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0991发布日期:2020-05-12 17:12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立体停车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停车库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立体停车库。



背景技术:

目前的立体停车库需要的占地面积都比较大,小于1200平方米的用地很难用于建立体停车库,施工难度和造价都较大。而面对城市核心区土地非常稀缺的特点,无法建设更多的立体停车库,很难满足轿车停车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的立体停车库。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立体停车库,包括:第一停车层,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层第一停车平台;第二停车层,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层第二停车平台,所述第二停车层与所述第一停车层沿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停车层与所述第二停车层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错层,以使所述多层第一停车平台及所述多层第二停车平台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交错排列;及位于所述第一停车层与所述第二停车层之间的车道,所述车道依次连接交错排列的所述多层第一停车平台及所述多层第二停车平台。

上述的立体停车库针对目前的地下停车库一般占地面积较大的原因是车道的占地面积较大,有效的停车面积不足而造成停车效率低下的弊端,利用错层且交错排列设置的第一停车平台与第二停车平台将车道设置在第一停车平台与第二停车平台之间,可以有效减小车道的占地面积,使车库的使用效率增大以达到节地的目的。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道包括多个第一车道及多个第二车道,每个所述第一车道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停车平台及与其相邻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停车平台,每个所述第二车道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停车平台及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二停车平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墙,所述连接墙设置于所述第一停车层及所述第二停车层之间,所有的所述第一停车平台均包括第一停车区、及与所述第一停车区连接的第二停车区,所述第二停车区与所述连接墙的其中一侧连接;所有的所述第二停车平台均包括第三停车区、及与所述第三停车区连接的第四停车区,所述第四停车区与所述连接墙的另一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有的所述第一停车区均包括与所述第二停车区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两侧的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有的所述第二停车平台均包括与所述第二停车区连接的第四连接部、及分别位于所述第四连接部两侧的第五连接部及第六连接部;

所述车道包括多个第一车道及多个第二车道,每个所述第一车道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停车平台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及与其相邻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停车平台的所述第四连接部,每个所述第二车道连接一个所述第一停车平台的所述第三连接部及与其相邻的另一个所述第二停车平台的所述第五连接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停车区远离所述第三停车区的边缘为弧形状,和/或所述第三停车区远离所述第一停车区的边缘为弧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停车区和/或所述第三停车区为方形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立体停车库还包括第一立柱,所述多层第一停车平台均与所述第一立柱连接;

和/或还包括第二立柱,所述多层第二停车平台均与所述第二立柱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立体停车库还包括连接位处相邻位置的两层所述第一停车平台的第一楼梯;

和/或还包括连接位处相邻位置的两层所述第二停车平台的第二楼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立体停车库还包括连接所述多层第一停车平台的第一电梯;

和/或还包括连接所述多层第二停车平台的第二电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立体停车库为地下停车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立体停车库的首层平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立体停车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的立体停车库的首层平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地面,2、轿车,3、停车位,10、实施例一中的立体停车库,20、实施例二中的立体停车库,100、第一停车平台,101、进口,102、出口,110、第一停车区,120、第二停车区,200、第二停车平台,210、第三停车区,220、第四停车区,300、车道,310、第一车道,320、第二车道,400、连接墙,500、第一立柱,510、第二立柱,600、第一楼梯,610、第二楼梯,700、第一电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实施例一

如图1-2所示,实施例一中的立体停车库10,包括:第一停车层30、第二停车层40及车道300。

第一停车层30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层第一停车平台100,第二停车层40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多层第二停车平台200,第二停车层40与第一停车层30沿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相对设置,且第一停车层30与第二停车层40沿第一方向形成错层,以使多层第一停车平台100及多层第二停车平台200在第一方向上交错排列。车道300位于第一停车平台100与第二停车平台200之间,且车道300依次连接交错排列的多层第一停车平台100及多层第二停车平台200。

具体地,所述的第一方向是指竖直方向,即高度方向,所述的第二方向是指与前述的竖直方向垂直的方向,即长度方向。第一停车层30与第二停车层40沿横向相对设置,第一停车层30的所有的第一停车平台100排成一列,第二停车层40的所有的第二停车平台200排成一列,且第一停车平台100与第二停车平台200不处于同一水平面,相邻的第一停车平台100与第二停车平台200沿高度方向间隔1.6米或1.6米以上。

如图1-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道300包括多个第一车道310及多个第二车道320,每个第一车道310连接一个第一停车平台100及与其相邻的其中一个第二停车平台200,每个第二车道320连接一个第一停车平台100及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第二停车平台200。如此,所有的第一停车平台100及所有的第二停车平台200可以通过车道300连通,便于轿车2根据需求行驶到不同的第一停车平台100或不同的第二停车平台200上停车。

上述的立体停车库针对目前的立体停车库一般占地面积较大的原因是车道300的占地面积较大,有效的停车面积不足而造成停车效率低下的弊端,利用错层设置的第一停车平台100与第二停车平台200将车道300设置在第一停车平台100与第二停车平台200之间,可以有效减小车道300的占地面积,使车库的使用效率增大以达到节地的目的。且上述的立体停车库有利于采用沉井的方式施工,又不用另外采取支护措施,施工方便、节省造价且工期较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立体停车库可以设置在地下或地上,进口101和出口102都设置在首层,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立体停车库为自走式地下停车库,可以利用城市核心区小面积的绿地进行建设,使其停车容量最大化,既满足现行的停车库建筑及消防规范的要求,又能把地面1恢复为绿地。

如图2、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车道300为多个,多个车道300均依次连接交错排列的多层第一停车平台100及多层第二停车平台200。如此,利用多个车道300可以避免停车库拥堵。且多个车道300可以分别用作进车道和出车道,使得进车道300与出车道300分开,更加安全。其中,车道300可以采用双车道也可以采用单车道,单车道的宽度为5米,双车道的宽度为8米或8米以上。

如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立体停车库还包括连接墙400,连接墙400设置于第一停车层30及所第二停车层40之间,所有的第一停车平台100均包括第一停车区110、及与第一停车区110连接的第二停车区120,第二停车区120与连接墙400的其中一侧连接;所有的第二停车平台200均包括第三停车区210、及与第三停车区210连接的第四停车区220,第四停车区220与连接墙400的另一侧连接。连接墙400用于连接所有的第一停车平台100及所有的第二停车平台200,起到承重的作用。且连接墙400能够将第一停车平台100及第二停车平台200分开,方便有序停车。另外,由于相邻的第一停车平台100和第二停车平台200之间存在高度差,第二停车区120和第四停车区220分别与连接墙400的两侧连接,连接墙400还起到保护作用,防止车辆从第二停车区120或第四停车区220跌落。

如图3所示,具体地,第一停车区110远离第二停车区120的一侧设有多个停车位3,第一停车区110靠近第二停车区120的一侧用作通道,供轿车2行驶,第二停车区120设有多个停车位3;第三停车区210远离第四停车区220的一侧设有多个停车位3,第三停车区210靠近第四停车区220的一侧用作通道,供轿车2行驶,第二停车区120也设有多个停车位3。

如图2、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有的第一停车区110包括与第二停车区12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两侧的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有的第二停车平台200均包括与第二停车区120连接的第四连接部、及分别位于第四连接部两侧的第五连接部及第六连接部;每个第一车道310连接一个第一停车平台100的第二连接部及与其相邻的其中一个第二停车平200台的第四连接部,每个第二车道320连接一个第一停车平台100的第三连接部及与其相邻的另一个第二停车平台200的所述第五连接部。

第一停车区110为第一停车平台100的主要停车区,面积较大,第二停车区120与连接墙400连接,第三停车区210为第二停车平台200的主要停车区,面积较大,第四停车区220与连接墙400连接;通过利用第二停车区120两侧的空间及第四停车区220两侧的空间来设置第一车道310及第二车道320,能够减小第一车道310及第二车道320的占用空间,能够使车库的使用效率增大以达到节地的目的。

如图1-3所示,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停车区110远离第三停车区210的边缘为弧形状,第一停车区110靠近第三停车区210的边缘为平直状,第三停车区210远离第一停车区110的边缘为弧形状,第三停车区210靠近第一停车区110的边缘为平直状。第二停车区120及第四停车区220为方形状,第一停车平台100与第二停车平台200俯视呈类圆状,第二停车区120的一侧连接在第一停车区110的直边上,另一侧与连接墙400连接,第四停车区220的一侧连接在第三停车区210的直边上,另一侧与连接墙400连接。

如图3所示,更具体地,每个第一停车平台100的第二停车区120为两个,两个第一停车区110间隔设置,每个第二停车平台200的第四停车区220为两个,两个第四停车区220间隔设置,第二车道320设置在两个第二停车区120之间,且第二车道320还设置在两个第四停车区220之间,第一车道310为两个,其中一个第一车道310设置在其中一个第四停车区220及第二停车区120远离第二车道320的一侧,另一个第一车道310设置在另一个第四停车区220及第二停车区120远离第二车道320的一侧。

如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立体停车库还包括第一立柱500,多层第一停车平台100均与第一立柱500连接;和/或立体停车库还包括第二立柱510,多层第二停车平台200均与第二立柱510连接。第一立柱500用于支撑多层第一停车平台100,第二立柱510用于支撑多层第二停车平台200,第一立柱500及第二立柱510均起到固定支撑作用。

如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立体停车库还包括连接位处相邻位置的两层第一停车平台100的第一楼梯600;和/或立体停车库还包括连接位处相邻位置的两层第二停车平台200的第二楼梯610。第一楼梯600及第二楼梯610可供人员使用,起到在紧急时刻起到疏散人群的作用。

如图1-3所示,具体地,第一楼梯600设置在第一停车平台100的角落位置,第二楼梯610设置在第二停车平台200的角落位置,合理利用第一停车平台100及第二停车平台200的空间,提高第一停车平台100及第二停车平台200的使用效率。

如图1-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立体停车库还包括连接多层第一停车平台100的第一电梯700;和/或立体停车库还包括连接多层第二停车平台200的第二电梯。第一电梯700及第二电梯可供人员使用,方便底层的人员快速到达地面1。

如图1-3所示,具体地,第一电梯700可以设置在第一停车平台100的角落位置,第二楼梯610可以设置在第二停车平台200的角落位置,合理利用第一停车平台100及第二停车平台200的空间,提高第一停车平台100及第二停车平台200的使用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3-5所示,实施例二种的一种立体停车库20,该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停车区110及第三停车区210为方形状,第一停车平台100与第二停车平台200俯视呈类长方体状,第二停车区120及第三停车区210各位1个;连接位处相邻位置的第一停车平台100与第二停车平台200的第一车道310及第二车道320各为1条,第一电梯700和/或第二电梯,第一楼梯600和/或第二楼梯610设置在第一车道310或第二车道320的侧边。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