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6222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对于钢结构建筑物的支撑立柱,大都是采用钢管形式,在钢管立柱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插接头和插接座,以满足多个钢管立柱相互连接的需要,从而保证了钢管立柱的使用高度。在每根钢管立柱的上部焊接横梁托架,以满足建筑物设置横梁的需要。由于钢结构建筑物上各个构件的相互连接方式是以焊接为主,所以它具有安装简单快捷、施工效率较高的优点,但是,由于钢材的价格较高并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它存在材料成本、工程造价较高和不确定性的缺点。由此,给钢结构建筑物的制作和施工单位带来了诸多烦恼。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它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材料成本和工程造价较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它包括由混凝土材料制作的管体,管体的管壁内设有钢筋骨架,钢筋骨架和混凝土紧密接触,管体上分别设置由金属材料制作的插接头和插接座,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呈管状,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套装在管体的上下部以形成钢混柱体,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与管体紧密接触,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与钢筋骨架连接,每两个钢混柱体相互插接配合并连接。为进一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完成所述插接头由上套管、上托盘和插接管组成,上托盘设置在上套管内的中上部位置,彼此之间相连接,上托盘与上套管的上端口间有上部距离,上托盘与上套管的下端口之间有下部距离,下部距离大于上部距离,插接管插装在上套管的上端口内并与上托盘顶部相触,插接管分别与上套管和上托盘连接,插接管顶端与上套管顶端间有距离,上套管套装在管体的上部,彼此之间紧密接触,管体顶部与上托盘相触;所述插接座由下套管、下托盘组成,下托盘设置在下套管内的中部位置,彼此之间相连接,下托盘分别与下套管的上端口和下端口间有距离,下套管套装在管体的下部,彼此之间紧密接触,管体底部与下托盘相触,一个钢混柱体上部的插接管与另一个钢混柱体下部的下套管配合并相连接。管体的管壁内设有至少一根预应力钢筋,预应力钢筋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插接头和插接座连接。预应力钢筋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托盘和下托盘连接。插接头和插接座镶嵌套装在管体上,插接头和插接座与管体的直径相等。钢混柱体上安装横梁托架,横梁托架与上套管连接。上托盘和下托盘上分别开设有与管体上下端口相对应的充填物料孔。本实用新型能够产生的有益效果因它将主要消耗钢材部分的管体采用混凝土材料制作,并在柱体的梁柱节点处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以此形成了以钢筋混凝土部件为主、以钢材部件为辅的组合式钢混柱体,它在既能够保证整体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够满足其相互插接、焊接的需要,并能够满足与其它构件焊接的需要,它具有安装简单快捷、施工效率较高的优点,并能够节省钢材60%左右,故大大降低了材料成本,通过综合指标测算,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能够降低成本40%左右,广泛应用能够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本实用新型的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它包括由混凝土材料制作的管体1,管体I的管壁内设有钢筋骨架lb,钢筋骨架Ib和混凝土紧密接触,管体I上分别设置由金属材料制作的插接头和插接座,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呈管状,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套装在管体I的上下部以形成钢混柱体,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与管体I紧密接触,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与钢筋骨架Ib连接,每两个钢混柱体相互插接配合并连接。所述插接头由上套管11、上托盘12和插接管13组成,上托盘12设置在上套管11内的中上部位置,彼此之间相连接,上托盘12与上套管11的上端口间有上部距离LI,上托盘12与上套管11的下端口之间有下部距离L2,下部距离L2大于上部距离LI,插接管13插装在上套管11的上端口内并与上托盘12顶部相触,插接管13分别与上套管11和上托盘12连接,插接管13顶端与上套管11顶端间有距离L,上套管11套装在管体I的上部,彼此之间紧密接触,管体I顶部与上托盘12相触;所述插接座由下套管21、下托盘22组成,下托盘22设置在下套管21内的中部位置,彼此之间相连接,下托盘22分别与下套管21的上端口和下端口间有距离,下套管21套装在管体I的下部,彼此之间紧密接触,管体I底部与下托盘22相触,一个钢混柱体上部的插接管13与另一个钢混柱体下部的下套管21配合并相连接。管体I的管壁内设有至少一根预应力钢筋31,预应力钢筋3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插接头和插接座连接。预应力钢筋3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托盘12和下托盘22连接。插接头和插接座镶嵌套装在管体I上,插接头和插接座与管体I的直径相等。钢混柱体上安装横梁托架41,横梁托架41与上套管11连接。上托盘12和下托盘22上分别开设有与管体I上下端口相对应的充填物料孔。制作时,将作为建筑物支撑立柱的钢混柱体在生产车间内,按上述要求进行加工、组装和预制,以形成能够满足不同建筑物需要的标准构件。由于上套管11内的下部距离L2大于上部距离LI,它不仅能够使得上套管11与管体I相触的面积较大,以增强其稳固性,而且能够满足在上套管11上焊接横梁托架41的需要。预应力钢筋3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插接头和插接座的连接形式为锚接。预应力钢筋31设置在钢筋骨架Ib的内侧,也可与钢筋骨架Ib平行。使用时,根据需要将多个钢混柱体相互插接后并焊接,即将一个钢混柱体上部的插接管13插接在另一个钢混柱体下部的下套管21的下端口内后并焊接,以此类推,由此形成一个具有一定高度的建筑物整体立柱。根据建筑物的需要,可通过上托盘12和下托盘22上的充填物料孔向管体I内腔中灌注混凝土,以此进一步增加钢混柱体的整体强度。[0015]根据建筑物的需要,须在钢混柱体上安装横梁托架41时,可在钢混柱体上部的上套管11上焊接横梁托架41。本实用新型的管体I、插接头和插接座的截面为圆形时,插接头11和插接座21的外表面与管体I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圆弧面内。本实用新型的管体I、插接头和插接座的截面也可为矩形,其为矩形时,插接头11和插接座21的外表面与管体I的外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本实用新型也可作为中小型桥梁和立交桥的支撑柱和桥墩使用,并可用于矿山井下巷道的支护,还可作为架设高压线路的电线杆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下方向均以图I所示为准。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不仅限于本实施例记载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有其它实施方式完成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1.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它包括由混凝土材料制作的管体(I),管体(I)的管壁内设有钢筋骨架(lb),钢筋骨架(Ib)和混凝土紧密接触,其特征在于管体(I)上分别设置由金属材料制作的插接头和插接座,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呈管状,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套装在管体(I)的上下部以形成钢混柱体,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与管体(I)紧密接触,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与钢筋骨架(Ib)连接,每两个钢混柱体相互插接配合并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头由上套管(11)、上托盘(12)和插接管(13)组成,上托盘(12)设置在上套管(11)内的中上部位置,彼此之间相连接,上托盘(12)与上套管(11)的上端口间有上部距离(LI),上托盘(12)与上套管(11)的下端口之间有下部距离(L2),下部距离(L2)大于上部距离(LI),插接管(13)插装在上套管(11)的上端口内并与上托盘(12)顶部相触,插接管(13)分别与上套管(11)和上托盘(12)连接,插接管(13)顶端与上套管(11)顶端间有距离(L),上套管(11)套装在管体(I)的上部,彼此之间紧密接触,管体(I)顶部与上托盘(12)相触; 所述插接座由下套管(21)、下托盘(22)组成,下托盘(22)设置在下套管(21)内的中部位置,彼此之间相连接,下托盘(22)分别与下套管(21)的上端口和下端口间有距离,下套管(21)套装在管体(I)的下部,彼此之间紧密接触,管体(I)底部与下托盘(22)相触,一个钢混柱体上部的插接管(13)与另一个钢混柱体下部的下套管(21)配合并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其特征在于管体(I)的管壁内设有至少一根预应力钢筋(31),预应力钢筋(3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插接头和插接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其特征在于预应力钢筋(31)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托盘(12)和下托盘(22)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其特征在于插接头和插接座镶嵌套装在管体(I)上,插接头和插接座与管体(I)的直径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其特征在于钢混柱体上安装横梁托架(41),横梁托架(41)与上套管(11)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其特征在于上托盘(12)和下托盘(22)上分别开设有与管体(I)上下端口相对应的充填物料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混组合式建筑物立柱,它包括由混凝土材料制作的管体,管体的管壁内设有钢筋骨架,钢筋骨架和混凝土紧密接触,管体上分别设置由金属材料制作的插接头和插接座,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呈管状,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套装在管体的上下部以形成钢混柱体,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与管体紧密接触,插接头和插接座分别与钢筋骨架连接,每两个钢混柱体相互插接配合并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材料成本和工程造价较高的问题。
文档编号E04B1/58GK202767369SQ20122040586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6日
发明者张波, 谷明旺, 张树辉 申请人:山东万斯达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