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1332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可折叠讲台。



背景技术:

目前,教学方式是老师直接用粉笔书写板书,粉尘大,危害老师健康,并且书写内容比较单一,书写内容无法保存,书写新的内容时一般都需将旧的内容擦掉。 随着计算机的应广泛应用,在教学、会议等场合出现了由计算机、音频视频播放设备和投影仪组成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结构复杂,体积庞大,使用不方便,功能单一,无法满足教学多样化的需求,其次现有的教学设备,笨重,移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其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运输方便、功能多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其包括:底座、升降系统、讲授台以及投影系统,其中,所述升降系统的底部与所述底座连接,所述升降系统的顶部与所述讲授台连接;

所述投影系统包括投影仪和投影幕,所述投影幕与所述底座连接;

所述投影仪可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所述讲授台的正面设为电子屏幕。

所述投影幕通过可折叠支架与所述底座连接。

所述底座底部设有滑动轮。

所述讲授台的台面上设有触摸屏的电脑,所述电脑可与所述投影仪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投影仪支撑架,该支撑架折叠后可与所述底座固定。

所述升降系统包括升降驱动机构、立柱以及设置在立柱中的支撑杆;

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立柱内,所述升降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支撑杆在立柱内的升降。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综合了触摸屏电脑,电子屏幕、投影仪以及投影幕等设备,方便教师的使用,不需要使用粉笔等用具,达到了全部教学的智能电子化,且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体积小,运输方便。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上述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配合参阅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其包括:底座3、升降系统、讲授台1以及投影系统4,其中,所述升降系统2的底部与所述底座3连接,所述升降系统的顶部与所述讲授台1连接;所述升降系统包括升降驱动机构、立柱2以及设置在立柱中的支撑杆21;所述升降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立柱2内,所述升降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支撑杆21在立柱2内的升降。在讲授台1侧壁上设置有控制按键,该控制按键控制升降驱动机构的升降,不同高度的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身高,具体的调节讲授台的高度,使得讲授台的高度适应人的身高。

其中,所述投影系统4包括投影仪4和投影幕311,所述投影幕311与所述底座3连接,所述投影幕311通过可折叠支架与所述底座3连接。所述投影幕311可以卷到可折叠支架上,然后将折叠后的支架放置在底座3上,所述底座3上设有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的凹槽。

具体的所述折叠支架包括滑动杆314、支撑杆312以及脚架313,所述支撑杆312与所述滑动杆314可转动连接,所述脚架313与所述滑动杆314可转动连接,滑动杆314固定在底座3的凹槽中,不使用时,可将所述滑动杆314、所述脚架313和所述支撑杆312折叠后与所述底座3连接。使用时,将滑动杆314从所述凹槽中抽出,并将所述脚架313和支撑杆312撑开,并将卷在支撑杆上的投影幕311展开。

较佳的,所述投影仪4可与所述底座3固定连接,当不使用投影仪4时,将投影仪4固定于底3座上,利于将投影仪4和讲台固定为一体结构,使用运输更加方便。

较佳的,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还包括投影仪支撑架42,该支撑架折叠后可与所述底座3固定。当使用投影仪时,将支撑架取出,然后,将投影仪4放置在投影仪支撑架42上,方便了投影仪的使用。

其中,所述讲授台1的台面上设有触摸屏的电脑,所述电脑可与所述投影仪4连接。通过操作电脑,就可将电脑与所述投影仪连接,即可使用投影仪,通过投影仪进行演讲和授课。

较佳的,所述讲授台的正面设为电子屏幕,当只需显示一些文字信息时,或者通过触摸屏写的信息显示在电子屏幕上时,只需打开电子屏幕即可,方便了讲台的使用。

较佳的,所述底座3底部设有滑动轮32,可以通过该滑动轮滑动,方便移动该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

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多功能教学讲台综合了触摸屏电脑,电子屏幕、投影仪以及投影幕等设备,方便教师的使用,不需要使用粉笔等用具,达到了全部教学的智能电子化,且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制造成本低,体积小,运输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简单修改、等同变化或修饰,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