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硫浆液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2472阅读:1588来源:国知局
一种脱硫浆液换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脱硫浆液换热器。



背景技术:

燃煤电厂以煤炭作为能源,在生产过程中煤燃烧产生大量SO2,为控制SO2实现SO2的达标排放,燃煤电厂普遍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技术进行烟气脱硫。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采用廉价的石灰石作为脱硫吸收剂,石灰石经破碎研磨成粉状与水混合搅拌制成吸收浆液;然后在脱硫塔内,吸收浆液与烟气逆流接触,烟气中的SO2与浆液中的CaCO3反应脱除SO2,脱硫产物在脱硫塔底部与通入的氧化空气发生反应,最终生成石膏副产品;脱硫后的烟气依次经过除雾器除去雾滴,烟气换热器加热升温后经烟囱排放。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高、运行稳定可靠、副产品便于回收利用等优点,因此在国内燃煤电厂得到广泛应用。

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整个过程是一个烟气焓值基本保持不变、烟气中含湿量不断增加直至湿烟气为饱和状态的过程,最终脱硫塔出口烟气温度降至绝热饱和温度,浆液温度也相应降至同样温度范围。

在脱硫过程中,浆液温度对脱硫效率有较大影响。浆液温度越低,SO2与CaCO3在浆液中的溶解度越大,总传质系数也越大,能够有效提高脱硫效率。但当前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不论采用单循环还是双循环形式,其脱硫塔出口烟气温度均在45℃~55℃之间,相应的浆液温度也在45℃~55℃之间。

现有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均采取一定措施降低浆液温度以进一步提高脱硫效率。

通过换热器对脱硫浆液换热降温,并将余热导出利用是一种有效的对脱硫浆液降温的方式,但是由于脱硫浆液时由石灰石经破碎研磨成粉状与水混合搅拌而成,杂质颗粒较多,常规换热器的板片结构,板片之间依靠触点相互接触,在板片波纹与触点的作用下,介质流道为复杂的三维网状流,流场的不断变化、流向的不断变化,加之触点的催化作用,板间流道内的流动场会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性,在流速较低的滞留区与触点区域,易于发生颗粒物的堵塞和积垢,无法实现对脱硫浆液的长期有效降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对脱硫浆液有效降温且不易堵塞的脱硫浆液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脱硫浆液换热器,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中部换热板束,所述壳体两侧设有浆液引流箱,所述换热板束包括多张板片,所述板片包括主传热面、均匀分布于主传热面的扰流波纹与承压波纹,所述板片组叠后在板片两侧形成媒介流动通道与浆液流动通道,在所述浆液流动通道内,所述扰流波纹与承压波纹的高度小于浆液流道间距的1/2,不形成触点。

所述媒介流动通道一侧或两侧连接媒介汇流管,且每侧媒介汇流管的数量为一个两个或四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浆液换热器浆液流动流道为板式直通流道,在提高传热效率的同时有效防止浆液在换热器内发生堵塞,便于应用于脱硫设备中,对浆液换热降温,提高脱硫效率,脱硫浆液的余热可以被回收利用,冷却的浆液与烟气作用,由于其温度降低,传热传质效果增强,脱硫效果大幅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换热板束的板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换热板束,3.浆液引流箱,4.板片,5.主传热面,6.扰流波纹,7.承压波纹,8.媒介汇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中部换热板束2,所述壳体两侧设有浆液引流箱3,所述换热板束包括多张板片4,所述板片包括主传热面5、均匀分布于主传热面的扰流波纹6与承压波纹7,所述板片组叠后在板片两侧形成媒介流动通道与浆液流动通道,在所述浆液流动通道内,所述扰流波纹与承压波纹的高度小于浆液流道间距的1/2,不形成触点。

由于浆液流动流道是板式直通流道,流道沿浆液流通方向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又消除了触点的影响,因而从浆液入口到出口,流动场基本保持一致,消除了颗粒物堵塞和积垢的前提条件,也就可以彻底地解决颗粒物堵塞和积垢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媒介流动通道一侧或两侧连接媒介汇流管8,且每侧媒介汇流管的数量为一个两个或四个,同时其内部板片的结构也随之有效调整,以适应使用需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浆液换热器浆液流动流道为直通流道,有效防止浆液在换热器内发生堵塞,便于应用于脱硫设备中,对浆液换热降温,将余热导出并可以被回收利用,冷却的浆液与烟气作用,由于其温度较低,传热传质效果增强,脱硫效果大幅提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