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纤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793570阅读:来源:国知局
周向X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在划分部件71与辅助划分部件72之间配置。从可靠地封闭控制体开口部61的观点出发,开口封闭部件73的筒宽度方向Y的长度(宽度)设为与控制体开口部61的筒宽度方向Y的长度(宽度)相同或比其大。
[0089]图10表示形成于旋转筒2的外层部2A的任意I个聚积用凹部22被导入积纤区域S(选择吸引区域S1、整面吸引区域S2)时的、该凹部22各部分的吸引的状态。图10(a)是外层部2A的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位于内层部2B的选择吸引区域SI时的吸引的状态,图10(b)是外层部2A的调整体配置区域24A位于该选择吸引区域SI时的吸引的状态,图10(c)是该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位于内层部2B的整面吸引区域S2时的吸引的状态,图10(d)是该调整体配置区域24A位于该整面吸引区域S2时的吸引的状态。如上所述,在固定筒I的积纤区域S中,将选择吸引区域SI和整面吸引区域S2相对于旋转筒2的旋转方向R以选择吸引区域S1、整面吸引区域S2的顺序配置,因此形成于旋转筒2的外层部2A的任意I个凹部22在积纤区域S中首先通过选择吸引区域Sl(参照图10(a)和图10(b)),接着通过整面吸引区域S2(参照图10(c)和图 10(d))。
[0090]首先,当聚积用凹部22被导入选择吸引区域SI时,在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如图10(a)所示,通过从形成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的多孔性板27的吸引孔进行吸引,产生从旋转筒2的外侧通过多孔性板27向固定筒I的内侧流动的空气流(图10中箭头所示),随着该空气流被输送来的原材料30在底面22a上积纤。另一方面,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A,如图10(b)所示,旋转筒2的内层部2B的开口封闭部件73与控制体开口部61重叠而将其封闭,因此阻碍上述吸引而不能产生上述空气流,不在凹部22的底面22a上积纤原材料。
[0091]接着,当聚积用凹部22通过选择吸引区域SI被导入整面吸引区域S2时,在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如图10(c)所示,虽然在比多孔性板27靠装置内部侧的位置没有配置实质上阻碍上述吸引的部件,但由于在选择吸引区域SI中积纤于多孔性板27上的原材料30所引起的压力损失的影响,吸引力(吸引风量)降低,因此,原材料的积纤速度与通过选择吸引区域SI时(吸引时间的初期)相比降低。另一方面,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A,如图10⑷所示,在选择吸引区域SI中存在的吸引控制体6不存在,因此,不会实质上阻碍上述吸引,而产生上述空气流,在凹部22的底面22a上积纤原材料30。
[0092]此时,假设没有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A配置调整体10,则对于该调整体配置区域24A,在向整面吸引区域S2导入时,作用与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的吸引时间的初期的吸引力相同程度的吸引力,因此,为了填补与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的压力损失差而集中地积纤原材料,结果难以在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与调整体配置区域24A之间形成原材料的意图上的克重差(即原材料的高倍率的偏置化)。但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A配置使吸引力降低的调整体10,调整体配置区域24A的吸引初期的压力损失变高,因此,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A的位置从选择吸引区域SI切换为整面吸引区域S2时,不会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A集中地积纤原材料,结果能够实现原材料的高倍率的偏置化。
[0093]为了显现这种旋转筒2的外层部2A的、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与调整体配置区域24A的吸引力(吸引风量)的差异,不仅要采用仅对于调整体配置区域24A设置的调整体10,而且还需要采用划分部件71。即,如图4所示,通过在内层部2B的调整体配置区域侧24B与调整体非配置区域侧23B的边界或其附近配置非通气性的划分部件71,调整体配置区域侧24B和调整体非配置区域侧23B成为在聚积用凹部22的输送方向(旋转筒2的旋转方向R)上不会以能够通过空气流的方式连通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A被导入选择吸引区域SI或整面吸引区域S2之前,就开始调整体配置区域24A的吸引这样的问题发生。另夕卜,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内层部2B(空间部70)不仅配置有划分部件71,而且还配置有辅助划分部件72,因此,在某划分部件71或某辅助划分部件72伴随旋转筒2的旋转而超过固定筒I的隔壁12进入积纤区域S时开始吸引的MD方向的区域更窄,能够抑制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和调整体配置区域24A的各部分的吸引开始位置的偏差。由此,能够进一步高效地防止上述积纤不均等的问题发生,能够更可靠地控制吸引力和吸引时间。
[0094]另外,划分部件71或辅助划分部件72的MD方向间距(安装间隔)过宽的结果是,当存在于由在MD方向上相邻的2个划分部件71、72划分出的区域的第一开口部81的数量过多时,在某划分部件71或某辅助划分部件72伴随旋转筒2的旋转而超过固定筒I的隔壁12时,自积纤区域S的吸引一齐作用于在MD方向上排列的多个第二开口部91,相对于旋转方向位于相对前侧的第二开口部91和位于相对后侧的第二开口部91的吸引开始位置会发生偏差。为防止该问题的发生,辅助划分部件72处于与作为实质上划分第二开口部91的部件之一的多个CD划分部件84完全对应的位置、换言之多个辅助划分部件72和多个CD划分部件84以I对I的方式对应是有效的。
[0095]这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积纤装置IA中,在聚积用凹部22,希望使积纤量相对较多的部位(高克重预定部)在希望使积纤量相对较少的部位(低克重预定部)之前在选择吸引区域Si被吸引,由此,对两个预定部的吸引时间(积纤时间)设置差,并且将该低克重预定部设为配置有使吸引力降低的调整体10的调整体配置区域24,且将该高克重预定部设为没有配置调整体10的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控制凹部22的吸引力,从而能够在凹部22内使原材料任意地偏置,结果能够稳定地制造原材料的积纤量局部不同的成形体。
[0096]接着,主要参照图1和图2说明使用上述的积纤装置IA连续地制造吸收体(积纤物3)的方法,即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包括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原材料吸引并积纤于积纤装置IA的聚积用凹部22的积纤工序。
[0097]作为吸收体的原材料,能够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用于生理用卫生巾、卫生护垫、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各种材料。作为吸收体的原材料,通常使用纤维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作为纤维材料,例如能够举出解纤纸浆等纸浆纤维、人造纤维、棉纤维等纤维素类纤维的短纤维、聚乙烯等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等,这些纤维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组合两种以上使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体(积纤物3)的原材料,使用纸浆纤维(未图示)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1 (参照图2)。
[0098]在实施上述积纤工序之前,首先,使与固定筒I连接的上述减压机构动作,使固定筒I内的空间IA?IC成为负压。通过使外周部被管道41覆盖而形成的空间IA和IB为负压,在管道41内的供给通路40产生将原材料向旋转筒2的外周面21输送的空气流(真空气体)。另外,使旋转筒2在图中的箭头R方向旋转,使真空输送机52动作。当使原材料导入机构45动作,向管道41内的供给通路40供给作为原材料的纸浆纤维(未图示)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1时,该原材料随着流过供给通路40的空气流,成为飞散状态,向位于积纤区域S的旋转筒2的外周面21被供给。
[0099]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上述积纤工序中,聚积用凹部22中的与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相对应的部分成为吸引风量相对较大的高吸引部,该凹部22中的与调整体配置区域24A相对应的部分成为吸引风量相对较小的低吸引部。在上述高吸引部,在伴随旋转筒2的旋转将高吸引部导入选择吸引区域SI的同时开始吸引,在直至该高吸引部通过选择吸引区域SI和接着的整面吸引区域S2(即积纤区域S)为止的时间中,始终进行吸引。另一方面,在上述低吸引部,在该低吸引部被导入选择吸引区域SI的时刻,不开始吸引,而在该低吸引部通过选择吸引区域SI被导入整面吸引区域S2的时刻开始吸引,在该低吸引部通过整面吸引区域S2的过程中,维持该吸引。这样的上述积纤工序中的凹部22的吸引控制能够通过像常规方法那样使用上述结构的积纤装置IA来实施。
[0100]在输送积纤区域S(选择吸引区域S1、整面吸引区域S2)的期间,在旋转筒2各自的聚积用凹部22吸引并积纤原材料(纸浆纤维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积纤区域S中的原材料的积纤如上所述,在各凹部22内,将原材料在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以相对高的克重进行积纤,在调整体配置区域24以相对低的克重进行积纤。在凹部22通过整面吸引区域S2时,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成为完全被原材料覆盖的状态,与之相对,调整体配置区域24A没有完全被原材料覆盖。因此,在凹部22内的积纤物的表面(与凹部22的底面22a接触的接触面的相反侧的面),在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与调整体配置区域24A的边界部形成由原材料的积纤量的差引起的台阶35(参照图2),调整体配置区域24A的该表面相对于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的该表面存在于相对较低的位置。
[0101]另外,在聚积用凹部22内,在非吸引部28d不进行吸引,因此,在原材料的最终的积纤高度(积纤物3的厚度)不超过非吸引部28d的厚度(距凹部22的底面22a的高度)时,在非吸引部28d的外表面上不积纤原材料,在该积纤高度超过非吸引部28d的厚度时,才开始在非吸引部28d的外表面上积纤原材料。由此,在积纤物3中,与非吸引部28d相对应的部位36(参照图1)成为不存在原材料的空间部、或克重比其它部位低的低克重区域。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1在积纤物3的整体中均匀分散。
[0102]此外,如上所述,固定筒I能够分别独立地调整由隔壁12隔开的各空间的负压(吸引力),由此,能够在具有选择吸引区域SI的部分(空间1A)和具有整面吸引区域S2的部分(空间1B)分别独立地调整吸引力,因此,例如通过使选择吸引区域SI(空间1A)的吸引力(吸引风量)比整面吸引区域S2(空间1B)的吸引力大,能够更可靠地在积纤物3的高克重部与低克重部之间形成意图上的克重差。
[0103]这样,在聚积用凹部22内积纤原材料而得到积纤物3(吸收体)后,使旋转筒2进一步旋转。凹部22内的积纤物3—边承受来自固定筒I侧的吸引一边被输送,被导入到真空输送机52上,转印于包括棉纸或透液性的无纺布等的包芯片37上。然后,如图1所示,沿着包芯片材37的输送方向的两侧部被折回,积纤物3的上下两面被包芯片37包覆。之后,被包芯片37包覆的状态的积纤物3与包芯片37—同由未图示的切断装置切断为规定的大小。
[0104]这样得到的积纤物3包括:具有积纤于凹部22的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的原材料的、克重相对较高的高克重部;和具有积纤于调整体配置区域(低克重积纤区域)24的原材料的、克重相对较低的低克重部,成为原材料的积纤量(克重)局部不同的吸收体,是适于作为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失禁护垫等吸收性物品用的吸收体的高品质的吸收体。特别是,作为用于一次性尿布的吸收体,从最大限度地发挥积纤物3的性能的观点出发,优选以积纤物3的上述高克重部处于腹侧(前侧)、上述低克重部处于背侧(后侧)的方式设置于吸收性物品而使用。像这样在吸收体内形成克重(原料的积纤量)不同的高克重部和低克重部,具有能够获得柔软且穿着感得到提高的吸收体等的优点。特别是,在高克重部的前后或周围形成有低克重部的吸收体柔软且穿着感优异。另外,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在凹部22内具有非吸引部28d,从而在成形的吸收体中形成隙缝(与非吸引部28d相对应的部位36。参照图1。),由此穿着时相对于股间宽度方向的柔软性、佩戴性更加优异。
[0105]以下,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于后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为主进行说明,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构成部分适当应用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均涉及如下吸收体的制造方法:作为原材料使用纤维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在上述积纤工序中,相对于积纤区域S,以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在固定筒I的周向偏置的方式供给原材料。
[0106]图11表示本发明的积纤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积纤装置1B)。在积纤装置IB中,管道41内的供给通路40由非通气性的板49在旋转筒2的旋转方向R上被划分为多个(2个)供给区域。该多个供给区域包括:向选择吸引区域SI的旋转方向R的前端侧供给原材料的第一供给区域40A;和向选择吸引区域SI的旋转方向R的前端侧以外的其它部分和整面吸引区域S2供给原材料的第二供给区域40B。导入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1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48没有设置于第一供给区域40A,而仅设置于第二供给区域40B。另外,在固定筒I的具有选择吸引区域SI的部分形成有与这些多个供给区域40A、40B相同数量(2个)的空间IAl和空间1A2。空间IAl是固定筒I中的具有选择吸引区域SI的旋转方向R的前端侧的部分,空间1A2是固定筒I中的具有选择吸引区域的该前端侧以外的其它部分的部分。另外,固定筒I能够在空间IAl和空间1A2分别独立地调整吸引力(吸引风量)。
[0107]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装置IB中,在作为原材料使用纤维材料和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供给区域40A作为以纤维材料为主体的原材料的供给通路加以利用。即,例如像图11所示,从第一供给区域40A仅供给未图示的纸浆纤维等纤维材料,不供给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1,吸水性聚合物颗粒31与剩余的纤维材料一同从第二供给区域40B供给。根据该原材料的供给方法,在从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被导入选择吸引区域SI起直至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通过空间IAl上为止的吸引时间的初期,在该区域23A的聚积用凹部22的底面22a上形成仅积纤纤维材料而得到的纤维材料层。通常,多孔性板的堵塞容易在吸引力强的高吸引部发生,因此本来吸引力应该强的高克重部的吸引力降低,难以长时间稳定地进行如设计那样的吸收体成形。因此,优选在高吸引部形成纤维材料层。而且,此时,上述纤维材料层仅在被吸引的高吸引部(调整体非配置区域23A)形成,在没有被吸引的低吸引部(调整体配置区域
当前第4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