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2961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已知在被清扫面上移动而将被清扫面的尘埃捕集的电动吸尘器。

该以往的电动吸尘器具备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壳体的集尘容器,将捕集到的尘埃蓄积于集尘容器。从主体壳体将集尘容器拆卸,打开集尘容器的上盖而将捕集于集尘容器的尘埃废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440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已知有将自主型清扫单元和对从自主型清扫单元废弃的尘埃进行蓄积的机座(station)单元组合而成的电动吸尘器。这种电动吸尘器为了从自主型清扫单元向机座单元移送尘埃,对自主型清扫单元的集尘容器与机座单元进行流体连接。

而且,为了对自主型清扫单元的集尘容器与机座单元进行流体连接,在集尘容器需要尘埃的废弃口。一般来说,由于集尘容器内的尘埃蓄积于集尘容器的底部侧,因此优选的是集尘容器的废弃口在集尘容器的底壁开口。

然而,如果废弃口布置在集尘容器的底壁整个面则没有什么问题,但在废弃口在集尘容器的底壁局部开口的情况下,会在底壁的非开口部分(废弃口以外的部分)的内表面侧堆积尘埃,即便从机座单元侧作用负压而吸引了尘埃,有时也难以从废弃口取出集尘容器内的尘埃。例如,在如掉在起居室内的曲别针(clip)那样的密度比纤维垃圾或灰尘高的尘埃沿着底壁的内表面那样蓄积了尘埃时,有时难以在尘埃的周围产生基于吸入负压的空气的流动,不能向废弃口进行吸入。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从自主型清扫单元的集尘容器向机座单元废弃尘埃的电动吸尘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具备:自主型清扫单元,自主地在被清扫面上移动,对上述被清扫面的尘埃进行捕集;以及机座单元,与上述自主型清扫单元流体地连接自如,上述自主型清扫单元具备:容器主体,对上述自主型清扫单元所捕集的尘埃进行蓄积,且具有设置有用于将尘埃废弃的废弃口的底壁;以及废弃盖,对上述废弃口进行开闭,上述机座单元具备:尘埃移送管,连结于上述废弃口;二次尘埃容器,对经由上述尘埃移送管从上述容器主体废弃的尘埃进行蓄积;以及二次电动送风机,经由上述二次尘埃容器在上述尘埃移送管中产生吸入负压,在上述容器主体的上述底壁的内表面,至少设置有一个凹凸形状的通风路,该通风路通过上述二次电动送风机所产生的负压,使空气在上述容器主体内的尘埃的下方流通。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通风路使空气朝向上述废弃口的方向流通。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通风路是角部圆滑的圆角状。

另外,在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通风路为,上述通风路为,相比于在沿着上述底壁的内表面的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在上述底壁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尺寸更短,形成为浅底。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通风路在上述底壁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尺寸大致恒定。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通风路在上述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多个通风路大致等间隔地排列。

另外,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上述容器主体的上述底壁的内表面朝向上述废弃口下降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自主型清扫单元的底面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机座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机座单元的纵剖面。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机座单元的横剖面。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自主型清扫单元以及机座单元的连结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自主型清扫单元以及机座单元的连结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横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容器主体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容器主体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0说明本发明的电动吸尘器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自主地在被清扫面上移动而捕集被清扫面的尘埃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以及具有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充电电极3的机座单元5。电动吸尘器1使自主型清扫单元2遍及起居室内的被清扫面的整个区域而自主地移动,将尘埃捕集,之后,使自主型清扫单元2向机座单元5归位,将自主型清扫单元2所捕集到的尘埃向机座单元5侧移送并收集。

此外,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机座单元5的充电电极3的位置指的是向机座单元5归位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归位位置。自主型清扫单元2在需要充电的情况下、或结束了起居室的吸尘的情况下,向该归位位置归位。此外,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机座单元5的充电电极3的位置由自主移动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与能够设置于任意的场所的机座单元5之间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来决定。

另外,图1中的箭头A是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前进方向,箭头B是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后退方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宽度方向是与箭头A以及箭头B正交的方向。

自主型清扫单元2前进而从机座单元5脱离,在起居室内自主地行驶,另一方面,在向机座单元5归位时,退回而连结于机座单元5。

自主型清扫单元2是所谓的扫地机器人。自主型清扫单元2具备中空圆盘形状的主体壳体11、装卸自如地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后部的一次尘埃容器12、收容于主体壳体11内并连接于一次尘埃容器12的一次电动送风机13、使被清扫面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移动的移动部15、使移动部15驱动的驱动部16、控制驱动部16而使被清扫面的主体壳体11自主地移动的机器人控制部17、以及作为电源的二次电池18。

机座单元5设置于被清扫面的任意位置。机座单元5具备供朝向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攀爬的台座21、与台座21一体化的尘埃回收部22、对朝向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进行引导的辊对23、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关系下(归位位置处)气密地连结于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一次尘埃容器12的尘埃移送管25、从尘埃移送管25内突出的杆26、以及从商用交流电源导入电力的电源线29。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自主型清扫单元的底面的立体图。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具备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a的中心刷31、使中心刷31驱动的中心刷用驱动部32、设置于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a的左右一对侧刷33、以及使侧刷33的每一个驱动的左右一对侧刷用驱动部35。

圆盘形状的主体壳体11例如由合成树脂制,能够在被清扫面上容易地回转。在底面11a的后半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设有横长的吸入口36。

吸入口36具有主体壳体11的宽度尺寸、换句话说是直径尺寸的约三分之二的宽度尺寸。吸入口36经由一次尘埃容器12流体地连接于一次电动送风机13。

另外,主体壳体11在底面11a具有尘埃容器口37。尘埃容器口37配置于比吸入口36靠后方、且是覆盖一次尘埃容器12的下部的部分。尘埃容器口37呈圆角矩形状开口,使安装于主体壳体11的一次尘埃容器12局部露出。

一次尘埃容器12通过一次电动送风机13所产生的吸入负压,对从吸入口36吸入的尘埃进行蓄积。在一次尘埃容器12中适用将尘埃过滤捕集的过滤器、通过离心分离(旋风分离)或前进分离等惯性分离将尘埃蓄积的分离装置等。一次尘埃容器12配置于比吸入口36靠后方、且是主体壳体11的后部。一次尘埃容器12具备装卸自如地设置于主体壳体11并对自主型清扫单元2所捕集的尘埃进行蓄积的容器主体38、在安装于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从尘埃容器口37露出的连结部39、设置于连结部39并将容器主体38内的尘埃废弃的废弃口41、以及将废弃口41开闭的废弃盖42。

移动部15具备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a的左右一对驱动轮45和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a的回转轮46。

一对驱动轮45从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a突出,在将自主型清扫单元2置于被清扫面的状态下与被清扫面接地。另外,一对驱动轮45在主体壳体11的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大致中央部,且避开吸入口36的前方、靠近主体壳体11的左右各个侧部而配置。一对驱动轮45的转动轴配置在沿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上。自主型清扫单元2通过使左右各个驱动轮45向相互相同方向旋转,从而前进或者后退,通过使左右各个驱动轮45向相互相反的方向旋转,从而右转或者左转地回转。

回转轮46是回转自如的从动轮。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且是前部。

驱动部16是分别连接于一对驱动轮45的一对电动机。驱动部16使左右的驱动轮45分别独立地驱动。

机器人控制部17具备微处理器(省略图示)、以及对微处理器所执行的各种运算程序、参数等进行存储的存储装置(省略图示)。机器人控制部17电连接于一次电动送风机13、中心刷用驱动部32、驱动部16、以及侧刷用驱动部35。

二次电池18是一次电动送风机13、中心刷用驱动部32、驱动部16、侧刷用驱动部35、以及机器人控制部17的电源。二次电池18例如配置于回转轮46与吸入口36之间。二次电池18与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a的一对充电端子47电连接。二次电池18通过将充电端子47连接于机座单元5的充电电极3而被充电。

中心刷31设置于吸入口36。中心刷31是能够绕着沿主体壳体11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旋转中心线进行旋转的轴状的刷。中心刷31例如具备长形的轴部(省略图示)、和沿轴部的径向延伸且向轴部的长边方向呈螺旋状排列的多条刷(省略图示)。中心刷31从吸入口36向主体壳体11的底面11a的更靠下方突出,在将自主型清扫单元2置于被清扫面的状态下使刷接触于被清扫面。

中心刷用驱动部32收容于主体壳体11内。

一对侧刷33是如下辅助型清扫体:配置于中心刷31的相对于前进方向的左右各个侧方,将中心刷31无法到达的墙边的被清扫面的尘埃刮取收集而导向吸入口36。各个侧刷33具备具有相对于被清扫面的垂线稍微前倾的旋转中心的刷基部48、以及朝向刷基部48的径向呈放射状突出的例如三个线状清扫体49。

左右各个刷基部48配置于吸入口36及左右的驱动轮45的前方且回转轮46的后方、且是比吸入口36靠近左右的侧方的位置。另外,各个刷基部48的旋转中心线相对于被清扫面的垂线稍微前倾。因此,线状清扫体49沿着相对于被清扫面前倾的面回转。回转到比刷基部48靠前侧的线状清扫体49,越是前端侧则越被按压于被清扫面,回转到比刷基部48靠后侧的线状清扫体49,越是前端侧则越远离被清扫面。

多个线状清扫体49从刷基部48呈放射状地、例如向三个方向等间隔地配置。此外,侧刷33也可以按照每个刷基部48具备四个以上的线状清扫体49。各个线状清扫体49在前端侧具备作为清扫部件的多个刷毛。而且,刷毛描绘比主体壳体11的外周缘更向外侧延展的轨迹地回转。

各个侧刷用驱动部35具备向下方突出而连接于侧刷33的刷基部48的旋转轴。各个侧刷用驱动部35使侧刷33旋转,以便向被吸入口36刮取收集清扫面的尘埃。

接下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座单元5。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机座单元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机座单元5的台座21向机座单元5的前侧伸出并以矩形状延展。台座21具备连接于尘埃回收部22的底部的高地台部61和从高地台部61突出的低地台部62。低地台部62以及高地台部61向机座单元5的宽度方向呈带状延伸。在低地台部62配置有辊对23。在高地台部61配置有充电电极3以及尘埃移送管25的入口。

自主型清扫单元2以使一对驱动轮45攀爬到低地台部62、并将一次尘埃容器12配置于高地台部61的上方的姿势到达归位位置。

辊对23配置于台座21的低地台部62的左右各个端部、且是前端部。

辊对23具备:一对交叉方向辊63,向与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后退方向)交叉的方向、换句话说宽度方向引导自主型清扫单元2;以及一对停止用辊65,若自主型清扫单元2到达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则使一对驱动轮45分别空转。辊对23、换句话说是一对交叉方向辊63以及一对停止用辊65比作为一对驱动轮45的接地面的台座21突出。

一对交叉方向辊63具有随着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而分离距离变窄的非平行的旋转中心C1。换言之,一对交叉方向辊63具有随着从台座21侧接近尘埃回收部22而相互靠近的旋转中心C1。

一对停止用辊65具有与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交叉的旋转中心C2。若自主型清扫单元2到达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则一对停止用辊65使一对驱动轮45分别空转而阻止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行进(后退)。此外,期望的是一对停止用辊65的旋转中心C2与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正交。

台座21具备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驶向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时使一对驱动轮45的各自的接地面积减少的凹凸状的行驶面66。行驶面66设置于被辊对23、换句话说是一对交叉方向辊63及一对停止用辊65包围的部分。行驶面66是在台座21的一部分设置的多个线状凹凸、格子状凹凸或者多个半球状凹凸。

尘埃回收部22具备经由尘埃移送管25从一次尘埃容器12蓄积将要废弃的尘埃的二次尘埃容器68、收容于尘埃回收部22内且连接于二次尘埃容器68的二次电动送风机69、以及从商用交流电源向二次电动送风机69及充电电极3引导电力的电源线29。

尘埃回收部22是配置于机座单元5的后部且比台座21向上方延伸的圆角矩形状的箱体。尘埃回收部22的正面壁具备与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后端部对应的圆弧状的凹陷部71。尘埃移送管25的入口从台座21的高地台部61跨至凹陷部71。在凹陷部71设有归位确认检测部72,该归位确认检测部72对自主型清扫单元2是否已到达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进行检测。归位确认检测部72是利用可见光或红外线来检测与自主型清扫单元2之间的相对距离的、所谓的对物传感器。归位确认检测部72具备在尘埃回收部22的正面方向上检测与自主型清扫单元2之间的相对距离的第一传感器部73、以及在尘埃回收部22的高度方向上检测与自主型清扫单元2之间的相对距离的第二传感器部75。

另外,尘埃回收部22具备将收容于主体81内的二次尘埃容器68遮盖的盖体82。盖体82将尘埃回收部22的顶棚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是右半分进行开闭。在盖体82的下方配置有二次尘埃容器68。

一对充电电极3隔着尘埃移送管25的入口而配置。另外,各个充电电极3配置于凹陷部71的左右的缘的正面。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机座单元的纵剖面。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机座单元的横剖面。

如图4以及图5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机座单元5的尘埃回收部22具备:主体81,具有作为引导尘埃的风路的尘埃移送管25;二次尘埃容器68,从主体81内取出自如地收纳于该主体81内,并装卸自如地连结于尘埃移送管25;二次电动送风机69,经由二次尘埃容器68向尘埃移送管25产生吸入负压;盖体82,将收容于主体81内的二次尘埃容器68遮盖;误吸入阻止部83,设置于盖体82,在二次尘埃容器68被从主体81内取出的情况下,封堵二次电动送风机69的吸入侧的风路;以及下游管85,对二次尘埃容器68与二次电动送风机69进行流体连接。

另外,尘埃回收部22具备爪87,该爪87设置于误吸入阻止部83,当在盖体82关闭的过程中与二次尘埃容器68接触时,限制误吸入阻止部83的摆动角度,使用于封堵二次电动送风机69的吸入侧的风路的密封面86朝向二次尘埃容器68。

而且,尘埃回收部22具备检测二次电动送风机69的吸入负压的压力检测部91、对蓄积于二次尘埃容器68的尘埃已达到预先确定的规定量这一情况进行报告的报告部92、以及在压力检测部91的检测结果与预先确定吸入负压相比为低压的情况下使报告部92工作的控制部93。

主体81在进深方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归位时行进的方向)上较短,在宽度方向上较长。主体81在宽度方向上的一方的半部、具体而言是右侧半部具有收容二次尘埃容器68的尘埃容器室95,在宽度方向上的另一方的半部、具体而言是左侧半部具有收容二次电动送风机69的送风机室96。

尘埃移送管25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关系下,与一次尘埃容器12的连结部39接触并气密地连结于废弃口41。在尘埃移送管25的开口缘、换句话说是入口设有环状的密封部件25a。密封部件25a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关系下,与连结部39紧贴。尘埃移送管25从在台座21的高地台部61配置的入口向后方延伸而到达尘埃回收部22内,在尘埃回收部22内弯曲并在尘埃容器室95与送风机室96之间向上方延伸,进而到达二次尘埃容器68的侧方。尘埃移送管25具有朝向机座单元5的上方开口的入口和朝向二次尘埃容器68向侧方开口的出口。

在尘埃移送管25的入口配置的杆26具备向尘埃回收部22的正面方向、且朝上延伸的钩部97。

二次尘埃容器68具备:尘埃容器102,其顶面开放,在侧面具有吸入口101;盖体105,关闭尘埃容器102的顶面,并且具有排出口103;网状过滤器106,设置于排出口103;分隔板109,从盖体105朝向尘埃容器102的底面下垂,将尘埃容器102内分隔成与吸入口101直接相连的上游侧空间107和与排出口103相连的下游侧空间108,并在尘埃容器102内的底部将上游侧空间107与下游侧空间108相连;二次过滤器110,与排出口103相连,覆盖在盖体105的上方;以及覆盖管111,分隔出二次过滤器110的下游侧风路。

尘埃容器102具备配置于下游侧空间108的下方、且比上游侧空间107的底部更向下方鼓出的鼓出部112。

二次过滤器110连结于下游管85。

另外,二次尘埃容器68具备第一铰接机构115和第二铰接机构116,该第一铰接机构115使盖体105、分隔板109、以及二次过滤器110一体地开闭,该第二铰接机构116使盖体105及分隔板109一体地摆动,使二次过滤器110的过滤面侧的空间开闭。

覆盖管111兼作将二次过滤器110的下游风路连接于下游管85的风路。覆盖管111与盖体105一起被第一铰接机构115支承为摆动自如。

第一铰接机构115配置于吸入口101的上方、且是具有吸入口101的尘埃容器102的侧壁的上端部。

从第一铰接机构115观察时,第二铰接机构116设置于盖体105的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二次电动送风机69使吸入口朝向上方地收容于主体81的送风机室96。

下游管85是二次电动送风机69的吸入侧的风路,配置于尘埃移送管25的上方并在尘埃回收部22的主体81内向宽度方向延伸。下游管85的入口向尘埃容器室95开口。下游管85的出口连接于二次电动送风机69的吸入口。下游管85在二次尘埃容器68被收纳于尘埃容器室95时与二次尘埃容器68的二次过滤器110的下游侧连结。

盖体82摆动自如地设置于主体81。盖体82将收纳二次尘埃容器68的尘埃容器室95的顶面的开口开闭。

误吸入阻止部83摆动自如地设置于盖体82。

误吸入阻止部83具有避免二次电动送风机69的吸入侧的风路完全关闭的通气孔121。

若自主型清扫单元2向机座单元5的归位位置返回,则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充电端子47电连接于机座单元5的充电电极3。此时,机座单元5的尘埃移送管25连接于一次尘埃容器12的连结部39。之后,机座单元5使二次电动送风机69驱动,向图4以及图5中的实线箭头的方向吸入空气,使尘埃从一次尘埃容器12向二次尘埃容器68移动。二次尘埃容器68用网状过滤器106将粗颗粒的粗尘捕获而蓄积于下游侧空间108。被网状过滤器106捕获的尘埃以从下游侧空间108的上侧向下侧层叠的方式被蓄积。另外,被网状过滤器106捕获的尘埃在空气的流动作用下被压向网状过滤器106而被压缩。压缩后的粗尘起到细颗粒的过滤器的作用,将空气所包含的细颗粒的细尘捕获。被压缩后的粗尘捕获的细尘有的粘附在粗尘上,有的从粗尘脱落而到达下游侧空间108的下方。在下游侧空间108下方具有鼓出部112,从粗尘脱落的细尘堆积于鼓出部112。在鼓出部112中,在二次尘埃容器68内从上游侧空间107向下游侧空间108呈U字状流动的空气容易沉淀。因此,堆积于鼓出部112的细尘不会在二次尘埃容器68内的空气流中扬起,易于堆积于鼓出部112。

从网状过滤器106通过的细颗粒的细尘或从压缩后的粗尘间通过的细尘被二次过滤器110捕获。

图6以及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自主型清扫单元以及机座单元的连结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6以及图7示出自主型清扫单元2接近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位置、换句话说归位位置的情况。另外,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从机座单元5离开的情况下,是从图7向图6的相反顺序的情况。

如图6以及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一次尘埃容器12具备:容器主体38,装卸自如地设置于主体壳体11,对自主型清扫单元2所捕集到的尘埃进行蓄积;连结部39,在安装于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从尘埃容器口37露出;废弃口41,设置于连结部39,将容器主体38内的尘埃废弃;以及废弃盖42,对废弃口41进行开闭。

连结部39一体成形于容器主体38。连结部39与尘埃容器口37对应地以圆角矩形状突出。连结部39在将一次尘埃容器12安装于主体壳体11时与尘埃容器口37嵌合。连结部39具有与主体壳体11的外表面成为一个面的外周缘部,另一方面,在废弃口41的周缘部具有凹陷部。在该凹陷部的中央配置有废弃口41。此外,在凹陷部配置有废弃盖42。

此外,连结部39也可以是配置于在一次尘埃容器12安装于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面向尘埃容器口37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连结部39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内侧、且是能够从尘埃容器口37看到的场所。尘埃移送管25优选的是具有能够经由尘埃容器口37到达连结部39的突出长度。

废弃口41在一次尘埃容器12安装于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下方开口。

废弃口41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关系下配置于比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中央靠近机座单元5的一侧。换句话说,若自主型清扫单元2退回而接近机座单元5,使一对驱动轮45攀爬到机座单元5的台座21上,则废弃口41接近机座单元5的尘埃回收部22。

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外观中,废弃盖42是露出的,与主体壳体11的外表面为一个面。废弃盖42具备供机座单元5的杆26钩挂的杆承受部123。此外,废弃盖42也与连结部39相同,可以配置于在安装于主体壳体11的状态下面向尘埃容器口37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废弃盖42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内侧、且是能够从尘埃容器口37看到的场所。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机座单元5的杆26在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中途钩挂于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废弃盖42,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到达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时将废弃盖42打开,对废弃口41与尘埃移送管25进行流体连接(图7)。

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废弃盖42以及机座单元5的杆26绕着与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的方向交叉的旋转中心线C3进行摆动。此外,期望的是废弃盖42的旋转中心线C4以及杆26的旋转中心线C3与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正交。

杆26的旋转中心线C3在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上,配置于尘埃移送管25的开口缘部中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最初到达的缘部,换句话说是尘埃移送管25的开口缘的前端部。

另外,杆26的旋转中心线C3被支承为在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上移动自如。换句话说,由于杆26的旋转中心线C3在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上移动,使得钩部97能够不被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归位控制中的位置精度的偏差影响地钩挂于杆承受部123。

而且,杆26的旋转中心线C3被在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上在尘埃移送管25的开口缘部中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最初到达的缘部、换句话说是尘埃移送管25的开口缘的前端部处设置的轴盖125覆盖。

废弃盖42的旋转中心线C4在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上配置于废弃盖42的远方侧。另外,废弃盖42的旋转中心线C4在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上,配置于比杆承受部123靠远方侧的位置。而且,废弃盖42的旋转中心线C4在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方向上,配置于比废弃盖42中的与废弃口41接触或分离的盖主体126靠远方侧的位置。

通过这些杆26的旋转中心线C3以及废弃盖42的旋转中心线C4的配置,使得废弃盖42在被杆26打开时成为从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容器主体38向尘埃移送管25引导尘埃的倾斜面(图7)。

此外,废弃盖42向关闭的方向受到螺旋弹簧127的弹簧力。废弃盖42通过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推力胜于螺旋弹簧127的弹簧力而打开。螺旋弹簧127在通过杆26使废弃盖42打开时被压扁,蓄存能量,另一方面,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从机座单元5脱离、杆26从杆承受部123拔出时,释放能量而将废弃盖42关闭。

杆26向立起的(图6)方向受到螺旋弹簧(省略图示)的弹簧力。杆26通过朝向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充电电极3的位置(归位位置)的推力胜于螺旋弹簧的弹簧力而倾倒。螺旋弹簧在通过杆26使废弃盖42打开时被压扁,蓄存能量,另一方面,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从机座单元5脱离进而杆26从杆承受部123拔出时,释放能量而使杆26立起。

图8是在图6的VIII-VIII线上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一次尘埃容器的横剖面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容器主体的俯视图。

图10是在图8的X-X线上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容器主体的剖面图。

如图8至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本实施方式的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一次尘埃容器12具备大致矩形的容器主体38。

容器主体38具有平面状的四个侧壁131、和底壁132。在容器主体38的相当于顶壁的位置,配置有使从主体壳体11的吸入口36向容器主体38内吸入的尘埃D与空气分离的过滤过滤器(省略图示)或旋风分离装置(省略图示)等。

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在中央部具有废弃口41。废弃口41通过相对于容器主体38被支承为摆动自如的废弃盖42而被开闭自如地关闭。

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朝向废弃口41以漏斗状下降倾斜α(水平线h)。在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设有通过二次电动送风机69所产生的负压在容器主体38内的尘埃D的下方使空气流通的凹凸形状的通风路133。

通风路133是与包围废弃口41的周围的凹部135相连的槽状的凹陷,并且是通风角部圆滑的圆角状的槽。通风路133在比尘埃D靠近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的一侧使空气流通。凹部135在设置于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外表面上的连结部39的里侧以比连结部39小的范围延展。

通风路133朝向废弃口41使空气流通。关于通风路133,相比于在沿着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的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换句话说是槽宽度尺寸,在底壁132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尺寸d、换句话说是槽深度尺寸更短,形成为浅底。另外,通风路133在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尺寸d大致恒定。

通风路133在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内表面上至少设有一个,也可以设有多个。在通风路133具有多个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多个通风路133大致等间隔地排列。

此外,通风路133也可以呈格子状排列有突起(省略图示)。另外,通风路133也可以不是朝向废弃口41延伸的槽,而是环绕废弃口41的周围呈直线状或者曲线状延伸的槽。可以是环绕废弃口41的周围呈直线状、曲线状、以及蜿蜒地延伸的任意一个槽,只要能够使在容器主体38内产生的空气流F流通、产生使堆积于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尘埃扬起的分流f即可。

在自主型清扫单元2电连接于机座单元5的充电电极3的位置,废弃盖42开放,废弃口41连接于尘埃移送管25时(图7),容器主体38的内侧的空间经由尘埃移送管25以及二次尘埃容器68流体地连接于二次电动送风机69。若在该状态下使二次电动送风机69运转,则空气从主体壳体11的吸入口36流入容器主体38的内部。流入容器主体38内的空气流F伴随着容器主体38内的尘埃中的纤维垃圾或灰尘那种密度相对较低的尘埃,从废弃口41向尘埃移送管25流出。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即使以沿着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的方式蓄积了如掉落于起居室内的曲别针那样的与纤维垃圾或灰尘相比密度更高的尘埃DH,通过使容器主体38内的空气流F的分流f在密度高的尘埃DH的下方流通于通风路133,也能够使容器主体38内的几乎全部的尘埃从废弃口41向尘埃移送管25流出。

在流场中,与远离壁面的场所相比,在壁面附近无法充分地获得流速。换句话说,在如以往的电动吸尘器那样底壁的内表面为平滑面的情况下,若与纤维垃圾或灰尘相比密度更高的尘埃DH以沿着底壁的内表面的方式被蓄积,则不能产生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中的分流f,不能在密度较高的尘埃DH的周围获得充分的流速,难以使密度较高的尘埃DH向废弃口流出。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利用通风路133在以沿着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的方式蓄积的、密度较高的尘埃DH的周围产生空气的流动(分流f),能够获得足以向废弃口41流出的流速。

然而,即使是以往的电动吸尘器,只要使用大功率的二次电动送风机、提高容器主体内的空气流的流量或流速,就也能够使密度较高的尘埃DH从容器主体内流出。然而,如果是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产生通风路133的分流f,因此即使是功率相对较低的二次电动送风机69,也能够使包含密度较高的尘埃DH在内的全部尘埃D从容器主体38内流出。

并且,凹凸形状的通风路133也减少了密度较高的尘埃DH与容器主体38的内表面132a的接触面积,使密度较高的尘埃DH易于向废弃口41流出。而且,通风路133只要能够使密度较高的尘埃DH扬起一次,那么通过容器主体38内的空气流F就能够使密度较高的尘埃DH向废弃口41流出。由此,通风路133不限于朝向废弃口41延伸的槽状的形态,只要产生空气流F的分流f即可,可以朝向任何的方向,还可以在呈格子状排列的突起之间产生空气流。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在一次尘埃容器12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至少具备一个通过二次电动送风机69所产生的负压使空气在容器主体38内的尘埃D的下方流通的通风路133,因此能够顺利地废弃容器主体38的尘埃D。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朝向废弃口41的方向使空气流通的通风路133,由此能够使被流经通风路133的分流f扬起的尘埃D随着容器主体38内的空气流F一起顺利地导向废弃口41。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角部圆滑的圆角状的通风路133,因此能够避免尘埃D挂在通风路133的角部,从而更顺利地将其导向废弃口41。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相比于在沿着一次尘埃容器12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的方向上的宽度尺寸w而在底壁132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尺寸d更短、形成为浅底的通风路133,因此能够尽量抑制通风路133的流路剖面积,利用尘埃D的底面使流速较高的分流f在更宽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使尘埃D能够容易地扬起。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一次尘埃容器12的底壁132的厚度方向上的深度尺寸d大致恒定的通风路133,因此即使尘埃D偏向一次尘埃容器12的底部的某个位置,也能够产生适当的分流f而将尘埃D导向废弃口4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在一次尘埃容器12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设有多个通风路133,因此即使尘埃D偏向一次尘埃容器12的底部的某个位置,也能够产生适当的分流f而将尘埃D导向废弃口41。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大致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通风路133,从而能够在一次尘埃容器12的底壁132的较大范围内产生大致均匀的分流f,即使尘埃D偏向一次尘埃容器12的底部的某个位置,也能够将尘埃D导向废弃口4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容器主体38的底壁132的内表面132a朝向废弃口41下降倾斜,因此易于将尘埃D导向废弃口41。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能够容易地从自主型清扫单元2的一次尘埃容器12向机座单元5废弃尘埃D。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动吸尘器

2 自主型清扫单元

3 充电电极

5 机座单元

11 主体壳体

11a 底面

12 一次尘埃容器

13 一次电动送风机

15 移动部

16 驱动部

17 机器人控制部

18 二次电池

21 台座

22 尘埃回收部

23 辊对

25 尘埃移送管

25a 密封部件

26 杆

29 电源线

31 中心刷

32 中心刷用驱动部

33 侧刷

35 侧刷用驱动部

36 吸入口

37 尘埃容器口

38 容器主体

39 连结部

41 废弃口

42 废弃盖

45 驱动轮

46 回转轮

47 充电端子

48 刷基部

49 线状清扫体

61 高地台部

62 低地台部

63 交叉方向辊

65 停止用辊

66 行驶面

68 二次尘埃容器

69 二次电动送风机

71 凹陷部

72 归位确认检测部

73 第一传感器部

75 第二传感器部

81 主体

82 盖体

83 误吸入阻止部

85 下游管

86 密封面

87 爪

91 压力检测部

92 报告部

93 控制部

95 尘埃容器室

96 送风机室

97 钩部

101 吸入口

102 尘埃容器

103 排出口

105 盖体

106 网状过滤器

107 上游侧空间

108 下游侧空间

109 分隔板

110 二次过滤器

111 覆盖管

112 鼓出部

115 第一铰接机构

116 第二铰接机构

121 通气孔

123 杆承受部

125 轴盖

126 盖主体

127 螺旋弹簧

131 侧壁

132 底壁

132a 内表面

133 通风路

135 凹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