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及其吊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9968发布日期:2018-12-28 20:04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及其吊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的吊顶板,具体地,涉及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及其吊顶系统。



背景技术:

吊顶板作为一种建筑工程领域常用的装修材料,主要分为石膏吊顶板、长条铝扣板吊顶板、彩绘玻璃吊顶板、蜂窝吊顶板等。

蜂窝吊顶板因其板块具有平整、隔音、隔热重量轻以及颜色丰富等优点,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装饰材料中。目前蜂窝吊顶板的安装结构主要是利用其折出钩挂结构的边口,然后用特制Z型龙骨进行吊装,为了保证强度,在蜂窝板内部再增加预埋单一加强作用的型材。但这种安装结构加工成本高且费时费力,同时复杂的结构降低了加工精度,造成吊顶板块拼缝不均匀,影响装饰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及其吊顶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包括:蜂窝板背板、蜂窝板面板、蜂窝芯材、预埋的型材;

蜂窝板背板、蜂窝芯材、蜂窝板面板依次叠加设置;

预埋的型材包括预埋部、露出连接部,预埋部连接露出连接部,其中,预埋部埋设在蜂窝板背板与蜂窝板面板之间。

优选地,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包括多个预埋的型材,其中,多个预埋的型材包括第一预埋型材、第二预埋型材;

第一预埋型材在结构上与第二预埋型材相互匹配。

优选地,第二预埋型材的露出连接部设置有朝下开口的搭接容纳槽,搭接容纳槽能够容纳第一预埋型材的露出连接部,且与第一预埋型材的露出连接部之间形成搭接匹配结构。

优选地,第一预埋型材的预埋部包括第一预埋部;

第一预埋型材的露出连接部包括侧边部、钩边部、蜂窝板面板贴合部;

第一预埋部通过横向延伸的蜂窝板面板贴合部连接侧边部;

侧边部的上部延伸出钩边部;

钩边部的自由端与第一预埋部之间形成具有空隙;

第一预埋部部分或全部埋设至在蜂窝板背板和蜂窝板面板之间。

优选地,第二预埋型材的预埋部包括第二预埋部;

第二预埋型材的露出连接部包括搭边部;

第二预埋部的上部延伸出搭边部;

第二预埋部部分或全部埋设在蜂窝板背板和蜂窝板面板之间。

优选地,第一预埋部上面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一凹槽与蜂窝板背板形成搭接匹配结构;

钩边部外端向下延伸形成第一隔断,钩边部的钩体朝下延伸。

优选地,第二预埋型材的预埋部包括第二预埋部,第二预埋部上面设置有第二凹槽,第二凹槽与蜂窝板背板形成搭接匹配结构;

搭接容纳槽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出第二隔断、第三隔断。

优选地,第二预埋型材的露出连接部设置有朝下开口的搭接容纳槽;

钩边部的顶面低于或者平齐于搭接容纳槽的槽底面;

搭接容纳槽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出第二隔断、第三隔断;

钩边部的长度小于第二隔断和第三隔断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蜂窝吊顶板吊顶系统,包括安装框架和上述的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

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安装于安装框架上。

优选地,安装框架包括主龙骨、Z型龙骨、吊杆、螺栓螺母;

主龙骨通过吊杆连接在安装框架上;Z型龙骨通过螺栓螺母连接在主龙骨上;第一预埋型材的钩边部连接在Z型龙骨上,相邻的第二预埋型材的搭边部连接在第一预埋型材的钩边部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将加强型材预埋在蜂窝板吊顶板内部,同时露出搭接结构的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了提高加工精度,吊顶板块无缝拼接的效果,提高装饰效果;

2、这种结构系统性强,结构简单,适合于大面积安装。

3、降低成本和节约安装时间。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蜂窝吊顶板吊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的结构图。

图3为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的截面图。

图4为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靠近第一预埋型材21部分的截面图。

图5为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靠近第二预埋型材22部分的截面图。

图中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蜂窝吊顶板安装蜂窝吊顶板吊顶系统,如图1所示,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1安装于安装框架3上,其中,安装框架3包括主龙骨401、Z型龙骨402、吊杆403和螺栓螺母404。主龙骨401通过吊杆403连接在安装框架3上;Z型龙骨402通过螺栓螺母404连接在主龙骨401上;第一预埋型材21的钩边部213连接在Z型龙骨402上,相邻的第二预埋型材22的搭边部222连接在第一预埋型材21的钩边部213上。

具体的,所述的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包括蜂窝板背板101、蜂窝板面板102、蜂窝芯材103、预埋的型材2;其中蜂窝板背板101、蜂窝芯材103、蜂窝板面板102依次叠加设置;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在安装到吊顶系统后,蜂窝板背板101位于蜂窝芯材103的上方,蜂窝板面板102位于蜂窝芯材103的下方。

所述的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预埋的型材2包括预埋部901和露出连接部902,预埋部901连接露出连接部902,其中,预埋部901埋设在蜂窝板背板101与蜂窝板面板102之间。预埋的型材2包括第一预埋型材21和第二预埋型材22,且第一预埋型材21在结构上与第二预埋型材22相互匹配。如图1所示,示出了3个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1,现将图1中的这3个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从左到右依次记为:吊顶板A、吊顶板B、吊顶板C。

吊顶板A、吊顶板B相邻设置并连接,吊顶板B、吊顶板C相邻设置并连接;

吊顶板B的一端连接吊顶板A的另一端,吊顶板A的的一端悬空、连接支架或者连接其他的吊顶板;吊顶板B的另一端连接吊顶板C的一端;

再具体一步,吊顶板B的第一预埋型材21的钩边部213与吊顶板A的第二预埋型材22的搭边部222相安装连接,安装到位后,吊顶板B的第一预埋型材21的钩边部213的顶面2132贴合于吊顶板A的第二预埋型材22的搭接容纳槽301的槽底面3011。吊顶板B的第二预埋型材22的搭边部222与吊顶板C的第一预埋型材21的钩边部213相安装连接,安装到位后,吊顶板B的第二预埋型材22的搭接容纳槽301的槽底面3011贴合于吊顶板C的第一预埋型材21的钩边部213的顶面2132。

在变化例中,还可以由更多的结构来实现所述第一预埋型材21在结构上与第二预埋型材22相互匹配,例如通过搭扣结构、卡榫结构、螺钉紧固结构等,在此不予赘述。

将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的截面图放大,图4显示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在靠近第一预埋型材21的部分。第一预埋型材21的预埋部901包括第一预埋部211,第一预埋型材21的露出连接部902包括侧边部212、钩边部213、蜂窝板面板贴合部214;第一预埋部211通过横向延伸的蜂窝板面板贴合部214连接侧边部212;侧边部212的上部延伸出钩边部213;钩边部213的自由端与第一预埋部211之间形成具有空隙215;第一预埋部211部分或全部埋设至在蜂窝板背板101和蜂窝板面板102之间。第一预埋部211上面设置有第一凹槽2111,第一凹槽2111与蜂窝板背板101形成搭接匹配结构;钩边部213外端向下延伸形成第一隔断2131,钩边部213的钩体朝下延伸。

将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的截面图放大,图5显示预埋型材蜂窝吊顶板在靠近第二预埋型材22的部分。第二预埋型材22的预埋部901包括第二预埋部221,第二预埋型材22的露出连接部902包括搭边部222;第二预埋部221的上部延伸出搭边部222;第二预埋部221部分或全部埋设在蜂窝板背板101和蜂窝板面板102之间。第二预埋部221上面设置有第二凹槽2212,第二凹槽2212与蜂窝板背板101形成搭接匹配结构;搭接容纳槽301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出第二隔断2221、第三隔断2222。第二预埋型材22的露出连接部902设置有朝下开口的搭接容纳槽301,搭接容纳槽301的两端分别向下延伸出第二隔断2221、第三隔断2222。

此外,为了使第一预埋型材21和第二预埋型材22搭接匹配,钩边部213的顶面2132低于或者平齐于搭接容纳槽301的槽底面3011;钩边部213的长度小于第二隔断2221和第三隔断2222之间的距离。优选地,钩边部213的顶面2132平齐于搭接容纳槽301的槽底面3011,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实现吊顶板块无缝拼接的效果,提高装饰效果。

值得提出的是,传统的蜂窝吊顶板的安装结构主要是利用其折出钩挂结构的边口,然后用特制Z型龙骨进行吊装,为了保证强度,在蜂窝板内部再增加预埋单一加强作用的型材。本实用新型中,蜂窝板面板102和蜂窝板背板101不需要折出钩挂结构的边口,而是利用第一预埋型材21的钩边结构213和第二预埋型材22的搭边结构222之间的相互匹配进行安装。其中,如图2和图3,蜂窝板面板102的水平面板1021在边缘处连接第一竖板1022和第二竖板1023,第一竖板1022被第一隔断2131和侧边部212卡住,第二竖板1023被第二预埋部221和第二隔断2221卡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