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5711发布日期:2018-07-04 13:31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面料印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



背景技术:

棉织物需进行上浆处理,上浆处理后的纤维表面形成一层薄的保护膜,可使纤维在后加工使用过程中防止摩擦、磨损以及断头等等,提高经纱的使用寿命。

授权公告号CN105350197A为的一篇中国发明专利,其公开了供一种上浆设备,包括浆料预处理装置以及上浆装置,浆料预处理包括桶体、搅拌器以及均质机;上浆装置包括上浆头,上浆头包括腔体以及上浆口,在桶体的底部与所述的上浆装置之间通过电磁阀连接,电磁阀与PLC控制器相连,该发明结构合理,简单,通过在桶体内设置均质机在蒸煮的同时对纳米材料进行均质处理,同时能通过PLC控制器能够实现自动动控制,够能够显著地提高了上浆的工作效率,但是该设备存在以下问题:上浆难以达到均匀,不具备通过同一装置对纺织物进行前后两次上浆处理,上浆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通过设置撒料箱前后摆动对棉织物进行前后两次撒浆并配合辊压机构对上浆完的棉织物进行辊压进而克服了棉织物上浆过程中浆料耗费量大,上浆效果差,上浆不均匀的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包括撒浆装置,所述撒浆装置包括传动机构以及在传动机构带动下边摆动边将浆料均匀撒到传输过程中的棉织物表面的撒浆机构;传导装置,所述传导装置包括用于承接撒浆机构撒下的多余浆料的接料箱以及设置在接料箱上的用于对完成撒浆的棉织物进行辊压的辊压机构。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撒浆机构包括转动座、可转动设置在转动座上的撒料箱;所述撒料箱包括缓存区域和撒料区域,所述缓存区域的底面设置为斜面,所述撒料区域的中线位置处开设有盛浆槽,所述盛浆槽两侧的底板上开设有贯穿底板的出料孔,所述缓存区域和撒料区域的分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将缓存区域的桨料导向盛浆槽的导板。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连接件、传动杆以及转动盘,所述传动杆的一端偏心且可转动设置在转动盘,其另一端与连接件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固定在撒料箱的侧边中部位置处。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辊压机构包括转动架a、沿竖直方向上由上往下依次可转动设置在转动架a上的压辊a和压辊b、设置在转动架a一侧的用于驱动压辊 a转动的电机、同轴且固定设置在电机输出轴上的齿轮a以及同轴且固定设置在压辊b的转轴上的齿轮b,所述齿轮a和齿轮b齿合。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出料孔设置为斜孔且其上端口倾斜朝向盛浆槽。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转动盘的延伸轴与压辊a同轴且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撒浆机构的前端还设置有用于对待上浆的棉织物进行压平的压平机构,所述压平机构包括转动架b、沿竖直方向上由上往下依次可转动设置在转动架b上的压辊c和压辊d。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盛浆槽的底部设置为圆弧状。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撒料区域的前后侧上方均设置有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撒浆机构的撒料箱左右摆动将浆料撒到下方传输过程中的棉织物表面来实现上浆的效果,该种设置方式相比较传统的的上浆方式不会造成浆料的大量浪费,上浆更为精细化,此外该撒料箱通过在中部位置处设置盛浆槽,并在其两侧开设出料孔,使得该撒料箱能随着摆动将盛浆槽内的浆料交替式地从两侧的出料孔撒出,使得棉织物在盛浆槽左侧的出料孔下方经过一次撒浆后传输至右侧的出料孔时又能经过一次撒料上浆,进一步提高了上浆的效果,使在节省浆料的同时又能达到上浆充分的要求。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辊压机构对完成上浆的棉织物进行一个辊压,一方面能促进棉织物对浆料的吸收,另一方面也能将棉织物上多余的浆料挤压掉,避免浪费以及滴落到外界。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压平机构,使得对上浆前的棉织物进行一个整平处理,避免了上浆过程中由于棉织物的褶皱而导致一些地方上浆不均匀的情况。

综上所述,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节省浆料,上浆效果好的优点,尤其适用于棉织物上浆设备技术领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3为辊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撒料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撒料箱的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图1为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工作状态示意图,图3为辊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撒料箱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撒料箱的剖切示意图。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一种纯棉织物快速上浆设备,包括撒浆装置1,所述撒浆装置1包括传动机构11以及在传动机构11带动下边摆动边将浆料均匀撒到传输过程中的棉织物表面的撒浆机构12;传导装置2,所述传导装置2包括用于承接撒浆机构12撒下的多余浆料的接料箱21以及设置在接料箱 21上的用于对完成撒浆的棉织物进行辊压的辊压机构22。

进一步地,所述撒浆机构12包括转动座121、可转动设置在转动座121上的撒料箱122

所述撒料箱122包括缓存区域10和撒料区域20,所述缓存区域10的底面设置为斜面,所述撒料区域20的中线位置处开设有盛浆槽30,所述盛浆槽30 两侧的底板上开设有贯穿底板的出料孔40,所述缓存区域10和撒料区域20的分隔位置处设置有用于将缓存区域10的桨料导向盛浆槽30的导板50。

通过设置撒浆机构12的撒料箱122左右摆动将浆料撒到下方传输过程中的棉织物表面来实现上浆的效果,该种设置方式相比较传统的的上浆方式不会造成浆料的大量浪费,上浆更为精细化,此外该撒料箱122通过在中部位置处设置盛浆槽30,并在其两侧开设出料孔40,使得该撒料箱122能随着摆动将盛浆槽30 内的浆料交替式地从两侧的出料孔40撒出,使得棉织物在盛浆槽30左侧的出料孔40下方经过一次撒浆后传输至右侧的出料孔40时又能经过一次撒料上浆,进一步提高了上浆的效果,使在节省浆料的同时又能达到上浆充分的要求。

进一步地,所述传动机构11包括连接件111、传动杆112以及转动盘113,所述传动杆112的一端偏心且可转动设置在转动盘113,其另一端与连接件111 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111固定在撒料箱122的侧边中部位置处。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辊压机构22包括转动架a221、沿竖直方向上由上往下依次可转动设置在转动架a221上的压辊a222 和压辊b223、设置在转动架a221一侧的用于驱动压辊a222转动的电机224、同轴且固定设置在电机224输出轴上的齿轮a225以及同轴且固定设置在压辊b223 的转轴2231上的齿轮b226,所述齿轮a225和齿轮b226齿合。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设置辊压机构22对完成上浆的棉织物进行一个辊压,一方面能促进棉织物对浆料的吸收,另一方面也能将棉织物上多余的浆料挤压掉,避免浪费以及滴落到外界。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孔40设置为斜孔且其上端口倾斜朝向盛浆槽30,出料孔40的该种设置方式可以使向两侧流动的浆料更容易且更快速地从出料孔40 撒出。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盘113的延伸轴1131与压辊a222同轴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盛浆槽30的底部设置为圆弧状,圆弧状的设置能使盛浆槽 30内的浆料在晃动过程中更容易向两侧流动。

更进一步地,所述撒料区域20的前后侧上方均设置有挡板4,挡板4用于防止撒料箱122摆动过程中浆料从撒料箱122内晃出。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其中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或相应的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下文仅描述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该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进一步地,所述撒浆机构12的前端还设置有用于对待上浆的棉织物进行压平的压平机构3,所述压平机构3包括转动架b31、沿竖直方向上由上往下依次可转动设置在转动架b31上的压辊c32和压辊d33。

通过设置压平机构3,使得对上浆前的棉织物进行一个整平处理,避免了上浆过程中由于棉织物的褶皱而导致一些地方上浆不均匀的情况。

工作过程如下:

浆料经导料管5加到撒料箱122的缓存区域10内,缓存区域10内的浆料顺着导板50流到盛浆槽30内;

电机224带动压辊a222转动,并通过齿轮a225和齿轮b226的配合带动压辊b223和压辊a222同步且反向转动,压辊b223和压辊a222牵引棉织物向前输送,与此同时,压辊a222带动转动盘113转动,转动盘113通过传动杆112带动撒料箱122沿着转动座121前后摆动,盛浆槽30内的浆料左右晃动,交替着从盛浆槽30内两侧的出料孔40撒出,撒到下方传输过程中的棉织物表面,压平机构3的压辊c32和压辊d33配合对上浆前的棉织物进行整平。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提示下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