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柱相对两侧同时植筋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509654阅读:16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框架柱相对两侧同时植筋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植筋技术是一项针对混凝土结构较简捷、有效的连接与锚固技术。植筋时可植入普通钢筋,也可植入螺栓式锚筋。植筋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

传统的框架柱植筋施工时,是在已经施工好的混凝土梁构件上打孔,然后进行植筋。由于梁混凝土构件内密布受力筋、箍筋等立体钢筋骨架体系,容易造成瞎孔率较高;另外,当需要在框架柱的两侧同时植入梁主筋时,需要在框架柱上相对的两侧的同一标高处同时钻孔植筋,在梁筋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串孔”;另外,在钢筋直径较大时,由于施工要求植筋孔的深度大于钢筋直径的26倍,使得柱截面很难满足两侧植筋的深度要求;增加了施工难度,降低工程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满足框架柱两侧的植筋深度要求,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难度的框架柱相对两侧同时植筋的施工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框架柱相对两侧同时植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基层处理:施工前,对待植筋的基层表面进行处理,将老化、开裂、疏松或油污污染严重的结构进行凿除至清洁坚固的基层;

b、放线:开始钻孔施工前,根据图纸标明的尺寸在框架柱的两侧放出植筋钻孔的位置线和待浇筑梁截面的尺寸位置线;

c、凿毛:根据放出的待浇筑梁截面的尺寸位置线,进行人工凿毛处理,剔掉浮浆露出石子,形成凹凸麻面;

d、剔槽:根据步骤b中放出的植筋钻孔的位置线,剔出沿横向贯通的横槽,横槽的深度以剔出柱筋为止,根据剔出柱筋的位置,重新确定植筋钻孔的位置;

e、钻孔:根据重新确定的植筋钻孔位置在框架柱上钻贯通的植筋孔,植筋孔的孔径大于待植入钢筋直径;

f、清孔:将植筋孔打好后,用毛刷将浮土刷净,然后用气筒将浮土吹净直至植筋孔的内壁无浮尘及水渍为止;

g、注胶:用模板将植筋孔背离待植筋的一侧封堵,用专业注胶枪从另一侧深入植筋孔底开始注入植筋胶,边注边拨出灌注器,直到注满植筋孔体积的2/3为止;

h、植筋:将待植入钢筋表面除锈,在朝向植筋孔的一端加工外螺纹,并采用塑料胶布缠绕在外螺纹上,将待植入钢筋旋转插进注胶孔内,保证钢筋在孔中心位置,使待钢筋插入到达用于封堵的模板时,植筋胶均匀填充在钢筋与植筋孔之间的缝隙内,并填满植筋孔;移开用于封堵的模板,在保证植筋胶不随钢筋掉出的情况下,继续插入钢筋,使其外螺纹所在端的端部到框架柱表面的距离大于15d,其中,d为钢筋的直径;

i、固化养护:钢筋植入后,在植筋胶完全固化前不能振动钢筋。

采用上述施工方法,先在植筋钻孔的位置线上剔出沿横向贯通的横槽,剔出柱筋,可以观察到柱筋的实际位置,通过对钻孔位置的调整,从而能够避免钻头触碰到柱筋,降低瞎孔率,还可以避免“串孔”。而在框架柱上钻贯通的植筋孔,然后将钢筋植入植筋孔后,使钢筋的另一端伸出植筋孔,并保证钢筋的外螺纹所在端的端部到框架柱表面的距离大于15d。这样,钢筋的伸出部分可以通过外螺纹与框架柱上另一侧的粱主筋进行连接,利用另一侧的粱主筋增加植入钢筋的连接强度,弥补柱截面很难满足两侧植筋的深度要求的缺陷,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难度。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中,还包括采用高压水对基层进行冲洗,去除基层表面的异物和灰层的步骤。

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基层表面的清洁度,有利于提高砂浆与基层的粘合力,提高工程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中,还包括对待植筋的基层的局部缺陷进行补强和加固处理的步骤。

这样,可以进一步确保框架柱的强度,提高工程质量。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能够满足框架柱两侧的植筋深度要求,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施工难度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两侧同时植筋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框架柱相对两侧同时植筋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基层处理:施工前,基层表面应坚实、清洁、无油污和其他污染物,对待植筋的基层表面进行处理,将老化、开裂、疏松或油污污染严重的结构进行凿除至清洁坚固的基层,以确保结构表面坚固完好;并采用高压水将混凝土表面的异物与灰层彻底冲洗干净,提高砂浆与基层的粘合力;并对基层存在的局部缺陷进行补强和加固处理,提高基层的强度。

b、放线:开始钻孔施工前,根据图纸标明的尺寸在框架柱的两侧放出植筋钻孔的位置线和待浇筑梁截面的尺寸位置线。

c、凿毛:根据放出的待浇筑梁截面的尺寸位置线,进行人工凿毛处理,剔掉浮浆露出石子,形成凹凸麻面;这样有利于后期浇筑的梁混凝土与现有柱混凝土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提高了混凝土施工的工程质量。

d、剔槽:根据步骤b中放出的植筋钻孔的位置线,剔出宽度为10cm的沿横向贯通的横槽,横槽的深度以剔出柱筋为止,根据剔出柱筋的位置,重新确定植筋钻孔的位置;根据剔出柱筋位置与放线钻孔位置对照,如两者冲突,应重新调整钻孔位置,在不影响混凝土施工和强度的前提下移开一点位置,如果移开的距离过大应与设计单位协商进行加筋补强。这样有效地避免了直接根据图纸要求位置钻孔伤到柱筋的情况,降低了瞎孔率。

e、钻孔:根据重新确定的植筋钻孔位置在框架柱上钻贯通的植筋孔,植筋孔的孔径比待植入钢筋直径大4mm;这样的贯通孔防止了双向同时打孔时,柱截面很难满足双向植筋深度的要求,且可以解决串孔的问题,与此同时钢筋受力也更加的合理。

f、清孔:将植筋孔打好后,用毛刷将浮土刷净,然后用气筒将浮土吹净直至植筋孔的内壁无浮尘及水渍为止;要植入的钢筋必须顺直,用砂纸除锈,并磨出金属光泽,除锈长度大于植筋长度,用脱脂棉沾丙酮擦试孔眼及钢筋。

g、注胶:用模板将植筋孔背离待植筋的一侧封堵,用专业注胶枪从另一侧深入植筋孔底开始注入植筋胶,边注边拨出灌注器,直到注满植筋孔体积的2/3为止。植筋时原构件必须是干燥状态,不得有水及潮湿,否则要用喷灯烘干方可注胶。注意容器必须洁净,不得沾染油污和其它污物及水等。

h、植筋:将待植入钢筋表面除锈,在朝向植筋孔的一端加工外螺纹,并采用塑料胶布缠绕在外螺纹上,将待植入钢筋旋转插进注胶孔内,保证钢筋在孔中心位置,使待钢筋插入到达用于封堵的模板时,植筋胶均匀填充在钢筋与植筋孔之间的缝隙内,并填满植筋孔;移开用于封堵的模板,在保证植筋胶不随钢筋掉出的情况下,继续插入钢筋,使其外螺纹所在端的端部到框架柱表面的距离大于15d,其中,d为钢筋的直径;并采取相应措施包裹植筋外露部分的根部。

这样,钢筋的伸出部分可以通过外螺纹与框架柱上另一侧的粱主筋进行连接,利用另一侧的粱主筋增加植入钢筋的连接强度,弥补柱截面很难满足两侧植筋的深度要求的缺陷,使钢筋受力也更加的合理。

i、调整:如需调整孔内钢筋位置,应在十分钟内调好,但不允许向外拉。

j、保护:调整好的钢筋1.5小时内不允许扰动,否则影响钢筋的锚固强度。待植筋胶养护期结束后才可进行钢筋焊接、绑扎及其他各项工作。

k、以上工序完成后,应进行现场拉拔试验,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步正常植筋工序。

具体实施时,如图1所示,为保证两侧的均满足植筋要求,两侧位于同一标高的植筋依次交替设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以本发明为限制,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