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9758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电动吸尘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吸尘器。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在吸尘器主体的上表面具备电源按钮以及软线卷绕按钮的电动吸尘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些电源按钮以及软线卷绕按钮是所谓的自动开关按钮。也就是每次重复进行按下操作,电源按钮都切换电源的通断,软线卷绕按钮会卷绕通过按下操作而伸出的电源线。根据这样的电动吸尘器,由于自动开关按钮配置于吸尘器主体的上表面,因此使用时使用者容易观察确认自动开关按钮,能够可靠地进行按压操作。

然而,对于海外的电动吸尘器的使用者来说,在与放置于地板上的吸尘器主体相邻的站立位置,希望不仅能够手指操作自动开关按钮,而且能够用脚尖操作自动开关按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外观设计登录第30294394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以往的电动吸尘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吸尘器主体的后部配备电动鼓风机、软线卷轴,上述的自动开关按钮也配置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因此,若使用者欲用脚尖来按压自动开关按钮,则不会像用手指那样细腻地操作自动开关按钮,因此还存在吸尘器主体摇晃、因余力而吸尘器主体的前端以后端为支点抬起而翻倒的担忧。

另外,若考虑用脚尖操作自动开关按钮的情况,则希望确保自动开关按钮的上表面较宽阔。然而,若使自动开关按钮的上表面宽阔,则还要考虑吸尘器主体在地板面上移动时,与家具、日常用品等接触而自动开关按钮不注意地被按压的情况。另外,还考虑了因落到吸尘器主体上的落下物而自动开关按钮被按压的情况。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即使用脚操作自动开关按钮,也能够将吸尘器主体稳定地静置于地板面上,即使确保自动开关按钮的上表面较大,也能够避免与自动开关按钮的不注意的干涉。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了上述课题的本实用新型的方案1是一种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吸尘器主体的后部的左右一对车轮;配置成在上述吸尘器主体的上方向左右延伸的手柄;以及设于上述吸尘器主体的上表面且在上下方向上操作的自动开关按钮,上述自动开关按钮设于比上述车轮的车轴靠前侧,上述自动开关按钮的上表面从后方朝向前方以上升坡度倾斜,上述自动开关按钮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从上述手柄的上方观察上述吸尘器主体时的该手柄的投影面重叠。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开关按钮在上述吸尘器主体的上表面设有多个,多个上述自动开关按钮中的一个是用于卷绕电源线的按钮。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多个上述自动开关按钮中的另一个是电源按钮。

方案4根据方案1~3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开关按钮的上表面的上升坡度由陡峭斜面和平缓斜面形成,上述陡峭斜面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手柄的投影面重叠。

方案5根据方案1~3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吸尘器主体在该自动开关按钮的周围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引导上述自动开关按钮的导向部件。

方案6根据方案1~3任一项中所述的电动吸尘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自动开关按钮的左右宽度的长度在前后宽度的长度以上。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吸尘器,即使用脚操作自动开关按钮,也能够将吸尘器主体稳定地静置于地板面,即使确保自动开关按钮的上表面较大,也能够避免与自动开关按钮的不注意的干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整体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吸尘器主体分离了集尘部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右斜后方的上方向下观察到的吸尘器主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4是吸尘器主体的右侧视图。

图5是吸尘器主体的俯视图。

图6是吸尘器主体的主视图。

图7(a)是吸尘器主体的俯视图中的自动开关按钮(脚踏开关)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7(b)是吸尘器主体的右侧视图中的自动开关按钮(脚踏开关)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8(a)是从表侧观察到的自动开关按钮(脚踏开关)的整体立体图,图8(b)是从里侧观察到的自动开关按钮(脚踏开关)的整体立体图,图8(c)是拆下自动开关按钮(脚踏开关)后的导向部件的整体立体图。

图中:1—电动吸尘器,2—吸口体,3—延长管,4—操作管,5—吸引软管,6—吸尘器主体,7—主体手柄,8a—电动鼓风机,8b—软线卷轴,9—集尘部,10—外壳,11a—后轮(车轮),12—脚踏开关(自动开关按钮),13—集尘部支撑部,14—导向部件,15—倾斜部,15a—平缓倾斜部(平缓斜面),15b—陡峭倾斜部(陡峭斜面),Ax—车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的主要特征点在于,设于吸尘器主体的上表面的自动开关按钮(脚踏开关)配置于比后轮的车轴靠前方,朝向前方成为上升坡度的自动开关按钮(脚踏开关)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与在吸尘器主体的上方向左右延伸的手柄的、相对于吸尘器主体的投影面重叠。

以下,对电动吸尘器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之后,对自动开关按钮(脚踏开关)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以图1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为基准。

《电动吸尘器的整体结构》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具备吸口体2、延长管3、操作管4、吸引软管5、吸尘器主体6、以及主体手柄7等。

吸口体2呈大致T字状,与延长管3的前端连接。符号20a是用于将吸口体2从延长管3拆下的接合解除按钮。

虽然未图示,但吸口体2具备旋转刷、辊子等。

延长管3具备小径管31和内嵌该小径管31的大径管32。通过使止动按钮20b向前侧滑动,从而解除锁定而能够进行小径管31在大径管32内的移动。由此,延长管3自由伸缩。顺便说明,若操作者将手指从止动按钮20b离开,则止动按钮20b自动地返回原来的后侧的位置,小径管31被固定于大径管32。在延长管3的后端连接有操作管4。

操作管4具有使空气从延长管3向吸引软管5流通的管状构造。另外,在操作管4一体地形成有手边操作部41和手边把手42。

手边操作部41设有后述的电动鼓风机8a(参照图5)的输出选择开关、内置于吸口体2的旋转刷(省略图示)的驱动开关等。

符号20c是用于将手边操作部41从延长管3拆下的接合解除按钮。

吸引软管5由使空气从手边操作部41向吸尘器主体6流通的柔软的波纹管形成。另外,在吸引软管5还配设有连接手边操作部41与吸尘器主体6之间的信号线、电源供给线等。

<吸尘器主体>

吸尘器主体6具备集尘部9、与该集尘部9成为一体而形成吸尘器主体6的大致外形的外壳10、后轮11a、以及脚踏开关12。

(集尘部)

集尘部9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能够从吸尘器主体6分离。

图2是表示从吸尘器主体6分离了集尘部9后的情形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集尘部9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外形的旋风集尘方式的构件,配置于后述的外壳10的前部外侧所设的集尘部支撑部13。

集尘部9具备:大致圆筒形状的灰尘盒91;配置于灰尘盒91的上部开口的清洁过滤器盒92;以堵塞该清洁过滤器盒92的上部开口的方式配置的过滤器盒罩93;以堵塞灰尘盒91的下部开口的方式配置的开闭盖94;以及配置于灰尘盒91内的内筒过滤器95。

灰尘盒91具有上侧圆筒部91a、和与该上侧圆筒部91a的下部连接的下侧圆筒部91b。相对于在上下方向上直径相同的上侧圆筒部91a而言,下侧圆筒部91b从上部朝向下方逐渐扩大直径。

在上侧圆筒部91a,以成为一体的方式设有与灰尘盒91内连通的供气管道91c。

本实施方式中的上侧圆筒部91a和下侧圆筒部91b由透明材料或者半透明材料形成,以便能够对内部进行观察确认。

清洁过滤器盒92收纳由圆盘状的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构成的清洁过滤器(省略图示)。另外,在清洁过滤器盒92的底部形成有与灰尘盒91侧连通的中央孔(省略图示)。此外,后述的内筒过滤器95的上端开口经由该中央孔而与清洁过滤器盒92内连通。

过滤器盒罩93相对于清洁过滤器盒92以装卸自如的方式安装。该过滤器盒罩93通过使滑动件20d滑动而能够从清洁过滤器盒92拆下。

另外,在过滤器盒罩93以成为一体的方式设有与清洁过滤器盒92内连通的排气管道93a。

开闭盖94经由铰链94a安装于下侧圆筒部91b的下部开口,能够绕该铰链94a转动。该开闭盖94由设于下侧圆筒部91b的下部开口附近的卡定爪(省略图示)卡定,维持堵塞下侧圆筒部91b的下部开口的状态。

内筒过滤器95具备:沿周面设有多个具有未图示的网眼过滤器的窗部的圆筒状的主体部95a;与该主体部95a的下部连接的内筒环95b;以及配置于该内筒环95b的内侧且以从内筒环95b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加力的内筒盖95c。

此外,主体部95a配置于灰尘盒91的上侧圆筒部91a内,内筒环95b和内筒盖95c配置于灰尘盒91的下侧圆筒部91b内。

这样的集尘部9配置于外壳10的前部所设的上述的集尘部支撑部13。集尘部支撑部13具备对集尘部9的下部进行定位的台座部13a、和支撑集尘部9的上部的跳起转动式的支撑板13b。

台座部13a朝向后方以下降坡度倾斜,固定有使集尘部9的上部下降的支撑板13b,该集尘部9配置成在该台座部13a上向后方倾斜。

配置于这样的集尘部支撑部13的集尘部9的供气管道91c与向外壳10开口的供气口10a连通,集尘部9的排气管道93a与向外壳10开口的排气口10b连通。符号10c是设于排气口10b的防过敏过滤器(アレルオフフィルタ)。该防过敏过滤器10c主要由捕集花粉、室内尘埃等过敏源的HEPA过滤器构成。

此外,外壳10的排气口10b与配置于外壳10内的电动鼓风机8a(参照图5)的吸引部连通。另外,外壳10的供气口10a经由外壳10内的预定的通风路(省略图示)而与外壳10的软管安装孔10d连通。在该软管安装孔10d安装有吸引软管5(参照图1)的后端。也就是,从吸引软管5(参照图1)经由软管安装孔10d、供气口10a、供气管道91c、排气管道93a、以及排气口10b直至外壳10内的电动鼓风机8a(参照图5)形成有通风路。

在这种集尘部9,若驱动电动鼓风机8a(参照图5),则伴随由吸口体2(参照图1)吸引的尘埃的空气流从供气管道91c流入到灰尘盒91内并产生回旋流。通过该回旋流,比较大的棉线头等在灰尘盒91的上侧圆筒部91a内分离并在下侧圆筒部91b内被压缩。另外,分离了比较大的棉线头等的回旋流在内筒过滤器95内上升。然后,上升的空气流从清洁过滤器盒92经由过滤器盒罩93的排气管道93a而向集尘部9外排出。此时,该空气流所含的比较小的垃圾由内筒过滤器95的网眼过滤器(省略图示)捕集,作为细微的垃圾的花粉、室内尘埃等过敏源由清洁过滤器盒92内的清洁过滤器(省略图示)捕集。

此外,向集尘部9外排出的空气流通过设于外壳10的排气口10b的防过敏过滤器10c。由此,空气流所含的细微的过敏源更加可靠地被从空气流除去。

在废弃积存在这样的集尘部9的下侧圆筒部91b的尘埃时,从外壳10的集尘部支撑部13拆下集尘部9。

接着,解除在下侧圆筒部91b的下部开口附近卡定开闭盖94的上述卡定爪(省略图示)。由此,朝向下方加力的内筒盖95c突出以便推开开闭盖94。开闭盖94通过绕铰链94a转动,从而较大地敞开下侧圆筒部91b的下部开口。积存在下侧圆筒部91b的尘埃通过向下方突出的内筒盖95c而向下侧圆筒部91b外放出从而被废弃。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本实施方式中的集尘部9在集尘部9的躯干部的预定位置具有卡定爪(省略图示)的解除按钮(省略图示)。使用者通过按下该解除按钮而解除卡定爪的卡定。

(外壳)

以下,对外壳10进行说明。

图3是从右斜后方的上方向下观察到的吸尘器主体6的整体立体图。

如上所述,外壳10与集尘部9成为一体而形成吸尘器主体6的大致外形。

在外壳10的前部形成有构成上述的集尘部支撑部13(参照图2)的台座部13a。符号13b是支撑集尘部9的上部的上述的支撑板。

在外壳10的后部形成有电源插销18的收纳部17、将于后文详细说明的脚踏开关12的导向部件14等。图3中,符号10f是电动鼓风机室(省略图示)的通气孔,符号7是将于后文详细说明的主体手柄。

以下参照的图4是吸尘器主体6的右侧视图,图5是吸尘器主体6的俯视图。图4以及图5中,为了与吸尘器主体6区别而易于观察确认,主体手柄7附加有网格。另外,为了与主体手柄7以及外壳10区别而易于观察确认,集尘部9也附加有网格。此外,电动鼓风机8a以及软线卷轴8b用隐线(虚线)表示各自的大致轮廓。

如图4所示,在外壳10内的后部配置有电动鼓风机8a和软线卷轴8b。这些电动鼓风机8a和软线卷轴8b作为配置于外壳10内的构造物而质量比较大,以接近以下说明的大径的后轮11a的方式配置。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电动鼓风机8a配置于靠近左后轮11a,软线卷轴8b配置于靠近右后轮11a。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外壳10内,且在连接电动鼓风机8a的排气口和吸尘器主体6的排气口的通风路的中途,具备由ULPA(Ultra Low Penetration Air Filter)构成的高集尘过滤器。

以下,主要参照图3对电源插销18的收纳部17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源插销18配置成,在电源线(省略图示)由软线卷轴8b(参照图5)卷绕而收纳于外壳10内时,从吸尘器主体6的后面向后方突出。

收纳部17由包围这样的电源插销18的周围的板体形成。具体而言,收纳部17形成为,由从外壳10的后面朝向后方突出的板体包围电源插销18的上下左右。此外,分别配置于收纳部17的上下的板体的高度(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比分别配置于左右的板体的高度(前后方向的长度)短。因此,使用者容易把持电源插销18。

收纳部17包围向后方突出的电源插销18的周围,因此根据该收纳部17,可避免电源插销18与室内的墙壁、家具、地板面等直接接触,可防止损伤这些墙壁等。另外,收纳部17还防止电源插销18振动。

(车轮)

如图3所示,吸尘器主体6在后部具有左右一对的后轮11a作为车轮。该后轮11a相当于方案中所说的“车轮”。

该后轮11a如上所述形成为大径,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后轮11a的外径设定为吸尘器主体6的高度的一半左右。

如图5所示,一对后轮11a分别配置于吸尘器主体6的左右宽度方向的外侧,且配置于同轴上。以下将该轴称为一对后轮11a的车轴。

另外,如图4所示,吸尘器主体6在前方下部具有前轮11b。虽然未图示,但该前轮11b设置于吸尘器主体6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央,且与一对后轮11a协作而在地板面上对吸尘器主体6进行三点支撑。

另外,前轮11b具有绕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预定的轴能够转动的小脚轮构造,在地板面上移动时容易进行吸尘器主体6的调头。

<主体手柄>

以下,对主体手柄7进行说明。主体手柄7除了使用者在搬运吸尘器主体6时使用以外,还具有保护集尘部9免受向吸尘器主体6的侧部的输入负载的影响的作用。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手柄7如将于后文详细说明的那样构成为,在使用者用脚尖接近脚踏开关12时不会成为障碍,而且防止使用者意料外的向脚踏开关12的输入(落下物、家具引起的不注意的对脚踏开关12的干涉)。

如图5所示,主体手柄7具有:供使用者把持的手柄部7a;以及使该手柄部7a支撑于吸尘器主体6的左右一对手柄支撑部7b。此外,手柄部7a相当于方案中所说的“手柄”。

如图4所示,手柄支撑部7b与集尘部9的倾斜一致地从前方朝向后方以上升坡度倾斜。

图6是吸尘器主体的主视图。图6中,为了与吸尘器主体6区别而易于观察确认,主体手柄7附加有网格。另外,为了与主体手柄7以及外壳10区别而易于观察确认,集尘部9附加有网格。

如图6所示,手柄支撑部7b的下端部与集尘部支撑部13的台座部13a连接。手柄支撑部7b的上端部经由与该上端部形成为一体的托架7c而与脚踏开关12附近的外壳10连接。

此外,手柄支撑部7b除了与外壳10连接的下端部以及上端部以外,还与外壳10隔开预定的前后间隔地分离。外壳10与手柄支撑部7b的分离间隔能够在5mm至50mm的范围内设定。

这样与外壳10分离的手柄支撑部7b与遍及手柄支撑部7b的全长的方式与外壳10连接的结构相比较,在内部具有电动鼓风机8a(参照图5)等的发热源的外壳10的散热性能上更加优良。

另外,手柄支撑部7b从集尘部9的下侧圆筒部91b勾挂于上侧圆筒部91a,并隔开预定的左右间隔地分离。集尘部9与手柄支撑部7b的分离间隔能够在5mm至50mm的范围内设定。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手柄支撑部7b以沿着下侧圆筒部91b以及上侧圆筒部91a的方式延伸,在从下侧圆筒部91b向上侧圆筒部91a的转折点弯曲。

根据这样的手柄支撑部7b,如上所述,能够保护集尘部9免受向吸尘器主体6的侧部的输入负载的影响。

另外,如图5所示,从与吸尘器主体6相邻的站立位置的使用者的眼睛观察,该手柄支撑部7b从下侧圆筒部91b以及上侧圆筒部91a分离。也就是,根据该手柄支撑部7b,使用者容易看清集尘部9中的尘埃积存状况。

如图5所示,手柄部7a以连接一对手柄支撑部7b各自的上端部的方式连接,在吸尘器主体6的上方向左右方向延伸。

设有该手柄部7a的位置与以下说明的设有脚踏开关12的位置具有预定的关系。之后对该位置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脚踏开关》

如图3所示,脚踏开关12设于吸尘器主体6的后部上表面。该脚踏开关12是使用者在上下方向上进行操作的开关,相当于方案中所说的“自动开关按钮”。

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脚踏开关12的使用方式,除了通常用使用者的手指操作的情况以外,还假想了用与吸尘器主体6相邻的站立位置的使用者的脚尖操作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中的脚踏开关12设有左右一对。

图3中,符号14是以包围脚踏开关12的周围的方式设于外壳10的导向部件。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右侧的脚踏开关12是电源线卷绕开关,在软线卷轴8b的上方设于吸尘器主体6的上表面。

另外,左侧的脚踏开关12是电源按钮,在电动鼓风机8a的上方设于吸尘器主体6的上表面。

图7(a)是吸尘器主体6的俯视图中的脚踏开关12附近的局部放大图,图7(b)是吸尘器主体6的右侧视图中的脚踏开关12附近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在图7(a)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吸尘器主体6的上表面的手柄部7a的投影面S。

如图7(a)所示,一对脚踏开关12形成为以吸尘器主体6的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而左右线对称。

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形状呈大致四边形,具有靠近吸尘器主体6的中央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侧端缘;在内侧端缘的前侧且与该内侧端缘构成大致直角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前侧端缘;在与内侧端缘对置的外侧且与前侧端缘构成锐角并延伸的外侧端缘;以及在与前侧端缘对置的后侧且与外侧端缘构成钝角并且与内侧端缘构成锐角并延伸的后侧端缘。

这些一对脚踏开关12设置在比后轮11a的车轴Ax靠前侧。

在此,“比车轴Ax靠前侧”是指在配置于水平面的吸尘器主体6的铅垂方向的上表面观察时,脚踏开关12的后述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中央位置P(参照图8(a))位于比车轴Ax靠前侧。因此,即使例如脚踏开关12的后端的一部分勾挂于车轴Ax,脚踏开关12也设于比后轮11a的车轴Ax靠前侧。

另外,在配置于水平面的吸尘器主体6的铅垂方向的手柄部7a的上表面观察时,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与吸尘器主体6的上表面中的手柄部7a的投影面S至少一部分重叠。

此外,虽然也允许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全部位于手柄部7a的投影面S内的情况,但希望脚踏开关12的前部位于手柄部7a的投影面S内。

顺便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脚踏开关12为如下结构,即、以下说明的陡峭倾斜部15b(参照图7(b))的至少一部分能够与投影面S重叠。

这样,脚踏开关12的一部分位于手柄部7a的投影面S内、剩余的一部分位于投影面S外是希望与吸尘器主体6相邻的站立位置的使用者易于观察确认脚踏开关12的位置。

这些脚踏开关12除了形成为左右线对称以外,还具有大致相同的构造,以下仅对右侧的脚踏开关12(电源线卷绕开关)进行说明,关于左侧的脚踏开关12(电源按钮),省略说明。

如图7(b)所示,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具有从后方朝向前方以上升坡度倾斜的倾斜部15。

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15具备:位于脚踏开关12的后部上表面且倾斜角度平缓的平缓倾斜部15a;以及位于脚踏开关12的前部上表面且倾斜角度比平缓倾斜部15a陡峭的陡峭倾斜部15b。

此外,平缓倾斜部15a相当于方案中所说的“平缓斜面”,陡峭倾斜部15b相当于方案中所说的“陡峭斜面”。

图7(b)中,用符号B表示的点划线是从平缓倾斜部15a向陡峭倾斜部15b转换的边界线,比该境界线B靠前方部分与投影面S重叠。

另外,陡峭倾斜部15b的至少一部分也能够成为位于投影面S内的结构。并且,平缓倾斜部15a能够成为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投影面S外。

此外,倾斜部15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使倾斜角度一样。另外,在上述的平缓倾斜部15a与陡峭倾斜部15b的组合中,能够将平缓倾斜部15a变更为水平面。另外,也能够使倾斜部15成为以预定的曲率弯曲的弯曲面。

此外,图7(b)中,符号14是之后详细说明的导向部件。

图8(a)是从表侧观察到的脚踏开关12的整体立体图,图8(b)是从里侧观察到的脚踏开关12的整体立体图,图8(c)是拆下脚踏开关12后的导向部件14的整体立体图。

如图8(a)所示,脚踏开关12具备按钮主体12a和凸缘部12b,该按钮主体12a以在后侧形成有上述的平缓倾斜部15a且在前侧形成有上述的陡峭倾斜部15b的方式以预定的厚度形成,该凸缘部12b设为遍及按钮主体12a的下缘整周。

脚踏开关12的按钮主体12a的左右宽度的长度L1设定为前后宽度的长度L2以上。

在此,“左右宽度的长度L1”由按钮主体12a的最左侧的端部和最右侧的端部的距离规定。

另外,“前后宽度的长度L2”由按钮主体12a的最前侧的端部和最后侧的端部的距离规定。此外,上述的中央位置P由“前后宽度的长度L2”的中央位置规定。

如图8(b)所示,在脚踏开关12的里侧具备支撑轴12c和作用轴12d。

支撑轴12c在按钮主体12a的大致中央部以朝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

该支撑轴12c由前端分割的圆筒体形成。在后述的导向部件14(参照图8(c))内配置了脚踏开关12时,该支撑轴12c内嵌竖立设置于导向部件14的内侧的凸起部16a(参照图8(c))。

作用轴12d在脚踏开关12的前部左侧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也就是,作用轴12d形成于脚踏开关12的倾斜部15(参照图7(b))中最高的位置。

该作用轴12d由与凸缘部12b形成为一体的板体构成。

并且,在后述的导向部件14(参照图8(c))内配置了脚踏开关12时,作用轴12d在与外壳10内连通的连通孔16b(参照图8(c))中插通。

顺便说明,就该作用轴12d而言,在脚踏开关12为上述的电源线卷绕开关或者电源按钮的情况下,通过脚踏开关12的按压操作,分别接近软线卷轴8b(参照图5)的卡定解除开关、或者电动鼓风机8a(参照图5)的通断开关。此外,作用轴12d通过构成软线卷轴8b(参照图5)的卡定解除开关的弹簧部件(省略图示)、或者构成电动鼓风机8a(参照图5)的通断开关的弹簧部件(省略图示)向上方被加力。

图8(b)中,符号12e是支撑轴加强肋,符号12f是使脚踏开关12在导向部件14内能够上下移动地止动的纵长的卡定孔,符号12g是形成支撑轴12c的前端分割部的狭缝。

以下,对导向部件14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导向部件14以包围脚踏开关12的周围的方式作为外壳10的一部分而形成。该导向部件14在上下方向上引导脚踏开关12。

如图8(c)所示,导向部件14由包围脚踏开关12的板体形成。也就是,在外壳10的上表面,形成由通过该导向部件14收纳脚踏开关12的凹部16。

在该凹部16的底面形成有上述的凸起部16a以及连通孔16b。

凸起部16a由内嵌于脚踏开关12的支撑轴12c(前端分割圆筒体)的圆柱部件形成。在该凸起部16a的周围,保留跨越支撑轴12c(前端分割圆筒体)的狭缝12g的肋16d而形成有支撑轴12c的嵌入孔16c。

顺便说明,脚踏开关12通过具有供肋16d能够上下移动的狭缝12g,从而在导向部件14内的上下移动变得自由。另外,在支撑轴12c的卡定孔12f,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嵌入有设于外壳10内的未图示的突起。由此,如上所述,脚踏开关12在导向部件14内能够上下移动地止动。

如上所述,连通孔16b与外壳10内连通,插通于该连通孔16b的作用轴12d(参照图8(b))能够接近软线卷轴8b(参照图5)的卡定解除开关、或者电动鼓风机8a(参照图5)的通断开关。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所起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设于吸尘器主体6的上表面的脚踏开关12设于比后轮11a的车轴Ax靠前侧,因此即使在例如使用者用脚尖按压了脚踏开关12时那样大的负载输入到脚踏开关12的情况下,也能避免吸尘器主体6摇晃或者翻倒。

另外,根据该电动吸尘器1,在手柄部7a的投影面S内,以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配置有脚踏开关12,因此能够保护脚踏开关12,免受不注意地可能与脚踏开关12干涉的家具、日常用品、落下物等的影响。由此,避免使用者意外地使脚踏开关12处于接通或断开。

另外,根据该电动吸尘器1,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从后方朝向前方以上升坡度倾斜,因此相对于脚踏开关12的来自上方的输入负载向量朝向吸尘器主体6的前方被分散。因此,与脚踏开关12设于比后轮11a的车轴Ax靠前侧的结构相辅,更加可靠地避免吸尘器主体6的摇晃或者翻倒。

另外,在该电动吸尘器1中,通过成为陡峭倾斜部15b(陡峭斜面)的至少一部分与手柄部7a的投影面S重叠的结构,从而更加可靠地避免使用者意外地使脚踏开关12处于接通或断开。

另外,该电动吸尘器1的脚踏开关12的左右宽度的长度为前后宽度的长度以上。在该电动吸尘器1中,能够使相对于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的输入负载集中于吸尘器主体6的靠近前侧。因此,根据该电动吸尘器1,更加可靠地避免吸尘器主体6的摇晃或者翻倒。

另外,在该电动吸尘器1的脚踏开关12中,外壳10内的电动鼓风机8a、接近软线卷轴8b的作用轴12d设于脚踏开关12的前侧。另外,作用轴12d配置于倾斜部15的最高侧。

因此,使用者不会产生吸尘器主体6的摇晃、翻倒地能够更加可靠地用脚尖按压脚踏开关12。

另外,在该电动吸尘器1中,考虑了确保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较大以便用使用者的脚尖操作容易的情况、在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的输入负载分布不均的情况。并且,在以往的自动开关按钮中,若输入负载分布不均则会倾斜压入,因此存在阻碍自动开关按钮向原来的位置复原的情况。

针对于此,根据电动吸尘器1,利用导向部件14可靠地进行向原来的位置的复原。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旋风集尘方式的电动吸尘器1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纸袋式、布袋式、无袋式等其他方式的电动吸尘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上表面形状为大致四边形的脚踏开关12的电动吸尘器1进行了说明,但脚踏开关12的上表面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了两个脚踏开关12的电动吸尘器1进行了说明,但脚踏开关12的个数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个以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