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4224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



背景技术:

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地球上大约50%的能源、42%的水资源、50%的材料和48%的耕地。造成生态失衡,产生了全球24%的空气污染、50%的温室效应、40%的水源污染和50%的氯氟烃等。

绿色建筑在我国治理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只注重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而忽略了木结构绿色建筑。钢材、水泥、塑料的不可再生不可持续性已经非常明显。现在发达国家已经公认木建筑以及利用农业废弃物加工的建材,是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然而我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于新型木建筑的广泛应用还存在着很多误区。

为此,有必要针对木结构绿色建筑及其工业化进行系统性的研发,使我国建筑产业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可循环、可持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用时间长、环保、可循环使用的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无需另外设置隔声层,减少大量现场作业,同时保证加工工序简单,更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其组成包括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封边板、边框梁加强板、封边板加强板、端部横撑、板内横撑、隔声材料挡板、楼面底板、通风口、楼面顶板、钉、加强端板、格栅钉射预留口;

所述边框梁、板边搁栅和板内搁栅均相互平行,边框梁和板边搁栅分别置于上下两端最外侧,二者之间为板内搁栅,板内搁栅的优先采用等间距布置;

在边框梁的外侧钉射边框梁加强板,边框梁和边框梁加强板上端平齐;

所述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边框梁加强板在两端平齐,其中一端端部钉射封边板,每个连接点钉子数量为2~4个;在另一端端部钉射加强端板,每个连接点钉子数量为2~4个;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之间设置若干端部横撑,端部横撑均匀分布,且与边框梁、板内搁栅采用钉连接;

所述板内搁栅之间以及板内搁栅和板边搁栅之间布设板内横撑,板内横撑与板内搁栅和板边搁栅采用钉连接;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隔声材料挡板,隔声材料挡板与三者均相互垂直,且距离封边板和加强端板均40~90mm;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封边板、端部横撑、板内横撑和加强端板的下侧钉射楼面底板,楼面底板的边缘与边框梁、板边搁栅、封边板和加强端板的外边缘平齐;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边框梁加强板、端部横撑、板内横撑的上侧钉射楼面顶板,楼面顶板的边缘与板边搁栅、边框梁加强板和两端隔声材料挡板的外边缘平齐;

在隔声材料挡板和封边板以及隔声材料挡板和加强端板之间分别形成格栅钉射预留口;

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的上下接缝位于板内搁栅,且与左右相邻的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的接缝错开,且对应位置的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的接缝错开;

在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端部横撑、板内横撑、隔声材料挡板、楼面底板和楼面顶板围城的格构式空腔内填充隔声材料;

边框梁加强板、封边板加强板的外边缘,开设通风口,边框梁加强板上的通风口贯通楼面底板和楼面顶板,封边板加强板 的通风口贯通整个封边板加强板。

所述边框梁与边框梁加强板长度和厚度一样,厚度为38mm~50mm,边框梁的高度为180~300 mm,优先采用184mm、185mm、235mm、284mm、285mm,边框梁加强板的高度比边框梁低30mm~60mm,高度为140mm~250mm,优先采用140mm、184mm、185mm、235mm,二者顶部平齐;在边框梁加强板的外侧开设通风口10,通风口10垂直于边框梁加强板且贯通,通风口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10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二者优先采用钉连接;边框梁与边框梁加强板可采用一块木板替代,厚度优先采用89mm,90mm,在外侧底角开槽,槽的深度优先采用38mm和40mm,高度优先采用30mm~50mm;在外侧开设通风口10,通风口10由下至上贯通,通风口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10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

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和边框梁加强板均平行布置,在右端平齐,设置封边板,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和边框梁加强板与封边板的连接方式均采用钉连接,各连接位置施钉2~4个;

封边板的外侧优先钉射封边板加强板,封边板加强板的高度比边框梁低30mm~60mm,高度为140mm~250mm,优先采用140mm、184mm、185mm、235mm,二者顶部平齐;在封边板加强板的外侧开设通风口10,通风口10由垂直封边板加强板且贯通,通风口10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封边板加强板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10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二者采用钉连接。

所述楼面顶板和楼面底板采用OSB板,楼面底板的厚度为6mm~15mm、楼面顶板的厚度为15mm~18mm。

所述隔声材料采用植物纤维、植物纤维板、矿棉、玻璃棉、泡沫塑料、毛毡、矿棉吸声板、玻璃棉吸声板、软质纤维板、海绵或乳胶块。

所述的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其板间连接方法为:其板间通过封边板连接加强板和楼面连接顶板相连接,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共有接口端、边框梁端、封边板端和板边搁栅端等4个端口,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接口端连接和板边搁栅端连接;

接口端连接位于基础防腐木或轻型木结构墙板顶梁板处,两个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的加强端板相对靠紧,加强端板之间优先采用钉连接,施钉位置优先选择均匀分布,且板内搁栅之间的数量优先选择相等;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均与基础防腐木或轻型木结构墙板顶梁板连接,连接方式优先采用钉连接;在接口端的两块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格栅钉射预留口处采用楼面连接顶板加强两块板的连接,楼面连接顶板的宽度与两个格栅钉射预留口之和的宽度相等,楼面连接顶板与两块板的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和加强端板均优先采用钉连接,每个边框梁、板内搁栅、板边搁栅的施钉数量1~2枚,加强端板的施钉位置优先采用均匀布置;

板边搁栅端连接位置优先选择无墙板或基础防腐木处,两侧的板边搁栅靠紧,在两端格栅钉射预留口处将板边搁栅连接,连接优先采用钉连接;在接口端的两块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格栅钉射预留口处采用楼面连接顶板加强两块板的连接,楼面连接顶板与两块板的板内搁栅、板边搁栅和加强端板优先采用钉连接,每个板内搁栅、板边搁栅的施钉数量1~2枚,加强端板的施钉位置优先采用均匀布置;在封边板端,采用封边板连接加强板将两块板连接,封边板连接加强板与两块板的封边板优先采用钉连接,封边板连接加强板在两块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上均至少跨过一个板内搁栅和一个板边搁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安装操作显著简化,装配速度快,可以采用大部品总成装配,工业化程度更高,经济效果好,且避免了环境污染。尤其将隔声层内嵌到板的内部,减少了大量现场作业,通过系列构造,使其具有良好的受力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连接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连接加连接板后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覆面板前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覆面板后侧视示意图;

图中:1为边框梁;2为板内搁栅;3为板边搁栅;4为封边板;5为边框梁加强板;6为封边板加强板;7为端部横撑;8为板内横撑;9为隔声材料挡板;10为楼面底板;11为通风口;12为楼面顶板;13为钉;14为加强端板;15为格栅钉射预留口;16为封边板连接加强板;17为楼面连接顶板;18为楼面封边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提供的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一种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如图1~图5所示。

一种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其组成包括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封边板4、边框梁加强板5、封边板加强板6、端部横撑7、板内横撑8、隔声材料挡板9、楼面底板10、通风口11、楼面顶板12、钉13、加强端板14、格栅钉射预留口15;

所述边框梁1、板边搁栅3和板内搁栅2均相互平行,边框梁1和板边搁栅3分别置于上下两端最外侧,二者之间为板内搁栅2,板内搁栅2的优先采用等间距布置;

在边框梁1的外侧钉射边框梁加强板5,边框梁1和边框梁加强板5上端平齐;

所述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边框梁加强板5在两端平齐,其中一端端部钉射封边板4,每个连接点钉子数量为2~4个;在另一端端部钉射加强端板14,每个连接点钉子数量为2~4个;

在边框梁1、板内搁栅2之间设置若干端部横撑7,端部横撑7均匀分布,且与边框梁1、板内搁栅2采用钉连接;

所述板内搁栅2之间以及板内搁栅2和板边搁栅3之间布设板内横撑8,板内横撑8与板内搁栅2和板边搁栅3采用钉连接;

在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隔声材料挡板9,隔声材料挡板9与三者均相互垂直,且距离封边板4和加强端板14均40~90mm;

在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封边板4、端部横撑7、板内横撑8和加强端板14的下侧钉射楼面底板10,楼面底板10的边缘与边框梁1、板边搁栅3、封边板4和加强端板14的外边缘平齐;

在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边框梁加强板5、端部横撑7、板内横撑8的上侧钉射楼面顶板12,楼面顶板12的边缘与板边搁栅3、边框梁加强板5和两端隔声材料挡板9的外边缘平齐;

在隔声材料挡板9和封边板4以及隔声材料挡板9和加强端板14之间分别形成格栅钉射预留口15;

楼面顶板12和楼面底板10的上下接缝位于板内搁栅2,且与左右相邻的楼面顶板12和楼面底板10的接缝错开,且对应位置的楼面顶板12和楼面底板10的接缝错开;

在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端部横撑7、板内横撑8、隔声材料挡板9、楼面底板10和楼面顶板12围城的格构式空腔内填充隔声材料;

边框梁加强板5、封边板加强板6的外边缘,开设通风口11,边框梁加强板5上的通风口11贯通楼面底板10和楼面顶板12,封边板加强板6 的通风口11贯通整个封边板加强板6。

所述边框梁1与边框梁加强板5长度和厚度一样,厚度为38mm~50mm,边框梁1的高度为180~300 mm,优先采用184mm、185mm、235mm、284mm、285mm,边框梁加强板5的高度比边框梁1低30mm~60mm,高度为140mm~250mm,优先采用140mm、184mm、185mm、235mm,二者顶部平齐;在边框梁加强板5的外侧开设通风口11,通风口11垂直于边框梁加强板5且贯通,通风口11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5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11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二者优先采用钉连接;边框梁1与边框梁加强板5可采用一块木板替代,厚度优先采用89mm,90mm,在外侧底角开槽,槽的深度优先采用38mm和40mm,高度优先采用30mm~50mm;在外侧开设通风口11,通风口11由下至上贯通,通风口11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边框梁加强板5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11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

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和边框梁加强板5均平行布置,在右端平齐,设置封边板4,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和边框梁加强板5与封边板4的连接方式均采用钉连接,各连接位置施钉2~4个;

封边板4的外侧优先钉射封边板加强板6,封边板加强板6的高度比边框梁1低30mm~60mm,高度为140mm~250mm,优先采用140mm、184mm、185mm、235mm,二者顶部平齐;在封边板加强板6的外侧开设通风口11,通风口11由垂直封边板加强板6且贯通,通风口11的深度为10mm~19mm,为向内凹进135°~180°的圆弧,圆弧与封边板加强板6平面连接为半径为2~5mm的圆弧,通风口11的间距为300mm~610mm,优先采用采用300 mm、305mm、400 mm、406mm、490mm、500 mm、600mm和610mm,二者采用钉连接。

所述楼面顶板12和楼面底板10采用OSB板,楼面底板10的厚度为6mm~15mm、楼面顶板12的厚度为15mm~18mm。

所述隔声材料采用植物纤维、植物纤维板、矿棉、玻璃棉、泡沫塑料、毛毡、矿棉吸声板、玻璃棉吸声板、软质纤维板、海绵或乳胶块。

一种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其板间连接方法为:其板间通过封边板连接加强板16、楼面连接顶板17相连接,所述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共有接口端、边框梁端、封边板端和板边搁栅端等4个端口,主要有两种连接方式:接口端连接和板边搁栅端连接;

接口端连接位于基础防腐木或轻型木结构墙板顶梁板处,两个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的加强端板14相对靠紧,加强端板14之间优先采用钉连接,施钉位置优先选择均匀分布,且板内搁栅2之间的数量优先选择相等;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均与基础防腐木或轻型木结构墙板顶梁板连接,连接方式优先采用钉连接;在接口端的两块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格栅钉射预留口15处采用楼面连接顶板17加强两块板的连接,楼面连接顶板17的宽度与两个格栅钉射预留口15之和的宽度相等,楼面连接顶板17与两块板的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和加强端板14均优先采用钉连接,每个边框梁1、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的施钉数量1~2枚,加强端板14的施钉位置优先采用均匀布置;

板边搁栅端连接位置优先选择无墙板或基础防腐木处,两侧的板边搁栅3靠紧,在两端格栅钉射预留口15处将板边搁栅3连接,连接优先采用钉连接;在接口端的两块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的格栅钉射预留口15处采用楼面连接顶板17加强两块板的连接,楼面连接顶板17与两块板的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和加强端板14优先采用钉连接,每个板内搁栅2、板边搁栅3的施钉数量1~2枚,加强端板14的施钉位置优先采用均匀布置;在封边板端,采用封边板连接加强板16将两块板连接,封边板连接加强板16与两块板的封边板4优先采用钉连接,封边板连接加强板16在两块平整化预制隔声楼板上均至少跨过一个板内搁栅2和一个板边搁栅3。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