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砖机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
背景技术:
透水砖起源于荷兰,在荷兰人围海造城的过程中,发现排开海水后的地面会因为长期接触不到水分而造成持续不断的地面沉降,为解决此问题实用新型了透水性强的透水砖。透水砖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可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土壤水和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现有的透水制砖机是通过螺旋传送器,将制砖原料搅拌传送至挤出模头,再由切砖装置将由模头挤出的条状砖条切割成多个透水砖。现有的透水砖制砖的工作效率低,且制备得到的透水砖结构强度低,易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高了一种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透水砖制砖的工作效率低,制备得到的透水砖结构强度低,易破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该设备包括布料机构和透水砖模具;
所述布料机构包括基料布料系统和面料布料系统;
所述透水砖模具包括上模、中框和下模,所述中框设置在上模下方,所述下模伸入中框内形成布料模腔,下模底部设有下模伸缩动力机构,下模伸缩动力机构控制下模在中框中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伸缩动力机构为液压缸。
进一步的,所述中框由支撑装置支撑,并处于浮动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上模的顶部连接于下压动力机构,上模和下模的两侧连接于一对竖直方向设置的平行导轨。
进一步的,所述下模伸缩动力机构的外围包裹有防尘罩。
进一步的,所述基料布料系统和面料布料系统分别包括有:传送带、布料斗和布料车,所述布料斗设置于传送带的出料端,布料车设置于布料斗下方的布料车轨道上,布料车轨道延伸至所述中框的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布料斗的上部开口,布料斗的底部宽度逐渐变窄,在布料斗的底面设置有出料舱门。
进一步的,所述布料车包括矩形的侧围框和两片以上水平刮板,所述侧围框的底面与中框上端面齐平,水平刮板设置于侧围框内,水平刮板的底部与侧围框底部齐平,并且水平刮板横向等间距的并排于布料车移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区别于现有的透水砖机通过螺旋传送器送料,以及通过挤出模头使粉末状原料挤压成形,然后再进行切割,制砖效率低,且透水砖的结构强度低,本技术方案通过布料机构包括基料布料系统和面料布料系统进行基料与面料布料,布料效率高;且通过上模、中框和下模将原料压制成形,压制力度大,所得到的透水砖结构强度高,因此本技术方案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制砖效率高,且所制得的透水砖结构强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布料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侧视图;
图5为图1所示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中料斗、布料仓和料布车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6为图1的侧面视图;
图7a为布料前(即补料时)基料布料车与面料布料车的位置关系图;
图7b为基料布料时基料布料车与面料布料车的位置关系图;
图7c为面料布料时基料布料车与面料布料车的位置关系图;
图8为图5中圆圈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取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布料机构;2、成型机构;3、取砖机构;4、地基总成;
10、布料机架;11、(基料)储料装置;12、(基料)传送带;
13、(基料)料斗;14、(基料)布料仓;15、(基料)布料车;
16、(面料)储料装置;17、(面料)传送带;18、(面料)料斗;
20、(面料)布料车;21、压机框架;22、主液压缸;23、活动梁;
24、中框;25、下模;26、活动梁滑轨;27、上模;
110、布料车轨道;151、水平刮板;152、纵向连接柱;
153、侧围框;241、布料模腔;242、布料车临时停放平台;
31、前吸盘机;32、传送带;33、后吸盘机;311、吸板;
312、水平移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该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包括了布料机构1和成型机构2。
所述布料机构1包括基料布料系统(图2中的左侧所示)和面料布料系统(图2右侧所示);所述基料布料系统用于将制砖用的基料传送至成型机构2内,所述面料布料系统用于将制砖用的面料传送至成型机构内;所述成型机构2用于将基料与面料压制成型。
请参阅图1和图6,所述成型机构2包括了透水砖模具和压机;所述透水砖模具包括上模27、中框24和下模25,所述中框24设置在上模27下方,所述下模25伸入中框24内形成布料模腔,下模25底部设有下模伸缩动力机构,下模伸缩动力机构控制下模在中框中的位置。所述压机包括压机框架、主液压缸22和活动梁23,所述主液压缸22和活动梁23设置在压机框架21上,其中,主液压缸22的固定端固定于压机框架21上,主液压缸22的推杆竖直朝下,所述活动梁23设置于主液压缸22的推杆上,并且活动梁23连接于压机框架21上竖直设置的活动梁滑轨26上,所述主液压缸22驱动活动梁23在活动梁滑轨26上上下运动。优选的,所述下模伸缩动力机构为液压缸。
为了防止布料以及透水砖压制过程,制砖原料附着于下模伸缩动力机构上,所述下模伸缩动力机构的外围包裹有防尘罩。
请参阅图2至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布料机构1中的基料布料系统和面料布料系统左右并排设置,基料布料系统位于图2中的左侧,面料布料系统位于图2中的左侧,基料布料系统和面料布料系统设置于布料机架10上,基料布料系统包括了设置在布料机架上的料斗13、设置在料斗13上游的储料装置11、设置在料斗13下方的布料仓14和设置在布料仓14下方的布料车15;面料布料系统包括了设置在布料机架上10的料斗18、设置在料斗18上游的储料装置16、设置在料斗下方的布料仓和设置在布料仓下方的布料车。
所述基料布料系统的储料装置11与料斗13之间设置有用于传送将物料从储料装置传送至料斗的传送带12,所述面料布料系统的储料装置16与料斗18之间设置有用于传送将物料从储料装置传送至料斗的传送带17。
所述基料料斗13和面料料斗18为的上部开口,基料料斗13和面料料斗18的底部宽度逐渐变窄,在布料斗的底面设置有出料舱门。所述基料料斗13和面料料斗18用于将物料从传送带转移至对应的料仓上。
基料料斗13与面料料斗18在物料前进方向上前后错位设置,对应的,基料料仓14与面料料仓在物料前进方向上也是前后错位设置,并且所述基料料斗13可滑动的设置于与基料传送带垂直的水平滑轨131上,面料料斗18可滑动的设置于与面料传送带垂直的水平滑轨181上,水平滑轨131的一端与基料传送带12的出料端对应,另一端与基料布料仓14对应;所述和181的一端与面料传送带17的出料端对应,另一端与面料布料仓对应。因此基料料斗13和面料料斗18在滑轨上来回移动,实现将传送带12和17上的物料转运至对应的布料仓内。所述传送带12和17与料斗13和18联动控制时,当料斗13和18位于传送带出料端时,启动传送带向料斗送料,当料斗向布料仓方向移动时(即不在传送带出料端时)暂停传送带送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为了使料斗13和18内的物料能完全进入布料仓,在所述料斗13和18内还设置了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与驱动电机连接的搅拌片,驱动电机驱动搅拌片在料斗内旋转,从而在重力与搅拌片的协同作用下,使物料尽都从料斗舱门卸落到布料仓内。
所述布料仓用于临时布放物料,布料仓的底部设置有舱门,所述舱门用于定时定量的将物料卸放至对应的布料车上。
与所述基料布料仓13与面料布料仓18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基料布料车14与面料布料车在物料前进方向也是一前一后并排设置。在布料仓下方与成型机构2之间设置有布料车轨道,所述基料布料车与面料布料车设置于布料车导轨上,从而实现将基料与面料布于成型机构内。
如图7a至图7c所示,所述布料车轨道110设置在中框24的两侧,布料车轨道110从布基料料仓14和面料料仓19的下方延伸至所述成型机构中中框24,基料布料车15和面料布料车20的两侧设置有与所述布料车轨道110相适配的滚轮。中框24的上表面即为布料的操作台,所述基料布料车15和面料布料车20的底部设置有布料开口,布料时基料布料车15和面料布料车20的底面紧贴于中框24的上表面,因此当基料布料车15和面料布料车20在中框24上表面来回运动时,物料从布料开口进入中框24与下模25所形成的布料模腔241内,由于布料车的底面紧贴于中框上表面回来运动,所以在物料布满布料模腔241时,物料被均匀的铺平。当物料布满布料模腔后,控制主液压缸22向下运动,将物料压制成型。压制成型后再由取砖机构的吸盘转移出成型机构。
在实施例中,所述基料布料车15和面料布料车20是先后分开布料的,同时透水砖模也与布料车联动实现布料。所述压机还包括顶出装置,所述顶出装置包括顶杆以及顶出液压缸,所述压机框架下部设置通道,该通道尺寸小于下模但是大于顶杆,所述顶杆穿过压机框架下部通道与下模的底部连接,所述顶出液压缸用于驱动顶杆相对中框,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三位置之间做上下往复运动;
所述顶杆位于第一位置时下模的上端面位于中框顶部平行;
所述顶杆位于第二位置时下模的上端面位于中框中部以下底部以上;
所述顶杆位于第三位置时下模的上端面位于中框底部。
请参阅图7a至图7c,在布料时先进行基料布料,顶出装置先驱动下模25运动到第二位置,即下模25的上端面位于中框24中部以下底部以上,此时所形成的布料模腔的深度小于透水砖的高度,驱动基料布料车15在中框24的上端面回来运动向布料模腔内布基料。当基料布满至中框24上端面齐平时,开始面料布料。面料布料时,顶出装置驱动下模25运动至第三位置,使布料模腔241的深度等于透水砖高度,然后再驱动面料布料车20在中框24上端面回来运动进行面料布料。当面料布料完成后,主液压缸22驱动上模向下运动,将布于布料模腔成的物料压制成成型的透水砖。当压制成型后,顶出装置驱动下模25运动到第一位置,使下模25的上端面位于中框24顶部平行,将成型的透水砖顶出至中框24上端面,由取砖机构3将透水砖移出。在下一次布料开始前,第二布料车移动至对应的料仓下方,由基料料仓对基料布料车进行补料,由面料料仓对面料布料车进行补料。
本实施例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包括基料布料系统和面料布料系统,在压制成型之前可先后往布料模腔中先后布入基料与面料两种物料,并且,由于布料时布料车的底部与中框上端面紧贴着来回运动,通过与下模顶出装置的联动控制,使基料与面料能够分层布料,且保证各层物料分布均匀。
如图7a至图7c所示,在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基料布料车15与面料布料车20循环布料,在中框24上端设置了一向延伸的布料车临时停放平台242,所述临时停放平台242设置于中框24上与布料仓14和19相对的一端。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基料布料车15设置于面料布料车20后方,而布料时是先由基料布料车15进行布料。因此,在布料时,先将面料布料车20移动至中框另一端的临时停放平台242上,先由基料布料车15进行布料,基料布料车布15料结束后移动至基料物料仓14下方待补料,而后面料布料车20从临时停放平台242上移动至中框24上端面回来布料,布料完成后移动至面料布料仓下方待补料。每次布料都是按上述方式实现基料布料车与面料布料车循环布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面料布料车20是设置于基料布料车15后方,此时先由基料布料车进行布料,布料后停放于临时停放平台上,再由面料布料车20进行布料,面料布料车20布料完成后,面料布料车20和基料布料车15返回至相应的布料仓下方补料,从而实现循环布料作业。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中,所述基料布料车15与面料布料车20矩形布料车,分别包括矩形的侧围框153,以及设置于侧围框153内的多个水平刮板151,所述水平刮板151的底部与侧围框153的底部齐平,并且水平刮板151横向等间距的并排于布料车移动方向,各水平刮板151之间通过纵向连接柱152连接。矩形侧围框153与水平刮板11的下表面与中框24的上端板紧贴,因此,当布料车在中框上端面来回布料时,物料由侧围框底部各水平刮板151间进入下模与中框所围成的布料模腔241内,并由各水平刮板151将物料均匀的分布于模腔内,从而大大提高了布料的效率以及物料在模腔内分布的均匀性。
在上述布料车以及料斗上,均设置了用于驱动其运动的驱动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了滚轮与驱动电机,料斗上的驱动电机驱动滚轮正反向旋转,从而驱动料斗在水平滑轨上左右来回运动,布料车上的驱动装置驱动布料车在布料车导轨上前后运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料车与料斗还可以是通过驱动电机与皮带配合或驱动电机与螺杆配合等驱动方式,驱动在滑轨或导轨上运动。
在实施例中,在所述中框24底部的四角分别设置有支撑装置,中框由支撑装置支持处于浮动状态,支撑装置包括弹性支撑件,所述弹性支撑件可以为油压缸、气弹簧或旋转弹簧等。其中,弹性支撑件优选为油压缸,即同步油缸,各同步油缸的顶端连接于中框24的底部。所述同步油缸向中框提供了一个竖直向上的弹性支撑力,当模具中的上模向下运动时,由于压力的作用,各同步油缸的推杆会向下弹性收缩,使上模的压力均匀的施加于中框内的各模腔里;当上模继续向下运动时,同步油缸不再收缩(已到弹性行程极限位置),从而在上模下压力的作用下将模腔内的物料压制成型。所述同步油缸在压制过程中会根据调整中框的水平度,使上模作用力均匀施加于各模腔内,从而保证了各模腔内均匀受力(在布料均匀的前提下),提高了所生产的透水砖的密度的一致性。
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同步油缸的个数为8个,同步油缸分布于中框的四角以及各边的中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中框底下通过设置同步气缸或螺旋弹簧等弹性支撑件来取代所述同步油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还包括了取砖机构3,而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透水砖压机自动布料装置仅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布料机构1和成型机构2,而没有设置取砖机构3。请参阅图1,所述取砖机构3设置于成型机构旁,用于将压制成型的透水砖从成型机构中取出。请参阅图9,所述取砖机构3包括前吸盘机31、传送带32和后吸盘机33,其中,所述传送带32的进料端延伸至所述成形机构2的中框24处;所述前吸盘机31设置于传送带32的进料端,用于将压制成形的透水砖从中框24上转移至传送带32上;所述后吸盘机33设置于传送带32的出料端,用于将透水砖从传送还32上移出。
其中,所述前吸盘机31包括了可在水平方向上沿传送带32延伸方向前后移动的水平移动架312,和设置有多个吸盘的吸板311,水平移动架312的前端设置有竖直方向延伸的升降轨道,所述吸板311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升降轨道上。取砖时,水平移动架312先向上移动,使吸板311移动至中框24的上方,然后吸板在升降轨道上下降,使吸盘与透水砖接触,并通过真空吸力将砖吸附于吸盘上,再控制吸板311上升以及水平移动架312向后移动,当吸板311移动至传送带32上方时,控制吸板311下降并将透水砖放置于传送带上。后吸盘机33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与前吸盘机一致,这里就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形状或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