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泡混凝土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4426发布日期:2018-06-12 21:17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建材生产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泡混凝土生产设备。



背景技术:

当前,建筑行业越来越多的用到发泡混凝土,发泡混凝土是一种轻质建筑材料,主要是有水泥、石灰还有一些添加剂均匀掺和浇筑硬化而成的,其内部含有大量封闭气孔(即“密孔”)。现有技术中,发泡混凝土的生产设备是传统的水泥搅拌罐,生产发泡混凝土时,是直接向水泥搅拌罐中的水泥添加发泡剂,采用这种方法浇筑后的水泥发泡不均匀,而且,搅拌过程中会有很多气体跑出,导致不发泡,造成浇筑后的产品发泡不均匀而严重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泡混凝土生产设备,以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泡混凝土生产设备,包括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上从左到右依次装配有第一搅拌罐、第二搅拌罐和发泡剂蠕动泵;所述第一搅拌罐内设有第一搅拌轴,所述第一搅拌轴上装配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第一搅拌罐的罐体顶部装配有第一搅拌电机和减速机,所述第一搅拌电机驱动减速机,所述第一搅拌轴的顶端与减速机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罐的下部侧壁上设有卸料口;所述第二搅拌罐内设有第二搅拌轴,所述第二搅拌轴上装配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罐的罐体顶部装配有第二搅拌电机,所述第二搅拌轴的顶端与第二搅拌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罐上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第二搅拌罐的底部为漏斗状,设有下料嘴,在下料嘴上设有下料控制阀;所述发泡剂蠕动泵的下部侧壁上设有出料口;所述第二搅拌罐的第一进料口与第一搅拌罐的卸料口之间通过第一加料管相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罐的第二进料口与发泡剂蠕动泵的出料口之间通过第二加料管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搅拌罐的卸料口与第二搅拌罐的第一进料口的水平高度相同,且在第一加料管上安装有第一加料阀。

体选的:所述发泡剂蠕动泵的出料口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搅拌罐的第一进料口的水平高度,且在第二加料管上安装有第二加料阀。

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含了用于对水泥进行初步搅拌处理的第一搅拌罐、添加发泡剂的发泡剂蠕动泵,以及用于对水泥和发泡剂进行交办处理的第二搅拌罐,采用本发明所述设备制作的发泡混凝土发泡均匀,不仅保温、隔音、隔热、防火、防震、防水、防潮效果更好,而且,质量轻,能最大限度减轻建筑物的承重,延长建筑物的寿命,还能节省原料,节约资源,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所述的发泡混凝土生产设备,包括机架1,所述机架1上从左到右依次装配有第一搅拌罐2、第二搅拌罐12和发泡剂蠕动泵13。所述发泡剂蠕动泵13的下部侧壁上设有出料口。

所述第一搅拌罐2内设有第一搅拌轴3,所述第一搅拌轴3上装配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第一搅拌罐2的罐体顶部装配有第一搅拌电机5和减速机4,所述第一搅拌电机5驱动减速机4,所述第一搅拌轴3的顶端与减速机4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搅拌罐2的下部侧壁上设有卸料口。

所述第二搅拌罐12内设有第二搅拌轴8,所述第二搅拌轴8上装配有若干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罐12的罐体顶部装配有第二搅拌电机9,所述第二搅拌轴8的顶端与第二搅拌电机9的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所述第二搅拌罐12上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第二搅拌罐12的底部为漏斗状,设有下料嘴15,在下料嘴15上设有下料控制阀14。

所述第一搅拌罐2的卸料口与第二搅拌罐12的第一进料口的水平高度相同,且在第二搅拌罐12的第一进料口与第一搅拌罐2的卸料口之间通过第一加料管7相连接,第一加料管7上安装有第一加料阀6。

所述发泡剂蠕动泵13的出料口的水平高度高于第二搅拌罐12的第一进料口的水平高度,且在第二搅拌罐12的第二进料口与发泡剂蠕动泵13的出料口之间通过第二加料管11相连接,第二加料管11上安装有第二加料阀10。

采用本发明所述发泡混凝土生产设备的生产发泡混凝土的工艺简述如下:

1、把水泥和水按照2∶1的重量比加入到第一搅拌罐,启动第一搅拌电机5,通过减速机4带动第一搅拌轴3,进而带动搅拌叶片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5-10分钟;

2、向第一搅拌罐内加入稳定剂,并继续充分搅拌1分钟;

3、开启第一加料阀6,将第一搅拌罐中的混合物料通过第一加料管7送入第二搅拌罐12内;

4、开启第二加料阀10,将发泡剂蠕动泵13中的发泡剂通过第二加料管11送入到第二搅拌罐12内;

5、启动第二搅拌电机9,驱动第二搅拌轴8,进而带动搅拌叶片对物料进行充分搅拌,即制得发泡混凝土。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