍到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中时,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在两侧(即织造织物的正面和背面)上生长,从而提供复合织物,在所述复合织物中织造织物具有包含相同生物聚合物的两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根据其它示例性实施例,将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喷涂在所述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上(或在编织之前的至少一些纱线上),优选地在所述织造织物的正面的至少部分上。

根据实施例,将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通过网线(meshwire)喷涂在所述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上。

有利地,通过经由网线将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喷涂在所述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上,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在织造织物上生长(即产生)为如上所述的不连续且非均匀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优选地,一旦细菌生物聚合物生长在织造织物上,就在染色之前将网线去除。有利地,当细菌生物聚合物生长在织造织物上之后去除网线时,获得了具有预定图案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根据实施例,将溶解的生物聚合物喷涂在所述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上,优选地在所述织造织物的正面的至少部分上,从而提供根据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的复合织物。有利地,通过经由网线将所溶解的生物聚合物喷涂在所述织造织物的至少部分上,可以获得如上所限定的不连续(均匀或非均匀)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经纱和/或纬纱为亲水性纱线。

有利地,当经纱和/或纬纱为亲水性纱线时,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介质被纱线(在编织之前)或被织造织物吸收,从而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和用于直接在织造织物上合成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成分。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亲水性纱线为天然纱线,即由天然纤维制成的纱线。

优选地,天然纱线包含选自以下各项的天然纤维:棉、羊毛、亚麻、洋麻、苎麻、大麻及其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亲水性纱线为合成纱线,即由合成纤维制成的纱线。

优选地,合成纱线包含选自以下各项的合成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莱卡(lycra)及其混合物。根据优选实施例,对合成纱线和/或合成纤维进行处理(即加工)以便提供具有亲水特性的合成纱线和/或合成纤维。

例如,本身不是亲水性的合成纱线和/或合成纤维可用亲水性试剂处理以增加亲水性特征。根据实施例,亲水性纱线为混合纱线,即包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两者的纱线。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将亲水性天然纤维和疏水性合成纤维混合而获得亲水性混合纱线。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经纱和/或纬纱选自天然纱线、合成纱线以及混合纱线。根据优选的实施例,经纱和/或纬纱为天然纱线。优选地,天然纱线包含选自以下各项的天然纤维:棉、羊毛、亚麻、洋麻、苎麻、大麻及其混合物。

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经纱和/或纬纱为合成纱线,优选为热塑性纱线,更优选为热塑性弹性纱线。优选地,合成纱线包含选自以下各项的合成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莱卡及其混合物。

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织造织物的经纱和/或纬纱为混合纱线,即包含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两者的纱线。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天然纤维和纱线为硬纤维和纱线。在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合成纤维和纱线为弹性纤维和纱线。

合适的弹性纱线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纱线。“弹性纤维”为由连续长丝或多个长丝制成的纤维,所述多个长丝具有至少100%断裂延伸率,与任何卷曲无关。可以例如根据astmd2256/d2256m-10(2015)测量断裂延伸率。“弹性纤维”是这样一种纤维,即在其延伸到其两倍长度且在所述长度下维持一分钟之后将在被释放的一分钟内缩回到小于1.5倍其原始长度。

根据优选实施例,适用于本发明的织造织物包括编织在一起的经纱和纬纱,并且具有正面和背面,其中所述经纱和至少一组多个纬纱形成所述织造织物的基层,并且其中多个经纱和/或至少一组多个纬纱在所述织造织物的所述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环状部分的附加层。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中适于用作“织造织物”的织物结构公开在专利申请us2015/0038042中(参见具体段落[0013]、[0019]-[0027]、[0030]、[0031]、[0033]、[0049]-[0051]、[0054]、[0055]、[0060]、[0066]、[0068]-[0071]、[0075]、[0076]、[0078]-[0083]、[0086]、[0089]-[0117])和专利申请us2013/0048140中(参见具体段落[0007]、[0010]、[0013]-[0018]、[0041]-[0046]、[0048]-[0050]、[0054]-[0059]和实例1、实例3至实例8以及实例10),所述专利申请的描述以援引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将环状部分的所述附加层的至少部分包含(例如嵌入)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中。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本发明的复合织物可以为如在以本申请人名义的标题为“包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复合织物(compositefabriccomprisingabacterialbiopolymerlayer)”的共同待审的申请中所公开的复合织物。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织造织物为牛仔织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印染、优选地靛蓝印染或通过将复合织物浸渍到染浴(优选地靛蓝浴)中来执行本发明方法的步骤d。

用印染、染涂获得最好的结果,其中染料仅施用于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例如细菌纤维素)生长的织物的所述面上。这样,细菌生物聚合物(例如细菌纤维素)起到阻挡层的作用,由此可获得独特的视觉效果。然而,经由常规的靛蓝染色方法也可以获得非常好的结果,在织物浸渍到靛蓝浴(对织物的两面都染色)情况下并且仅在洗涤处理期间,随着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例如细菌纤维素),出现了色度变化。再者,细菌纤维素的厚度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细菌生物聚合物(例如细菌纤维素)越厚,可渗透到单独纤维中心的染料就越少,因此观察到浅环效应,反之亦然,当厚度越薄时,环效应越深。这总体上产生了视觉颜色变化,特别是在洗涤处理期间。

优选地,当如在步骤c中获得的复合织物通过印染染色时,在其中置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复合织物的所述面上执行印染。

在这种情况下,有利地,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在印染过程期间充当阻挡层,从而防止对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下层的织造织物的损坏,并且防止大量染料渗透到织造织物中。例如,如上所述,根据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和/或图案(即连续或不连续),到达织造织物并渗透到织造织物中的染料量可变化。

根据实施例,通过用选自由靛蓝染料、硫化染料、颜料染料、活性染料的群组的染料对所述复合织物染色来执行步骤d。施用所选染料的优选方法是印染;当使用印染时,可使用诸如还原(vat)、直接、活性之类的任何染料。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加工处理,例如冲洗洗涤、酶洗涤、石洗、激光处理等以及洗熨洗涤来执行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以便从所述复合织物上去除所述至少一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至少部分,从而提供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

换句话说,可以通过用水洗涤(例如洗熨洗涤)染色的复合织物,至少部分地从复合织物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从而基本上避免使用化学试剂。根据实施例,通过磨掉来自所述复合织物的至少一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至少部分来执行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

换句话说,通过在不损坏织物的情况下磨掉(即“摩擦”、“刮擦”)细菌生物聚合物层、损坏生物聚合物层、基本上去除所有的生物聚合物层来执行从复合织物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以便获得经处理织物。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通过对在步骤d中获得所述染色的复合织物进行石洗执行步骤e。

有利地,对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d中获得的复合织物进行石洗(即在浮石存在下对复合织物进行洗涤),以便有效且快速地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而不损坏生物聚合物层下层的织造织物,从而提供具有多色度效果而不影响(即降低)织物的机械完整性和诸如拉伸强度之类的特性的经处理织物。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通过对在步骤d中获得的所述染色的复合织物进行生物石洗来执行步骤e。

有利地,对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d中获得的复合织物进行生物石洗(即在能够提供从复合织物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酶的存在下对复合织物进行洗涤),提供具有多色度效果而不影响(即降低)织物机械性能和诸如拉伸强度之类的特性,并基本上避免采用化学试剂和污染物的经处理织物。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洗熨洗涤和/或石洗和/或生物石洗包含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d中可获得的复合织物的衣服来执行步骤e。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激光处理来执行步骤e。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如通过根据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

有利地,通过本发明方法获得的经处理织物呈现出先前通过已知加工方法不可获得的“多色度”效果,即“多色度”外观。具体地,如上所述,所获得的“多色度”效果包含多个色度,根据不可复制图案(诸如相同分布的色度无法从织物复制到另一织物)所述多个色度分布在整个织物上(并且在包含该织物的整件衣服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根据本发明方法的要点c,经处理织物的“多色度”效果取决于在未经处理织造织物上提供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和/或图案(即连续或不连续)。例如,“未经处理”织造织物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从而提供复合织物。随后对复合织物进行染色。接着从染色的复合织物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至少部分,从而提供具有“多色度”效果的经处理织物。

如上所述,经处理织物的“多色度”效果取决于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和/或图案(即连续或不连续)。

例如,细菌生物聚合物层可具有厚度t,该厚度t图示地假设三个不同值,即t1、t2以及t3,其中t3>t2>t1。

在这种情况下,其中厚度为t3的生物聚合物层的上染率大于其中厚度为t2的上染率,继而大于其中厚度为t1的上染率。因此,如果一定量的染料到达在其中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为t1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下层的织造织物,那么较少量的染料到达其中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为t2的织造织物,并且甚至更少量的染料到达其中厚度为t3的织造织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获得具有三种不同色度的经处理织物。

应注意,上述实例仅是示意性描述,事实上,由于染料在整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上的不同渗透性,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具有“多色度”外观,即经处理织物呈现许多不同的色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根据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包含染色的纱线和染色的生物聚合物层的部分;换句话说,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包含剩余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区域,即其中还未完全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区域。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包含如通过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的衣服。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在根据本发明的衣服中,当衣服破旧时经处理织物的正面为外部可见的面,并且当衣服破旧时经处理织物的背面为内部不可见的面。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包含如利用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复合织物的衣服。优选地,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b或步骤c之后,将织物裁剪成衣服。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当衣服包含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或步骤d中可获得的复合织物时,可通过从衣服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至少部分而有利地获得“多色度”效果,即在复合织物已经用于制作衣服之后,通过从该复合织物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至少部分。

附图说明

将参考以非限制实例方式给出的附图来更详细讨论本发明的另外方面和优点,其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在经历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之前的示例性织造织物的部分的立体图,即未经处理织造织物;

-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之后可获得的复合织造织物的部分的立体图,即具有细菌聚合物层的织造织物;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d之后可获得的示例性复合织物的部分的立体图,即染色的复合织物;

-图4、图5、图6和图7为如通过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通过网线将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喷涂在示例性织造织物上;

-图9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不连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示例性复合织物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0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不连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在染色方法之后的示例性复合织物的部分的立体图;

-图11为如通过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经处理织物的结构基本上与未经处理织造织物(即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步骤d以及步骤e之前的织造织物)的结构相同;换句话说,本发明的方法基本上并未修饰经历本发明方法的织造织物的结构。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本发明方法之前和本发明方法之后,“织造织物”1(即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步骤d以及步骤e之前的织物)和“经处理织物”100(即,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之后的织物)应被理解为相同的织物。换句话说,经处理织物为在已经根据本发明处理之后的织造织物。

图1为根据本发明的在经历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之前的示例性织造织物1的部分的立体图,即未经处理织造织物。

图1示出了织造织物1,其具有经纱2和纬纱3,并且具有正面5和背面6。纬纱3和经纱2以这样的图案编织:其中纬纱3在织物的正面5从两个经纱2上方穿过,并且在背面6从一个经纱2下面穿过。

应当注意的是,在呈现图示中示出的编织图案仅旨在作为代表性的,并且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事实上,任何种类的编织图案都应被视为包括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中。如上所述,编织图案可有助于最终的外观。

在图1中表示的织造织物1未被染色。

图2为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c之后可获得的示例性复合织物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织造织物1在其正面5上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从而提供复合织物10。

图2中还示出了织造织物1的背面6。在这种情况下,织造织物1的背面6对应于复合织物10的背面。

在图2的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示意性地表示为连续且均匀的层,即连续地(即无中断地)覆盖织造织物1的正面5,并且在其整个延伸部分上基本上保持相同厚度t的层。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实施例,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直接在织造织物1上产生,即通过直接在织造织物1上培养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

例如,织造织物1可与直接在织造织物1上培养的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培养物接触。通过直接在织造织物1上培养微生物,可以获得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在织造织物1上的生长(即产生)。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为非均匀层,即其具有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整个延伸部分上可变化的厚度t。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为不连续层,即为中断层,从而提供未提供(即未覆盖)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织造织物1的区域。

图3为如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d之后可获得的示例性复合织物10的部分的立体图,即染色的复合织物。具体地,图3示出了在染色之后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类似于图2,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示意性地表示为连续且均匀的层,即连续地覆盖(即无中断)织造织物1的正面5,并且在其整个延伸部分上基本上维持相同厚度t。然而,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为不连续和/或非均匀的。图3中还示出了织造织物1的背面6。在这种情况下,织造织物1的背面6对应于复合织物10的背面。

图4示出了如通过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100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即在从复合织物10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至少部分之后。

图4示出了经处理织物100,其具有经纱2和纬纱3并且具有正面5和背面6。纬纱3和经纱2以这种图案编织:其中纬纱3在织物的正面5从两个经纱2上方穿过,并且在背面从一个经纱2下面穿过。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已经完全从复合织物10(例如从织造织物1的正面5)上去除的实施例。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经处理织物100呈现在其正面5上、强烈着色的第一区域7上、略微着色(即,与第一区域7相比用较浅的色度染色)的第二区域8上以及基本上未着色(即未染色)的第三区域9上。

图4示出了其中第一区域7覆盖经处理织物100的正面5的大部分的经处理织物100的实施例。图4的经处理织物100呈现与第一区域7相比用较浅色度着色的第二区域8,并且也呈现基本上未染色的第三区域9。

因此,如图4中所示出的经处理织物100基本上强烈染色,并且呈现较浅色度的区域和未染色区域,从而提供基本上“暗上亮(lightondark)”的色度效果,即“暗上亮”的破旧样式。

应当注意的是,图4仅为根据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100的示意性表示;事实上,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100具有“多色度”外观,即由于染料在整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上的不同渗透性(即通过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经处理织物100呈现许多不同的色度。

这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尤其正确,在所述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具有非均匀的厚度t,即厚度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整个延伸部分上是不相同的;换句话说,在所述实施例中厚度t假设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不同区域中具有不同值。

事实上,如果复合织物10呈现具有可变厚度t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那么复合织物10的上染率与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可变厚度t的关系是可变的。

具体地,已经观察到,厚度t越厚,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上染率就越高。换句话说,在与厚度t沿着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延伸部分变化的关系中,当复合织物10呈现具有可变厚度t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时,不同染料量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例如正面5)。

例如,如果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t较厚,那么仅有少量(或没有)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例如,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略微着色的第二区域8和/或基本上未着色(即未染色)的第三区域9的经处理织物100。

相反,例如,如果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厚度t较薄,那么较大量的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例如,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强烈着色的第一区域7的经处理织物100。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使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直接在织造织物1上生长可以获得具有可变厚度t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

例如,当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根据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去除)具有对应于第一区域7的值为t1的厚度t,对应于第二区域8的厚度t2(t2>t1)以及对应于第三区域9的厚度t3(t3>t2>t1)时,可以获得根据图4的经处理织物100。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图4,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为t3,基本上所有的染料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吸收;换句话说,染料并未基本上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例如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基本上未着色的第三区域9的经处理织物100。此外,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为t2情况下,仅部分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例如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略微着色的第二区域8的经处理织物100。另外,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为t1情况下,基本上所有的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强烈着色的第一区域7的经处理织物100。

因此,如图4中所示的经处理织物100被基本上染色,并且呈现未染色区域(即第三区域9),和以较浅色度着色的区域(即第二区域8),从而提供“暗上亮”色度效果,即“暗上亮”破旧样式。

图5示出了如通过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100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即在从复合织物10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至少部分之后。

图5示出了经处理织物100,其具有经纱2和纬纱3并且具有正面5和背面6。纬纱3和经纱2以这样的图案编织,其中纬纱2在织物的正面5从两个经纱2上方穿过,并且在背面6从一个经纱2下面穿过。

图5示出了一实施例,其中,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已经从复合织物10、例如从织造织物1的正面5完全去除。

图5表示经处理织物100,所述经处理织物100在其正面5上具有强烈着色的第一区域7、略微着色(即,用与第一区域7相比较浅的色度着色)的第二区域8以及基本上未着色(即未染色)的第三区域9。图5示出了经处理织物100的实施例,其中第三区域9覆盖大部分的经处理织物100的正面5。经处理织物100呈现强烈染色的第一区域7和用与第一区域7相比较浅色度染料着色的第二区域8。

因此,如图5中所示的经处理织物100基本上未被染色,并且呈现强烈染色的区域(即第一区域7)和略微着色的区域(即第二区域8),从而提供“亮上暗(darkonlight)”色度效果,即“亮上暗”破旧样式。

例如,当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利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去除)具有对应于第一区域7的厚度t1、对应于第二区域8的厚度t2(t2>t1)以及对应于第三区域9的厚度t3(t3>t2>t1)时,可以获得根据图5的经处理织物100。

例如,可以通过使所述生物聚合物直接在织物表面(即,在织造织物1的正面5上)上生长(即产生)而获得具有可变厚度t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图5,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为t3情况下,基本上所有的染料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吸收;换句话说,染料基本上并未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例如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基本上未着色的第三区域9的经处理织物100。此外,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为t2情况下,仅部分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略微着色的第二区域8的经处理织物100。另外,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为t1情况下,基本上所有的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强烈着色的第一区域7的经处理织物100。

如图4已经提及,图5旨在作为根据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100的示意性表示,因为由于染料的不同渗透性(通过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根据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100呈现许多不同的色度(即多色度效果)。

图6示出了如通过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100(其具有经纱2和纬纱3并且就有正面5和背面6)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即在从复合织物10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的至少部分之后。

图6示出了一实施例,在所述实施例中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已经从复合织物10,例如从织造织物1的正面5上完全去除。

图6示出了经处理织物100的实施例,其中第二区域8覆盖大部分的经处理织物100的正面5。经处理织物100呈现强烈染色的第一区域7和基本上未染色的第三区域9。

因此,如图6中所示的经处理织物100基本上被“略微染色”并且呈现强烈染色的区域(即第一区域7),和基本上未染色的区域(即第三区域9),从而提供“混合”色度效果,即“亮上暗”色度效果和“暗上亮”色度效果的组合,例如“混合”破旧样式。

例如,当(利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具有对应于第一区域7的厚度t1、对应于第二区域8的厚度t2(t2>t1)以及对应于第三区域9的厚度t3(t3>t2>t1)时,可获得根据图6的经处理织物100。例如,可通过使所述生物聚合物直接在织物表面上(即,在织造织物1的正面5上)生长(即产生)可获得具有可变厚度t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在这种情况下,根据图6,在厚度为t3情况下,染料并未基本上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基本上未着色的第三区域9的经处理织物100。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为t1情况下,基本上所有的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从而提供具有强烈着色的第一区域7的经处理织物100。

此外,在厚度为t2情况下,仅部分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略微着色的第二区域8的经处理织物100。

图7示出了如通过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经处理织物100(其具有经纱2和纬纱3并且具有正面5和背面6)的示例性实施例,即在从复合织物10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至少部分之后。

图7示出了一实施例,在所述实施例中在本发明方法的步骤e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已经从复合织物10,例如从织造织物1的正面5上部分地去除(即未完全去除)。

图7示出了经处理织物100的实施例,其中剩余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区域4a存在于经处理织物100的正面5上。所述剩余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区域4a被染色。

图7的实施例呈现第三区域9,所述第三区域9覆盖大部分的经处理织物100的正面5;换句话说,大部分的经处理织物100的正面未被染色。经处理织物100呈现强烈染色的第一区域7和略微着色(即,用与第一区域7相比较浅的色度染色)的第二区域8。

在经处理织物100上的染色的剩余细菌生物聚合物区域4a的存在提供将染色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特殊色度与经处理织物100上的所有其他色度组合的另外“视觉效果”。此外,剩余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区域4a的存在提供这样的经处理织物100:其具有与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已经完全去除的织物的手感不同的手感。利用改变剩余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在经处理织物100上的量,可以获得不同的手感效果。

图8示出了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其中通过网线300将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喷涂在示例性织造织物1上。织造织物1具有经纱2和纬纱3并具有正面5和背面6。在图8中表示的织造织物1未被染色。在图8中示出的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中,通过网线300经由喷涂装置201将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喷涂在示例性织造织物1上。网线300放置在织造织物1和喷涂装置201之间,并且具有限定网线窗口302的网线结构301。

通过网线300喷涂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导致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在织造织物1上的不均匀(non-homogeneous)分布。例如,可以获得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的图案化分布,从而产生织造织物1,所述织造织物1具有与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接触的区域和未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喷涂微生物接触的其它区域。网线300可由任何材料制成;可通过丝网印刷进行细菌培养物的施加。换句话说,放置在织造织物1的正面5上的网线300“隐藏”了织造织物1的一些区域,即,位于网线结构301之下的织造织物1的区域。被网线结构301“隐藏”的织造织物1的区域基本上未与由喷涂装置201喷涂的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接触。

相反,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喷涂培养物可通过并未隐藏织造织物1的网线300的网线窗口302而到达织造织物1,并且使得对应于网线窗口302的织造织物1的部分自由地与通过喷涂装置201喷涂的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接触。

如上提及,通过直接在织造织物1上培养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可以使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直接在织造织物1上生长(即产生)。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在织造织物1上的分布为非均匀分布时,可获得不连续(即中断)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

例如,如上所提及,通过经由网线300喷涂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可以获得织造织物1,所述织造织物1具有与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接触的区域和并未与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喷涂培养物接触的其它区域。在这种情况下,可获得不连续(即中断)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从而提供具有不连续(即中断)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复合织物10;换句话说,可以获得具有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覆盖的区域和未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覆盖的其它区域的织造织物1。

具体地,与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接触的织造织物1的区域为当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喷涂到织造织物1上时对应于网线窗口302的织造织物1的那些区域;在织造织物1上培养微生物之后,那些区域会成为设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复合织物10的区域。

相反,在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被喷涂到织造织物1上时,织造织物1被网线结构301隐藏的情况下,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基本上并未接触织造织物1,并且因此未产生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从而提供不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复合织物10的区域。优选地,一旦细菌纤维素在织物上生长约10到23小时(例如14至18小时)后,在染色前就将去除网线300。

图9为具有不连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示例性复合织物10的部分的立体图。通过经由网线300将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200的培养物喷涂在织造织物1上,并且随后在不去除网线300的情况下直接在织造织物1上培养产生生物聚合物的微生物,来获得图9的示例性复合织物10。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生长”完成到期望程度之后,在从织物或纱线上至少部分地去除细菌层之前,优选地去除网线300。

织造织物1由此联接到不连续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从而提供复合织物10。图9所示的复合织物10的示例性实施例包含联接到在其正面5上的不连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织造织物1。

图9中还示出了织造织物1的背面6。在这种情况下,织造织物1的背面6对应于复合织物10的背面。

在图9的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示意性地表示为不连续均匀层。即,图9所示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是“不连续”的,因为其使织造织物1的正面5覆盖有“中断”,即留下不具有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区域。图9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是“均匀”的,因为其在整个延伸部分上均保持相同的厚度t。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为不连续非均匀层,即其为中断层,并且具有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整个延伸部分上可变的厚度t。

图9示出了未被染色的示例性复合织物10,即其还未经历染色工艺。图10为具有不连续均匀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示例性复合织物10的部分的立体图。具体地,图10示出了染色之后的复合织物10。图10所示的复合织物10的示例性实施例包含织造织物1,所述织造织物具有在其正面5上的具有厚度t的不连续均匀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

图10中还示出了织造织物1的背面。在这种情况下,织造织物1的背面6对应于复合织物10的背面。

根据图10所示的实施例,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为不连续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未与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联接(即“未被覆盖”)的织造织物1的区域被染色,以及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也被染色。

图11示出了如通过本发明方法可获得的经处理织物100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立体图,即在从复合织物10上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至少部分之后。图11示出了织造织物100,所述织造织物具有经纱2和纬纱3并且具有正面5和背面6。

图11示出了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已经从织造织物1上完全去除的实施例,并且当复合织物10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是不连续层,诸如例如在图10和图9中示出的复合织物10中时可获得这一实施例。

图11所示的经处理织物100在其正面5上呈现强烈着色的第一区域7、略微着色(即用与第一区域7相比较浅的色度染色)的第二区域8以及基本上未着色(即未染色)的第三区域9。

图11示出了其中第一区域7对应于未与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联接的那些区域的经处理织物100的实施例,即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为零的那些区域。图11所示的经处理织物100进一步呈现用与第一区域7相比较浅的色度着色的第二区域8和基本上未染色的第三区域9。

例如,当施加到复合织物10的染料完全被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吸收并因此并未到达织造织物1(其保持未染色)时可获得第三区域9。

例如,当施加到复合织物10的部分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时可获得第二区域8,从而当去除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时,提供具有与第一区域7相比用较浅色度的染料着色的第二区域8的经处理织物100。例如,当施加到复合织物10的大多数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时可获得第一区域7。

图11为根据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100的示意性表示;事实上,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100具有着色的外观,即由于染料在整个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上的不同渗透性,即通过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经处理织物100呈现许多不同的色度。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这尤其是正确的,在所述实施例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整个延伸部分上不相同,即厚度t可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不同区域中呈现不同的值(例如t1、t2、t3),即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是非均匀的。

在其中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是不连续的那些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加色度数。事实上,复合织物10的上染率基本上是通过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来确定。具体地,已经观察到,厚度t越厚,上染率越高。换句话说,当复合织物10呈现具有可变厚度t的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时,不同的染料量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例如,正面5)。

例如,如果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较高,那么极少或没有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例如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略微着色的第二区域8和/或基本上未着色(即未染色)的第三区域9的经处理织物100。

相反,例如,如果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的厚度t较薄,或者不存在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例如当细菌生物聚合物层4不连续时),大量的染料到达织造织物1的表面(即,例如,正面5),从而提供具有强烈着色的第一区域7的经处理织物100。

实例

以下实例将更好地示出用于产生根据本发明的经处理织物的示例性方法。

以下实例将被解释为仅是说明性的并且它们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例1

将25ml的浓度为2×104细胞/ml的酸醋杆菌培养物喷涂培养在根据本发明的样本织造织物的正面。所用的培养物为酸醋杆菌在含有2%(w/v)葡萄糖、0.5%(w/v)蛋白胨(peptone)、0.5%(w/v)酵母提取物、0.27%(w/v)na2hpo4以及1.15g/l柠檬酸(citricacid)的hestrin-schramm(hs)培养基中的培养物。

根据本发明的织造织物的说明性实例,根据本发明“实例”使用的为如下:

1.“坚硬”-12盎司(oz)100%棉:

经纱为ne7/1-10/1

纬纱为ne8/1-10/1

织物的经密度为每厘米25-28根经纱

织物的纬密度为每厘米17-20根纬纱

织造织物的重量为640-670g/m

织造织物的正面的表面密度为407-423g/m2

可用于织造织物尤其是经纱的材料为棉、棉与其它短纤维共混物或除了棉之外的短纤维(棉/天丝(tencel)、棉/莫代尔(modal)、棉/聚醚砜树脂(pes)、棉/竹纤维、100%聚醚砜树脂(pes)、100%天丝(tencel)、莫代尔(modal)或天丝(tencel)/莫代尔(modal)共混物)。

2.“舒适”-12盎司(oz)棉/弹性纤维(18%-25%弹性):

经纱为ne7/1-10/1

纬纱为ne10/1-12/1

织物的经密度为每厘米27-31根经纱

织物的纬密度为每厘米17-21根纬纱

织造织物的重量为500-550g/m

织造织物的正面的表面密度为407-423g/m2

可用于织造织物尤其是经纱的材料为棉、棉与其它短纤维共混物或除了棉之外的短纤维(棉/天丝(tencel)、棉/莫代尔(modal)、棉/聚醚砜树脂(pes)、棉/竹纤维、100%聚醚砜树脂(pes)、100%天丝(tencel)、莫代尔(modal)或天丝(tencel)/莫代尔(modal)共混物)。

3.“超延展”-12盎司(oz)棉/弹性纤维(40%-65%弹性):

经纱为ne9/1-12/1

纬纱为ne15/1-18/1

织物的经密度为每厘米29-32根经纱

织物的纬密度为每厘米20-24根纬纱

织造织物的重量为464-490g/m

织造织物的正面的表面密度为407-423g/m2

可用于织造织物尤其是经纱的材料为棉、棉与其它短纤维共混物或除了棉之外的短纤维(棉/天丝(tencel)、棉/莫代尔(modal)、棉/聚醚砜树脂(pes)、棉/竹纤维、100%聚醚砜树脂(pes)、100%天丝(tencel)、莫代尔(modal)或天丝(tencel)/莫代尔(modal)共混物)。

实例2

在对织造织物施加(喷涂)实例1的细菌培养物之后,将织造织物在28℃下培育16小时。在28℃下16小时之后,在织造织物的正面获得了厚度范围在0.5mm到1mm(其中平均值为0.75mm)的细菌纤维素层,即获得了复合织物。

实例3

在细菌纤维素层生长完成后,在实例2中获得的复合织物在80℃下用0.1mnaoh洗涤以去除剩余的细菌以及来自包括细菌的生长培养基的所有杂质,并且在naocl中维持20分钟以从复合织物上去除剩余的细菌。

在去除剩余的细菌和来自包括细菌的生长培养基的所有杂质之后,用选自靛蓝、颜料、活性的硫化染料印染复合织物,在其正面优选地用靛蓝,即在其中存在细菌纤维素的所述面上。

可替代地,复合织物可为用常规靛蓝染料(即在织物的两面上)染色的还原(vat)染色。

实例4

在实例3中获得染色的复合织物通过一种或多种加工技术加工。

例如,在实例3中获得染色复合织物可在40℃下用水冲洗20分钟。此外或可替代地,在实例3中获得染色的复合织物可或在40℃下石洗(即在浮石存在下洗涤)20分钟,接着在50℃下酶洗涤10分钟以去除由石洗产生的小毛发(起球)。

此外或可替代地,在实例3中获得染色的复合织物可在40℃下经历石漂洗20分钟。此外或可替代地,在实例3中获得染色的复合织物可经历激光处理。使用上述提及技术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去除细菌纤维素层,从而获得根据本发明的经处理纤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