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4874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其包括上夹板与下夹板,下夹板上端面设有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上夹板下端面设有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与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对应扣合,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两侧设有燕尾槽,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两侧设有燕尾凸台,燕尾凸台与燕尾槽滑动连接,下夹板燕尾槽位置设有第一定位紧固通孔,上夹板燕尾凸台位置设有第二定位紧固通孔,螺栓安装在定位紧固通孔,将上夹板与下夹板固定连接。它解决了目前无法对已经施加了预应力的工程结构,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预应力系统无法局部释放及预应力工程结构改造中产生由于预应力释放导致的结构损伤及工程危害问题。
【专利说明】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相关预应力【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预应力的后锚固工程改造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土木工程中的预应力技术在张拉灌浆完成后,如果原有设计存在缺陷或需要对已施加预应力位置进行局部改造时往往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有效保证整体预应力体系中预应力有效保持的前提下,对体系中的局部预应力进行部分释放及进行局部工程改造。即在改造中既要保持原有预应力局部损失不致过大,同时又要保证在原预应力结构局部位置处能够进行改造,进而对原预应力体系在改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补张。
[0003]目前土木工程中的预应力锚固设施多采用墩头锚、夹片式锚以及套环锚等,上述锚固设施均是针对原结构在未承受预应力锚固的情况下对其施加预应力时使用的,而对于已经施加了预应力的结构如何在保持原有预应力的情况下进行局部改造是目前的难题。如将原有预应力全部放张改造,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势必还将会对原结构造成不可预料的危害,甚至导致工程灾难的发生。


【发明内容】

[0004]面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该种夹持式预应力锚具针对已经施加了预应力的工程体系,是在需要对已施加预应力的部位进行局部解除预应力改造时所采用的有效工作装置。能够解决在有效保持一定强度预应力的前提下对工程结构给予有效改造的技术问题,进而可保证对原有预应力系统的预应力损失能够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在进行有效的补张后保证结构的整体安全。
[0005]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其特征在于:该预应力锚具包括上夹板与下夹板,下夹板上端面设有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上夹板下端面设有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与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对应扣合,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两侧设有燕尾槽,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两侧设有燕尾凸台,燕尾凸台与燕尾槽滑动连接,下夹板燕尾槽位置设有第一定位紧固通孔,上夹板燕尾凸台位置设有第二定位紧固通孔,螺栓安装在第一定位紧固通孔与第二定位紧固通孔,将上夹板与下夹板固定连接。
[0006]本实用新型由两个半开合的锚具通过燕尾槽与燕尾凸台组合成一体,使用时,将两个半开合的锚具通过燕尾槽与燕尾凸台连接安装到改造处的预应力筋上,再通过预先在锚具体上设有的定位紧固通孔采用高强螺栓进一步进行夹持及定位,最后再采用焊接工艺将上、下夹板的结合缝焊接牢固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采用现有技术常规OVM锚具预应力体系夹片,将预应力筋与本实用新型的夹持式锚具体相结合,使原有预应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有效保持。在切断原预应力筋之后,采用常规张拉设备及时对尚存在的预应力系统及时补张,保证预应力系统的工作正常。
[0007]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采用燕尾连接组件、高强螺栓装置与金属焊接工艺相结合,利用开合组装方式保证原预应力系统中的钢绞线或高强钢筋等预应力传力体能够得到有效的夹持及受力。
[0008]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已经施加了预应力的工程体系,在需要对已施加预应力的部位进行局部解除预应力改造时采用。其有益效果是解决了目前无法对已经施加了预应力的工程结构,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预应力系统无法局部释放及预应力工程结构改造中产生由于预应力释放导致的结构损伤及工程危害问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上夹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11]图3是图1的右视图;
[0012]图4是下夹板结构示意图;
[0013]图5是图4的俯视图;
[0014]图6是图4的右视图;
[0015]图7是上夹板燕尾槽与下夹板燕尾凸台连接组合成一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8是图7的右视图;
[0017]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10是图9的右视图。
[0019]图中:1一上夹板,101—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2—燕尾凸台,103—第二定位紧固通孔,104—第二焊接坡口,2—下夹板,201—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2—燕尾槽,203—第一定位紧固通孔,204—第一焊接坡口,3—闻强螺栓。L一上、下夹板长度,LI一两侧第一定位紧固通孔间距,N—第一定位紧固通孔前后间距,W—上、下夹板宽度,H—上夹板高度,Hl—下夹板高度,D—大端孔径,d—小端孔径,h—燕尾凸台高度,hi—燕尾槽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施工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1]如图9与图10所示: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该预应力锚具包括上夹板I与下夹板2,参见图4、图5与图6:下夹板2上端面设有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1,参见图1、图2与图3:上夹板I下端面设有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1,参见图7与图8: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1与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1对应扣合,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1两侧设有燕尾槽202,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1两侧设有燕尾凸台102,燕尾凸台102与燕尾槽202滑动连接,下夹板燕尾槽202位置设有第一定位紧固通孔203,上夹板燕尾凸台102位置设有第二定位紧固通孔103,高强螺栓3安装在第一定位紧固通孔203与第二定位紧固通孔103,将上夹板I与下夹板2固定连接。
[0022]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1与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1设有大小端,大端孔径D为28mm,小端孔径d为18mm,小端孔深度为18mm ;上夹板长度L为IlOmm,上夹板宽度W为68臟,上夹板高度H为39臟,燕尾凸台高度h为9臟,两侧第一定位紧固通孔间距LI为70mm。下夹板长度、下夹板宽度与上夹板相同,下夹板高度Hl为30mm ;燕尾槽深度hi与燕尾凸台高度相同,每个燕尾槽202设有两个第一定位紧固通孔203,第一定位紧固通孔前后间距N为46mm,两侧第二定位紧固通孔间距与两侧第一定位紧固通孔间距LI相同。
[0023]为了在使用时,便于对上、下夹板的接缝处焊接,在下夹板上端两侧设有第一焊接坡口 204,在上夹板下端两侧设有第二焊接坡口 104。
[0024]为了防止上、下夹板初始结合时发生滑动,燕尾凸台102与燕尾槽202结合面设置有坡度。
[0025]本实用新型已经应用于工程实例,施工步骤大致如下:首先待改造的预应力结构采用有效手段,如采用无损测试、有损探测或查阅图纸等方式,探明预应力筋所处位置;将预应力筋周围混凝土凿除,尽量避免对预应力筋造成损伤;剥除需要改造位置的波纹管护套及内部灌浆料,将需要改造处的预应力筋完全裸露出来;将该实用新型的上、下夹板通过燕尾连接组件即燕尾槽与燕尾凸台组装到位,并通过高强螺栓定位锁死;采用焊接工艺将接缝处进行焊接,特别是两侧预留的焊接坡口焊接填平;将本实用新型滑推到需要安装位置,视现场需要在该装置与工程结构之间安装钢垫板,以防止混凝土局部破坏;组装夹片,并安装到位,采用特定装置将夹片卡死;剪断预应力筋;采用普通张拉装置对预应力筋及时补张;采用混凝土净浆对预应力夹具进行封闭。
[0026]本实用新型的上、下夹板最好采用金属硬度指标HRC30— 35范围内的钢材制作,表面进行镀锌或法兰等表面防锈处理。夹片采用常规OVM系列夹片,夹片表面采用碳氮共渗工艺处理,回缩量不应大于6mm,金属硬度指标采用HRA75-90。高强螺栓采用不低于8.8级别,直径为Φ 12ο
【权利要求】
1.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其特征在于:该预应力锚具包括上夹板(I)与下夹板(2 ),下夹板(2 )上端面设有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1),上夹板(I)下端面设有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1),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1)与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1)对应扣合,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1)两侧设有燕尾槽(202),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1)两侧设有燕尾凸台(102),燕尾凸台(102)与燕尾槽(202)滑动连接,下夹板燕尾槽(202)位置设有第一定位紧固通孔(203),上夹板燕尾凸台(102)位置设有第二定位紧固通孔(103),高强螺栓(3)安装在第一定位紧固通孔(203)与第二定位紧固通孔(103),将上夹板(I)与下夹板(2)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其特征在于:下夹板上端两侧设有第一焊接坡口(204),上夹板下端两侧设有第二焊接坡口( 10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其特征在于:燕尾凸台(102)与燕尾槽(202)结合面设有坡度。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201)与第二半环形预应力筋锚孔(101)设有大小端,大端孔径(D)为28mm,小端孔径(d)为18mm,小端孔深度为18m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后组合夹持式预应力锚具,其特征在于:上夹板长度(L)为110mm,上夹板宽度(W)为68臟,上夹板高度(H)为39臟,燕尾凸台高度(h)为9臟,两侧第一定位紧固通孔间距(LI)为70mm ;下夹板高度(HI)为30mm ;燕尾槽深度(hi)与燕尾凸台高度相同,每个燕尾槽(202)设有两个第一定位紧固通孔(203),第一定位紧固通孔前后间距(N)为46mm,两侧第二定位紧固通孔间距与两侧第一定位紧固通孔间距(LI)相同。
【文档编号】E04C5/12GK203977709SQ201420293206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4日
【发明者】徐家林 申请人:兰州铁信土建新技术有限公司, 甘肃省建筑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