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8047发布日期:2020-02-21 20:55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库领域,尤其是一种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



背景技术:

在土地资源越来越昂贵的情况下,建造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是解决当前问题的上上之选,所以我们要解决现阶段所存在的技术问题。目前,已经制造完毕的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大多处于试用阶段,其设计水平和相关的制度经济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对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标准落后,项目实施难度大。随着人们对汽车的需求越来越大,建造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一定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在我国,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没有被广泛应用,除了停车立法、收费政策、城市规划等政策上的问题以外,停车设备的设计本身存在缺限,设计制造成本过高,自动化技术水平低下也是主要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实现车库内部按顺序排列,并达到定时取车的目的,相对现有的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服务更加友好,同时也节省了在调换车辆时车库内部产生的能量消耗。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包括机架,其中,还包括转动机构、抬升机构和车厢,所述机架固定在抬升机构上,沿机架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数个转动机构,转动机构设置在机架上,车厢设置在转动机构内,且与转动机构连接;

所述转动机构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转动轮,两转动轮之间通过中心转轴连接,两转动轮分别固定在中心转轴的两端,中心转轴转动时带动两转动轮转动,沿转动轮的外圆周面均匀间隔设置四个弧形凹槽,弧形凹槽使转动轮的侧边形成弧形凹面,弧形凹面上均设有孔ⅱ,转动轮外缘的弧形凹槽内分别设有转动块,转动块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为弧形凸面,转动块的内表面与弧形凹面的形状相对应,转动块内设有孔ⅰ,孔ⅰ与转动轮上的孔ⅱ相贯通,滑动键设置在孔ⅰ和孔ⅱ内,实现了转动块和转动轮的连接,所述滑动键包括中间连接轴和固定于中间连接轴两端的凸块,凸块分别设置在转动块和转动轮内,两转动轮上对应的两转动块之间设有车厢,车厢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转动轮连接,转动块的内侧面固定有车厢连接件,转动块通过车厢连接件与车厢连接;

相邻上下两转动机构之间共用一个车厢,每个转动机构均设有三个转动块和车厢,转动轮的三个弧形凹槽内设有转动板,另外一个弧形凹槽内没有设置转动板和车厢;

沿机架相对的两侧面、且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数个交叉的斜杆,两斜杆的交叉处设有支撑板,转动轮的中心转轴与支撑板铰接。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抬升机构包括底座、行驶轨道、抬升板和抬升装置,底座固定在地面上,在底座上对称设置两行驶轨道,两行驶轨道之间存在间隙,抬升板位于两行驶轨道之间的间隙的正上方,抬升板通过其四端的导向柱分别与行驶轨道连接,导向柱的底端分别与对应的行驶轨道固定连接,导向柱的顶端设有限位凸起,抬升板的四端分别设有通孔,并通过该孔分别套在四根导向柱上,抬升板可以沿导向柱的轴向上下移动,抬升板的下方固定有下侧板,抬升板和下侧板之间形成滑槽,底座上固定有支撑座,支撑座上设有转动盘,转动盘朝向抬升板的一侧固定有偏心柱,偏心柱偏心设置在转动盘的侧面,同时偏心柱位于抬升板和下侧板之间的间隙中。

所述孔ⅱ的底部设有永磁吸盘,永磁吸盘产生的磁铁吸力,使滑动键紧贴在永磁吸盘上。

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与各转动机构、以及各滑动键连接,控制机构控制各转动机构的转动、以及滑动键的上下滑动。

设置在转动块内的凸块的外表面为弧形面,该弧形面与转动块的外表面共同形成完整的弧形面。

所述车厢包括顶壁、侧壁和底壁,侧壁上设有通气孔,底壁上设有开口,底壁由开门ⅰ和开门ⅱ组成,开门ⅰ和开门ⅱ的外侧壁分别与车厢的侧壁转动连接,开门ⅰ和开门ⅱ的内侧壁之间呈相对设置,且开门ⅰ和开门ⅱ之间存在间隙,开门ⅰ和开门ⅱ的内侧壁上均间隔设置数个伸缩柱和连接孔,开门ⅰ的伸缩柱与连接孔和开门ⅱ的伸缩柱与连接孔呈交错设置,开门ⅰ的伸缩柱与开门ⅱ的连接孔对应设置,开口ⅰ的伸缩柱插入开门ⅱ的连接孔内,开门ⅰ的伸缩孔与开门ⅱ的连接柱对应设置,开门ⅱ的伸缩柱插入开门ⅰ的连接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该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采用竖直排放的同时又进行了水平摆放,增加了上层空间的利用率,在车辆的进出口采用了直出直入的停车方式降低了停车的难度;

(2)通过设置控制机构,可以准确接受到用户的取车时间,根据用户的取车时间,将已放入车库的车辆由早到晚进行从下而上的排序,通过该内部排序,不仅可以让取车的人尽快取车,同时还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综上所述,该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实现车库内部按顺序排列,并达到定时取车的目的,相对现有的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服务更加友好,同时也节省了在调换车辆时车库内部产生的能量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抬升机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抬升机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4是车厢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转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转动块的俯视图;

图7是转动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滑动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车厢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车厢;201开门ⅰ;202伸缩柱;203连接孔;204开门ⅱ;3转动机构;301转动块;302转动轮;303孔ⅰ;304车厢连接件;305弧形凸面;306弧形凹面;307孔ⅱ;308中间连接轴;309凸块;310弧形面;4抬升机构;401转动盘;402抬升板;403偏心柱;404下侧板;405底座;406行驶轨道;407导向柱;408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冒泡排序式立体车库包括机架1、转动机构3、抬升机构4和车厢2,其中机架1固定在抬升机构4上,沿机架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数个转动机构3,转动机构3设置在机架1上。车厢2设置在转动机构3内,且与转动机构3连接,车厢2用于停放车辆,因此会转动机构3转动的同时会带动车厢2转动。

如图2和图3所示,抬升机构4包括底座405、行驶轨道406、抬升板402和抬升装置,底座405固定在地面上,在底座405上对称设置两行驶轨道406,两行驶轨道406之间存在间隙,抬升板402位于两行驶轨道406之间的间隙的正上方,抬升板402通过其四端的导向柱407分别与行驶轨道406连接。导向柱407的底端分别与对应的行驶轨道406固定连接,导向柱407的顶端设有限位凸起,抬升板402的四端分别设有通孔,并通过该孔分别套在四根导向柱407上,抬升板402可以沿导向柱407的轴向上下移动。抬升板402的下方固定有下侧板404,抬升板402和下侧板404之间形成滑槽。底座405上固定有支撑座407,支撑座407上设有转动盘401,转动盘401朝向抬升板的一侧固定有偏心柱403,偏心柱403偏心设置在转动盘401的侧面,同时偏心柱403位于抬升板402和下侧板404之间的间隙中。

转动盘401转动过程中,带动偏心柱403转动并上下运动。由于偏心柱403位于抬升板402和下侧板404组成的滑槽内,偏心柱403在滑槽内滑动的同时并带动抬升板402沿导向柱407上下移动。抬升板402上下移动过程中,即可将车辆从行驶轨道406抬升至抬升板402上或者将车辆从抬升板402降落至行驶轨道406上,从而实现了车辆的升降。

如图4所示,转动机构3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转动轮302,两转动轮之间通过中心转轴连接,两转动轮分别固定在中心转轴的两端,中心转轴转动时带动两转动轮转动。如图7所示,沿转动轮302的外圆周面均匀间隔设置四个弧形凹槽,弧形凹槽使转动轮302的侧边形成弧形凹面306,弧形凹面306上均设有孔ⅱ307。转动轮302外缘的弧形凹槽内分别设有转动块301,转动块301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为弧形凸面,转动块301的内表面与弧形凹面306的形状相对应,四个转动块301放置在弧形凹槽内后,转动块与弧形凹槽组成一个完整的圆形端面。转动块301内设有孔ⅰ303,孔ⅰ303与转动轮上的孔ⅱ307相贯通,滑动键设置在孔ⅰ303和孔ⅱ307内,从而实现了转动块301和转动轮302的连接。如图8所示,滑动键包括中间连接轴308和固定于中间连接轴308两端的凸块309,凸块分别设置在转动块301和转动轮302内,同时设置在转动块301内的凸块的外表面为弧形面310,该弧形面310与转动块301的外表面共同形成完整的弧形面。两转动轮302上对应的两转动块之间设有车厢2,车厢2的两端分别与两侧的转动轮302连接,转动块301的内侧面固定有车厢连接件304,转动块301通过车厢连接件与车厢2连接,从而实现了车厢2与转动机构的连接,当转动机构旋转的同时,带动车厢2转动。

如图1所示,沿机架1的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数个转动机构3,相邻两转动机构3之间共用一个车厢,即每个转动机构3均设有三个转动块301和车厢2,转动轮的三个弧形凹槽内设有转动板,另外一个弧形凹槽内没有设置转动板。当位于上方的转动机构的某一对转动板之间的车厢恰好转动至下方转动机构的没有设置转动板的转动轮的弧形凹槽的正上方时,转动板内的滑动键向下滑动,滑动键的顶端脱离上方转动机构的转动轮,运动至转动块内,滑动键的底端脱离上方转动机构的转动块,运动至下方转动机构的转动轮内,此时转动块与上方转动机构的转动轮脱离,同时转动块与下方转动机构的转动轮通过滑动键连接,实现了车厢由上而下的运动。相反的,当滑动键向上滑动时,可以实现车厢由上而下的运动。因此通过转动机构实现了车厢沿机架高度方向的位置变化。

沿机架相对的两侧面、且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数个交叉的斜杆,两斜杆的交叉处设有支撑板,转动轮302的中心转轴与支撑板铰接。

本实用新型中,孔ⅱ307的底部设有永磁吸盘,永磁吸盘产生的磁铁吸力,使滑动键始终紧贴在永磁吸盘上,在滑动键不需要移动的时候,永磁吸盘保持最大吸附状态。当滑动键需要向下移动时,通过电机控制磁系的相对运动,使永磁吸盘的磁力减小,滑动键在重力作用下,脱离上方转动轮,通过转动块,运动到下方转动轮内,从而实现了车厢从上方的转动机构移至下方的转动机构。当滑动键需要向上移动时,通过电机控制磁系的相对运动,下方转动轮中永磁吸盘的磁力减少,而上方转动轮中永磁吸盘的磁力增大,该磁力克服了下方永磁吸盘的吸力和滑动键的重力,将滑动键从下方转动轮吸至上方转动轮内,从而实现了车厢从下方的转动机构移至上方的转动机构。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控制机构,控制机构与各转动机构、以及各滑动键连接,通过控制机构可以控制各转动机构的转动、以及滑动键的上下滑动。通过设置控制机构,还可以准确接受到用户的取车时间,根据用户的取车时间,将已放入车库的车辆由早到晚进行从下而上的排序,通过该内部排序,不仅可以让取车的人尽快取车,同时还降低了能源的消耗。

车厢包括顶壁、侧壁和底壁,侧壁上设有通气孔,底壁上设有开口。底壁由开门ⅰ201和开门ⅱ204组成,开门ⅰ201和开门ⅱ204的外侧壁分别与车厢的侧壁通过转动轴连接,实现了开门ⅰ201和开门ⅱ204的可转动,开门ⅰ201和开门ⅱ204的内侧壁之间呈相对设置,且开门ⅰ201和开门ⅱ204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开门ⅰ201和开门ⅱ204的内侧壁上均间隔设置数个伸缩柱202和连接孔203,开门ⅰ201上的伸缩柱与连接孔和开门ⅱ204上的伸缩柱与连接孔呈交替设置,即开门ⅰ201上的伸缩柱与开门ⅱ204上的连接孔对应设置,开口ⅰ201上的伸缩柱可插入开门ⅱ204上的连接孔内。开门ⅰ201上的伸缩孔与开门ⅱ204上的连接柱对应设置,开门ⅱ204上的伸缩柱可插入开门ⅰ201上的连接孔内。

伸缩柱为可伸缩状,通过伸缩柱的伸缩实现门体的打开和关闭。当车辆需要进入车厢时,伸缩柱处于收缩状态,开门ⅰ201上的伸缩柱离开开门ⅱ204上的连接孔,开门ⅱ204上的伸缩柱离开开门ⅰ201上的连接孔,转动开门ⅰ201和开门ⅱ204,从而将底座上的开口打开,底座上的车辆落至抬升机构,实现了车辆的释放。通过抬升机构将行驶到抬升板的车辆抬升到车厢内,转动开门ⅰ201和开门ⅱ204,开门ⅰ201上的伸缩柱插入开门ⅱ204上的连接孔,开门ⅱ204上的伸缩柱插入开门ⅰ201上的连接孔,从而使底座上的开口关闭,实现收纳。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所述:当需要存放车辆时,首先,将车辆沿着行驶轨道406驶入抬升板402上,在抬升机构的作用下,车辆随抬升板402上升,在抬升板402的抬升作用下,车辆进入车厢内。根据用户输入的取车时间,通过转动机构将车厢进行内部上下排序,即当用户的取车时间较晚时,转动机构会将车辆由下而上输送至机架的上部,当用户的取车时间较早时,转动机构会将车辆由下而上输送至机架的中下部。当用户取车时,转动机构会将车辆由上而下输送至机架的底部,并使车辆直接落至抬升板402上,抬升板402降落至与行驶轨道406平时时,即可使车辆驶出该车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