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花开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59420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花开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花开口装置,属于提花开口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提花机的基本结构是通过偏心轮连杆机构传动控制摆动机构以实现提刀架的交替升降往复运动,在现有提花开口装置中,摆动机构结构布局分散,传动低效,提花机工作时,提刀机构存在交替上、下升降往复运动精度低下,以及综平位置重复精度低下的不足。

鉴于此,现有提花开口结构实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摆动机构结构紧凑、提刀架交替升降往复运动精度高的提花开口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提花开口装置,包括左提刀机构、右提刀机构、转动设置于左右墙板上的主传动轴和传动联接于该主传动轴各端侧上的主、副偏心轮连杆机构,所述主偏心轮连杆机构与副偏心轮连杆机构分别包括主偏心轮、主连杆与副偏心轮、副连杆,左、右提刀机构均包括内提刀架、外提刀架,各提刀机构的外提刀架与内提刀架分别通过相应主偏心轮连杆机构、相应副偏心轮连杆机构的运动传递以实现交替升降往复运动。

在左墙板、右墙板上对称各布置一套摆动芯轴机构以及对称各布置的一套摆动套轴机构。所述摆动芯轴机构包括支承于相应墙板上的一条摆动芯轴、独立固设于所述摆动芯轴上的一条随动提臂以及一体固设于摆动芯轴上的一条控制杆臂与一条引导提臂,引导提臂一方面联合控制杆臂一道与位置邻近处主偏心轮连杆机构的主连杆相铰接,另一方面引导提臂与随动提臂各自通过交替升降的前升降杆、后升降杆与邻近位置提刀架机构中外提刀架的前端、内提刀架的后端分别铰接,其中,引导提臂与随动提臂呈交错状;所述摆动套轴机构包括同轴心安装于相应摆动芯轴外周的一条摆动套轴、交错固设于所述摆动套轴上的一条前置提臂与一条后置提臂,前置提臂、后置提臂一方面共同与位置邻近处副偏心轮连杆机构的副连杆相铰接,另一方面前置提臂、后置提臂各自通过交替升降的前升降杆、后升降杆与邻近位置提刀架机构中内提刀架的前端、外提刀架的后端分别铰接。

作为优先,各摆动套轴机构中的前置提臂、后置提臂均是由摆动套轴上直接成型的,且与摆动套轴共同构成单个的零件整体。

作为优先,各摆动芯轴机构中的控制杆臂、引导提臂均通过单个连接座固定于摆动芯轴上,且控制杆臂、引导提臂共同与连接座一体成型为单个的零件整体。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左、右墙板上仅对称各布置一套摆动芯轴机构以及对称各布置的一套摆动套轴机构,且同侧位置中摆动芯轴机构的一摆动芯轴与摆动套轴机构的一摆动套轴为同轴心配置,如此摆动芯轴上的固设零件诸如引导提臂、随动提臂和摆动套轴上的固设零件即前置提臂、后置提臂就可以实现紧凑安装;由于各副偏心轮连杆机构同步驱动前置提臂与后置提臂,以及各主偏心轮连杆机构也同步驱动控制杆臂与引导提臂,不但传动路线短、传动高效,而且通过同侧位置的摆动芯轴机构与摆动套轴机构实现了一内提刀架与一外提刀架高精度的上、下止点交替升降往复运动及平综位置的重复精度,本提花开口装置梭口成型清晰,提花织造生产高效。

2、为进一步提高同侧内、外提刀架的反向端上、下止点交替升降往复运动高精度性,各摆动套轴机构中的前置提臂、后置提臂均是由摆动套轴上直接成型的,且与摆动套轴共同构成单个的零件整体,使得同一条摆动套轴上的前置提臂与后置提臂具有完全相同的摆角,这意味着通过对应交替升降的前升降杆、后升降杆相连的内提刀架的前端与外提刀架的后端则更具有上、下止点交替升降往复运动高精度;

为进一步提高同侧内、外提刀架的反向端上、下止点交替升降往复运动高精度性,类拟地,各摆动芯轴机构中的控制杆臂、引导提臂均通过单个连接座固定于摆动芯轴上,且控制杆臂、引导提臂共同与连接座一体成型为单个的零件整体,同时,随动提臂是固设于摆动芯轴上的,则位于同一条摆动芯轴上的引导提臂与随动提臂具有高度一致的摆角,则通过对应交替升降的前升降杆、后升降杆相连的外提刀架的前端与内提刀架的后端更具有上、下止点交替升降往复运动高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方向的立体图(除去双侧墙板后);

图3是本发明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除去双侧墙板)。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3所示,一种提花开口装置,包括左提刀机构、右提刀机构、转动设置于左墙板1l与右墙板1r上的主传动轴3和传动联接于该主传动轴3各端侧上的主、副偏心轮连杆机构,所述主偏心轮连杆机构与副偏心轮连杆机构分别包括主偏心轮、主连杆与副偏心轮、副连杆,左、右提刀机构均包括内提刀架、外提刀架,各提刀机构的外提刀架与内提刀架分别通过相应主偏心轮连杆机构、相应副偏心轮连杆机构的运动传递以实现交替升降往复运动。

请参见图1,分设于主传动轴3两端侧上的主偏心轮与副偏心轮具有0°偏心角位差,而安装于主传动轴3同端侧的主偏心轮与副偏心轮具有180°偏心角位差;二个主偏心轮、二个副偏心轮的规格都相同可通用(偏心量相等)。

在左墙板1l、右墙板1r上对称各布置一套摆动芯轴机构以及对称各布置的一套摆动套轴机构。各摆动芯轴机构包括支承于相应墙板上的一条摆动芯轴、独立固设于所述摆动芯轴上的一条随动提臂以及一体固设于摆动芯轴上的一条控制杆臂与一条引导提臂,引导提臂一方面联合控制杆臂一道与位置邻近处主偏心轮连杆机构的主连杆相铰接,另一方面引导提臂与随动提臂各自通过交替升降的前升降杆、后升降杆与邻近位置提刀架机构中外提刀架的前端、内提刀架的后端分别铰接,其中,引导提臂与随动提臂呈交错状;各摆动套轴机构包括同轴心安装于相应摆动芯轴外周的一条摆动套轴、交错固设于所述摆动套轴上的一条前置提臂与一条后置提臂,前置提臂、后置提臂一方面共同与位置邻近处副偏心轮连杆机构的副连杆相铰接,另一方面前置提臂、后置提臂各自通过交替升降的前升降杆、后升降杆与邻近位置提刀架机构中内提刀架的前端、外提刀架的后端分别铰接。

由如图2可见,左侧外提刀架21l与右侧内提刀架22r通过该图中标示出的吊杆h连接一组提刀2,该组提刀2刚处于下止点位置,该组提刀2是由多条间隔分布的提刀组成,图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前、后二把提刀。

由如图3可见,左侧内提刀架22l与右侧外提刀架21r通过该图中标示出的吊杆h连接另一组提刀2’,另一组提刀2’正处于上止点位置,另一组提刀2’是由多条间隔分布的提刀组成,图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前、后二把提刀。

一组提刀2中的各把提刀与另一组提刀2’中的各把提刀依次相间错位布置。

另外,左侧外提刀架21l与右侧内提刀架22r各自的前、后端分别与前升降杆71的底端、后升降杆72的底端相铰接,而左侧内提刀架22l与右侧外提刀架21r各自的前、后端分别与前升降杆71的底端、后升降杆72的底端相铰接,四条前升降杆71较短且规格相同可通用,而四条后升降杆72较长且规格相同可通用,请参阅图2、3。

请参阅图1,左墙板1l是由二块钢板间隔布置,右墙板1r也是由二块钢板间隔布置,主传动轴3由安装于左墙板1l、右墙板1r上的轴承(图中未示出)支承。

请参阅图1、2、3,在主传动轴3的左端侧由外至内安装了左侧主偏心轮31l、套设于此左侧主偏心轮31l上的左侧主连杆41l以及左侧副偏心轮33l、套设于此左侧副偏心轮33l上的左侧副连杆43l,其中,左侧主偏心轮31l与左侧副偏心轮33l呈180度对称安装于主传动轴3的左端侧上;在主传动轴3的右端侧由外至内也安装有右侧主偏心轮32r、套设于此右侧主偏心轮32r上的右侧主连杆42r以及右侧副偏心轮34r、套设于此右侧副偏心轮34r上的右侧副连杆44r,其中,右侧主偏心轮32r与右侧副偏心轮34r呈180度对称安装于主传动轴3的右端侧上。左侧主偏心轮31l与右侧副偏心轮34r二者安装时的偏心角位差为0度,以及左侧副偏心轮33l与右侧主偏心轮32r二者安装时的偏心角位差也为0度。

图1、2清楚地示出了左摆动芯轴机构和左摆动套轴机构以及分别与位于主传动轴左端侧上的主偏心轮连杆机构、副偏心轮连杆机构的传动连接关系:其中,左摆动芯轴机构包括通过轴承(未示出)支承于左墙板1l上的一条左摆动芯轴5l、一条左控制杆臂51l、一条左引导提臂52l和一条左随动提臂53l,连接座x2、连接座x1分别固设于左摆动芯轴5l其内、外两端附近,左引导提臂52l、左随动提臂53l分别固设于连接座x1、连接座x2上,左控制杆臂51l固定于连接座x1的外端面上;左摆动套轴机构包括一条左摆动套轴6l、一条左前置提臂61l和一条左后置提臂62l,左摆动套轴6l套设左摆动芯轴5l安装,且左摆动套轴6l与左摆动芯轴5l之间装有轴承(未图示),使左摆动套轴6l能够相对于后者进行独立反向摆动,左前置提臂61l与左后置提臂62l二者呈交错地固设于左摆动套轴6l上。

左侧主连杆41l既与左控制杆臂51l铰接,又与左引导提臂52l的底端相铰接,而左侧副连杆43l既与左前置提臂61l的底端铰接,又与左后置提臂62l的底端相铰接,并且,左引导提臂52l与左后置提臂62l各自通过前升降杆71、后升降杆72分别铰接左侧外提刀架21l的前、后两端,左前置提臂61l与左随动提臂53l各自通过前升降杆71、后升降杆72分别铰接左侧内提刀架22l的前、后两端,在主传动轴3的连续转动下,通过左侧主偏心轮31l、左侧主连杆41l传动控制左摆动芯轴机构以及由左侧副偏心轮33l、左侧副连杆43l传动控制左摆动套轴机构,从而实现了左侧外提刀架21l与左侧内提刀架22l整体地互为反向交替升降往复运动。

同理,图1、3清楚地示出了右摆动芯轴机构和右摆动套轴机构以及分别与位于主传动轴右端侧上的主偏心轮连杆机构、副偏心轮连杆机构的传动连接关系:其中,右摆动芯轴机构包括通过轴承(未示出)支承于右墙板1r上的一条右摆动芯轴5r、一条右控制杆臂51r、一条右引导提臂52r和一条右随动提臂53r,连接座x2、连接座x1分别固设于右摆动芯轴5r其内、外两端附近,右引导提臂52r、右随动提臂53r分别固设于连接座x1、连接座x2上,右控制杆臂51r固定于连接座x1的外端面上;右摆动套轴机构包括一条右摆动套轴6r、一条右前置提臂61r和一条右后置提臂62r,右摆动套轴6r套设右摆动芯轴5r安装,且右摆动套轴6r与右摆动芯轴5r之间装有轴承(未图示),使右摆动套轴6r能够相对于后者进行独立反向摆动,右前置提臂61r与右后置提臂62r二者呈交错地固设于右摆动套轴6r上。

右侧主连杆42r既与右控制杆臂51r铰接,又与右引导提臂52r的底端相铰接,而右侧副连杆44r既与右前置提臂61r的底端铰接,又与右后置提臂62r的底端相铰接,并且,右引导提臂52r与右后置提臂62r各自通过前升降杆71、后升降杆72分别铰接右侧外提刀架21r的前、后两端,右前置提臂61r与右随动提臂53r各自通过前升降杆71、后升降杆72分别铰接右侧内提刀架22r的前、后两端,在主传动轴3的连续转动下,通过右侧主偏心轮32r、右侧主连杆42r传动控制右摆动芯轴机构以及由右侧副偏心轮34r、右侧副连杆44r传动控制右摆动套轴机构,从而实现了右侧外提刀架21r与右侧内提刀架22r整体地互为反向交替升降往复运动。

图1中左、右二个连接座x1结构相同,左、右二个连接座x2结构相同。

作为优先的实施方式,左摆动套轴机构中的左前置提臂61l、左后置提臂62l是由左摆动套轴6l上直接成型,三者为单个的零件整体;右摆动套轴机构中的右前置提臂61r、右后置提臂62r是由右摆动套轴6r上直接成型,三者为单个的零件整体。

作为优先的实施方式,左摆动芯轴机构中的左控制杆臂51l、左引导提臂52l通过左手边的连接座x1固定于左摆动芯轴5l上,且左控制杆臂51l、左引导提臂52l共同与该连接座x1一体成型为单个的零件整体;右摆动芯轴机构中的右控制杆臂51r、右引导提臂52r通过右手边的连接座x1固定于右摆动芯轴5r上,且右控制杆臂51r、右引导提臂52r共同与此连接座x1一体成型为单个的零件整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