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片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28674发布日期:2018-06-30 09:31阅读:825来源:国知局
沉降片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电脑横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沉降片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



背景技术:

沉降片在横机上起到牵拉线圈的作用,沉降片配置在每一枚针旁边,能很好地控制每一枚针上的旧线圈和新纱线,协助织针退圈,两个针床的沉降片相对于针床口旋转打开,让出位置以便成圈,有益于编织过程中闭口、弯纱、成圈及牵拉。

现有的沉降片控制模式有机械沉降片和电机沉降片。机械沉降片压线深度固定。电机控制的沉降片可以调节压线深度,但是每行的压线深度是固定的,无法实现不同的压线深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沉降片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通过对沉降片进行档位的切换,完成对每根针压线深度的控制,进而完成三维立体织物。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沉降片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获取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其中,参数信息包括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

其中,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逐行进行档位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

其中,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具体包括: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从预设的两个档位中选择对应的沉降片的档位并进行切换。

其中,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计算获取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判断当前针动作的位置是否达到预设位置;如果当前针动作的位置达到预设位置,则基于选针参数从预设的两个档位中选择对应的沉降片的档位并进行切换。

其中,如果当前针动作的位置达到预设位置,则从预设的两个档位中选择对应的沉降片的档位并进行切换的步骤具体包括:如果当前针动作的位置未达到预设位置,则沉降片维持在当前的档位工作。

其中,档位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其中,第一档位的压线深度小于第二档位的压线深度。

其中,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通过选针电磁铁控制沉降片的档位并进行切换。

其中,获取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其中,参数信息包括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的步骤具体包括:沉降片获取一行开始的指令;根据指令中的编码,在数据库中获取对应编码中的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参数信息包括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沉降片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通信电路以及处理器;通信电路用于传输指令;存储器用于存储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以及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所产生的中间数据;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任一的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用于存储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任一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沉降片的控制方法,通过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完成对每根针压线深度的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大幅简化三维立体织物的编织难度,并提高对三维立体织物的编织速率,进而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沉降片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数据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沉降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位置判断过程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图1中编织物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沉降片的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现有技术生产过程中,三维立体织物一般是由多个待编织物组成,在一个编织物上再编织另一个编织物组成,即不能通过一个编织物的参数信息完成,切换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操作,直接造成了效率的低下。

为避免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沉降片的控制方法,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沉降片的控制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1:获取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其中,参数信息包括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

本实施例中,沉降片获取一行开始的指令后,沉降片根据指令中的编码选取数据库中的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数据库中包括多种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数据。获取了指令对应的参数信息后,根据得到的参数信息,计算获取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是图1中数据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该数据库包含1、2、3……N个编码对应的数据,当沉降片获取一行开始的指令后,根据指令中的编码在数据库中选取对应编码的参数信息,进而获取对应编码中的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获取了这些数据后开始计算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计算过程中主要依据先前获取的编织物的厚度进行计算,如果数据中存在厚度的改变,则记录下每个厚度改变的位置信息。如果厚度不存在改变,则直接进行后续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沉降片具有两个片踵,分别由两组沉降片三角控制,除了可以径向运动外,还能沿垂直方向与织针做相对运动,从而使成圈条件在许多方面得到改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3,图3是图1中沉降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沉降片包括第一三角301和第二三角302,通过包括第一三角301和第二三角302的沉降片,在同一沉降片编织实现闭口、弯纱、成圈及牵拉等操作。

步骤S102: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

本实施例中,获取了参数信息之后,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逐行进行档位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由于本实施例主要针对于两个档位的切换,即档位包括第一档位和第二档位,且第一档位的压线深度小于第二档位的压线深度。获取了参数信息之后,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从预设的两个档位中选择对应的沉降片的档位,并进行切换。切换过程中通过选针电磁铁控制沉降片的档位切换。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横机上包括多组沉降片,故在档位切换过程中,需要根据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仅是在对应的沉降片中进行档位切换。

具体地,获取了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通过上述计算获取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记录下的厚度改变的位置信息后,将这些位置信息作为预设位置。根据选针参数,对当前针动作的位置进行判断。位置判断过程参照图4,图4是图1中位置判断过程一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401:计算获取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

步骤S402:获取预设位置。

步骤S403:获取当前针动作的位置。

步骤S404:判断是否一致。

步骤S405:前针动作的位置达到预设位置,根据选针参数进行档位切换。

具体地,先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计算获取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状态判断过程中,根据前面记录的每个厚度改变的位置信息作为预设位置,再获取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与预设位置进行对比计算。如果当前针动作的位置达到预设位置,即预设位置与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一致,则从预设的两个档位中选择对应的沉降片的档位并进行切换。如果当前针动作的位置未达到预设位置,即预设位置与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不一致,则沉降片维持在当前的档位工作,并记录下次针动作的位置,通过下一针的位置再次与预设位置对比计算,直至编织结束。此外,由于编织物中的针的动作较多,故在获取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也可仅在将要达到预设位置时在判断,例如预设位置前5cm处。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图5是图1中编织物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编织物501,包括A、B、C、D、E、F、G、H和I9个凸起部位,也就是说,在编织过程中编织物501包括第一图层5010和第二图层5011,第二图层5011包括A、B、C、D、E、F、G、H和I9个部分。编织过程中,获取开始指令后,沉降片根据开始指令中的编码选取数据库中的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该参数信息即为编织物501的花样与厚度,获取了这些数据后开始计算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由于本实施例中包含第一图层5010和第二图层5011,记录下每个厚度改变的位置信息,即记录A、B、C、D、E、F、G、H和I9个凸起部位的位置信息,将这些位置信息作为预设位置。再获取当前针动作的位置,用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与预设位置进行对比计算,如果当前针动作的位置达到预设位置,根据选针参数从预设的两个档位中选择对应的沉降片的档位并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

在实际的应用中,频繁的档位切换容易加快沉降片的磨损,故位置的判断过程也可根据图层判断,即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的分图层的,也就是说,预设位置是每个图层针最后的动作的位置。判断过程依据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与当前图层最后针动作的位置进行对比。

具体地,请进一步参阅5,获取开始指令后,沉降片根据开始指令中的编码选取数据库中的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根据参数信息进行工作,记录第一图层5010最后针动作的位置,将此位置信息作为预设位置,当当前针动作的位置达到预设位置后,则将沉降片切换至第二图层5011对应的档位,在第二图层5011继续进行编织。

需要说明是是,档位切换过程并不仅限于选针电磁铁,也可通过气缸或其他传动装置实现选针的档位切换,在此不做限定。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沉降片的控制方法,通过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完成对每根针压线深度的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大幅简化三维立体织物的编织难度,并提高对三维立体织物的编织速率,进而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发明沉降片的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检测装置包括:相互耦接的存储器601、通信电路602以及处理器603,通信电路602用于传输指令;存储器601用于存储处理器603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以及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所产生的中间数据;存储器601、通信电路602以及处理器603可以是分立的不同器件/芯片/电路,也可以集成在同一芯片内。

处理器603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下步骤:

获取待编织物的参数信息,其中,参数信息包括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

具体地,处理器603获取一行开始的指令后,控制沉降片根据指令中的编码在数据库中选取对应编码的参数信息,进而获取对应编码中的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处理器603获取了这些数据后开始计算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计算过程中主要依据先前获取的编织物的厚度进行计算,如果数据中存在厚度的改变,则记录下每个厚度改变的位置信息。如果厚度不存在改变,则直接进行后续操作。同时处理器603基于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计算获取每针动作对应的沉降片的选针参数。状态判断过程中,根据前面记录的每个厚度改变的位置信息作为预设位置,再获取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与预设位置进行对比计算。如果当前针动作的位置达到预设位置,即预设位置与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一致,处理器603根据选针参数从预设的两个档位中选择对应的沉降片的档位并进行切换。如果当前针动作的位置未达到预设位置,即预设位置与当前针动作的位置不一致,则沉降片维持在当前的档位工作,并记录下次针动作的位置,通过下一针的位置再次与预设位置对比计算,直至编织结束。

更具体的过程可参照上述图1-5所述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沉降片的控制装置,通过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完成对每根针压线深度的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大幅简化三维立体织物的编织难度,并提高对三维立体织物的编织速率,进而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如图7所示,图7是本发明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这种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701存储有程序数据702,该种程序数据702能够被执行以实现上述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701可以是终端中的存储芯片、硬盘或者是移动硬盘或者闪存、光盘等其他可读写存储的工具,还可以是服务器等。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由于该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装有上述的控制方法,该具有存储功能的装置在运行时,通过待编织物的花样与厚度对沉降片中至少一部分的档位进行切换,以控制沉降片对应的选针的压线深度,完成对每根针压线深度的控制。通过上述方式,大幅简化三维立体织物的编织难度,并提高对三维立体织物的编织速率,进而有效提高用户体验。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