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建筑外墙与圆管柱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0336阅读:4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建筑外墙与圆管柱连接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定建筑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外墙与圆管柱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住宅和办公用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建筑物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过程较为复杂,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拆除时,需要进行破坏性拆除,拆卸后的建筑材料无法进行回收再利用,造成的资源的严重浪费。基于此,钢结构整体装配式楼体应运而生,其能够简单快速地完成楼体搭建。目前,模块化建筑在设计时就尽量避免使用圆管柱,因为圆管柱与外墙不好连接,如果必须要使用时只能先在圆管柱上焊接角钢然后再用自攻钉跟墙板连接,这样的连接结构操作费时、费力、费人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化施工操作,连接稳固性好,提高模块化外墙和圆管柱连接安装速度,同时有效提高模块化建筑的应用率的模块化建筑外墙与圆管柱连接结构。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建筑外墙与圆管柱连接结构,包括墙板和圆管柱,墙板之间设有连接缝,墙板内设有预埋件,预埋件上设有连接螺栓,连接螺栓设于墙板外部,连接螺栓上连接有连接件,连接件由支撑板、支撑立柱和卡板组成,支撑立柱固定于支撑板上,卡板和支撑立柱相连接,支撑板上设有连接孔,连接孔和连接螺栓相连接,连接螺栓上支撑板的两端设有固定螺母,圆管柱固定于卡板之间,卡板为圆弧状,卡板的结构和圆管柱相匹配,圆管柱的外部设有防火层。

进一步的,墙板之间连接缝的两端设有防水层。

进一步的,支撑板的一端与防火层相接触,支撑板的另一端与圆管柱相接触。

进一步的,连接螺栓为M14螺栓。

进一步的,连接件为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有效简化施工操作,圆管柱固定于连接件之间,连接件固定于连接螺栓上,连接螺栓和预埋件为一个整体,预埋件固定于墙板内部,圆管柱和墙板连接时只需通过连接件即可完成连接,简化施工操作,连接稳固性好,提高模块化外墙和圆管柱连接安装速度,使得安装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有效提高模块化建筑的应用率;连接件由支撑板、支撑立柱和卡板组成,支撑板的一端与防火层相接触,支撑板的另一端与圆管柱相接触,支撑板在进行连接的同时对圆管柱起到支撑作用,支撑立柱对圆管柱起到支撑作用,卡板为圆弧状,卡板的结构和圆管柱相匹配,对圆管柱起到限位连接的作用,连接件有效提高圆管柱和墙板连接的稳固性;墙板之间连接缝的两端设有防水层,有效对墙板连接处进行防水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支撑板的俯视图。

图中标号:1-墙板、2-连接缝、3-防水层、4-预埋件、5-连接螺栓、6-连接件、7-圆管柱、8-防火层、9-固定螺母、10-支撑板、11-支撑立柱、12-卡板、13-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我们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模块化建筑外墙与圆管柱连接结构的实施方式,包括墙板1和圆管柱7,墙板1之间设有连接缝2,墙板1内设有预埋件4,预埋件4上设有连接螺栓5,连接螺栓5设于墙板1外部,连接螺栓5上连接有连接件6,连接件6由支撑板10、支撑立柱11和卡板12组成,支撑立柱11固定于支撑板10上,卡板12和支撑立柱11相连接,支撑板10上设有连接孔13,连接孔13和连接螺栓5相连接,连接螺栓5上支撑板10的两端设有固定螺母9,圆管柱7固定于卡板12之间,卡板12为圆弧状,卡板12的结构和圆管柱7相匹配,圆管柱7的外部设有防火层8,墙板1之间连接缝2的两端设有防水层3,支撑板10的一端与防火层8相接触,支撑板10的另一端与圆管柱7相接触,连接螺栓5为M14螺栓,连接件6为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有效简化施工操作,圆管柱7固定于连接件6之间,连接件6固定于连接螺栓5上,连接螺栓5和预埋件4为一个整体,预埋件4固定于墙板1内部,圆管柱7和墙板1连接时只需通过连接件6即可完成连接,简化施工操作,连接稳固性好,提高模块化外墙和圆管柱连接安装速度,使得安装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有效提高模块化建筑的应用率;连接件6由支撑板10、支撑立柱11和卡板12组成,支撑板10的一端与防火层8相接触,支撑板10的另一端与圆管柱7相接触,支撑板10在进行连接的同时对圆管柱7起到支撑作用,支撑立柱11对圆管柱7起到支撑作用,卡板12为圆弧状,卡板12的结构和圆管柱7相匹配,对圆管柱7起到限位连接的作用,连接件6有效提高圆管柱7和墙板1连接的稳固性;墙板1之间连接缝2的两端设有防水层3,有效对墙板1连接处进行防水处理。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和结构特征,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相关人士能够据以实施,但以上内容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