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移动式纱架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主流织造过程中,经纱需要整经,纱锭从纱架上通过整经机整到盘头,然后把盘头挂到织带机后纱架上;整经过程中容易造成经纱张力不一样,影响产品品质,一个盘头上的经纱只能使用三天左右,织造过程中,整经、换盘头、接纱,换纬纱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织造过程中经纱容易断纱,工人操作频繁,一个工人只能照看5-8台机器,且织带机停机时间长,生产效率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织带机配备大型纱架,通过张力控制系统控制经纱张力替代整经机整经,挂一次经纱可以保证织带机连续织造3-4个月,配备双纬纱位,纬纱循环交替,不用停机接纬纱,使用人工作量大幅减少,机器停机时间极少,一个工人可以照看15-20台织带机,生产效率提高40-5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便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移动式纱架结构,它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织带机需要整经、频繁换盘头,接纱、换纬纱,织带机长时间停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移动式纱架结构,包括由左右并列的前框架、中框架以及后框架构成的主框架、经纱支柱、纬纱支柱以及过纱组,所述前框架、中框架以及后框架均采用四立柱门式结构,它们均是由位于上方的框架主梁、位于该框架主梁下方的四根并排的框架立柱构成,所述框架主梁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左右两侧安装有相互配合的U形导轨,且所述前框架、中框架以及后框架之间连接设置有两根上梁和下梁,所述下梁的下表面与地面相贴合,所述过纱组由位于上方的过纱主梁、位于该过纱主梁下方的中固定杆和下固定杆构成,所述过纱主梁、中固定杆和下固定杆之间连接设置有与它们垂直并排的张力器固定杆,所述过纱主梁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能在所述U形导轨上左右滑动的滑动组件。
作为优选,所述经纱支柱连接在所述上梁和下梁之间,与所述前框架和后框架对应的经纱支柱通过由上至下的四层T字连接架构分别与所述前框架和后框架相连,与所述中框架对应的经纱支柱通过由上至下的四层十字连接架构与所述中框架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张力器固定杆通过两个Z字形连接件固定在所述过纱主梁的正中间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滑动组件由轴承固定板以及设置在该轴承固定板上并左右上下均匀分布的四个滚动轴承构成,所述框架主梁上对应所述U形导轨位置设置有限位销孔,所述滑动组件通过弹簧限位插销固定在上述限位销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下梁通过折叠固定组件与所述过纱组相接,所述折叠固定组件包括两块相互铰接配合的连接板。
作为优选,所述纬纱支柱上分布有多个多功能纬纱支架,所述多功能纬纱支架由与所述纬纱支柱定位连接的支架固定板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固定板正面左右两端的纬纱支撑杆构成。
作为优选,所述支架固定板呈弧形,同一支架固定板上两纬纱支撑杆的延长线在所述支架固定板的正面一侧相互交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纱架结构更为稳固、经久耐用,外观更为美观;框架主梁上双向安装U形导轨,使得框架主梁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且不会变形;而且过纱组通过滑动组件与框架主梁滑动配合,使得换纱时可以将过纱组移动出来,更便于换纱等操作,同时纱架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地面沉降产生微量变形,U形导轨和滑动组件之间配合留有足够的余量来进行自我调节,避免滑动组件被卡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框架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框架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过纱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4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固定组件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固定组件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纬纱支柱示意图。
图中:11、前框架;12、中框架;13、后框架;14、框架主梁;15、框架立柱;16、U形导轨;17、上梁;18、下梁;2、过纱组;21、过纱主梁;22、中固定杆;23、下固定杆;24、张力器固定杆;25、滑动组件;26、Z字形连接件;251、轴承固定板;252、滚动轴承;3、经纱支柱;4、折叠固定组件;5、纬纱支柱;51、支架固定板;52、纬纱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新型移动式纱架结构,包括由左右并列的前框架11、中框架12以及后框架13构成的主框架、经纱支柱3、纬纱支柱5以及过纱组2,所述前框架11、中框架12以及后框架13均采用四立柱门式结构,它们均是由位于上方的框架主梁14、位于该框架主梁14下方的四根并排的框架立柱15构成,所述框架主梁1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左右两侧安装有相互配合的U形导轨16,且所述前框架11、中框架12以及后框架13之间连接设置有两根上梁17和下梁18,所述下梁18的下表面与地面相贴合,下梁18落地安装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更稳。前、中、后三组框架采用四立柱门式结构,用8组精加工钢板铆接而成,中间安装两支横向固定杆,呈双目式结构,此结构稳定,不变形。主梁采用100X50国标方管,双向安装U型导轨,使主梁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且不会变形。所述经纱支柱3连接在所述上梁17和下梁18之间,与所述前框架11和后框架13对应的经纱支柱3通过由上至下的四层T字连接架构分别与所述前框架11和后框架13相连,与所述中框架12对应的经纱支柱3通过由上至下的四层十字连接架构与所述中框架12相连。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下梁18通过折叠固定组件4与所述过纱组2相接,所述折叠固定组件4包括两块相互铰接配合的连接板,一组纱架安装有8组折叠固定组件4,在正常工作时折叠固定组件4打开,与移动门式过纱组2相连,起固定作用。换纱时折叠固定组件4折叠,不会占用过道空间。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过纱组2由位于上方的过纱主梁21、位于该过纱主梁21下方的中固定杆22和下固定杆23构成,所述过纱主梁21、中固定杆22和下固定杆23之间连接设置有与它们垂直并排的张力器固定杆24,所述过纱主梁2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一能在所述U形导轨16上左右滑动的滑动组件25,所述滑动组件25由轴承固定板251以及设置在该轴承固定板251上并左右上下均匀分布的四个滚动轴承252构成,所述框架主梁14上对应所述U形导轨16位置设置有限位销孔,所述滑动组件25通过弹簧限位插销固定在上述限位销孔内,所述张力器固定杆24通过两个Z字形连接件26固定在所述过纱主梁21的正中间位置。过纱主梁21采用50X50方管,张力器固定杆24采用20X20方管,通过两个Z字形卡扣连接。下固定杆23和中固定杆22采用40X20方管。两个Z字形连接件26使张力器固定杆24安装在过纱主梁21的正中间,受力均衡,门式过纱组2不会发生侧倾,安装到纱架上之后与地面垂直。滑动组件25固定板由16mm钢板加工,上下四个轴承(6304),结构牢固,载重大。滑动组件25在U形导轨16上左右滑动,通过弹簧限位插销固定在纱架主梁的限位销孔里。纱架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地面沉降,纱架会产生微量变形,U型导轨与滑动组件25的配合留有足够的余量来自我调节,滑动组件25不会卡死。
如图8所示,所述纬纱支柱5上分布有多个多功能纬纱支架,所述多功能纬纱支架由与所述纬纱支柱5定位连接的支架固定板51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架固定板51正面左右两端的纬纱支撑杆52构成。所述支架固定板51呈弧形,同一支架固定板51上两纬纱支撑杆52的延长线在所述支架固定板51的正面一侧相互交叉。因此可以在纬纱支撑杆52上设置两组纬纱,与现有技术相比,多一组备用纬纱,在用纬纱与备用纬纱头尾相接,在用纬纱使用完毕后可以立即使用备用纬纱,无需停机换纱,大大提高了生产加工效率。
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纱架结构更为稳固、经久耐用,外观更为美观;框架主梁14上双向安装U形导轨16,使得框架主梁14能够承受更大的重量,且不会变形;而且过纱组2通过滑动组件25与框架主梁14滑动配合,使得换纱时可以将过纱组2移动出来,更便于换纱等操作,同时纱架在长时间使用后,由于地面沉降产生微量变形,U形导轨16和滑动组件25之间配合留有足够的余量来进行自我调节,避免滑动组件25被卡死。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