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及现浇混凝土柱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3833阅读:20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及现浇混凝土柱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及现浇混凝土柱方法。



背景技术:

吊模是指没有支撑而悬挂在其它固定物上的模板。在现浇混凝土柱的施工中,一般的柱吊模等施工工艺不合理和施工工艺过于繁琐,费时费力,同时也造成了现场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质量缺陷,比如发现施工现场柱脚多出现涨模、漏浆、蜂窝、麻面、钢筋偏位等质量缺陷,严重影响了施工质量和观感效果。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现场也采取了钉模板条、砂浆封堵等施工工艺解决此问题,但这些施工工艺较为费时费力,使用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及现浇混凝土柱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般的柱吊模等施工工艺不合理和施工工艺过于繁琐,费时费力,同时也造成了现场不能很好的控制住质量缺陷。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包括四个吊模槽钢和钢筋卡扣;四个所述吊模槽钢依次首尾相接构成方形的钢架,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沿其轴向均具有长条形凹槽,且所述长条形凹槽处于所述吊模槽钢远离所述钢架中心的一侧,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穿孔,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的下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穿孔,相邻两个所述吊模槽钢之间均通过钢筋卡扣连接,所述钢筋卡扣的两端分别伸入相邻两个吊模槽钢上的第一穿孔内;相邻两个所述吊模槽钢的连接处的下端均设置有吊模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四个吊模槽钢、钢筋卡扣和吊模凳构成,结构简单且实用方便,具有操作方便快捷,适用范围广,可以根据柱径大小和施工缝位置进行调节,可循环利用,安全可靠,且有效控制施工现场柱脚的麻面、漏浆、钢筋偏位等质量缺陷。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多个所述第一穿孔等间距排列,多个所述第二穿孔与多个所述第一穿孔一一对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穿孔距排列,便于对相邻两个吊模槽钢进行固定,多个第二穿孔便于相邻两个吊模槽钢对吊模凳进行连接。

进一步,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穿孔的间距为50mm,每一个第一穿孔4距离其靠近的棱边均为25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第一穿孔的间距为50mm,距边均为25mm,标准化孔距,便于进行标准件制作。

进一步,四个所述吊模槽钢的高度均为8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吊模槽钢的高度为80mm,符合施工标准。

进一步,所述吊模凳包括吊模凳本体、叠加模块和两个螺栓,两个所述螺栓的下部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吊模凳本体的上端,所述叠加模块套装在两个所述螺栓上,且两个所述螺栓的上部分别伸入其上方的两个吊模槽钢的第二穿孔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叠加模块层叠在吊模凳本体,便于调整吊模凳的高度,适应施工标准。

进一步,所述吊模凳本体包括两个锥尖向下的锥状板,两个所述锥状板呈90度夹角相连,且两个所述锥状板一体成型;两个所述螺栓的下部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锥状板的上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锥状板构成的吊模凳本体,便于对吊模槽钢进行支撑,提升结构稳固性。

进一步,所述叠加模块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叠加模块由上至下依次套装在两个所述螺栓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多个叠加模块层叠在吊模凳本体,便于调整吊模凳的高度,适应施工标准。

进一步,每一个所述叠加模块的高度为20m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叠加模块的高度标准化,便于调节吊模凳的高度。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现浇混凝土柱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安装楼板的底板,在底板对应柱体处设置有四个孔,在底板上绑扎楼板和柱体的钢筋;

步骤S2.根据楼板的厚度将在吊模凳本体上层叠叠加模块,装配四个吊模凳;将四个吊模凳分别一一对应安装在底板的四个孔内;

步骤S3.根据柱体的尺寸将四个吊模槽钢安装在四个吊模凳上;

步骤S4.通过钢筋卡扣两端分别伸入相邻两个吊模槽钢上的第一穿孔内,将四个吊模槽钢进行加固;

步骤S5.向楼板和柱体的下部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初凝后,拆去吊模槽钢和钢筋卡扣,并拔出吊模凳;

步骤S6.通过四个柱模钢板对柱体处进行封模,向柱体处浇筑混凝土至完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具有操作方便快捷,适用范围广,可以根据柱径大小和施工缝位置进行调节,可循环利用,安全可靠,且有效控制施工现场柱脚的麻面、漏浆、钢筋偏位等质量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吊模凳的结构拆分图;

图4为吊模凳的主视图;

图5为柱模钢板封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柱体、楼板、柱模钢板和钢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现浇混凝土柱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吊模槽钢,2、钢筋卡扣,3、槽体,4、第一穿孔,5、第二穿孔,6、吊模凳,7、吊模凳本体,8、叠加模块,9、螺栓,10、锥状板,11、柱体,12、楼板,13、柱模钢板,14、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现浇混凝土柱吊模,包括四个吊模槽钢1和钢筋卡扣2;四个所述吊模槽钢1依次首尾相接构成方形的钢架,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1沿其轴向均具有长条形凹槽3,且所述长条形凹槽3处于所述吊模槽钢1远离所述钢架中心的一侧,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1的上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一穿孔4,每一个所述吊模槽钢1的下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穿孔5,相邻两个所述吊模槽钢1之间均通过钢筋卡扣2连接,所述钢筋卡扣2的两端分别伸入相邻两个吊模槽钢1上的第一穿孔4内;相邻两个所述吊模槽钢1的连接处的下端均设置有吊模凳6;

通过四个吊模槽钢1、钢筋卡扣2和吊模凳6构成,结构简单且实用方便,具有操作方便快捷,适用范围广,可以根据柱径大小和施工缝位置进行调节,可循环利用,安全可靠,且有效控制施工现场柱脚的麻面、漏浆、钢筋偏位等质量缺陷。

上述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一穿孔4等间距排列,多个所述第二穿孔5与多个所述第一穿孔4一一对应;第一穿孔距排列,便于对相邻两个吊模槽钢1进行固定,多个第二穿孔5便于相邻两个吊模槽钢1对吊模凳6进行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穿孔4的间距为50mm,每一个第一穿孔4距离其靠近的棱边均为25mm;两个第一穿孔的间距为50mm,距边均为25mm,标准化孔距,便于进行标准件制作。

上述实施例中,四个所述吊模槽钢1的高度均为80mm;吊模槽钢1的高度为80mm,符合施工标准。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吊模凳6包括吊模凳本体7、叠加模块8和两个螺栓9,两个所述螺栓9的下部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吊模凳本体7的上端,所述叠加模块8套装在两个所述螺栓9上,且两个所述螺栓9的上部分别伸入其上方的两个吊模槽钢1的第二穿孔5内;叠加模块8层叠在吊模凳本体7,便于调整吊模凳6的高度,适应施工标准。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吊模凳本体7包括两个锥尖向下的锥状板10,两个所述锥状板10呈90度夹角相连,且两个所述锥状板10一体成型;两个所述螺栓9的下部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锥状板10的上端;两个锥状板10构成的吊模凳本体7,便于对吊模槽钢1进行支撑,提升结构稳固性。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叠加模块8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叠加模块8由上至下依次套装在两个所述螺栓9上;多个叠加模块8层叠在吊模凳本体,便于调整吊模凳的高度,适应施工标准。

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叠加模块8的高度为20mm;叠加模块的高度标准化,便于调节吊模凳的高度。

实施例2:

如图1、图5、图6和图7所示,一种现浇混凝土柱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安装楼板12的底板,在底板对应柱体11处设置有四个孔,在底板上绑扎楼板12和柱体11的钢筋14;

步骤S2.根据楼板12的厚度将在吊模凳本体7上层叠叠加模块8,装配四个吊模凳6;将四个吊模凳6分别一一对应安装在底板的四个孔内;

步骤S3.根据柱体11的尺寸将四个吊模槽钢1安装在四个吊模凳6上;

步骤S4.通过钢筋卡扣2两端分别伸入相邻两个吊模槽钢1上的第一穿孔4内,将四个吊模槽钢1进行加固;

步骤S5.向楼板12和柱体11的下部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浇筑完成并初凝后,拆去吊模槽钢1和钢筋卡扣2,并拔出吊模凳6;

步骤S6.通过四个柱模钢板13对柱体11处进行封模,向柱体11处浇筑混凝土至完工;

具有操作方便快捷,适用范围广,可以根据柱径大小和施工缝位置进行调节,可循环利用,安全可靠,且有效控制施工现场柱脚的麻面、漏浆、钢筋偏位等质量缺陷。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