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板退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2940发布日期:2019-05-17 21:12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大模板退模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模板退模系统,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整体式大模板是现今混凝土现浇结构施工的常用模板技术,一般有铝合金模板、钢模板以及钢框木模等结构类型。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物的混凝土核心筒建造时,大模板一般用于竖向墙体结构施工,常与液压爬模、整体钢平台、整体提升脚手架配合使用。大模板施工包含合模与拆模两道主要工序。在拆模时,工人们很少分片拆模,即不拆除模板与模板之间的连接螺栓,而是常常将整面墙体的模板一并拆除,由于没有专用的退模工具,工人们常采用撬棒或者手拉葫芦进行暴力拆模,容易对模板或爬升架体造成损伤,使模板或者脚手架结构发生局部变形,从而影响混凝土部件成型质量。特别是在狭小筒体内墙面使用大模板,有时会与两边的侧墙体或者侧模板相互卡死,无法顺利退模,只能进行现场切割模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大模板拆模施工中没有专门退模工具而存在暴力拆模的现象,致使对模板或爬升架体造成损伤并影响混凝土部件成型质量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大模板退模系统及施工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并提高了模板施工效率。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模板退模系统,所述退模系统包括:

支撑组件,包括撑脚和撑脚盖;所述撑脚包括撑脚面板和设置于所述撑脚面板背部的撑脚套管;模板面板上设置有预留孔,所述撑脚面板与所述预留孔相匹配;所述撑脚盖包括连接套筒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筒一端的扩大外檐,所述扩大外檐固定在所述预留孔四周的所述模板面板上;所述撑脚面板的正面与所述模板面板的内表面平齐,所述撑脚套管伸入所述连接套筒中,所述撑脚套管与所述连接套筒通过螺栓固定;

退模组件,包括卡爪、退模套筒、轴杆以及轴柄;所述卡爪一端通过固定销与所述退模套筒铰接,另一端卡扣在所述模板面板背面的模板围檩上,所述轴杆位于所述退模套筒中并与所述退模套筒螺纹连接,所述轴杆的一端设置有轴柄,另一端伸入所述撑脚套管中。

优选为,所述轴柄的一端设置旋转手柄。

优选为,所述轴柄上设置有用于插入撬棒的腰型孔。

优选为,所述撑脚面板的厚度与模板面板的厚度相同,所述撑脚面板的正反两面均与所述模板面板平齐。

优选为,所述撑脚面板的厚度为H1,模板面板的厚度为H2,H1>H2,且所述连接套筒的扩大外檐具有一个阶梯状的凹槽,凹槽的深度为H3,满足H1=H2+H3。

优选为,在所述撑脚面板与撑脚盖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弹性密封圈。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退模系统包括支撑组件和退模组件,退模组件的轴杆与退模套筒螺纹连接,在旋动轴柄时形成一对水平反力,其中一个水平力传递至支撑组件的撑脚面板上,另一个水平反力通过卡爪、模板围檩传递至模板面板,于是在模板面板与撑脚面板之间存在一对水平反力,撑脚面板抵在混凝土墙体上,模板面板与撑脚面板相分离,也就是与混凝土墙体相分离,从而实现退模操作,可避免暴力拆模问题,且具有较好的便携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提高大模板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退模系统在大模板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侧视图;

图3为图2中G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撑脚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沿B-B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撑脚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C-C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的退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如下:

100-退模系统;110-支撑组件;111-撑脚;111a-撑脚面板;111b-撑脚套管;111c-弹性密封圈;112-撑脚盖;112a-连接套筒;112b-扩大外檐;113-螺栓;120-退模组件;121-卡爪;122-固定销;123-退模套筒;124-轴杆;125-轴柄;125a-腰型孔;126-旋转手柄;

200-大模板,210-模板面板;220-模板围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模板退模系统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结合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8对本实用新型的要点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和图2所示,大模板200包括模板面板210和位于模板面板210背面的模板围檩220(朝向待浇筑混凝土的一面为正面,反之为背面),退模系统100用于大模板200的拆模施工。

如图3所示,退模系统100包括支撑组件110和退模组件120,其中,支撑组件110包括撑脚111和撑脚盖112。结合图3至图5所示,撑脚111包括撑脚面板111a和设置于撑脚面板111a背部的撑脚套管111b,大模板200上设置有预留孔,撑脚面板111a位于预留孔中且其大小与预留孔相匹配。结合图3、图6、图7所示,撑脚盖112包括连接套筒112a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套筒112a一端的扩大外檐112b,扩大外檐112b焊接在预留孔四周的大模板200上。扩大外檐112b是设置在连接套筒112a端部的连接板或扩大端头,目的是为了实现连接套筒112a与预留孔四周的大模板200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撑脚面板111a的正面(朝向混凝土墙体的一面)与所述大模板200的内表面(朝向混凝土墙体的一面)平齐,所述撑脚套管111b伸入连接套筒112a中,且撑脚套管111b与连接套筒112a通过螺栓113固定。混凝土浇筑时,用螺栓113将撑脚111与撑脚盖112固定连接,此时撑脚面板111a堵住模板面板210上的预留孔,与模板面板210形成完整的模板结构,用于浇筑混凝土;模板拆除时,取出螺栓113,撑脚111与撑脚盖112相互分离。

结合图3、图8所示,退模组件120包括卡爪121、退模套筒123、轴杆124以及轴柄125,所述卡爪121一端通过固定销122与所述退模套筒123铰接,另一端卡扣在所述大模板200背面的模板围檩220上,所述轴杆124位于所述退模套筒123中并与所述退模套筒123螺纹连接,所述轴杆124的一端设置有轴柄125,另一端伸入所述撑脚套管111b中,旋转所述轴柄125使轴杆124旋进时,所述轴杆124抵在撑脚面板111a的背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模板退模装的工作原理如下:(1)混凝土浇筑时,用螺栓113将撑脚111与撑脚盖112固定连接,此时撑脚面板111a堵住模板面板210上的预留孔,与模板面板210形成完整的模板结构,用于浇筑混凝土,且退模组件120不参与工作;(2)模板拆除时,取出螺栓113,使撑脚111与撑脚盖112分离,撑脚面板111a与模板面板210也相互独立,将卡爪121卡在模板围檩220上,旋转轴柄125,使轴杆124顶在撑脚面板111a的背面,撑脚面板111a的正面抵在混凝土墙体上,退模套筒123受到轴杆124的反作用力,从而使卡爪121牵引模板围檩220,使模板面板210与混凝土墙体分离,从而实现大模板200的拆模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模板退模装,退模组件120的轴杆124与退模套筒123螺纹连接,在旋动轴柄125时形成一对水平反力,其中一个水平力传递至支撑组件110的撑脚面板111a上,另一个水平反力通过卡爪121、模板围檩220传递至模板面板210,于是在模板面板210与撑脚面板111a之间存在一对水平反力,撑脚面板111a抵在混凝土墙体上,模板面板210与撑脚面板111a相分离,也就是与混凝土墙体相分离,从而实现退模操作,可避免暴力拆模问题,且具有较好的便携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提高大模板200施工效率。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轴柄125的端部设置旋转手柄126,在退模阻力较大时,通过旋转手柄126,可以用较小的力实现轴杆124的转动。更进一步,轴柄125上设置有腰型孔125a,在退模阻力更大时,可在腰型孔125a中插入撬棒,通过撬棒使轴杆124旋转。

撑脚面板111a的厚度为H1,模板面板210的厚度为H2,可取为H1=H2,此时撑脚面板111a的正反两面均与模板面板210平齐,连接套筒112a的扩大外檐112b为一平板结构。为了提高撑脚面板111a的承载力,更优选为,如图3所示,H1>H2,此时,连接套筒112a的扩大外檐具有一个阶梯状的凹槽,凹槽的深度为H3,满足H1=H2+H3。

优选的实施方式为,如图4和图5所示,在撑脚面板111a与撑脚盖112的连接面上设置有弹性密封圈111c,可以防止混凝土浆液溢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实施例一中的大模板退模系统的使用方法,下面结合图1至图8对该使用方法作进一步说明。该使用方法具体包括:

安装大模板退摸系统100,撑脚面板111a位于模板面板210上的预留孔中且撑脚面板111a内表面与模板面板210内表面平齐,撑脚套管111b与连接套筒112a之间通过螺栓113固定;

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强度后,进行退摸操作。

进一步,进行退摸操作,包括:

解除撑脚套管111b与连接套筒112a之间的螺栓113,使撑脚111处于与大模板210分离状态;

将退摸组件120的卡爪121卡扣在模板围檩220上,轴杆124的一端伸入撑脚套管111b中且轴杆124与退摸套筒123螺栓连接;

转动旋转手柄126,使撑脚面板111a顶紧混凝土结构表面,继续转动旋转手柄126,将大模板200向远离混凝土结构表面方向顶出,待大模板200移动距离达到要求后,反向转动旋转手柄126,松开卡爪121,拆除退模组件120。

本实施例提供的大模板退模系统的使用方法,操作简单,并能快速拆除大模板200,且可有效避免混凝土结构表面破坏。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