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80404发布日期:2018-06-26 22:13阅读:9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属于拉幅定型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面料印花也称为织物印花,是使用染料或涂料在织物上形成图案的过程,印花是局部染色,要求有一定的染色牢度。目前常用的印花技术主要包括机械印花和手工印花,机械印花由印花机器一次性完成,印花机器是单一的机器。机器印花的缺点是印花的图形比较粗糙、色彩不够艳丽、层次感较差,并且收到套色数量的限制。手工印花是一种印花工艺的名称,并不是指印花完全有手工完成。手工印花是相对于机器印花的概念。手工印花采用一整套印花设备,与单一的印花机械不同,手工印花的图形比较精细、色彩艳丽、层次感强烈,而且不受套色限制。印花机器最多只能做到16 套色,而手工印花可以达到30 多个套色。手工印花工艺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是进行拉幅定型,在经过印染、蒸化、水洗等等一系列工艺之后,面料难免会出现缩水的情况,于是,需要通过拉幅定型来恢复。拉幅定型机中采用烘箱针对织布进行蒸化操作,并且随着生产技术的迅速发展,拉幅定型机正不断发生着改进与创新,实际应用当中的拉幅定型操作中,织布在流水线上进行传输,先由织布流水线结构,都在首尾位置,通过织布对电控转轴的绕设,由电控转轴提供驱动力,而在中间流水线传输过程中,仅仅是设置随动滚轴,针对流水线织布起到支撑作用,流水线织布在随动滚轴上进行移动,或者是在流水线织布需要改变行进方向的位置,提供随动滚轴实现方向的调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设计电控驱动收紧机构,分布于织布流水线上,能够有效提高织布流水线传输效率。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包括顶座、行走基座、上电控转轴、下电控转轴、两个支架、两个电控伸缩杆和控制模块,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行走电机、同步电机驱动电路;两个电控伸缩杆分别通过同步电机驱动电路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其中,控制模块连接供电网络进行取电,由控制模块分别为无线通信模块和行走电机进行供电,同时,由控制模块经同步电机驱动电路分别为两个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两个电控伸缩杆相互并联构成电控伸缩杆机组,同步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顶座的上表面固定设置于织布流水线行进路径上方的顶部,顶座下表面设置滑槽,滑槽所在直线与流水线织布进行方向所在直线相平行,行走基座悬挂设置于顶座下表面的滑槽中,行走电机设置于行走基座上,行走基座在行走电机的驱动下、沿顶座下表面的滑槽来回移动;控制模块、无线通信模块和同步电机驱动电路设置于顶座下表面;上电控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支架,并通过两个支架分别与行走基座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上电控转轴水平悬挂于行走基座下方,且上电控转轴所在直线与织布流水线行进路径所在直线相垂直;两个电控伸缩杆的电机底部分别与上电控转轴的两端相固定连接,两个电控伸缩杆的电机位置与上电控转轴的位置彼此固定;两个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分别向下偏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并与竖直向下方向呈预设角度,且该预设角度小于或等于30度;两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分别与下电控转轴的两端相固定连接,两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的位置与下电控转轴的位置彼此固定,下电控转轴所在直线与上电控转轴所在直线彼此相互平行,下电控转轴在针对两个电控伸缩杆的同步控制下,随两个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同步伸缩,在伸缩杆所在直线方向上、以平行于上电控转轴的角度来回移动;流水线织布沿其行进方向由上电控转轴的顶边进入,并绕设上电控转轴后,由下电控转轴背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一侧进入,并绕设下电控转轴后继续流水线织布的行进,上电控转轴的转动方向与流水线织布绕设上电控转轴的方向相同,下电控转轴的转动方向与上电控转轴的转动方向彼此相反,转动速度彼此相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行走电机为无刷行走电机,所述两个电控伸缩杆均为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为微处理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微处理器为ARM处理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采用全新结构设计,设计电控驱动收紧机构,分布于织布流水线上,其中,基于行走电机的驱动控制,实现行走基座在顶座滑槽上的来回移动;并应用上电控转轴、下电控转轴双驱动转轴结构,通过两个电控伸缩杆由两侧实现上电控转轴、下电控转轴彼此间的连接,并保持电控伸缩杆电机、伸缩杆顶端分别相对所连电控转轴两端的角度固定,并基于具体所设计的同步电机驱动电路,通过对两个电控伸缩杆的同步控制,实现双驱动转轴结构之间间距的伸缩控制,如此基于流水线织布由上电控转轴至下电控转轴正反穿插绕设,由上电控转轴、下电控转轴的同步工作为织布流水线提供中继驱动力的同时,针对流水线织布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双重收紧控制,有效提高了织布流水线传输效率;

(2)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中,针对所述行走电机,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行走电机,以及针对两个电控伸缩杆,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本实用新型设计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所具有高效的织布收紧传输驱动功能,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

(3)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中,针对控制模块,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以及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设计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顶座,2. 上电控转轴,3. 下电控转轴,4. 控制模块,5. 无线通信模块,6. 电控伸缩杆,7. 支架,8. 行走基座,9. 行走电机,10. 同步电机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包括顶座1、行走基座8、上电控转轴2、下电控转轴3、两个支架7、两个电控伸缩杆6和控制模块4,以及分别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5、行走电机9、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两个电控伸缩杆6分别通过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其中,控制模块4连接供电网络进行取电,由控制模块4分别为无线通信模块5和行走电机9进行供电,同时,由控制模块4经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分别为两个电控伸缩杆6进行供电;两个电控伸缩杆6相互并联构成电控伸缩杆机组,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控制模块4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控制模块4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顶座1的上表面固定设置于织布流水线行进路径上方的顶部,顶座1下表面设置滑槽,滑槽所在直线与流水线织布进行方向所在直线相平行,行走基座8悬挂设置于顶座1下表面的滑槽中,行走电机9设置于行走基座8上,行走基座8在行走电机9的驱动下、沿顶座1下表面的滑槽来回移动;控制模块4、无线通信模块5和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设置于顶座1下表面;上电控转轴2的两端分别连接支架7,并通过两个支架7分别与行走基座8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上电控转轴2水平悬挂于行走基座8下方,且上电控转轴2所在直线与织布流水线行进路径所在直线相垂直;两个电控伸缩杆6的电机底部分别与上电控转轴2的两端相固定连接,两个电控伸缩杆6的电机位置与上电控转轴2的位置彼此固定;两个电控伸缩杆6上的伸缩杆分别向下偏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并与竖直向下方向呈预设角度,且该预设角度小于或等于30度;两个电控伸缩杆6上伸缩杆的顶端分别与下电控转轴3的两端相固定连接,两个电控伸缩杆6上伸缩杆顶端的位置与下电控转轴3的位置彼此固定,下电控转轴3所在直线与上电控转轴2所在直线彼此相互平行,下电控转轴3在针对两个电控伸缩杆6的同步控制下,随两个电控伸缩杆6上伸缩杆的同步伸缩,在伸缩杆所在直线方向上、以平行于上电控转轴2的角度来回移动;流水线织布沿其行进方向由上电控转轴2的顶边进入,并绕设上电控转轴2后,由下电控转轴3背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一侧进入,并绕设下电控转轴3后继续流水线织布的行进,上电控转轴2的转动方向与流水线织布绕设上电控转轴2的方向相同,下电控转轴3的转动方向与上电控转轴2的转动方向彼此相反,转动速度彼此相等。上述技术方案所设计的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采用全新结构设计,设计电控驱动收紧机构,分布于织布流水线上,其中,基于行走电机9的驱动控制,实现行走基座6在顶座1滑槽上的来回移动;并应用上电控转轴2、下电控转轴3双驱动转轴结构,通过两个电控伸缩杆6由两侧实现上电控转轴2、下电控转轴3彼此间的连接,并保持电控伸缩杆6电机、伸缩杆顶端分别相对所连电控转轴两端的角度固定,并基于具体所设计的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通过对两个电控伸缩杆6的同步控制,实现双驱动转轴结构之间间距的伸缩控制,如此基于流水线织布由上电控转轴2至下电控转轴3正反穿插绕设,由上电控转轴2、下电控转轴3的同步工作为织布流水线提供中继驱动力的同时,针对流水线织布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双重收紧控制,有效提高了织布流水线传输效率。

基于上述设计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设计了如下优选技术方案:针对所述行走电机9,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行走电机,以及针对两个电控伸缩杆6,均进一步设计采用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使得本实用新型设计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实现静音工作,既保证了所设计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所具有高效的织布收紧传输驱动功能,又能保证其工作过程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体现了设计过程中的人性化设计;针对控制模块4,进一步设计采用微处理器,以及具体采用ARM处理器,一方面能够适用于后期针对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的扩展需求,另一方面,简洁的控制架构模式能够便于后期的维护。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具体包括顶座1、行走基座8、上电控转轴2、下电控转轴3、两个支架7、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和ARM处理器,以及分别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5、无刷行走电机、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分别通过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与ARM处理器相连接;其中,ARM处理器连接供电网络进行取电,由ARM处理器分别为无线通信模块5和无刷行走电机进行供电,同时,由ARM处理器经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分别为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进行供电;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相互并联构成电控伸缩杆机组,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包括第一PNP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PNP型三极管Q3、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六NPN型三极管Q6、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和第四电阻R4,其中,ARM处理器的正级供电端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控伸缩杆机组的正极同时连接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控伸缩杆机组的负极同时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地;第一PNP型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三电阻R3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集电极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基极串联第四电阻R4后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六NPN型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第三PNP型三极管Q3的基极与第二电阻R2的其中一端相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第一电阻R1后与ARM处理器相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顶座1的上表面固定设置于织布流水线行进路径上方的顶部,顶座1下表面设置滑槽,滑槽所在直线与流水线织布进行方向所在直线相平行,行走基座8悬挂设置于顶座1下表面的滑槽中,无刷行走电机设置于行走基座8上,行走基座8在无刷行走电机的驱动下、沿顶座1下表面的滑槽来回移动;ARM处理器、无线通信模块5和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设置于顶座1下表面;上电控转轴2的两端分别连接支架7,并通过两个支架7分别与行走基座8的下表面相固定连接,上电控转轴2水平悬挂于行走基座8下方,且上电控转轴2所在直线与织布流水线行进路径所在直线相垂直;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电机底部分别与上电控转轴2的两端相固定连接,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电机位置与上电控转轴2的位置彼此固定;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分别向下偏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并与竖直向下方向呈预设角度,且该预设角度小于或等于30度;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顶端分别与下电控转轴3的两端相固定连接,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的位置与下电控转轴3的位置彼此固定,下电控转轴3所在直线与上电控转轴2所在直线彼此相互平行,下电控转轴3在针对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同步控制下,随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的同步伸缩,在伸缩杆所在直线方向上、以平行于上电控转轴2的角度来回移动;流水线织布沿其行进方向由上电控转轴2的顶边进入,并绕设上电控转轴2后,由下电控转轴3背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一侧进入,并绕设下电控转轴3后继续流水线织布的行进,上电控转轴2的转动方向与流水线织布绕设上电控转轴2的方向相同,下电控转轴3的转动方向与上电控转轴2的转动方向彼此相反,转动速度彼此相等。实际应用中,按上述设计技术方案针对顶座1进行安装,并将流水线织布穿过所设计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中,其中,流水线织布沿其行进方向由上电控转轴2的顶边进入,并绕设上电控转轴2后,由下电控转轴3背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一侧进入,并绕设下电控转轴3后继续流水线织布的行进;实际具体的应用中,上电控转轴2的转动方向与流水线织布绕设上电控转轴2的方向相同,下电控转轴3的转动方向与上电控转轴2的转动方向彼此相反,转动速度彼此相等;由于下电控转轴3的两端分别通过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与上电控转轴2两端相连,以及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电机位置与上电控转轴2的位置彼此固定,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伸缩杆顶端的位置与下电控转轴3的位置彼此固定,且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分别向下偏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并与竖直向下方向呈预设角度,且该预设角度小于或等于30度,则下电控转轴3处于上电控转轴2下方、偏向织布流水线行进方向的位置,如此,基于流水线织布在上电控转轴2、下电控转轴3之间的来回穿插绕设,通过上电控转轴2与下电控转轴3相对转动,即可为织布流水线提供传输驱动力;同时若织布在流水线传输过程中,出现松弛现象,工作人员只需向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发送收紧工作指令,其中,ARM处理器经过与之相连接的无线通信模块5接收收紧工作指令,由ARM处理器随即控制与之相连接的无刷行走电机工作,使得行走基座8在无刷行走电机的驱动控制下,沿顶座1下表面的滑槽,向着流水线织布行进方向进行移动,由此扩大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与上一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之间的间距,实现对织布的拉伸;与此同时,ARM处理器随即经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控制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同步工作,其中,ARM处理器向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发送同步控制命令,由同步电机驱动电路10根据所接收到的同步控制命令,生成相应的同步控制驱动控制指令,并同时发送给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同步工作,控制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上的伸缩杆同步伸长,则下电控转轴3在两个无刷电机电控伸缩杆的同步控制下,在伸缩杆所在直线方向上、以平行于上电控转轴2的角度,向着远离上电控转轴2的方向进行移动,扩大上电控转轴2、上电控转轴2之间的间距;进而将更多的织布传输进程纳入到拉幅定型机中继驱动传输枢纽装置当中,即可实现流水线织布的收紧操作;如此,在为织布流水线提供中继驱动力的同时,时刻保持织布传输过程中的张力,有效提高了织布流水线传输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