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纤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793570阅读:来源:国知局
式并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和图2表示本发明的积纤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积纤装置1A,图3表示积纤装置IA所具有的固定筒I,图4表示积纤装置IA所具有的旋转筒2。此外,图1和图3中,从便于说明的观点出发,以透视固定筒I的轴长方向的一端侧的侧面(图3的固定壁11)的状态表示。
[0047]第一实施方式的积纤装置IA包括:固定筒I;和在该固定筒I的外周旋转,且在外周面21具有进行原材料的纤维堆积的聚积用凹部22的旋转筒2,一边使旋转筒2在箭头R方向上旋转,一边将随着自固定筒I侧的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被输送来的原材料在由具有多个吸引孔的多孔性板27(多孔性部件)形成的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上积纤,由此制造成形体(吸收体)。积纤装置IA还包括:向旋转筒2的外周面21(后述的积纤区域S上的外周面21)供给原材料的原材料供给机构4;和将在旋转筒2的聚积用凹部22内堆积的原材料的积纤物3 (吸收体)依次脱模的排出机构5。
[0048]原材料供给机构4包括:内部具有供给通路40的管道41;和向该管道41内导入原材料的原材料导入机构45。管道41的一端侧覆盖旋转筒2的外周面21的一部分,在另一端侧配置有原材料导入机构45。原材料导入机构45构成为将片状的木材浆46用粉碎机47粉碎成纸浆纤维(纤维材料),将该纸浆纤维送入管道41内。另外,在管道41的中途设有导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48。
[0049]排出机构5包括:配置于固定筒I(空间1D)内,向旋转筒2的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多孔性板27)吹出空气(鼓风)的转印用气流产生机构51;和吸引输送从凹部22脱模后的积纤物3的真空输送机52。真空输送机52与这种积纤装置的通常的真空输送机同样地构成,虽然没有图示,包括架设在驱动辊和从动辊上的环状的通气性带53;和隔着该通气性带53配置于与固定筒I相对的位置的真空箱54。凹部22内的积纤物3,在固定筒I的最下点,通过由气流产生机构51从固定筒I的内部吹出空气而从多孔性板27分离,被转送到真空输送机52上。
[0050]固定筒I形成为圆筒状,该圆筒的两端的开口部分别由固定壁11和毛毡等密封材料(未图示)气密地密封。固定筒I不旋转。如图2所示,固定筒I的内部由隔壁12在周向上被隔开,在固定筒I的内部形成有彼此之间被隔壁12隔开的空间1A、1B、1C、ID和1E。在固定筒I连接有将该固定筒I内减压的减压机构(未图示)。该减压机构包括与固定壁11连接的排气管(未图示)和与该排气管连接的排气风扇(未图示)。利用该减压机构,将固定筒I内的至少空间IA?IC维持为负压。固定筒I能够分别独立地调整由隔壁12隔开的各空间的负压(吸引力)。
[0051]固定筒I中,筒周向X的规定范围、具体而言是外周部被管道41覆盖的空间IA和1B,成为能够通过来自该固定筒I侧的吸引而进行原材料的积纤的积纤区域S。如果在将固定筒I的空间IA和IB维持在负压的状态下使旋转筒2旋转,则在聚积用凹部22通过空间IA和IB上的期间,各空间IA和IB内的负压作用于该凹部22的底面22a(多孔性板27),进行通过形成于该底面22a的多个吸引孔的空气的吸引。通过进行通过该吸引孔的吸引,将在管道41内输送来的原材料导向凹部22,且积纤于其底面22a上。
[0052]此外,从对聚积用凹部22内的积纤物进行吸引保持直至将其转送到真空输送机52上的观点出发,空间IC通常维持在负压,另外,该负压的程度被设定为比空间IA和IB弱。另夕卜,空间ID和IE是凹部22内的积纤物的转印和该转印后的凹部22的通过区域,因此通常被设定为压力零(大气压)或阳压。从良好地进行凹部22内的积纤物的转印的观点出发,空间ID与成为转印后的区域的空间IE由隔壁12隔开。
[0053]如图2和图3所示,在积纤区域S中的固定筒I的外周部,在旋转筒2的旋转方向R上按顺序配置有:能够部分地进行自该固定筒I侧的吸引的选择吸引区域Si;和能够整面地进行该吸引的整面吸引区域S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选择吸引区域SI与空间IA相对应,整面吸引区域S2与空间IB相对应。
[0054]固定筒I的选择吸引区域SI包括与旋转筒2的内周面相对配置的吸引控制体6。即,成为选择吸引区域SI的固定筒I的空间IA的外周部被吸引控制体6覆盖。如图3所示,吸引控制体6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吸引控制体6的多个控制体开口部61。多个控制体开口部61分别形成为在固定筒I的筒周向X延伸的矩形形状,在与筒周向X正交的筒宽度方向Y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6个)。多个控制体开口部61在俯视时彼此为相同形状且为相同尺寸,在筒周向X上处于相同位置。在此,“俯视”是指从吸引控制体6的外表面(固定筒I的外周面)的法线方向(与固定筒I的中心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观察控制体开口部61的情况。
[0055]吸引控制体6的控制体开口部61以外的部分形成为不通过空气的非通气性的控制体非吸引部62。在此,“非通气性”包含“完全不通过空气的非通气性”和“通过微量的空气但实质上不通过空气的难通气性”这两者,是实质上为非通气性的意思。即,配置有吸引控制体6的选择吸引区域Sl(固定筒I的空间IA的外周部)仅在控制体开口部61能够从固定筒I的内部侧进行吸引,通过该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真空气体)通过控制体开口部61,不通过控制体非吸引部62。作为吸引控制体6(非吸引部62)的形成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等。
[0056]另一方面,在固定筒I的整面吸引区域S2(空间IB的外周部)没有像吸引控制体6那样配置阻止从该固定筒I的内部侧进行吸引的非通气性部件,在整面吸引区域S2,通过该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流过固定筒I的外周部时的风量(吸引风量)实质上不被抑制。
[0057]如图1和图4所示,旋转筒2形成为与固定筒I相同的圆筒状,在其外周面21具有对原材料进行纤维堆积的聚积用凹部22。凹部22在旋转筒2的筒周向X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旋转筒2接收来自电动机等原动机(未图示)的动力,以固定筒I的中心线轴为旋转轴,在固定筒I的外周在箭头R方向上旋转。
[0058]旋转筒2具有:包括多孔性板27的圆筒状的外层部2A;和比外层部2A更靠近固定筒I的圆筒状的内层部2B。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内层部2B为遍及旋转筒2的筒周向X的全长而连续的一个部件,与之相对,外层部2A包括在筒周向X上配置为一列的多个部件,在各个该部件形成有I个聚积用凹部22。外层部2A(构成外层部2A的多个部件)利用螺栓或粘接剂等公知的固定机构可装卸地固定于内层部2B的外周面。
[0059]如图5所示,旋转筒2的外层部2A具有吸引调整板25、重叠地固定于该吸引调整板25的外表面25a侧的空间板26、重叠地固定于该空间板26的外表面26a侧的多孔性板27(多孔性部件)、重叠地固定于该多孔性板27的外表面27a侧的图案形成板28,吸引调整板25重叠地固定于内层部2B的外周面。各板25?28通过螺栓或粘接剂等公知的固定机构相互固定。如上所述,作为原材料的被积纤面的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由多孔性板27形成。
[0060]图案形成板28具有形成旋转筒2的外周面21的外表面28a和朝向旋转筒2的旋转轴侧的内表面28b,在外表面28a与内面28b之间具有与聚积用凹部22内的立体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的空间部28c。在空间部28c配置有不通过空气的非通气性的非吸引部28d。非吸引部28d在俯视时形成为在旋转筒2的筒周向X延伸的矩形形状,在旋转筒2的筒宽度方向Y上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有多个(3个)。在此,“俯视”是指从与旋转筒2的外周面21的法线方向(与旋转筒2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观察对象物(聚积用凹部等)的情况。在图5所示的方式中,非吸引部28d隔着多孔性板27利用螺栓等固定机构与空间板26的非吸引部86连结,由此被固定于多孔性板27的外表面27a。而且,空间板26的非吸引部86利用螺栓等固定机构与吸引调整板25的非吸引部固定部96连结,由此牢固地支承多孔性板27。结果能够降低反复通过负压/阳压空间的多孔性板27的挠曲,能够优异地防止多孔性板的破损。但是,非吸引部28d(图案形成板28)的固定方式不限于本方式,也可以是利用螺栓或粘接剂等公知的固定机构直接固定于多孔性板27的外表面27a的方式。图案形成板28除了空间部28c外,具有不通过空气的非通气性。这里所说的“非通气性”如上所述。作为图案形成板28,例如能够采用对不锈钢或铝等金属或树脂制的板实施机械加工而形成了开口部(空间部28c)的板,或使用模具一体成形有该开口部的板,或将冲孔、蚀刻后的板重合而成的结构等。
[0061]多孔性板27是将由从固定筒I侧进行吸引而产生的空气流(真空气体)传递到旋转筒2的外方,不使随着该空气流被输送来的原材料通过而保持该原材料,且仅使空气通过的通气性的板。在多孔性板27中,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板27的吸引孔(细孔)在该板27整体中以均匀的分布形成有多个,在聚积用凹部22通过固定筒I内的维持在负压的空间上的期间,该吸引孔作为空气流的通过孔起作用。作为多孔性板27,例如能够使用金属或树脂制的网板,或通过蚀刻、冲压而在金属或树脂制的板形成有多个细孔的部件等。
[0062]如图5和图6所示,在旋转筒2的外层部2A,在旋转筒2的旋转方向R上配置有:在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侧配置有调整上述空气流(上述空气流的风量和流量)的调整体10的调整体配置区域24A;和没有配置调整体10的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调整体10重叠配置于多孔性板27的内表面27b的一部分。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位于各聚积用凹部22的旋转方向R的前端侧,调整体配置区域24A位于各聚积用凹部22的旋转方向R的后端侧。
[0063]调整体10为层叠多个层而成的多层构造,按距离多孔性板27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层叠第一层8和第二层9。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调整体10由吸引调整板25和空间板26构成,如图6所示,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空间板26的与凹部22的底面22a重叠的部分的一部分成为第一层8,吸引调整板25的与第一层8重叠的部分成为第二层9。
[0064]第一层8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一层8的多个第一开口部81和划分形成各个该第一开口部81的开口部划分部82。开口部划分部82包括:在聚积用凹部22的输送方向R(筒周向X)上延伸的多个MD划分部件83;和在与该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筒宽度方向Y)上延伸的多个CD划分部件84。在此,关于MD划分部件,“在聚积用凹部的输送方向上延伸”只要是MD划分部件实质上在该输送方向上延伸即可,不限于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MD划分部件与该输送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情况,还包括MD划分部件为沿着该输送方向的曲线状的情况,另外,也包括MD划分部件不与该输送方向平行,但沿着与该输送方向形成的角度为45°以下的交叉方向的情况。另外,关于CD划分部件,“在与聚积用凹部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正交方向)上延伸”只要是CD划分部件实质上在该正交方向上延伸即可,不限于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CD划分部件为与该正交方向平行的直线状的情况,还包含CD划分部件为沿着该正交方向的曲线状的情况,另外,还包括CD划分部件不与该正交方向平行,但沿着与该正交方向形成的角度为45°以下的交叉方向的情况。
[0065]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开口部划分部82包括:与旋转筒2的筒周向X平行的6个俯视时为直线状的MD划分部件83;和与旋转筒2的筒宽度方向Y平行的5个俯视时为直线状的CD划分部件84,利用这些共计10个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划分部件83、84,俯视时形成为栅格状。第一开口部81位于该栅格状的开口部划分部82中的栅格的网眼的部分,俯视时具有四边形形状。开口部划分部82(划分部件83、84)具有不通过空气的非通气性。这里所说的“非通气性”如上所述。作为非通气性的开口部划分部82(划分部件83、84)的形成材料,能够使用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等。
[0066]在第二层9的如图6所示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与多个第一开口部81重叠的部分,与各个该第一开口部81相对应地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第二层9的第二开口部91,在该俯视图中,处于这样的对应关系的两个开口部81、91相互重叠。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层9的一个第二开口部91与第一层8的一个第一开口部81对应,且第一开口部81和第二开口部91为I对I对应。
[0067]另外,如图6所示,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在多个第一开口部81各自的内部,第二开口部91处于离开CD划分部件84的位置,且第二层9的与CD划分部件84重叠的部分(以下也称作CD划分部件对应部)及其附近具有不通过空气的非通气性。这里所述的“非通气性”如上所述。图5中,附图标记92表示第二层9的CD划分部件对应部及其附近。CD划分部件对应部及其附近92与吸引调整板25的其它部分同样,由不锈钢、铝、铁等的金属或树脂等非通气性材料形成,不具有开口部(在厚度方向上贯通第二层9的贯通孔),具有非通气性。
[0068]在此,“CD划分部件对应部的附近”是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遍及I个⑶划分部件84的筒宽度方向Y的全长地沿着该I个CD划分部件84延伸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宽度(筒周向X的长度)Wl (参照图7)。另外,CD划分部件对应部的宽度(筒周向X的长度)与相对应的⑶划分部件84的宽度W2 (参照图7)相同。
[0069]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层9不仅对于⑶划分部件84,而且对于MD划分部件83,在与其重叠的部分及其附近也具有不通过空气的非通气性部。即,如图6所示,在聚积用凹部22的俯视图中,在多个第一开口部81各自的内部,第二开口部91处于离开MD划分部件83的位置,且第二层9的与MD划分部件83重叠的部分(以下也称作MD划分部件对应部)及其附近具有不通过空气的非通气性。这里所说的“非通气性”如上所述。图5中,附图标记93表示第二层9的MD划分部件对应部及其附近。MD划分部件对应部及其附近93与吸引调整板25的其它部分同样,由不锈钢、铝、铁等金属或树脂等非通气性材料
当前第2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