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4984发布日期:2019-06-14 23:31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伴随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方针政策,使得预制装配式建筑得到快速的发展,已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其中预制装配式模块化建筑在质量保证、结构设计、性能标准上具有更大优势。预制装配整体式模块化建筑在组装过程中,节点连接处理主要分为框架节点连接与墙板节点连接,其二者的连接部位,是整个建筑框架的薄弱环节,连接性能的好坏直接关乎整个建筑工程是否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否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直接关乎建筑的使用寿命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节点连接问题直接影响着预制装配式模块化建筑的发展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有的模块化建筑或预制装配式结构节点连接形式无论是干连接还是湿连接都存在着不利于个性化设计、技术理论还不够成熟、施工精度要求高等缺点,特别对于模块化建筑组装过程中的竖向连接处容易出现微裂缝,进而影响整体建筑结构的观感与可靠性的问题,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其施工简便、可操作性强、可显著降低在节点连接处容易出现微裂纹的可能性,提高整体建筑结构的观感与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包括上模块化单元、下模块化单元以及设于上下模块化单元之间的叠合梁,所述叠合梁与所述上、下模块化单元通过现浇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模块化单元包括预制剪力墙,所述预制剪力墙的上下两侧均沿竖向开设有若干个钢筋槽,所述钢筋槽内设有预应力钢筋,所述预应力钢筋贯穿上、下预制剪力墙的两个对应钢筋槽,且所述预应力钢筋的两端伸出所述钢筋槽并通过预应力钢筋专用锚具进行锚固。

进一步地,所述预制剪力墙上还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锚具的若干个安装槽。

进一步地,同一所述预制剪力墙的上下两侧开设的若干个钢筋槽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同一所述预制剪力墙的上下两侧均开有三个所述钢筋槽,且上下两侧的所述钢筋槽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模块化单元还包括预制柱、预制楼板,所述预制柱分别与所述预制剪力墙、预制楼板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叠合梁包括预制部和现浇部,所述预制部与所述预制柱螺栓连接,所述现浇部与所述上、下模块化单元的预制剪力墙通过现浇形成一个整体。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通过设计所述叠合梁设于上下模块化单元之间,所述叠合梁与所述上、下模块化单元通过现浇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模块化单元包括预制剪力墙,所述预制剪力墙的上下两侧均沿竖向开设有若干个钢筋槽,所述钢筋槽内设有预应力钢筋,所述预应力钢筋贯穿上、下预制剪力墙的两个对应钢筋槽,且所述预应力钢筋的两端伸出所述钢筋槽并通过预应力钢筋专用锚具进行锚固;从而在进行模块化建筑的上、下模块化单元的组装时,首先将下模块化单元吊装至目标位置,在所述预制剪力墙顶部对齐放置叠合梁,然后把上模块化单元吊装至目标位置;再把预应力钢筋放置在所述钢筋槽内,并在钢筋槽与叠合梁现浇部分处注入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后,在预应力钢筋顶部安装锚具,并用千斤顶张拉预应力钢筋;待张拉到预定控制应力后,用锚具将张拉端预应力钢筋锚固;从而在模块化建筑在组装完成后能够避免或减少预制装配整体式模块化建筑竖向连接处裂缝的出现,施工更加方便简洁,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1、上模块化单元,11、预制剪力墙,111、钢筋槽,112、预应力钢筋,113、锚具,114、安装槽,12、预制柱,13、预制楼板,2、下模块化单元,3、叠合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其包括上模块化单元1、下模块化单元2以及设于上下模块化单元之间的叠合梁3,所述叠合梁3与所述上、下模块化单元通过现浇形成一个整体;

所述模块化单元包括预制剪力墙11,所述预制剪力墙11的上下两侧均沿竖向开设有若干个钢筋槽111,所述钢筋槽111内设有预应力钢筋112,所述预应力钢筋112贯穿上、下预制剪力墙11的两个对应钢筋槽111,且所述预应力钢筋112的两端伸出所述钢筋槽111并通过预应力钢筋专用锚具113进行锚固;

通过设计所述叠合梁3设于上下模块化单元之间,所述叠合梁3与所述上、下模块化单元通过现浇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模块化单元包括预制剪力墙11,所述预制剪力墙11的上下两侧均沿竖向开设有若干个钢筋槽111,所述钢筋槽111内设有预应力钢筋112,所述预应力钢筋112贯穿上、下预制剪力墙11的两个对应钢筋槽111,且所述预应力钢筋112的两端伸出所述钢筋槽111并通过预应力钢筋专用锚具113进行锚固;从而在进行模块化建筑的上、下模块化单元的组装时,首先将下模块化单元2吊装至目标位置,在所述预制剪力墙11的顶部对齐放置所述叠合梁3预制部分,然后把上模块化单元1吊装至目标位置;再把预应力钢筋112放置在上、下预制剪力墙11的两个对应钢筋槽111内,在所述钢筋槽111与叠合梁3现浇部分处注入混凝土,并在钢筋槽111的两端留置所述安装槽114;待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后,在预应力钢筋112两端的安装槽114内安装锚具113,并用千斤顶张拉预应力钢筋112;待预应力钢筋112张拉到预定控制应力后,用锚具113将张拉端预应力钢筋112锚固;再在安装槽114内注入混凝土;从而在模块化建筑在组装完成后能够避免或减少预制装配整体式模块化建筑竖向连接处裂缝的出现,施工更加方便简洁,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优选地,所述预制剪力墙11上还设有用于安装所述锚具113的若干个安装槽114。

优选地,同一所述预制剪力墙11的上下两侧开设的若干个钢筋槽111呈对称设置。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地,同一所述预制剪力墙11的上下两侧均开有三个所述钢筋槽111,且上下两侧的所述钢筋槽111呈对称设置。

优选地,所述模块化单元还包括预制柱12、预制楼板13,所述预制柱12分别与所述预制剪力墙11、预制楼板13螺栓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叠合梁3包括预制部和现浇部,所述预制部与所述预制柱12螺栓连接,所述现浇部与所述上、下模块化单元的预制剪力墙11通过现浇形成一个整体。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模块化建筑单元竖向连接结构的具体施工工艺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分别把所述预制剪力墙11、预制柱12、预制楼板13等组装成模块化单元;

步骤二、将下模块化单元2吊装至目标位置,在所述预制剪力墙11顶部对齐放置所述叠合梁3预制部分,然后把上模块化单元1吊装至目标位置;

步骤三、把预应力钢筋112放置在上、下预制剪力墙11的两个对应钢筋槽111内,在所述钢筋槽111与叠合梁3现浇部分处注入混凝土,并在钢筋槽111的两端留置所述安装槽114;

步骤四、待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后,在预应力钢筋112两端的安装槽114内安装锚具113,并用千斤顶张拉预应力钢筋112;

步骤五、待预应力钢筋112张拉到预定控制应力后,用锚具113将张拉端预应力钢筋112锚固;

步骤六、在安装槽114内注入混凝土,即完成两个上下相邻的模块化单元的组装。

综上所述,通过设计所述叠合梁3设于上下模块化单元之间,所述叠合梁3与所述上、下模块化单元通过现浇形成一个整体;所述模块化单元包括预制剪力墙11,所述预制剪力墙11的上下两侧均沿竖向开设有若干个钢筋槽111,所述钢筋槽111内设有预应力钢筋112,所述预应力钢筋112贯穿上、下预制剪力墙11的两个对应钢筋槽111,且所述预应力钢筋112的两端伸出所述钢筋槽111并通过预应力钢筋专用锚具113进行锚固;从而在进行模块化建筑的上、下模块化单元的组装时,首先将下模块化单元2吊装至目标位置,在所述预制剪力墙11的顶部对齐放置所述叠合梁3预制部分,然后把上模块化单元1吊装至目标位置;再把预应力钢筋112放置在上、下预制剪力墙11的两个对应钢筋槽111内,在所述钢筋槽111与叠合梁3现浇部分处注入混凝土,并在钢筋槽111的两端留置所述安装槽114;待混凝土达到预定强度后,在预应力钢筋112两端的安装槽114内安装锚具113,并用千斤顶张拉预应力钢筋112;待预应力钢筋112张拉到预定控制应力后,用锚具113将张拉端预应力钢筋112锚固;再在安装槽114内注入混凝土;从而在模块化建筑在组装完成后能够避免或减少预制装配整体式模块化建筑竖向连接处裂缝的出现,施工更加方便简洁,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工程的质量。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