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67470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用模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



背景技术:

清水混凝土是建筑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手法,因此,清水模板也大量应用于现代建筑的施工上。

现有一种模板(中国台湾证书号第I512175号专利案),是在一个板体其中一侧固接有数个角钢柱,所述角钢柱各具有数个结合孔,利用数个连结件分别穿过两个并列设置的模板的角钢柱,能使两个并列设置的模板达到彼此连接且固定的目的。虽然这种模板能应用于模塑混凝土的目的,但是两个并列设置的模板之间并没有可以相互对位的结构,当所述角钢柱的结合孔钻设位置有误差时,会导致两个并列设置的板体可能无法位于同一个平面上,当混凝土成型成一个壁面后可能会不平整,甚至产生高低落差,会影响清水混凝土的质量。

另一种建筑模板(中国台湾证书号第M538528号专利案),包括数个长条板体及至少两支铁条,所述长条板体的侧缘各设有一个靠合部,利用所述靠合部虽然能使得两个并列设置的板体容易对位,但是因为所述长条板体的厚度有限,以致于所述靠合部的嵌接也较不容易,也因为所述靠合部的厚度薄、容易变形,以致于两个并列设置的板体可能也无法保持平顺衔接,当混凝土成型后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分模线,清水混凝土的质量也无法有效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连接且能提升清水混凝土成型质量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包含至少两个模板单元及至少一个连接单元,所述模板单元分别包括一个板体及两个连结于该板体的侧角柱,所述板体各具有两个呈相反设置的侧缘、一个设置于所述侧缘之间的第一侧面,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侧缘之间且相反于该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所述侧角柱分别对应于所述侧缘且分别连结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侧角柱各具有一个对应于所述侧缘的端面,以及一个设置于该端面的嵌卡部,该连接单元位于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之间,并至少具有两个与所述嵌卡部呈凹凸互补且能互相嵌合的卡制部。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所述模板单元的侧角柱的嵌卡部由该端面凹设呈凹槽状,该连接单元的卡制部呈凸块状,该连接单元的卡制部各具有一个根端、一个相反于该根端的末端,以及一对呈相反设置且连接于该根端与该末端之间的壁面,所述壁面呈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该模板单元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其中一种材质制成。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所述模板单元的侧角柱的嵌卡部各具有一个对应于该根端的开口端,以及一个相反于该开口端且对应于该末端的内侧端,该开口端的宽度大于该内侧端,所述末端的宽度小于所述根端,且所述嵌卡部分别由一个槽底面及一对由该槽底面延伸相交于该端面的槽侧面界定而成,所述槽侧面相对于所述壁面且呈倾斜状。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该连接单元的所述卡制部呈180度互相连接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该连接单元还具有一个供所述卡制部连接的主体,该主体具有两个相邻设置且互相垂直的抵止面,所述卡制部互相呈90度且连结于该主体,且所述根端连接于所述抵止面。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还包含数个夹具,所述夹具能夹制于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的侧角柱,且使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的侧角柱保持互紧密靠抵。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所述夹具各具有一个基板及两个分别连接于该基板两侧的弹性夹板,所述弹性夹板各具有一个远离该基板的活动端,所述弹性夹板具有偏动弹性,且使所述活动端能保持互相趋近的趋势。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所述模板单元还具有至少一个连结于该板体且位于所述侧角柱之间的中间角柱。

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包含一个模板单元及至少一个连接单元,该模板单元包括一个板体及两个连结于该板体的侧角柱,该板体具有两个呈相反设置的侧缘、一个设置于所述侧缘之间的第一侧面,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侧缘之间且相反于该第一侧面的第二侧面,所述侧角柱分别对应于所述侧缘且分别连结于所述第一侧面,所述侧角柱各具有一个对应于所述侧缘的端面,以及一个设置于该端面的嵌卡部,该连接单元设置于该模板单元一侧,并具有一个主体及一个连结于该主体且与所述嵌卡部呈凹凸互补且能互相嵌合的卡制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模板单元的嵌卡部与该连接单元的卡制部互相嵌合的作用,能使模板单元快速产生定位,可以确保清水混凝土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第一实施例的平面分解图;

图2是该第一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第二实施例的平面分解图;

图5是该第二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组合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第四实施例的一个模板单元的平面剖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第五实施例的一个模板单元的平面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第六实施例的一个模板单元的平面剖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第七实施例不完整的组合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能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或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且能用于模塑成型呈平直状的一个壁面,该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包含至少两个模板单元10、至少一个连接单元20,以及数个夹具30。

所述模板单元10分别包括一个板体11、两个连结于该板体11的侧角柱12,以及一个连结于该板体11且位于所述侧角柱12之间的中间角柱13。所述板体11各具有两个呈相反设置的侧缘111、一个设置于所述侧缘111之间的第一侧面112,以及一个设置于所述侧缘111之间且相反于该第一侧面112的第二侧面113。所述侧角柱12分别对应于所述侧缘111且分别连结于所述第一侧面112,所述侧角柱12各具有一个齐平于所述侧缘111的端面121,以及一个由该端面121凹设呈凹槽状的嵌卡部122,所述嵌卡部122各具有一个开口端123,以及一个相反于该开口端123的内侧端124,该开口端123的宽度大于该内侧端124,且所述嵌卡部122分别由一个槽底面125,以及一对由该槽底面125延伸且相交于该端面121的槽侧面126界定而成,所述槽侧面126呈倾斜状,本实施例的所述侧角柱12呈中空状,并设有数个补强肋板127,另外,所述侧角柱12还各具有一个相反于该端面121的内侧面128,以及一个凹设于该内侧面128且趋近于该第一侧面112的凹槽129。本实施例的中间角柱13设置于所述侧角柱12之间,且该中间角柱13呈中空状,并在内部设有数个连接成十字状的补强肋板131。本实施例中,每一个模板单元10的板体11、所述侧角柱12,以及该中间角柱13是以一体成型方式连结成一体,且所述模板单元10能采用塑料或复合材料(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该连接单元20位于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之间,并具有两个与所述嵌卡部122呈凹凸互补且能互相嵌合的卡制部21。所述卡制部21呈凸块状,并各具有一个对应于所述开口端123的根端211、一个相反于该根端211的末端212,以及一对呈相反设置且连接于该根端211与该末端212之间的壁面213,所述末端212的宽度小于所述根端211,所述壁面213呈倾斜设置。本实施例的所述卡制部21呈180度互相连接成一体,且所述卡制部21呈中空状,并在内部设有数个强化肋板214。该连接单元20能采用塑料或复合材料(例如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成。

所述夹具30能夹制于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的侧角柱12,且使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的侧角柱12保持互紧密靠抵。所述夹具30各具有一个基板31及两个分别连接于该基板31两侧的弹性夹板32,所述弹性夹板32各具有一个远离该基板31的活动端321,以及一个设置于该活动端321内侧的卡块322,所述弹性夹板32具有偏动弹性,且使所述活动端321能保持互相趋近的趋势,且所述卡块322能嵌卡于所述模板单元10的凹槽129中。

再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要进行组装时,利用该连接单元20的所述卡制部21分别嵌套两个并列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的所述嵌卡部122中,就能使得所述板体11的第二侧面113达到准确、整齐对位目的。且利用所述末端212的宽度小于所述根端211、该开口端123的宽度大于该内侧端124的作用、所述槽侧面126呈倾斜状,以及所述壁面213呈倾斜状,当所述末端212自所对应的开口端123套入时,能使所述卡制部21顺利导入于所述嵌卡部122中,并具有自动对位及导引套合的作用,且利用该连接单元20的所述卡制部21形状一致,则组装时没有方向性的限制,能达到快速组装的目的。最后,再利用所述夹具30的弹性夹板32夹持于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的侧角柱12的内侧面128,且使所述卡块322能嵌卡于所述侧角柱12的凹槽129中,促使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达到稳固连接目的。

再如图2所示,当操作者已在预灌注墙壁的两侧分别组装完成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的封模作业时,再利用数支牙条100穿过两个相对设置的模板单元10,且在所述牙条100的两端分别依序套设一个背衬110、一个垫片120及螺锁一个螺帽130,就能使得封模后的整体相当稳固,能使得模板装置承受灌浆的压力。

再者,因为该板体11、所述侧角柱12以及该中间角柱13连结成一体,所以所述模板单元10整体的结构强度佳、不容易变形,当两个模板单元10并列设置时,所述板体11的第二侧面113能保持平顺衔接,当混凝土成型后的质量能有效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是以两个模板单元10及一个连接单元20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利用更多数量的模板单元10及连接单元20互相配合,可以应用于成型更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墙面(图未示)。

再如图4至图6所示,且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能用于模塑成型呈垂直衔接的两个壁面。且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的第二实施例包含至少两个模板单元10、至少一个连接单元20’,以及数个夹具30。所述模板单元10与所述夹具30的结构特征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细部特征不再多加说明。

该连接单元20’具有一个截面形状呈四边形的主体22’,以及两个与该主体22’连结成一体的卡制部21’,该主体22’具有两个相邻设置且互相垂直的抵止面221’,所述卡制部21’互相呈90度的连结于该主体22’,所述卡制部21’的根端211’连接于所述抵止面221’。

再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要进行组装时,能利用该连接单元20’的所述卡制部21’分别嵌套两个垂直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的所述嵌卡部122中,就能使得所述板体11的第二侧面113达到准确垂直衔接的对位目的,组装相当容易且快速。且再利用所述夹具30的弹性夹板32分别夹持于所述模板单元10的侧角柱12与该主体22’的一侧面,能使所述模板单元10与该连接单元20’达到稳固定位目的。

再如图7所示,且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包含一个模板单元10及至少一个连接单元20”。且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连接单元20”设置于该模板单元10一侧,并具有一个主体22”及一个连结于该主体22”且与所述嵌卡部122呈凹凸互补并能互相嵌合的卡制部21”。利用该连接单元20”的设置,能使该模板单元10的侧端产生定位。且该模板单元10的所述侧角柱12的内侧面128呈波浪状,使得所述侧角柱12被所述夹具(图7中未示)夹持时能增加摩擦力,提升所述夹具相对于所述侧角柱12的定位效果。

又如图8所示,且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与上述各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模板单元10’,且该模板单元10’包括一个板体11’及两个连结于该板体11’的侧角柱12’,相较于上述各实施例,本实施例是省略不设置中间角柱,且该模板单元10’的板体11’的宽度尺寸小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模板单元10的板体11的宽度。

又再如图9所示,且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模板单元10”,且该模板单元10”也包括一能板体11”、两个连结于该板体11”的侧角柱12”,以及一个中间角柱13”,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是配合该板体11”宽度尺寸需求,而减少该中间角柱13”的宽度。

再如图10所示,且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的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该模板单元1,且该模板单元1包括一个板体101、两个连结于该板体101的侧角柱102,以及两个中间角柱103,相较于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是配合该板体101较大的宽度尺寸需求,而增加该中间角柱103的数量。

再如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的第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在于所述夹具30’,且所述夹具30’各具有一个基板31’、两个分别连接于该基板31’两侧的弹性夹板32’,以及两个分别枢接于所述弹性夹板32’的操作把手33’。所述弹性夹板32’各具有一个远离该基板31’的活动端321’,以及一个设置于该活动端321’外侧的枢转部322’,所述弹性夹板32’具有偏动弹性,且使所述活动端321’能保持互相趋近的趋势,所述操作把手33’各具有一个枢接于所述枢转部322’的枢接端部331’,以及一个相反于该枢接端部331’的掣压端部332’,操作所述掣压端部332’彼此趋近时,能掣动所述活动端321’互相远离,且使所述弹性夹板32’蕴藏回释弹力,并使得所述弹性夹板32’的活动端321’能夹持于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的侧角柱12,且使相邻设置的两个模板单元10的侧角柱12保持互紧密靠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简易组装功能的建筑用复合材料模板装置的上述各实施例,整体结构都相当简单,组配相当容易且快速,确实能达成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