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8043发布日期:2020-02-21 20:55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停车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汽车数量急剧增加,城市中的土地资源有限,尤其在繁华地段,难以满足如此多数量汽车的停车需求,巷道堆垛类停车库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巷道堆垛类停车库中,巷道堆垛机为核心设备,堆垛机通过在停车库的巷道中水平往返运动,同时升降托盘执行升降动作,从而实现将车辆运送至指定的停车位上。

堆垛机的底盘作为支承并带动安装于底盘上其他部件的机构,在堆垛机的正常运转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堆垛机的总高度高且总重量大,在运行过程中往往还带有汽车等负载,堆垛机的底盘在轨道上移动时,即使出现小幅度的偏移轨道或者振动颠簸,都可能酿成十分严重的后果,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保证底盘在轨道上平稳安全的运行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的堆垛机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堆垛机的顶部设置天轨,这种堆垛机的结构复杂、造价昂贵、维护费用高、对场地有特殊要求且灵活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使用灵活方便、运行安全平稳且能有效防止堆垛机工作过程中倾翻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包括底盘框架、行轮组件和用于驱动所述行轮组件在轨道上行走的行走驱动组件,所述行轮组件设于所述底盘框架上,所述行走驱动组件与所述行轮组件相连,还包括用于当堆垛机发生振动或颠簸时能卡合在轨道钢轨上以防止堆垛机倾翻的防倾翻组件,所述防倾翻组件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底盘框架的底部,所述防倾翻组件的另一端设于轨道钢轨的侧面且与所述轨道钢轨留有间隙。

上述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优选的,所述防倾翻组件包括底板和防倾块,所述底板与所述防倾块固接,所述底板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底盘框架连接的连接孔。

上述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优选的,所述防倾块包括当堆垛机振动时用于与工字型钢轨的轨头卡合的防倾块主体和用于与工字型钢轨的轨腰卡合的防倾块卡脚。

上述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优选的,所述防倾块主体和防倾块卡脚连接处的内缘面与工字型钢轨的轨头的形状相匹配。

上述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优选的,所述防倾翻组件沿轨道钢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于轨道钢轨的内侧和外侧。

上述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优选的,还包括用于对底盘的行走过程进行导向的导轮组件,所述导轮组件包括安装板和一对侧导轮,所述安装板固接于所述行轮组件的一端,所述一对侧导轮水平设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一对侧导轮沿轨道钢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于轨道钢轨的内侧和外侧且分别能沿轨道钢轨的内侧和外侧移动。

上述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优选的,还包括用于防止堆垛机的托盘下降时直接撞击底盘的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器座和缓冲块,所述缓冲器座固接于所述底盘框架的上表面,所述缓冲块设于所述缓冲器座上。

上述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优选的,所述底盘框架包括两根垂直于轨道的横梁和两根平行于轨道的纵梁,所述横梁和纵梁连接组成所述底盘框架,所述横梁和所述纵梁之间还设有用于加强所述底盘框架稳定性的加强梁。

上述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优选的,所述行轮组件设于所述纵梁的端部,所述防倾翻组件共四组,每组包括两个沿轨道钢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防倾翻组件,四组所述防倾翻组件分别设于两根纵梁端部的底面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包括底盘框架、行轮组件和行走驱动组件,行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行轮组件带动底盘框架在轨道上行走移动,底盘框架上还设置了防止堆垛机倾翻的防倾翻组件,防倾翻组件一端与底盘框架固接,另一端设置在轨道钢轨的侧面且与轨道钢轨之间留有间隙,在底盘正常行走过程中,由于防倾翻组件与轨道之间有间隙,因此不会产生摩擦阻力影响底盘的行走过程,当底盘行走过程中出现振动或者颠簸的情况时,底盘会出现一个倾翻偏移的趋势,这一趋势会使防倾翻组件产生位移越过间隙与轨道接触,由于防倾翻组件与轨道的接触卡合作用,轨道会给防倾翻组件施加一个修正底盘倾翻偏移趋势的反作用力,由于防倾翻组件是固接在底盘框架上的,最终防倾翻组件将这个反作用力传递至底盘甚至整个堆垛机,及时修正倾翻的趋势。该结构简单且生产成本低,无需其他复杂的部件就能够有效避免堆垛机发生倾翻,保证底盘和堆垛机安全平稳地运行。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的巷道堆垛机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实施例中的防倾翻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中的防倾翻组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中的导轮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中的缓冲组件的剖视图。

图11是实施例中的缓冲组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底盘框架;11、横梁;12、纵梁;13、加强梁;2、行轮组件;3、行走驱动组件;4、防倾翻组件;41、底板;42、防倾块;421、防倾块主体;422、防倾块卡脚;5、导轮组件;51、安装板;52、侧导轮;6、缓冲组件;61、缓冲器座;62、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文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较佳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更全面、细致地描述,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以下具体实施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巷道堆垛机的底盘,包括底盘框架1、行轮组件2和用于驱动行轮组件2在轨道上行走的行走驱动组件3,行轮组件2设于底盘框架1上,行走驱动组件3与行轮组件2相连,还包括用于当堆垛机发生振动或颠簸时能卡合在轨道钢轨上以防止堆垛机倾翻的防倾翻组件4,防倾翻组件4的一端固接于底盘框架1的底部,防倾翻组件4的另一端设于轨道钢轨的侧面且与轨道钢轨留有间隙。当堆垛机出现振动颠簸时,防倾翻组件能够与轨道钢轨接触以及时修正倾翻趋势,能有效避免堆垛机发生倾翻,保证底盘和堆垛机安全平稳地运行。

如图5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防倾翻组件4包括底板41和防倾块42,底板41与防倾块42固接,底板41上设有用于与底盘框架1连接的连接孔。底板41上设置连接孔便于安装,防倾块42在正常情况下与轨道钢轨间存在间隙,不会影响底盘的正常运行,当出现振动颠簸时,防倾块42发生偏移与轨道接触受力,从而起到抑制倾翻趋势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防倾块42包括当堆垛机振动时用于与工字型钢轨的轨头卡合的防倾块主体421和用于与工字型钢轨的轨腰卡合的防倾块卡脚422。具体的,防倾块主体421和防倾块卡脚422一体成型设置。防倾块主体421能与工字型钢轨的轨头卡合,防倾块卡脚422能与工字型钢轨的轨腰卡合,设置两处卡合位置防倾翻效果更好,安全系数更高。

本实施例中,防倾块主体421和防倾块卡脚422连接处的内缘面与工字型钢轨的轨头的形状相匹配。由于防倾块42的内缘面与工字型钢轨的轨头形状相匹配,当出现偏移时,除了防倾块主体421与轨头卡合以及防倾块卡脚422与轨腰卡合外,防倾块主体421和防倾块卡脚422连接处的内缘面还会与轨头的底面接触卡合,该设计结构增加了防倾块42与钢轨的接触面积,防倾翻的效果更好,同时防倾块42的使用寿命更长。

本实施例中,防倾翻组件4沿轨道钢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于轨道钢轨的内侧和外侧。轨道两侧均有可能出现倾翻的趋势,在轨道钢轨的内侧和外侧均设置防倾翻组件4后,无论堆垛机向哪个方向出现倾翻的趋势,防倾翻组件4均能够快速作用,抑制这一趋势保证堆垛机底盘的平稳运行。

如图8和图9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对底盘的行走过程进行导向的导轮组件5,导轮组件5包括安装板51和一对侧导轮52,安装板51固接于行轮组件2的一端,一对侧导轮52水平设于安装板51上,所述一对侧导轮52沿轨道钢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于轨道钢轨的内侧和外侧且分别能沿轨道钢轨的内侧和外侧移动。具体的,共有四组行轮组件2,四组行轮组件2分设于底盘框架1的四个角的位置,导轮组件5共有两组,两组导轮组件5分设于位于同侧的两组行轮组件2的端部。侧导轮52能沿轨道钢轨的侧面移动,在底盘的行走过程中起到导向的作用,保证行走的平稳顺畅。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防止堆垛机的托盘下降时直接撞击底盘的缓冲组件6,缓冲组件6包括缓冲器座61和缓冲块62,缓冲器座61固接于底盘框架1的上表面,缓冲块62设于缓冲器座61上。具体的,缓冲块62为由尼龙6或尼龙66制成的棒料,缓冲块62位于底盘上的最高处。设置缓冲组件6能够在托盘下降时起到一个缓冲作用,防止托盘直接与底盘上的其他部件发生撞击造成损坏。

本实施例中,底盘框架1包括两根垂直于轨道的横梁11和两根平行于轨道的纵梁12,横梁11和纵梁12连接组成底盘框架1,横梁11和纵梁12之间还设有用于加强底盘框架1稳定性的加强梁13。两根横梁11和两根纵梁12能够组成完整的矩形底盘框架1,通过设置加强梁13构成三角结构提高底盘框架1的稳定性和抗变形能力。

本实施例中,行轮组件2设于纵梁12的端部,防倾翻组件4共四组,每组包括两个沿轨道钢轨的中心线对称设置的防倾翻组件4,四组防倾翻组件4分别设于两根纵梁12端部的底面上。行轮组件2设置在纵梁12的端部便于带动底盘框架1进行行走,在出现倾翻趋势时,位于底盘框架1四个角的四组防倾翻组件会相互配合,无论哪一侧出现振动,都能有效防止堆垛机倾翻。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