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主次钢梁焊接的次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1191发布日期:2018-06-19 22:15阅读:7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主次钢梁焊接的次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工具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便于主次钢梁焊接的次梁。



背景技术:

钢结构主梁是架在柱子上的,将几个柱子连到一起,托住上部的荷载,可是因为柱与柱之间的距离很大,楼板的荷载只靠四边的主梁来托住中间的楼板会挠度过大中间凹下去,或者走上去晃悠。

所以要有次梁,次梁是架在主梁之上的,这样将主梁间的楼板由次梁分割成更小的部分,这样,提高了刚度,也增强了承载力。

目前施工现场钢次梁安装的方法,很大比例都是通过搭设脚手架作为次梁的支撑,然后再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等方法来安装,通过给钢次梁搭设架子,浪费了很多人工且增加了很多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于主次钢梁焊接的次梁,易于施工,通过搭接钢筋一端焊接在次梁的端头,另一端搭放在主梁的上翼缘,避免重新搭设次梁的脚手架,大大节省了人工及缩短了工期,同时方便次梁同主梁的安装焊接工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主次钢梁焊接的次梁,包括次梁主体、若干搭接钢筋和角钢;

所述次梁主体与主梁连接的端头的两侧上分别固定数量相同的搭接钢筋,且所述搭接钢筋的一端固定在次梁主体的端头,另一端伸出端头,用于固定在主梁的上翼缘;

所述次梁主体与主梁连接的一端的腹板两侧分别与一个角钢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角钢的另一侧分别用于与主梁的腹板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搭接钢筋的长度为20cm~30cm。

上述方案中,所述搭接钢筋的一端通过焊接固定在次梁主体的端头,另一端伸出端头,通焊接固定在主梁的上翼缘。

上述方案中,所述角钢的上端距离次梁主体的上翼缘50~60cm,下端距离次梁主体的下翼缘50~60cm。

上述方案中,所述次梁主体与主梁连接的一端的腹板两侧分别与一个角钢的一侧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角钢的另一侧分别与主梁的腹板通过焊接固定连接。

上述方案中,所述次梁主体与主梁连接的端头的两侧上分别一根搭接钢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施工,通过搭接钢筋一端焊接在次梁主体的端头,另一端搭放在主梁的上翼缘,避免重新搭设次梁的脚手架,使用更加安全,大大节省了人工及缩短了工期,同时方便次梁同主梁的安装焊接工作,值得在建筑领域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平面示意图。

图中,1-次梁主体;2-搭接钢筋;3-主梁;4-角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图1~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便于主次钢梁焊接的次梁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便于主次钢梁焊接的次梁包括次梁主体1、若干搭接钢筋2和角钢4。

所述次梁主体1与主梁3连接的端头的两侧上分别固定数量相同的搭接钢筋2,这样的设计更加稳定安全。且所述搭接钢筋2的一端固定在次梁主体1的端头,另一端伸出端头,用于固定在主梁3的上翼缘;避免重新搭设次梁的脚手架,从而方便次梁同主梁的安装焊接工作;

所述次梁主体1与主梁3连接的一端的腹板两侧分别与一个角钢4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角钢4的另一侧分别用于与主梁3的腹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搭接钢筋2的长度为20cm~30cm。所述角钢4的上端距离次梁主体1的上翼缘50~60cm,下端距离次梁主体1的下翼缘50~60cm。这样的设计既能满足大部分情况的强度需要、同时又能节省成本和材料。

优选的,所述搭接钢筋2的一端通过点焊固定在次梁主体1的端头,另一端伸出端头,通过点焊固定在主梁3的上翼缘。所述次梁主体1与主梁3连接的一端的腹板两侧分别与一个角钢4的一侧通过点焊固定连接,所述角钢4的另一侧分别与主梁3的腹板通过点焊固定连接。焊接的固定方式能保证连接的强度。

优选的,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所述次梁主体1与主梁3连接的端头的两侧上分别焊接一根搭接钢筋2。施工方便,且节约成本更加经济。

所述便于主次钢梁焊接的次梁与主梁的连接方法:所述搭接钢筋2伸出次梁主体1端头的一端放置在主梁3的上翼缘、且通过点焊的方式固定在主梁3的上翼缘;所述角钢4的另一侧分别与主梁3的腹板通过点焊固定连接。

所述的搭接钢筋一端焊接在次梁的端头,然后将另一端搭放在主梁的上翼缘,避免重新搭设次梁的脚手架,从而方便次梁同主梁的安装焊接工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施工,通过搭接钢筋2一端焊接在次梁主体1的端头,另一端搭放在主梁3的上翼缘,避免重新搭设次梁主体1的脚手架,使用更加安全,大大节省了人工及缩短了工期,节省成本,同时方便次梁同主梁的安装焊接工作,值得在建筑领域大范围推广。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例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例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