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消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2922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隔震消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震消能装置,尤指一种具有吸收或消除水平及垂直方向传递的振动能量的隔震消能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都市由于土地的面积有限,使得建筑物的高度不断地向上发展以增加容积率,甚或摩天大楼的数量及高度业已成为都市发展的重要指针,以上等原因使得现代都市处处高楼耸立,但此种高楼向上发展的现象并非没有隐忧,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即是一例,诸如台湾、日本由于位处于大陆板块与海板块交界处形成的地震带上,使得地震发生的次数频繁,因而此种地震发生频繁的地区其高楼的防震更显得重要。
并且,重要历史文物、医院及救灾中心重要仪器设备的保护,制造电子元件或精密机械,或者组装其生产机台的过程中,为了生产机台安装的精度要求及生产的良率,于生产机台上或者装置的厂房中,必须具有减振的设计或装置,务求不受震动的影响。
基于上述理由,振动的防治目前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应用于不同领域的减震技术上,主要两种方式,一为隔绝振动能量的传递,一为吸收振动能量。
现有的隔震器中,主要以隔绝振动能量的传递方式,其大抵包含有一顶座、一滑动装置与一底座,顶座与底座间设有滑动装置,滑动装置可为滚球,由此,使底座可产生与顶座的相对水平移动,同时,底座结合于楼地板或地面上,顶座结合于机台基础或大楼基础。
当振动由楼地板或地面传递至隔震器时,通过滑动装置使底座产生与顶座的相对水平移动,以减低并隔绝振动传递,达到减振的效果。
然而,现有的隔震器仅通过滑动装置来减低并隔绝振动传递,这样的设计仅对于水平方向路径传递的振动有些许的效果,但并无法有效地阻隔垂直振动能量的传递,无法提供高楼,重要历史文物及仪器设备或生产机台于地震时稳定的保证,因此,实在有改良的必要性。

发明内容
为改善上述现有的隔震器所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隔震消能装置,可同时达到阻隔水平及垂直振动能量的传递,并且可吸收振动能量,以提高减振效果,改善现有的隔震器所存在的问题。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隔震消能装置,其包含有两个以上的长形滑动单元,各滑动单元可于相对错开滑动后复位,并以分成两层以上的交错相叠的方式结合设置,各滑动单元包括一凹座、一嵌座及一个以上的转轴,其中该凹座与该嵌座为垂直的镶嵌配合,并于其中之一设有一个以上的水平定位孔,于另一设有与各水平定位孔配合的弧形轨道,各转轴同时受各弧形轨道的限动及各定位孔的定位而穿过该凹座及嵌座。
较佳的,于该凹座、该嵌座及该转轴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一接邻该凹座、该嵌座及该转轴其中任两者的消能件,并且可于最上层的滑动单元顶端结合一顶板,于最下层的滑动单元底端结合一底板,于该顶板顶面及该底板底面分别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达成的功效在于长形滑动单元以转轴与凹座及嵌座的配合,使各滑动单元可于相对错开滑动后复位,并加弧形轨道的设置以及各滑动单元之间上下交错的结合设置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上、下两端可作水平的及上下的相对移动,并于移动后复位,如此隔绝水平及垂直震动的传递,再加以消能件的设置可吸收水平及垂直震动的能量,并且本实用新型可依使用的场合改变上下交错设置的滑动单元组数及各滑动单元的弧形轨道、定位孔及转轴的配合数量,达到适应各种使用的场合皆可灵活的运用。
总的来说,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隔震及消能的手段,可达到隔振及减震的功效。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较佳实施例;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较佳实施例;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较佳实施例;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八较佳实施例;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九较佳实施例;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十较佳实施例。
图中符号说明10A滑动单元10B滑动单元10C滑动单元10D滑动单元10E滑动单元11A凹座11B凹座12A嵌座12B嵌座12C嵌座12D嵌座13A沟槽
13B沟槽14A弧形轨道14B弧形轨道15A定位孔15B定位孔 16A转轴16B转轴16D转轴16C转轴20 消能件21 黏性材料披覆层 22 黏性材料披覆层23 摩擦垫片24 螺帽25 黏性材料披覆层 30A顶板30B顶板31A底板31B底板32A黏性材料披覆层32B黏性材料披覆层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主要以全部的长形滑动单元分成两层以上的交错相叠的结合设置而构成,因此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组合实施例加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隔震消能装置包括两上下交错结合设置的滑动单元10A,两滑动单元10A成X-Y轴方向般的相互垂直设置,或亦可夹有一定的角度,各滑动单元10A长形并包括一凹座11A、一嵌座12A及一转轴16A,其中该凹座11A的断面成ㄩ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长方形的沟槽13A,于该凹座11A形成一对位于该道沟槽13A两侧的弧形轨道14A,各弧形轨道14A为弧形孔,两弧形轨道14A相对且形状凸向朝该沟槽13A开口相反的方向;该嵌座12A具一定厚度的长方形板体,其以其中一长边部份嵌设于该凹座11A的沟槽13A与该凹座11A成垂直的镶嵌配合,该嵌座12A对应该对弧形轨道14A形成一定位孔15A;该转轴16A穿过该对弧形轨道14A及该定位孔15A而设。
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两滑动单元10A分别以凹座11A未形成沟槽13A及弧形轨道14A的一面相互连接,此外,两滑动单元10A亦可同向设置,分别以上方滑动单元10A的凹座11A未形成沟槽13A及弧形轨道14A的一面与下方滑动单元10A的嵌座12A外端水平面相连接;另于该设于上方的滑动单元10A顶端的嵌座12A外端水平面结合一水平顶板30A,于该下方的滑动单元10A底端的嵌座12A外端水平面结合一水平底板31A,并于该顶板30A顶面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32A,于该底板底面31A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32A,此外,亦可仅于该顶板30A顶面与该底板底面31A其中一个设有对应的黏性材料披覆层32A。
隔震消能装置可直接以顶端与底端分别结合于欲隔震物及基础固定面,或者通过该顶板30A及该底板31A间接结合欲隔震物及基础固定面,由此,以交错的两滑动单元10A,使本实用新型可于水平移动后复位,使得水平震动的传递可被隔绝,加以滑动单元10A弧形轨道14A的设置使滑动单元10A亦有上下移动后复位的效果,使本实用新型同时兼有隔绝水平及垂直振动的效果。
请参照图2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其滑动单元10B改良了第一较佳实施例其中的嵌座12B,各改良的嵌座12B的断面成T形,并以中央凸伸的一端与该凹座11A成相互垂直的镶嵌配合。
请进一步参照图3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其为与第二较佳实施例的不同在于各滑动单元10B上下分层设置的连接型态为第二较佳实施例下上层滑动单元10B位置互换,其两滑动单元10B分别以两嵌座12B的外端水平面相连接,成上下两层的交错状,并以上层滑动单元10B顶端的凹座11A未形成沟槽13A及弧形轨道14A的一面结合一水平顶板30A,以下层滑动单元10B底端的凹座11A未形成沟槽13A及弧形轨道14A的一面结合一水平底板31A,弧形轨道14A相对且形状凸向朝向该沟槽13A开口相反的方向。
以下以各第一较佳实施例为基础,说明消能件20设于凹座11A及转轴16A的各种实施态样。
请参照图4,其为第四较佳实施例,将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各转轴16A设为直径较小的第二转轴16B,并于凹座11A的弧形轨道14A设有该消能件2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消能件20为一层由凹座11A形成于各弧形轨道14A处周壁的黏性材料披覆层21。
请参照图5,其为第五较佳实施例,将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各嵌座12A设为厚度较薄的第二嵌座12C,并于凹座11A的沟槽13A设有该消能件2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消能件20为一层由凹座11A形成于沟槽13A处壁面的黏性材料披覆层22。
请参照图6,其为第六较佳实施例,将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各转轴16A设为较长的第三转轴16C,并于第三转轴16C上设有该消能件2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消能件20为一摩擦垫片23,各第三转轴16C的两端分别伸出该凹座11A外壁,并于两端分别穿设该摩擦垫片23,且各以两螺帽24由各第三转轴16C两端分别锁入,将各摩擦垫片23抵靠于该凹座11A的外壁。
再请参照图7,其为第七较佳实施例,将第一较佳实施例中的各转轴16A设为直径较小的第四转轴16D,并于第四转轴16D上设有该消能件20,在本较佳实施例中该消能件20为一层包覆第四转轴16D周面的黏性材料披覆层25。
以上第四至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消能件20设置态样可交互运用于第一较佳实施例上,并且同样也可运用在第二、三较佳实施例中,由于运用手段相同而叙述繁杂,故在此不作赘述。
请参照图8所示,为第八较佳实施例,本实用新型隔震消能装置包括三个滑动单元的态样,其中的一个滑动单元是改良的滑动单元10C,各个滑动单元10C、10A的设置分为两层,以下层相隔一段距离平行设置两个滑动单元10A,另一个改良的滑动单元10C设于下方两滑动单元10A的顶端成上、下两层交错状,下方两滑动单元10A设置的方式与前述相同,但改良的滑动单元10C的设置方式与前述滑动单元10A略有不同,其设有一凹座11B、一嵌座12C、一个以上的转轴16A,在本较佳实施例的图中设有两个,其中该凹座11B的断面成ㄩ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13B,于该凹座11B对应转轴的数量形成一对以上沿该道沟槽13B形成的弧形轨道14A,各对弧形轨道14A分别由该凹座11B形成于该道沟槽13B的两侧并相对,各弧形轨道14A形状为凸向朝该沟槽13B开口相反的方向;该嵌座12C具一定厚度的长方形板体,其以其中一长边部份嵌设于该凹座11B的沟槽13B与该凹座11B成垂直的镶嵌配合,该嵌座12C对应该各对弧形轨道14A各形成一定位孔15A;各转轴16A穿过各对弧形轨道14A及各定位孔15A而设。
上方及下方的各滑动单元10C、10A分别以各凹座11B、11A未形成沟槽13B、13A及弧形轨道14A的一面相互连接,并于上方滑动单元10C的嵌座12C外端水平面结合一水平顶板30B,于下方各滑动单元10A的嵌座12A外端水平面同时结合一水平底板31B,并于该顶板30B顶面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32B,于该底板底面31B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32B;在第八较佳实施例中,下方两滑动单元10A亦可代换为两改良的滑动单元10C而设置。
此外,各滑动单元10C、10A的设置方式亦可为同向设置,分别以上方滑动单元10C的凹座11B未形成沟槽13B及弧形轨道14A的一面与下方各滑动单元10A的嵌座12A外端水平面相连接;或者各嵌座12C、12A也可置换为如第二较佳实施例中的改良的嵌座12B,并且上层、下层各滑动单元10C、10A的结合方式如第三较佳实施例般的以上层滑动单元10C的嵌座12C外端水平面与下层各滑动单元10A的嵌座12A外端水平面相连接;同样地,第四至七较佳实施例的消能件20设置态样亦可交互运用于第八较佳实施例及其代换改良的嵌座10C的实施态样上。
本实用新型以各上下交错设置的滑动单元,其各相对水平及垂直的错开运动达成本实用新型目的,而将设置于凹座的弧形轨道设置于嵌座,将设于嵌座上的定位孔设置于凹座上,同样可以达到效果,以下以实施例说明。
请参照图9的第九较佳实施例,其设置与图3的第三较佳实施例大致相同,因此以下仅叙述两实施例的不同点,其余部分不再赘述,不同点在于第九较佳实施例中,其各滑动单元10B是再改良的滑动单元10D,其各亦具有一凹座11A、一改良的嵌座12B及一转轴16A,但再改良的滑动单元10D的设置方式与前述滑动单元10B略有不同,其中该凹座11A的断面成ㄩ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13A,于该凹座11A形成一对于该道沟槽13A形成的定位孔15B,各对定位孔15B分别由该凹座11A形成于该道沟槽13A的两侧并相对;该改良的嵌座12B的断面成T形的板体,此外,其亦可为长方形板体,其以中央凸伸的一端的长边部份嵌设于该凹座11A的沟槽13A与该凹座11A成垂直的镶嵌配合,该改良的嵌座12B对应该各对定位孔15B形成一弧形轨道14B,该弧形轨道14B为弧形孔,该弧形轨道14B形状为凸向朝该沟槽13A开口的方向;该转轴16A穿过各弧形轨道14B及各对定位孔15B而设。
在本较佳实施例中,上下层的滑动单元10D亦可上下位置互换而具有同样功能。
同样地,第五至七较佳实施例的消能件20设置态样可交互运用于第九较佳实施例上,而如同第四较佳实施例将消能件20设于弧形轨道14A,同样可以运用在第九实施例,但型式略有不同,于嵌座12B的弧形轨道14B设有该消能件20,该消能件20为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并由嵌座12B形成于弧形轨道14B处的周壁。
请参照第十较佳实施例,其为本实用新型隔震消能装置,包括一个次改良的滑动单元10E及两个再改良的滑动单元10D的态样,各个滑动单元10E、10D的设置分为两层,以下层相隔一段距离平行设置两个再改良的滑动单元10D,另一个次改良的滑动单元10E设于下方两再改良的滑动单元10D的顶端成上、下两层交错状,次改良的滑动单元10E的设置方式与前述再改良的滑动单元10D略有不同,其设有一凹座11B、一嵌座12D及一个以上的转轴16A,在本较佳实施例的图中设有两个,其中该凹座11B的断面成ㄩ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13B,于该凹座11B对应形成一对以上沿该道沟槽13B形成的定位孔15B,各对定位孔15B分别由该凹座11B形成于该道沟槽13B的两侧并相对;该嵌座12D为断面成T形的板体,此外,其亦可为长方形板体,其以中央凸伸的一端的长边部份嵌设于该凹座11B的沟槽13B与该凹座11B成垂直的镶嵌配合,该嵌座12D对应该各对定位孔15B分别形成一弧形轨道14B,各弧形轨道14B为弧形孔且形状凸向朝该沟槽13B开口方向;各转轴16A穿过各弧形轨道14B及各对定位孔15B而设;各滑动单元10E、10D分别以两嵌座12D、12B的外端水平面相连接,并以上方次改良的滑动单元10E顶端的凹座11B未形成沟槽13B及定位孔15B的一面结合一水平顶板30B,以下方两再改良的滑动单元10D底端的凹座11A未形成沟槽13A及定位孔15B的一面,同时结合一水平底板31B。
在第十较佳实施例中,下层的两个再改良的滑动单元10D亦可代换为两个次改良的滑动单元10E而设置,此外,上下层滑动单元10E、10D亦可上下位置互换,而具有同样功能。
同样地,第五至七较佳实施例的消能件20设置态样可交互运用于第十较佳实施例上,而如同第四较佳实施例将消能件20设于弧形轨道14A,同样可以运用在第十实施例,但型式略有不同,于嵌座12D、12B的各弧形轨道14B设有该消能件20,该消能件20为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并由该嵌座12D、12B形成于各弧形轨道14B处周壁。
上述所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状态,但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态样限于上述所公开的较佳实施例,对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依据本实用新型所作外型或大小上的改变而实质上却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手段相同的装置,亦不应被排除于本实用新型所欲请求保护的权利要求书之外。
权利要求1.一种隔震消能装置,其包含两个以上的滑动单元,全部的滑动单元以分成两层以上的交错相叠的方式结合设置,各滑动单元包括一凹座、一嵌座及一个以上的转轴,其特征在于该凹座与该嵌座镶嵌配合,并于其中之一设有一个以上的定位孔,于另一设有与各定位孔配合的弧形轨道,各转轴同时穿过该凹座及嵌座而受各定位孔的定位及各弧形轨道的限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单元设有两个,并以分成上、下两层交错相叠成一夹角的方式结合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两滑动单元中的上层滑动单元顶端结合一顶板,于两滑动单元中的下层滑动单元底端结合一底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单元设有三个以上,并以分成上、下两层交错相叠的方式结合设置,其中两个以上滑动单元设于下层并相隔一段距离而平行设置,其余的滑动单元为上层并相隔一段距离平行设置,而且交错相叠于下层滑动单元的顶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三个以上滑动单元中的上层滑动单元顶端同时结合一顶板,于三个以上滑动单元中的下层滑动单元的底端同时结合一底板。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座为长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并于该凹座形成一对所述弧形轨道,该对弧形轨道成对而于该道沟槽的两侧的弧形孔,所述嵌座为长形且部分嵌入该道沟槽并对应该对弧形轨道形成所述定位孔,各弧形轨道凸向该嵌座朝该凹座镶嵌的方向,所述转轴以可转动型态穿过各弧形轨道及各定位孔设置。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各滑动单元的凹座为长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并于该凹座沿该道沟槽形成一对以上所述弧形轨道,各对弧形轨道由该凹座形成于该沟槽的两侧并相对的弧形孔,该上层各滑动单元的嵌座为长形且部分嵌入该道沟槽并对应各对弧形轨道各形成一个所述定位孔,各弧形轨道凸向该嵌座朝该凹座镶嵌的方向,该上层各滑动单元的各转轴以可转动型态穿过各弧形轨道及各定位孔设置;所述下层各滑动单元的凹座为长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并于该凹座形成一对以上所述弧形轨道,各对弧形轨道成对而于该道沟槽的两侧并相对的弧形孔,下层各滑动单元的嵌座为长形且部分嵌入该道沟槽并对应该各对弧形轨道形成所述定位孔,各弧形轨道凸向该嵌座朝该凹座镶嵌的方向,各下层滑动单元的转轴以可转动型态穿过各弧形轨道及各定位孔设置。
8.如权利要求1至5项其中任一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凹座、所述嵌座及所述转轴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一消能件。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凹座、所述嵌座及所述转轴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一消能件。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凹座、所述嵌座及所述转轴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一消能件。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一设于所述转轴两端的摩擦垫片,各垫片并抵靠所述凹座的外壁面。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一设于所述转轴两端的摩擦垫片,各垫片并抵靠所述凹座的外壁面。
13.如权利要求9项其中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形成于所述凹座沟槽壁面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形成于所述凹座沟槽壁面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15.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由所述凹座形成于所述弧形轨道处周壁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由所述凹座形成于所述弧形轨道处周壁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17.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形成于所述转轴周壁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形成于所述转轴周壁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19.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板顶面与所述底板底面其中一个以上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2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板顶面与所述底板底面其中一个以上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2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板顶面与所述底板底面其中一个以上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2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板顶面与所述底板底面其中一个以上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2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顶板顶面与所述底板底面其中一个以上形成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2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座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并于该凹座沿该道沟槽的两侧形成一对所述定位孔,该对定位孔相对,所述嵌座部分嵌入该道沟槽并对应该对定位孔形成一个所述弧形轨道,各弧形轨道为弧形孔并凸向该嵌座朝该凹座镶嵌的相反方向,所述转轴以可转动方式穿过各弧形轨道及各定位孔设置。
25.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各滑动单元的凹座为长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并于该凹座沿该道沟槽形成一对以上所述定位孔,各对定位孔由该凹座形成于该沟槽的两侧并相对,该上层各滑动单元的嵌座为长形且部分嵌入该道沟槽并对应各对定位孔各形成一个所述弧形轨道,各弧形轨道凸向该嵌座朝该凹座镶嵌的相反方向,该上层各滑动单元的各转轴以可转动方式穿过各弧形轨道及各定位孔设置;所述下层各滑动单元的凹座为长形并于其中形成一道沟槽,并于该凹座沿该道沟槽的两侧形成一对以上所述定位孔,各对定位孔相对,下层各滑动单元的嵌座部分嵌入该道沟槽并对应各对定位孔各形成一个所述弧形轨道,各弧形轨道为弧形孔并凸向该嵌座朝该凹座镶嵌的相反方向,各下层滑动单元的各转轴以可转动方式穿过各弧形轨道及各定位孔设置。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凹座、所述嵌座及所述转轴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一消能件。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凹座、所述嵌座及所述转轴其中至少一个设有一消能件。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形成于所述凹座沟槽壁面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形成于所述凹座沟槽壁面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由所述嵌座形成于所述弧形轨道处周壁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31.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由所述嵌座形成于所述弧形轨道处周壁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32.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形成于所述转轴周壁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33.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形成于所述转轴周壁的一层黏性材料披覆层。
34.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一设于所述转轴两端的摩擦垫片,各垫片并抵靠所述凹座的外壁面。
35.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件为一设于所述转轴两端的摩擦垫片,各垫片并抵靠所述凹座的外壁面。
3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层滑动单元,其上下层位置可互相调换。
3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层滑动单元,其上下层位置可互相调换。
3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层滑动单元,其上下层位置可互相调换。
3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隔震消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层滑动单元,其上下层位置可互相调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隔震消能装置,其包含两个以上分别以两层上下相叠交错的方式结合设置的长形滑动单元,各长形滑动单元包括一凹座及一嵌座,该凹座与该嵌座为垂直的镶嵌配合,并于其中之一设有一水平的定位孔,于另一设有与该水平定位孔相对应的弧形轨道,并以一转轴同时受各弧形轨道及各定位孔的限制、定位而穿过该凹座及嵌座,并且另于该凹座、该嵌座及该转轴至少一个设有消能件;由此,凹座及嵌座可相对运动的设计使整体于振动时产生相对的水平及垂直移动,以隔绝振动传递,加以消能件可同时有效地吸收水平及垂直方向传递的震动能量,达到有效减振并消能的功效。
文档编号E04B1/98GK2806598SQ20052001637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5日
发明者蔡崇兴 申请人:蔡崇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