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智能控制浆液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8361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集中智能控制浆液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中智能控制浆液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纺织生产中所用到的浆液槽均是单独控制的,结构复杂,各浆槽中的浆液存在有多有少的情况,且每个浆槽相互隔离,浆液不可以共享,一旦出现故障就可能导致某个浆槽断浆的发生,产生质量事故。

因此,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制出一种浆液循环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急需解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集中智能控制浆液循环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中智能控制浆液循环装置,包括浆槽、浆液控制槽以及循环管;浆液控制槽包括浆液池以及控制槽;控制槽安装于浆液池的内部;浆液池内设有浮球;循环管的内壁呈阵列状设有防粘黏块,包括上循环管以及下循环管;上循环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浆槽以及控制槽;下循环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浆液池以及浆槽,并配合安装循环泵;防粘黏块的表面均匀设有防粘黏凸起;循环泵通过浮球连接有控制箱。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中智能控制浆液循环装置,由浆槽、浆液控制槽以及循环管组成,浆槽用于存放浆液,浆液控制槽用于浆液的流通循环,循环管则用于浆槽与浆液控制槽之间的流通。浆液控制槽由浆液池以及控制槽组成,控制槽安装于浆液池的内部,循环管中的浆液先灌入控制槽中,溢出后流至浆液池中,再通过循环管回流至浆槽。本实用新型中循环管的内壁上呈阵列状设置有防粘黏块,粘黏块的表面还均匀设有防粘黏凸起,该结构保证了浆液能够最低限度地粘附在循环管的内壁,既保证了循环管内部的清洁,保证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浆液的损耗以及断浆的发生。

作为优选,防粘黏块沿循环管的轴向、呈螺旋状设于循环管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中防粘黏块沿着循环管的轴向设置,并且呈螺旋状分布,该结构使得浆液位于循环管中时能够呈涡流状流通,利用自身流通产生的向心力进一步减少浆液与循环管内壁的粘附。

作为优选,防粘黏块以及防粘黏凸起的表面均匀设有蚀刻孔。

本实用新型在防粘黏块以及防粘黏凸起的表面均匀设有蚀刻孔,有助于降低浆液与其表面的粘附。

作为优选,浆槽以及浆液控制槽的数量均为两个,分别为左浆槽、右浆槽、左浆液控制槽以及右浆液控制槽;左浆液控制槽与右浆液控制槽相连,并通过分隔板相分隔。

本实用新型中浆槽设有左浆槽以及右浆槽两个,浆液控制槽设有左浆液控制槽以及右浆液控制槽两个,左浆液控制槽与右浆液控制槽相连通,并通过分隔板相分隔。

作为优选,分隔板的高度低于浆液池的高度;控制槽的高度低于分隔板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中分隔板的高度设置为低于浆液池顶部,高于控制槽顶部,该设计使得从浆液控制槽溢出的浆液流至浆液池中后,能够在分隔板的作用下,保证左浆液池以及右浆液池中的浆液不会相互串流。

作为优选,浮球表面同样设有防粘黏凸起。

本实用新型中浮球的表面同样设有用于降低浆液粘附的防粘附凸起。

作为优选,循环管为碳纳米管。

本实用新型中的循环管选择为碳纳米管,有助于降低浆液粘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避免浆液粘附,在保证浆液清洁的基础上保证后续生产质量,有效避免浆液的浪费,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断浆的发生,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中循环管的截面图;

图3、本实用新型中防粘黏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列表:浆槽1、浆液池2、控制槽3、浮球4、防粘黏块5、上循环管6、下循环管7、循环泵8、防粘黏凸起9、控制箱10、蚀刻孔11、分隔板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下述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集中智能控制浆液循环装置,包括浆槽1、浆液控制槽以及循环管。

浆液控制槽包括浆液池2以及控制槽3;控制槽3安装于浆液池2的内部;浆液池2内设有浮球4。浆槽1以及浆液控制槽的数量均为两个,分别为左浆槽、右浆槽、左浆液控制槽以及右浆液控制槽;左浆液控制槽与右浆液控制槽相连,并通过分隔板12相分隔,分隔板12的高度低于浆液池2的高度;控制槽3的高度低于分隔板的高度。

循环管为碳纳米管,如图2,内壁呈阵列状设有防粘黏块5,防粘黏块5沿循环管的轴向、呈螺旋状设于循环管的内壁;循环管包括上循环管6以及下循环管7;上循环管6的两端分别连通浆槽1以及控制槽3;下循环管7的两端分别连通浆液池2以及浆槽1,并配合安装循环泵8;如图3,防粘黏块5的表面均匀设有防粘黏凸起9,防粘黏块5以及防粘黏凸起9的表面均匀设有蚀刻孔11;循环泵8通过浮球4连接有控制箱10。

浮球4表面同样设有防粘黏凸起9。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性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