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可调的针织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3916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张力可调的针织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张力可调的针织机,属于编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纺织面料的品种日新月异,主要是通过原料、纱支、组织变化以及染色后整理等手段来实现新产品开发的。上述方式的优势在于针对性较强,然而也正因为其针对性太强,用于生产某一特点产品的原料、纱支往往只能进行单一产品的加工,原料一旦选定,就只能用于该品种织物的加工,因此,灵活性不佳。

基于此,做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织造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线稳定、可实现不同针级同时生产的张力可调的针织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张力可调的针织机,包括固定架、皮带和安装于固定架上的输纱单元,皮带将各输纱单元串联,所述的输纱单元包括输纱盘、输纱器、张力调节机构和定张力轮,输纱盘、输纱器、张力调节机构、定张力轮分别安装于固定架上,输纱盘、输纱器、张力调节机构、定张力轮相互之间通过导轮过渡,皮带经导轮将输纱单元中的各部件进行串联。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

所述的输纱盘由上盘、下盘和滑块构成,下盘上设置有轨道,该轨道为椭圆形,滑块位于该轨道内,上盘与下盘通过滑块连接;更优选的,所述的上盘上设置有与该轨道相对应的辅道,滑块位于轨道与辅道之间;所述的轨道的椭圆形结构中,其长轴l与短轴d之比为l/d=1-1.8:1。

所述的输纱器包括机架、进纱导臂、导纱钩、绕纱轮、出纱钩、上齿形轮、离合器和下齿形轮,进纱导臂、导纱钩、绕纱轮、出纱钩、上齿形轮、离合器和下齿形轮均安装在机架上,进纱导臂、导纱钩位于绕纱轮前方,出纱钩位于绕纱轮后方,上齿形轮、离合器、下齿形轮和绕纱轮由上而下顺次安装,且上齿形轮与下齿形轮错位安装。更优选的,所述的离合器与上齿形轮同轴心设置,下齿形轮与绕纱轮同轴心设置,且上齿形轮的轴线方向与下齿形轮的轴线方向偏差不超过离合器半径的1/2。

所述的张力调节机构包括支轴、定块、动块和弹性体,支轴安装在固定架上,其上套装有定块和动块,定块与支轴固定连接,动块滑动安装于支轴上,定块与动块之间的支轴上安装有弹性体。更优选的,所述的动块上安装有涨紧轮;所述的弹性体为弹簧,其两端分别与定块和动块连接。

所述的输纱单元中,输纱盘、定张力轮、输纱器和张力调节机构顺次安装,导轮包括导轮一、导轮二、导轮三、导轮四、导轮五和导轮六,导轮一、导轮二分别设置于输纱盘前后,导轮三、导轮四分别设置于定张力轮前后,导轮五、导轮六分别设置于张力调节机构前后;皮带依次绕经导轮一、输纱盘、导轮二、导轮三、定张力轮、导轮四、输纱器、导轮五、张力调节机构和导轮六后,进入下一输纱单元。更优选的,所述的输纱盘由上盘、下盘和滑块构成,输纱器包括机架、进纱导臂、导纱钩、绕纱轮、出纱钩、上齿形轮、离合器和下齿形轮,张力调节机构包括支轴、定块、动块、弹性体和涨紧轮,皮带绕经导轮一、滑块、导轮二、导轮三、定张力轮、导轮四、离合器、导轮五、涨紧轮和导轮六后,进入下一输纱单元。

所述的输纱盘通过送纱支座安装于固定架外侧。

所述的导轮安装于固定架上。

将本申请应用于针织过程,其中支撑部件只要是固定架和送纱支座,送纱支座将输纱盘固定于固定架外侧,而其他部件如定张力轮、输纱器、张力调节机构等则均需要通过连接件安装于固定架上,导轮、皮带作为连接部件,固定架上安装有若干个输纱单元,使整个针织机上装配有适宜数量的输纱盘、定张力轮、输纱器和张力调节机构,其中,输纱盘的上盘与下盘之间的滑块位于椭圆形轨道内,为滑块提供一个长短轴比在特定范围的轨迹路线,皮带绕于滑块上高速运行的过程中,滑块与上盘中辅道、下盘中轨道的配合使滑块的运行路径半径始终处于变化状态,从而改变了纤维/纱线输送纤维/纱线的速度。使织造时面料中各部位的纤维/纱线弹性不一,赋予面料绉布的效果;输纱器的上齿形轮、离合器与下齿形轮为偏心结构,当离合器随着皮带转动时,其所输送的纱线张力将随着离合器的转动而发生变化,织针吃纱编织也随之松紧变化;当织机运转时,该机器上的各个输纱器同时变化送纱,且每个输纱器的送纱张力都不一样,此时,就会形成蓬松度无规则变化的面料,即便用普通纱支也能够制造出竹节风格的面料;同时,皮带上张力的变化会带给张力调节机构,在弹性体的伸缩过程中,即可实现张力的调节,滑块运行轨迹半径变化时确保输纱盘和输纱器可以带动皮带,并防止皮带松紧变化时在离合器和滑块处的打滑现象。

本申请的上述设施可用于氨纶丝架,也可推广应用于同类纱线的织造,采用本申请的上述针织机,无需调节原料、足迹机构以及染色后整理,即可实现不同纺织面料新品种的开发和织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输纱盘的侧面图;

图3为本申请中下盘的俯视图;

图4为为本申请中输纱器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中输纱器的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中张力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输纱盘;11.上盘;12.下盘;13.滑块;14.轨道;2、输纱器;21.进纱导臂;22.导纱钩;23.绕纱轮;24.出纱钩;25.上齿形轮;26.离合器;27.下齿形轮;28.机架;3.张力调节机构;31.支轴;32.定块;33.动块;34.弹性体;35.涨紧轮;4.皮带;5.定张力轮;6.固定架;7.导轮;71.导轮一;72.导轮二;73.导轮三;74.导轮四;75.导轮五;76.导轮六;8.送纱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张力可调的针织机,结合图1,包括固定架6、皮带4和安装于固定架6上的输纱单元,皮带4将各输纱单元串联,输纱单元包括输纱盘1、输纱器2、张力调节机构3和定张力轮5,输纱盘1、输纱器2、张力调节机构3、定张力轮5分别安装于固定架6上,输纱盘1、输纱器2、张力调节机构3、定张力轮5相互之间通过导轮7过渡,皮带4经导轮7将输纱单元中的各部件进行串联。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结合图2,输纱盘1由上盘11、下盘12和滑块13构成,上盘11和下盘12通过转轴安装于送纱支座8上,而该送纱支座8则位于固定架6的外侧,下盘11上设置有轨道14,结合图3,该轨道14为椭圆形,并螺旋向外延伸,中心处的长轴l与短轴d之比为l/d=1.8:1,上盘11上设置有与该轨道14相对应的辅道,滑块13位于轨道14与辅道之间,上盘11与下盘12通过滑块13连接。

结合图4,输纱器2包括机架28、进纱导臂21、导纱钩22、绕纱轮23、出纱钩24、上齿形轮25、离合器26和下齿形轮27,机架28安装在固定架6上,进纱导臂21、导纱钩22、绕纱轮23、出纱钩24、上齿形轮25、离合器26和下齿形轮27均安装在机架28上,进纱导臂21、导纱钩22位于绕纱轮23前方,出纱钩24位于绕纱轮23后方,纱线经进纱导臂21进入导纱钩22,再在绕纱轮23上绕行数周后,经出纱钩24送出;上齿形轮25、离合器26、下齿形轮27和绕纱轮23由上而下顺次安装,结合图5,离合器26与上齿形轮25同轴心设置,下齿形轮27与绕纱轮23同轴心设置,且上齿形轮25的轴线与下齿形轮27的轴线相互不重叠,两者之间的偏差约为离合器26半径的1/5。

结合图6,张力调节机构3包括支轴31、定块32、动块33和弹性体34,支轴31安装在固定架6上,其上套装有定块32和动块33,定块32与支轴31固定连接,动块33滑动安装于支轴31上,定块32与动块33之间的支轴上安装有弹性体34。本实施例中,弹性体34可选择弹簧等容易受力形变的物质,其两端分别与定块32和动块33连接。

将本申请应用于针织过程,其中支撑部件只要是固定架6和送纱支座8,送纱支座8将输纱盘1固定于固定架6外侧,而其他部件如定张力轮5、输纱器2、张力调节机构3等则均需要通过连接件安装于固定架6上,导轮7、皮带4作为连接部件,固定架6上安装有若干个输纱单元,使整个针织机上装配有适宜数量的输纱盘1、定张力轮5、输纱器2和张力调节机构3,其中,输纱盘1的上盘11与下盘12之间的滑块13位于椭圆形轨道14内,该轨道14为滑块13提供一个长短轴比在特定范围的轨迹路线,皮带4绕于滑块13上高速运行的过程中,滑块13与上盘11中辅道、下盘12中轨道14的配合使滑块13的运行路径半径始终处于变化状态,从而改变了纤维/纱线输送纤维/纱线的速度,使织造时面料中各部位的纤维/纱线弹性不一,赋予面料绉布的效果;输纱器2的上齿形轮25、离合器26与下齿形轮27为偏心结构,当离合器26随着皮带4转动时,其所输送的纱线张力将随着离合器4的转动而发生变化,织针吃纱编织也随之松紧变化;当织机运转时,该机器上的各个输纱器2同时变化送纱,且每个输纱器2的送纱张力都不一样,此时,就会形成蓬松度无规则变化的面料,即便用普通纱支也能够制造出竹节风格的面料;同时,皮带4上张力的变化会带给张力调节机构3,在弹性体34的伸缩过程中,即可实现张力的调节,滑块13运行轨迹半径变化时确保输纱盘1和输纱器2可以带动皮带4,并防止皮带4松紧变化时在离合器26和滑块13处的打滑现象。

本申请的上述设施可用于氨纶丝架,也可推广应用于同类纱线的织造,采用本申请的上述针织机,无需调节原料、足迹机构以及染色后整理,即可实现不同纺织面料新品种的开发和织造。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张力可调的针织机,结合图1,包括固定架6、皮带4和安装于固定架6上的输纱单元,皮带4将各输纱单元串联,输纱单元包括输纱盘1、输纱器2、张力调节机构3和定张力轮5,输纱盘1、输纱器2、张力调节机构3、定张力轮5分别安装于固定架6上,输纱盘1、输纱器2、张力调节机构3、定张力轮5相互之间通过导轮7过渡,皮带4经导轮7将输纱单元中的各部件进行串联。

具体来讲,输纱单元中,输纱盘1、定张力轮5、输纱器2和张力调节机构3顺次安装,导轮7包括导轮一71、导轮二72、导轮三73、导轮四74、导轮五75和导轮六76,导轮一71、导轮二72分别设置于输纱盘1前后(本申请中的前后是指:沿着图1中箭头的指示方向,先经过的称为前,后经过的称为后,下同),导轮三73、导轮四74分别设置于定张力轮5前后,导轮五75、导轮六76分别设置于张力调节机构3前后;皮带4依次绕经导轮一71、输纱盘1、导轮二72、导轮三73、定张力轮5、导轮四74、输纱器2、导轮五75、张力调节机构3和导轮六76后,进入下一输纱单元。

其中,结合图2和图3,输纱盘1由上盘11、下盘12、滑块13和轨道14构成,结合图4和图5,输纱器2包括机架28、进纱导臂21、导纱钩22、绕纱轮23、出纱钩24、上齿形轮25、离合器26和下齿形轮27,结合图6,张力调节机构3包括支轴31、定块32、动块33、弹性体34和涨紧轮35,皮带4绕经导轮一71、滑块13、导轮二72、导轮三73、定张力轮5、导轮四74、离合器26、导轮五75、涨紧轮35和导轮六76后,进入下一输纱单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