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水布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372417发布日期:2020-04-14 13:24阅读:7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服装面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疏水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许多衣物都是采用疏水布料来制备,采用疏水布料制得的衣服具有良好的抗水性,具有抗水性的布料常常被用于制作登山衣等具有防水功能的衣服。

专利cn100595373a提供了一种超疏水布料的制备方法,这种方法选用柠檬酸和氯金酸混合对棉纤维布料进行浸渍,浸渍完成后将布料转移至烘箱中加热,加热完成后再将布料浸入十二烷基硫醇的乙醇溶液中6~8小时即可。这种制备方法需要使用氯金酸作为原料,而氯金酸一则成本比较高,二则在储运的过程中极易分解,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疏水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疏水布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丙醇、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加热至35℃~45℃,将纺织纤维置于上述混合液中以20khz的超声波处理5min~10min,然后在将纺织纤维置于去离子水中超声波处理10min~15min;

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丙醇、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所配成的是清洗柔顺剂,其作用是将纺织纤维表面的油脂等污物清洗干净,并且使得纺织纤维更加柔顺;去离子水的作用是洗去纺织纤维上残留的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丙醇、椰油酸二乙醇酰胺。

s2:将丙烯酸、乙酸、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锌颗粒、聚氨脂树脂、去离子水按比例混合加热至50℃~60℃,然后将经过步骤s1处理过的纺织纤维置于上述混合液中浸渍10min~15min,浸渍完成后在55℃的条件下烘干;

步骤s2的作用是在纺织纤维上涂覆一层疏水纳米颗粒;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以及二氧化锌颗粒都是纳米级的颗粒,具有良好的疏水性,本步骤中的作用是将疏水纳米颗粒涂覆在纺织纤维上,使得每一根纺织纤维都具有了一定的疏水性;

s3:将经过步骤s2处理的纺织纤维依次用0.0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水喷淋,喷淋完成后烘干;

步骤3的作用是洗去纺织纤维上残留的丙烯酸以及乙酸,水喷淋的作用是清洗纺织纤维;

s4:将经过步骤s3处理的纺织纤维织成布;

s5:将柠檬酸钠、柠檬酸、氨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油、乙氧基月桂酷胺、去离子水及乙醇按比例混合成处理液,维持处理液的温度为40℃~50℃,将布置于处理液中浸轧处理20min~30min;

因为纺织纤维在经过步骤s2之后,其柔顺性降低,纺织纤维被织成布后,需要提高其柔顺性,步骤s5中的各个配方组合再一起成表面处理剂,布匹在该表面处理剂中浸轧后可以提高布匹的柔顺度并使得布匹具有一定的抗静电能力,使得灰尘不易粘到布匹表面;

s6:将经过步骤s5处理的布用水淋洗后烘干。

可选的,所述柠檬酸纳、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丙醇、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3:1:2:30。

可选的,所述丙烯酸、乙酸、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锌颗粒、聚氨脂树脂、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2:2:1:1:1:8:100。

可选的,所述丙烯酸、乙酸、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锌颗粒、聚氨脂树脂以及去离子水的混合顺序为先将丙烯酸、乙酸以及聚氨酯树脂倒进去离子水中,然后一边搅拌液体一边加入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及二氧化锌颗粒三者的混合物。

采用上述配比方法是为了使得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及二氧化锌颗粒在混合液中均匀分布。传统的疏水布料一般只是在表面涂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本方案中采用三种颗粒混合在一起的方式涂覆,相对于传统单料涂覆,不同种类之间的颗粒以电荷相互作用的方式交联,颗粒之间形成交联后对水分子的排斥更加强烈,纤维表面更不易沾水。

可选的,所述柠檬酸钠、柠檬酸、氨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油、乙氧基月桂酷胺、去离子水及乙醇的质量比为2:2:3:2:3:100:50。

可选的,所述浸轧处理的轧车的转速为10r/min-15r/min,轧余率为80%。

可选的,所述纺织纤维为棉纤维与麻纤维组合在一起的混合纺织纤维,且所述棉纤维与麻纤维的质量比为1:1。

棉纤维的舒适性比麻纤维强,而麻纤维的强度比棉纤维强,采用棉纤维与麻纤维混合的方式得到强度高、舒适性高的布匹。

可选的,所述纺织纤维浸渍完成后将其置于温度为55℃的真空干燥机中烘干。

采用真空烘干相对于常压下烘干具有如下优势:1、烘干速度块;2、减少烘干过程中聚氨酯的挥发,可以提高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及二氧化锌颗粒在纺织纤维表面的附着强度。

可选的,还包括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所述丙烯酸、乙酸、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锌颗粒、聚氨脂树脂及去离子水混合后,添加若干所述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

添加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的作用是为了增加整个溶液的粘稠度,使得在较低粘稠度的前提下将更多的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及二氧化锌颗粒黏附到纺织纤维上。

可选的,还包括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当所述丙烯酸、乙酸、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锌颗粒、聚氨脂树脂、去离子水及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混合后添加若干所述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添加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是为了增强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及二氧化锌颗粒的渗透强度,使得纺织纤维中渗入更多地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及二氧化锌颗粒。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及二氧化锌颗粒混合涂覆在纺织纤维上,再将纺织纤维织成布,所获得的布匹具有良好的疏水性以及抗静电性能,不易沾水及灰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疏水布的制备方法

s1:将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丙醇、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去离子水按质量比为1:3:1:2:30的比列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后加热至40℃,将纺织纤维(由棉纤维与麻纤维撮合在一起形成,棉纤维与麻纤维的质量比为1:1)置于上述混合液中以20khz的超声波处理5min,然后在将纺织纤维置于去离子水中超声波处理10min;

s2:将丙烯酸、乙酸、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锌颗粒、聚氨脂树脂、去离子水按质量比为2:2:1:1:1:8:100的比例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后加热至50℃,然后将经过步骤s1处理过的纺织纤维置于上述混合液中浸渍10min,浸渍完成后在55℃的真空干燥机内烘干;

s3:将经过步骤s2处理的纺织纤维依次用0.0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水喷淋,喷淋完成后烘干;

s4:将经过步骤s3处理的纺织纤维织成布;

s5:将柠檬酸钠、柠檬酸、氨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油、乙氧基月桂酷胺、去离子水及乙醇按质量比为2:2:3:2:3:100:50的比例混合成处理液,维持处理液的温度为40℃,将布置于处理液中浸轧处理20min;

s6:将经过步骤s5处理的布用水淋洗后烘干。

实施例2:

一种疏水布的制备方法

s1:将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丙醇、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去离子水按质量比为1:3:1:2:30的比列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后加热至45℃,将纺织纤维(由棉纤维与麻纤维撮合在一起形成,棉纤维与麻纤维的质量比为1:1)置于上述混合液中以20khz的超声波处理10min,然后在将纺织纤维置于去离子水中超声波处理20min;

s2:将丙烯酸、乙酸、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锌颗粒、聚氨脂树脂、去离子水按质量比为2:2:1:1:1:8:100的比例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后再添加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每100g上述混合物添加1g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再加热至50℃,然后将经过步骤s1处理过的纺织纤维置于上述混合液中浸渍15min,浸渍完成后在55℃的真空干燥机内烘干;

s3:将经过步骤s2处理的纺织纤维依次用0.0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水喷淋,喷淋完成后烘干;

s4:将经过步骤s3处理的纺织纤维织成布;

s5:将柠檬酸钠、柠檬酸、氨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油、乙氧基月桂酷胺、去离子水及乙醇按质量比为2:2:3:2:3:100:50的比例混合成处理液,维持处理液的温度为50℃,将布置于处理液中浸轧处理20min;

s6:将经过步骤s5处理的布用水淋洗后烘干。

实施例3:

一种疏水布的制备方法

s1:将柠檬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异丙醇、椰油酸二乙醇酰胺以及去离子水按质量比为1:3:1:2:30的比列混合均匀,混合均匀后加热至40℃,将纺织纤维(由棉纤维与麻纤维撮合在一起形成,棉纤维与麻纤维的质量比为1:1)置于上述混合液中以20khz的超声波处理5min,然后在将纺织纤维置于去离子水中超声波处理15min;

s2:将丙烯酸、乙酸、二氧化硅颗粒、二氧化钛颗粒、二氧化锌颗粒、聚氨脂树脂、去离子水按质量比为2:2:1:1:1:8:100的比例混合均匀,然后再在上述混合物添加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每100g上述混合物添加1g聚二甲基硅氧烷溶液,每100g上述混合物添加0.5g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混合均匀后加热至50℃,然后将经过步骤s1处理过的纺织纤维置于上述混合液中浸渍10min,浸渍完成后在55℃的真空干燥机内烘干;

s3:将经过步骤s2处理的纺织纤维依次用0.05mol/l的碳酸氢钠溶液以及水喷淋,喷淋完成后烘干;

s4:将经过步骤s3处理的纺织纤维织成布;

s5:将柠檬酸钠、柠檬酸、氨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硅油、乙氧基月桂酷胺、去离子水及乙醇按质量比为2:2:3:2:3:100:50的比例混合成处理液,维持处理液的温度为40℃,将布置于处理液中浸轧处理20min;

s6:将经过步骤s5处理的布用水淋洗后烘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